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新宁广场,周边有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展馆大楼是一座采用传统中轴对称手法的4层建筑,展厅主要分布在2楼、3楼。展陈内容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二楼)为主线,以“青海考古成果展”(三楼)、“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三楼)、“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二楼)为辅线,形成“1+3”主题展览体系,展示青海从史前文明到近代百年的发展历程。
馆藏文物一万五千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69件(套),包括一级文物313件(套)、二级文物620件(套),主要特色是新石器时代彩陶和民族宗教类文物。镇馆之宝有距今5000多年的舞蹈纹彩陶盆、我国最早表现劳作场景的双人抬物纹彩陶盆、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彩陶靴、青铜时代早期最大的石磬黄河磬王、栩栩如生的汉代鸾凤铜熏炉盖、晶莹锃亮的金釦蚌壳羽觞、体积最大的明永乐宫廷铜观音造像等。需要留意的是开放时间,冬季9:30开始,夏季9:00,官网公布的最新信息显示,2024年6月1日起开放时间为9:00—21:00。
这次参观青博后深深感到,三江之源、河湟谷地的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类型的农耕经济文化、牧业经济文化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创造了彩陶文明等文化载体;秦汉以后,羌、月支、鲜卑、党项、回鹘、吐谷浑、吐蕃等部族,形成了各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明朝以来,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和谐并存,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文化格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觉得展览最后的总结很到位:青海历史最重要的篇章,就是青海以外区域的各种力量在此地冲撞交融时,青海始终是纽带和节点。
基本陈列“青海历史文物展”,讲述青海地区的历史进程和民族融合的过程。通过“源远流长”、“汉治河湟”、“鲜卑西迁”、“吐蕃东进”、“青唐风云”、“多元一统”6个部分,再现古代青海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青唐道、茶马古道的交通功能与历史风采,呈现青海独特人文风貌与生态景观。
第一部分 源远流长(包含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交流伊始三个单元)
青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和组成部分。距今3.7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柴达木盆地、沱沱河沿岸、霍霍西里、昆仑山的三岔口和龙羊峡地区的黄河阶地、环青海湖地区、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都有古代文化遗存分布。河湟地区彩陶文化璀璨,被誉为史前艺术的明珠。
↗研磨器(中石器时代)。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拉乙亥遗址出土。长34厘米,宽16厘米,高4.5厘米。磨盘中间深凹,磨棒呈椭圆形,底部已被磨平,磨面可见点状琢痕。经分析发现,磨盘中存在黍、麦、菽等残留物,表明67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利用石器加工植物。
↗骨针(中石器时代)。器身细长,尖端锐利,采用动物肢骨制成,包括针尖、针身和针柄三部分。针柄中心有锥形小孔(针眼)。中石器时代先民是怎样钻孔制作针眼的,至今仍然是个谜。
↗曲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器物虽残损严重,但器形、纹饰特征鲜明,是目前青海境内出土的唯一能复原的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流域。按发展时期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重要遗址有甘肃省定西市临洮马家窑、兰州市青岗岔以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柳湾等几十处。其突出特征是彩陶业非常发达,堪称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
↗几何纹三联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为橙黄黑彩,在碗、盆、瓶、罐等陶器上绘有鸟、鱼、蛙等动物纹,还有垂帐纹、漩涡、水波、草叶、三角等几何纹。
