杜罗河边的巷子多是建在陡峭的岩壁上,石阶歪歪斜斜地排下去,好像随时会塌掉,我们就是沿着这样的石阶从波尔图大教堂穿过狭窄、陡峭的巷道,来到了里贝拉广场。酒窖的招牌挂在半空,风吹过便吱呀作响。搬运酒桶的工人弓着背,从那些招牌下走过,夕阳把工人的影子投在墙上,竟比真人还要大些。他们的脚步在石板上敲出沉闷的声响,与远处教堂的钟声混在一处,竟分不出哪个声音更沉重些。
里贝拉广场广场就坐落于杜罗河畔,三面被带有拱廊的古老建筑环绕,南侧则向宽阔的杜罗河敞开。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中世纪的繁华岁月。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那时这里是一个繁忙的商业中心,售卖着各种商品。1491年的一场大火曾摧毁了广场周围的建筑,但随后的重建让这里更加美丽。如今,广场上依然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比如那座高三层的巨大喷泉,顶部装饰着葡萄牙国徽和施洗约翰的雕像。
在淡蓝色的天幕中,路易一世大桥的钢铁骨架若隐若现。卡布拉尔喷泉的水流声与游客的喧闹声一起沿着花岗岩浮雕的沟槽蜿蜒而下,在暮色中闪烁如液态的银。这座1780年的喷泉上,波尔图市徽的龙形雕刻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却依然威严地守护着这个城市最初的记忆。
在杜罗河边的石阶上坐下,看着对岸加亚新城的酒窖,灯亮起来了,那些橙红色的屋瓦、白色的墙壁在光照下忽然苏醒,仿佛有无数波特酒在橡木桶里开始了夜间的呼吸。河面飘来带着咸腥味的风,让人不禁想起13世纪时这里曾是咸鱼贸易的中心,渔民们就在我现在坐着的位置叫卖鳕鱼干。此刻,一个小贩推着满载面包的小车经过,车轮在鹅卵石路上发出规律的咔嗒声,像是时光的节拍器。
夜幕降临后,广场变成了露天音乐厅。来自里斯本的法多歌手在喷泉边演唱着听不懂的歌曲,沙哑的嗓音让四周的彩灯都黯然失色。法多又称为悲歌,实际上它是由歌曲和器乐两部分组成的,歌声充满悲切、哀怨之情。高音的葡萄牙吉他和中音的西班牙吉他在一起合奏,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气氛,使人感受到一种甜蜜的忧伤,这可能就是法多的魅力所在。我们坐在河岸的石栏上,看着游船上的灯火在黑色水面上划出金色的伤痕,有钟声从主教座堂传来时,一班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广场边缘,车窗里透出的暖光像一串移动的灯笼。
我们穿过路易一世大桥,步行走去杜罗河的对岸,路易一世大桥是杜罗河上最令人惊叹的钢铁杰作。这座双层铁桥由埃菲尔铁塔设计师的弟子泰奥菲洛·塞里格设计,1886年竣工时创下世界最长铁拱桥纪录。其标志性的双层钢结构横跨波尔图老城与加亚新城,上层距河面45米,通行地铁和行人,下层供汽车行驶。大桥完美展现了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工程美学,锻铁拱门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入夜后则化身为杜罗河上璀璨的光带。站在上层观景台,可以俯瞰里贝拉广场的彩色房屋和河面上往来的游船;下层拱门处常回荡着街头艺人的法多歌声,钢铁的刚毅与音乐的柔情在此奇妙交融。
路易一世大桥完美诠释了波尔图的城市精神——既保留着大航海时代的荣光,又拥抱工业革命的创新。2019年,它被列入葡萄牙国家遗产名录,成为继埃菲尔铁塔之后,又一座载入史册的19世纪钢铁建筑杰作。如今,这座历经130多年风雨的大桥依然坚固如初,每天承载着数以万计的人流车流。站在桥上看杜罗河水流淌,仿佛能听见钢铁与时光的对话,感受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不知不觉走到河对岸,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有流浪歌手随便在河边支起一个摊儿,就不管不顾的唱起来,歌手委婉,随着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街角有乞丐坐着,身前摆着铁罐。他们不吆喝,只是沉默地等待。偶尔有人丢进一枚硬币,那响声便在街道上跳几下,很快被城市的喧嚣吞没。乞丐们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他们的眼睛望向远处,却又像什么都没看见
此刻的里贝拉广场上,百年老店的霓虹与智能手机的闪光灯奇妙地共存,而杜罗河依然按照潮汐的节奏轻轻拍打着石阶,就像它在中世纪时做的那样。这个广场从来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一本永远在续写的生活之书——每一代人都能在它的彩页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句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