↗变形鱼纹双耳彩陶瓮(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器物表面从上至下依次绘有弦纹、变形鱼纹、弦纹和双钩纹。纹饰简洁明快,鱼纹抽象生动。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镇馆之宝之一。我国最早在彩陶上表现原始先民劳作场景的艺术珍品。1995年出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内壁绘制四组双人抬物图案,中间以横竖线条组成的几何图案间隔。两人相向而立,共同抬起一个圆形物品。头部以圆点代表,躯干和四肢以线条描绘,寥寥数笔,就将抬搬重物时双腿开立、腰背微屈用力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圆点网纹彩陶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通体饰以黑彩弦纹,腹部有平行弦纹、三角纹、网格纹、圆圈内填十字圆点纹构成的纹饰带。构图层次分明,线条比例均匀。
↗十字纹四系敛口彩陶瓮(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口沿有四钮,肩部等距离绘四组圆圈十字纹,肩下绘弦纹和圆点纹。
↗圆点弦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复制品。原件藏于国家博物馆。1973年出土于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盆内壁饰有三组舞蹈图案,每组均为五人,手拉手,步调一致翩翩起舞。
↗双孔石刀(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拉毛遗址出土。长6.4厘米,宽3.2厘米。呈长方形,通体磨光,双面开刃。器身并列钻有两孔,两孔周围钻出18个小窝坑,排列秩序貌似鸮面。这种形状的钻孔石刀是一种农用工具,在黄河流域史前文化中曾普遍使用,也称“爪镰”。
半山类型以复杂的纹饰和强烈的动感为特点,以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
↗弦纹折线纹彩陶鼓(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宽带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对称圈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叶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颈部绘两组大锯齿纹,肩部绘双层束腰网纹,两组网纹相间形成叶形纹。
↗葫芦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颈部饰连弧纹,肩、腹部饰六组葫芦形纹。每组葫芦形由红彩勾勒轮廓,内填黑彩网纹和菱形方块纹。
↗S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肩腹部为黑红两彩弧线宽带纹,带纹间填充圆点纹。构图浑厚粗犷,用彩浓黑厚重。
马厂类型的彩陶图案常以密集的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涡漩的线条为主,表现出一种富有韵律的动感。除了壶、罐、钵等,还出现了双联罐、鸭形壶等新型器物。部分器物表面捏塑有人像,与彩绘纹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十字纹双联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器形为两件连体陶罐,造型别致,纹饰简朴。两罐相邻口沿处有一个扁平提梁,罐腹用一圆柱体相连。外表饰红彩带纹和黑彩连弧纹,內腹饰黑红两彩十字纹和圆点纹。
↗鸭形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器身似鸭子形状。壶口部绘有弦纹,壶身用黑红两彩绘蛙纹。壶口意为昂起的鸭头,对称的双耳为鸭形翅膀,并彩绘有蹼足、尾巴等。
↗涡纹彩陶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足部有圆形镂空,内部主题纹饰为漩涡纹配有小圆点纹。
↗十字网纹内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菱形网纹四耳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腹部饰有黑红两彩菱形网格纹,颈肩部有两两对称的镂空状四耳,耳和唇相接处有蘑菇状小泥突,具有鲜明的立体感。
↗菱形纹带盖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蛙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海东市民和县山城遗址出土。高35.7厘米,口径9.8厘米,腹径39厘米,底径11厘米。以抽象写意手法彩绘蛙纹、水纹图案,表达“蛙神”庇佑、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折线纹人头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海东市民和县山城遗址出土。颈部饰竖直线纹,肩部饰菱形纹一周,腹部为宽带折线锯齿纹。颈下方一侧捏塑人头像,五官俱全,大嘴圆张,似乎在呐喊。
这次在青博参观,感觉很舒服。展厅大,展品多,展线清晰,展柜玻璃基本不反光,对拍照很友好,可以看出馆方布展上很用心。
宗日文化因1982年发现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而得名。“宗日”系藏语,意为“人群聚居的地方”。宗日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并行发展一千多年,其陶器代表为夹砂陶、夹砂彩陶,以绘紫红彩为特征,主要纹饰为多道横行连续折线纹和变形鸟纹。著名的双人抬物纹彩陶盆(见前面马家窑类型)、“连臂踏歌”舞蹈纹彩陶盆(在三楼“青海考古成果展”展厅)均出土于宗日遗址。
↑↓竖条纹带把彩陶碗(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也称人面纹带柄彩陶碗。器表有绳纹和小乳钉钮,一侧带把,柄部为抽象人面纹。俯视碗内,以碗底为圆心,紫红彩形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
↗折线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口沿处绘有紫红色三角纹,肩腹部绘有折线纹,腹下有四个对称的钮。
↗鸟形纹双耳彩陶壶(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腹部有双耳。肩部有附加堆纹。腹部饰有绳纹。口部饰小三角纹,肩部一周绘变形鹰纹。
↗牙饰、骨珠(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
↗刻划纹骨饰片(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
↗绿松石(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
齐家文化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陶器数量不多,典型器物有高领折肩壶、双大耳罐等。
↗刻划网纹陶盉(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双大耳陶罐(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喇叭状大口,从口沿到腹部有对称的大双耳。
↗三耳陶罐(青铜时代齐家文化)。这种有三个大耳的陶罐很少见到。
↑↓绳纹鸮面粗陶罐(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口沿处用泥条堆塑成鸮面形象,正中穿孔,孔似眼睛。
↗双口提梁彩陶罐(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通体用黑彩绘折线纹,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简洁明快,是齐家文化中少见的异形彩陶器。
↗骨叉、骨勺、骨刀、龙首骨刀(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辛店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辛店遗址而得名。其典型器形为大口双耳罐和高颈双耳罐,标志性纹饰是以条带纹构成的类似羊角的双勾纹,也有一定数量的羊、犬、鹿、鸟等动物纹饰,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的繁荣。
↗双勾纹彩陶壶(青铜时代辛店文化)
↑↓条纹彩陶靴(青铜时代辛店文化)。镇馆之宝之一。1989年9月出土于海东市乐都区柳湾遗址。通高11.6厘米,靴口直径6.6厘米,壁厚0.3厘米。靴筒上绘有对称双线回纹,靴帮上饰有双线带纹和三角纹。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造型,真实反映了远古时代靴子的全貌和特征。
↗鸟纹彩陶壶(青铜时代辛店文化)。肩部有一组变形鸟纹,笔锋简练传神,仅用两笔就描绘出鸟儿从站立到振翅欲飞的形态。
↗太阳纹彩陶罐(青铜时代辛店文化)。颈部绘有菱形纹和间断式平行线纹。肩部饰双钩纹,双钩尾端附近饰光芒四射的太阳纹,双钩衔接处上方绘禾苗纹,下方加缀一半圆形弧线纹。腹下部饰竖线条纹和变形S纹。
↗单耳彩陶杯(青铜时代辛店文化)
↗双勾纹鞍形口彩陶罐(青铜时代辛店文化)
卡约文化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卡约”系藏语,意为山口前的平地。卡约文化是青海分布地域最广、遗存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青铜时代本土文化。其制陶业不发达,陶器质地较为疏松粗糙。但彩色陶器表面较为光亮,纹饰常用鹿纹和大角羊纹等动物图案。晚期流行一种勾连涡旋纹,成为其唯一标识,也称为“唐汪式陶器”。
↗金贝(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利用金箔制成的仿贝形饰物,长约1.4厘米,宽0.7厘米,厚0.2厘米。在海贝都很珍贵的年代,金贝更与普通人无缘。
↗双孔石刀、桃形金挂饰(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骨笛(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涡纹骨筒(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涡纹彩陶鼎(卡约文化唐汪类型)
↗涡纹筒状彩陶杯(卡约文化唐汪类型)。外颈部为变形S纹,腹部饰连续涡纹。
↗弦纹彩陶豆(卡约文化唐汪类型)
卡约文化的装饰品数量和种类很丰富,还有很多写实动物形象,在后面“青海考古成果展”展厅将看到羊纹、鹿纹彩陶罐等文物。
↗四孔玉刀(齐家文化)。长54.5厘米,厚1厘米,宽端10.3厘米,窄端8.5厘米。刀身宽且薄,近背边缘有排列规整的四个圆形穿孔,孔径1—1.2厘米。
↗七星纹铜镜(齐家文化)。目前我国所发现的年代较早的铜镜之一,距今约4200—3600年。1977年出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尕马台墓地。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背面为不规则七角星几何纹图案,空间饰有斜线纹。边缘凿有两小孔,为系绳穿挂之用。
↗人字形铜鬲(卡约文化)。三袋形锥状足,颈部饰弦纹,分裆处饰人字纹。卡约文化中铜容器非常少见,此铜鬲是早期商文化影响青海地区的实物见证。
↗铜铃(卡约文化)
↗铜刀(卡约文化)
↗卷角七孔铜钺(卡约文化)。长28厘米,宽6.3厘米,厚0.4厘米。体量较大,做工精细。钺身呈长条状,排列7个大小近乎相同的圆形穿孔,近肩部有4个长方形小穿。刃部呈弧形,两端内卷成圆形孔。
↗圆銎宽叶倒勾铜矛(卡约文化)。西宁市沈那遗址出土。迄今已知齐家文化时期最大的一件青铜器。长61.5厘米,宽19.5厘米。由矛身、銎柄组成,銎与叶接交处有一倒勾,叶中部两面均有高1.5厘米脊梁。
↑↓陶牦牛(诺木洪文化)。诺木洪文化因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首先发现而得名,与卡约文化有密切联系,是解放后新发现的一种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古文化遗存。时间上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晚期文化。这件诺木洪人捏塑的陶牦牛长8.2厘米,高5.8厘米,宽3.3厘米,两角和尾部稍残,背部呈波浪形,腹部长毛及地,表现了牦牛站立休憩的形象。
第二部分 汉治河湟(包含河湟初开、西海安定、羌中道三个单元)
秦汉时期,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在冒顿单于时期“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成为匈奴进攻汉朝的辅助力量。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北却匈奴,西逐诸羌”。随着战争发展,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四郡,并在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设置护羌校尉和在河湟地区设立西平亭等管理机构。汉昭帝时,西汉设置金城郡,汉宣帝时金城郡西扩至青海河湟地区,自此青海东部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郡县体制。东汉时期则从金城郡中析置西平郡(今西宁市),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西部边疆。正是在这一时期,青海羌中道成为联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与靠北的道路共同组成了路上丝绸之路。
↗星云乳钉纹铜镜(汉)。外围为十六连弧纹,中间主题纹饰为乳钉,形似天文星象图,故称星云纹。
↗鹰形铜壶(汉)
↗石人像(汉)
↗铁铧(汉)。表明汉代犁耕农业已在河湟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卧式羊形铜灯(汉)。羊呈臣姿,头微仰。腹部中空,背部呈碗形,腹、背分铸而成。晚上使用时,将羊背上掀,平放在羊头上作为灯盘盛油点灯。白天可将灯盘扣回羊背,成为案头摆设。
↗“西海安定”瓦当(汉)。正面刻有“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铭文,是研究汉代西海郡建制沿革的重要实物证据。元兴为东汉和帝年号(公元105年)。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汉)。复制件。原件藏于国家博物馆。1973年出土于青海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该铜印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表现了当时汉与匈奴的外交关系,是汉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写照。
↗三老赵宽碑(汉)。青石材质,隶书字体,共刻694字,记述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家世源流,以及其子孙继承祖志,屯田河湟,扎根青海,艰苦创业的事迹。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一生戎马倥偬,北抗匈奴,西平氐羌,为安定西汉边陲、保卫内地休养生息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青海地区的羌族上层统治者掀起骚乱。赵充国的后代赵孟元率四个儿子参加了与羌人的战斗,三个儿子随其战死,只有四子赵宽存活。赵宽后被聘为“县三老”(汉晋官制),受到乡民拥护和爱戴。此碑是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数量不多的汉碑之一,也是青海省迄今已知最早的一通石碑,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也填补了《史记》和《前汉书》《后汉书》的一些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狼噬牛金牌饰(汉)。以浮雕和透雕手法表现一只狼正在咬噬一头牛的后腿,牛作痛苦挣扎状。金牌饰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该物件反映了北方匈奴文化进入河湟流域,与羌文化交流的历史。
↑↓鸾凤铜熏炉盖(汉)。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高17.2厘米,底径13.1厘米。熏炉盖面呈半球状,上有镂空柿蒂形图案和四组双圈十字纹。盖中央一只鸾鸟单足立于顶部,另一腿前曲,两翅张开,似腾空跃起,展翅而飞。
↗三熊足釉陶洗(汉)
↑↓羽人连枝灯铜构件(东汉末至魏晋)。连枝灯始自战国时期,汉代状如树形,或与当时人们祈求升仙、扶桑神树等信仰相关。此件羽人头戴高山冠,作飞升状,上下肢两侧各有四羽。
↑↓木轺车(汉)。轺(yáo)车是汉代的一种轻便小车,单马,单厢,双辕,双轮,上有伞盖,专供上层贵族或帝王乘坐。木轺车因材质易腐朽而很少见到出土实物。这件1977年出土于西宁市彭家寨汉墓的明器,车通高85厘米、长92厘米,伞盖直径90厘米,马通高105厘米、长90厘米,是研究汉代车舆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两千多年后,汉代木轺车荣登“国家名片”,2020年6月18日成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小型张)的主图。
↗“陇西中部督邮印”铜印(汉)。督邮为汉代官名,职责是监察属县遵纪守法、劝课农桑等情况。此印说明青海东部是汉代郡县体系的组成部分。
羌中道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总体呈东西向,主线由青海湖南北两岸西行,穿越柴达木盆地进入新疆若羌。羌中道在河西走廊开通以前就已存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行、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就有关于该道的记载。河西四郡设立后,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的主道,羌中道便成为一条辅道。在这条道路经过的地区发现了很多珍贵文物,有交通工具,也有商贸交易的凭证货币,还有一些贵金属制品,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
↗波斯银壶(汉)。器身由整块银片切割、捶揲而成,腹侧置单耳。口沿饰一周波浪纹,腹部饰卷草文,有6朵不同形式的花叶。该件据推测来自安息(今伊朗),经匈奴人辗转传至青海地区。
↗大泉五十(汉)
↗“大泉五十”陶范(汉)
↗釉陶案(汉)
第三部分 鲜卑西迁(包含政权频易、吐谷浑国、吐谷浑道三个单元)
魏晋以来,北方各少数民族不断南下西迁,兴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大批内迁的北方民族纷纷建立了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时期。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吐谷浑从辽东慕容鲜卑部落中分出,西迁至青海地区,统治了今青海、甘肃西南部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吐谷浑国。公元399年鲜卑首领秃发乌孤率部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先后建都于乐都(今乐都区)、西平(今西宁市),统治了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和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史称“南凉”。此外,乙弗鲜卑也一度在青海湖西北建立了乙弗勿敌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青海道”称“吐谷浑道”,也称“河南道”。“吐谷浑道”因河西道堵塞而兴盛,成为沟通中亚、西亚与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
↗玄武铜砚滴(魏晋)。龟蛇合体,龟首前伸,口衔小碗。龟背中间有一筒状注水口。一蛇盘卧于注水口周围。龟蛇古称玄武,是“四神”中的北方之神。
↗双马形铜牌饰(魏晋)。鲜卑遗存的代表性器物。大马跪卧,小马立于大马背上,大马腹部有马镫,马身饰连珠纹、太阳纹和几何纹。马头部的圆形冠状物是鲜卑特定的鬃髻式样。
↗双鸟形铜牌饰(魏晋十六国)
↗四孔青釉瓶(南北朝)
吐谷(yù)浑国(公元313—663年),我国古代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到西北地区后建立的地方政权。其国力最盛时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南北朝时,吐谷浑所据的青海地区是中西交通中心之一,联系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高原等地的交往。隋唐时期常与中原王朝缠斗,边塞诗人王昌龄曾写道“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唐朝贞观九年(635)成为唐朝属国。唐龙朔三年(663)被吐蕃国所灭。
↗金花饰(东汉末至魏晋)。多片花瓣状,表面的粟粒纹多见于慕容鲜卑金饰,可能为吐谷浑部西迁时带至青海地区。
↑↓金釦蚌壳羽觞(十六国时期)。镇馆之宝之一。1964年出土于西宁市南滩砖瓦厂。长13.7厘米,宽10.4厘米,高3.5厘米。羽觞又称耳杯,是古代一种盛酒器具,盛行于战国至魏晋时期,多为漆木或铜质。此件蚌壳耳杯极为少见,双耳、口沿均镶有金片,造型优美圆润,光泽晶莹锃亮,倍显华丽珍贵。
↗“凌江将军章”铜印(魏晋)。凌江将军是东汉时期的一种军制官位,主要负责镇守边关。印面篆刻“凌江将军章”五字,配套的半球形印盒四周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形象。该凌江将军是上述金釦蚌壳羽觞的主人。
↗仙人模印墓砖(魏晋南北朝)
↗甲骑武士模印墓砖(魏晋南北朝)
↑↓“西平王乙弗莫瓌”墓砖(南北朝)。三块砖均为模印阳文,其中一块刻三行四十三字,另两块刻两行二十七字,内容分别为“大代大安四年四月廿一日岁在戊戌造侍中征东大将军启府仪同三司驸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莫瓌砖”、“侍中征东大将军启府仪同三司驸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莫瓌砖”。
乙弗部落是十六国时期在我国北方活动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之一,最初游牧于蒙古草原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至辽东一带,后其中一部迁至河西地区。公元395年前后在青海湖西北建立乙弗勿敌国,“勿敌”是鲜卑语“乌地延”(首领)的音译。公元429年为吐谷浑所并。莫瓌(通“瑰”)是乙弗部落首领乙弗匹知之子。北魏攻打吐谷浑时,随父降魏,代表部落到平城(大同)进贡。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赏识成为驸马,并封爵西平公。后乙弗氏家族与皇室世代联姻,地位显赫。被称为“西魏的微笑”、麦积山石窟第44号窟的主佛造像,据考证是按照西魏乙弗皇后的形象所塑。这里面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兴趣的可上网搜索。
↗胡人牵驼模印墓砖(南北朝)。连绵的山峦前,一位头戴尖顶卷沿帽、身着贯头衫的胡人,左手杵杖,右手执缰,正牵引骆驼前行。
↗波斯萨珊朝银币(南北朝)。相对而立的两人,站在拜火教祭坛两侧进行祭祀,坛上有熊熊火焰,火焰两侧是星星和新月。
↗罗马金币(南北朝)。国王头戴王冠,两耳各坠一对小吊珠耳环,其像左侧为一圆球,上立十字架,右侧为罗马文字。据考证,此为东罗马拜占庭金币。
第四部分 吐蕃东进(包含唐蕃交往、都兰遗珍、唐蕃古道三个单元)
公元6世纪,西藏山南地区建立起吐蕃政权。新兴的吐蕃政权向青海方向扩张,最终攻灭了吐谷浑。唐、蕃双方随即在青海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事与政治角逐。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唐军东调平叛之机,占领青海大部。9世纪中叶以后,吐蕃内乱不断,沙州汉人张议潮一度趁机控制了青海东部。唐末,吐蕃全境爆发大规模平民奴隶暴动,青海吐蕃势力也分崩离析,不复统一。
唐蕃时期兴起一条连接中原与我国西藏及尼泊尔、印度的道路,即唐蕃古道。青海成为这条中原与南亚间商贸之道、民族友好之道的必经之路。
吐蕃兴起后,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太宗请婚,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双方以甥舅相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展开了频繁交流和沟通。唐高宗继位后,吐蕃吞并吐谷浑的势头不减,唐朝内部举棋不定,致使吐谷浑最终为吐蕃吞并。吐蕃控制青海游牧区后,又攻陷唐西域羁縻十八州,安西四镇并废。大受震动的唐朝决定反击,并助吐谷浑复国,结果唐军在大非川惨败。唐、吐蕃在青海东部展开争夺,唐神龙三年(707),唐中宗嫁金城公主于吐蕃赞普,再次化干戈为玉帛,进一步加强了唐蕃之间的交流。之后,双方时和时战,唐玄宗开元和天宝早期,唐军对吐蕃屡有胜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被东调平叛,吐蕃大举扩张,控制青海一带达百余年。当地民众从未忘记自己的汉人身份,唐代诗人杜牧在《河湟》一诗中以“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表达了百姓对中原王朝难以割舍的归属感。
↗素三彩陶碗(唐)
↗三彩马(唐)。通体施酱黄色釉,马鞍施桔红色颜料,鞍鞯及马尾呈自然白陶色。马俑呈站立状,双眼圆睁,两耳竖起,鬃毛直立,短尾上翘。
↗女木俑(唐)。出土于西宁市南滩体育场唐墓。唐代陶俑常见,如此完好的木俑较少。
↗男木俑(唐)。面部丰满,手臂用浮雕法刻出,五官及衣纹用线刻法表示。
↗花卉纹金饰片(唐)
↗嵌宝石金耳环(唐)
吐蕃统治青海时期,青海文化受吐蕃文化影响,包括羌、吐谷浑以及汉族在内的青海各民族大量融入吐蕃民族中。都兰县境内的热水乡血渭草场共有封土墓300余座,该墓群出土的大量文物为研究吐蕃统治下的青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藏文木简(唐)
↗彩绘木鸟(唐)
↗镂空花瓣纹金饰片(唐)
↗木骨黄褐地三色斜纹丝织锦鸟(唐)
↗黄地联珠纹团窠对马锦(唐)
↗黄地宝花草叶纹刺绣靴面(唐)
↗建筑与人物纹织锦(唐)
公元7世纪初,唐与吐蕃王朝关系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随之构筑。古道全长3000余公里,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是中原内地去往我国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蕃古道不仅是一条和平友好、贸易交流的官驿大道,承载汉藏友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更是维系唐蕃甥舅情谊,深化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千百年间,唐蓄古道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彩骆驼(唐)
↗皮靴(唐)
↗紫地黄绿色花卉纹“吉”字锦覆面(唐)
↗鸳鸯栖花纹文字锦(唐)
↗绿地菱花纹绫残片(唐)
第五部分 青唐风云(包含青唐政权、河湟开边、青唐道三个单元)
公元十一世纪初,吐蕃赞普后裔唃(gū)厮啰统一河湟吐蕃诸部,定都青唐(今西宁),建立以吐蕃人为主体,包括汉、回鹘、党项等诸民族的地方政权,结束了本地区自唐末五代以来“族帐分散,不相君长”的混乱局面,史称“青唐政权”或“唃厮啰政权”。根据政治需要,青唐政权灵活采取联宋抗夏或联夏抗宋策略。元符二年(1099)和崇宁三年(1104),宋军前后两次进军河湟地区,终结了唃厮啰政权对青海的统治。
青唐政权前后历时近百年,对维护本地区社会的安定、农牧经济的发展、中西交通的畅通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夏文板钮铜印(西夏)。长8厘米,宽7.2厘米,高3.4厘米。圆角长方形板钮,印章保存完整,在传世品中比较少见,对研究西夏文字、印信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通津堡巡检”铜印(金)。金代道路通关勘验的官方印符,印文为九叠篆“通津堡道路巡检之记”九字。北宋灭亡后,金、西夏争夺河湟地区,该印是金朝一度据有该地的证据。
↗剔花牡丹纹瓷罐(西夏)。白胎,褐釉,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
↗双鱼纹银钵(宋)。柄部刻荷叶纹,底部刻两条鲤鱼,鱼头、鳍、鳞甲、尾部与荷叶纹都錾刻得很细密。
↗六系褐釉瓷罐(宋)。通体施酱褐色釉,口沿外部和底部不施釉。鼓腹,肩部有六耳,下腹部有一小洞。据考证为宋代唃厮啰时期的本地产品,因而称为唃厮啰瓷。
↗兔毫瓷盏(宋)
↗堆塑人物青瓷瓶(五代)、青白釉瓷魂瓶(宋)
↗青瓷碗(宋)。器腹部与底部弦纹内有模印折枝牡丹花草纹。出土于海东市循化县黑城子城址,是青海省第一座经过考古发掘的宋金时期驿站遗址,为研究宋金时期的交通、邮驿制度等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依据。
↗人面纹瓦当(宋)。面颊肥硕,长眼突睛,额头刻射线状纹饰。虽制作粗糙,但十分生动。
↗“崇宁天宝”铜钱(宋)、“天盛元宝”铜钱(西夏)
第六部分 多元一统(包含元代统一、设卫屯田、清代施政、多元文化、茶马古道五个单元)
公元1227年,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公元1370年,明军控制了青海东部,洪武六年(1373)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清初,河湟地区由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控制。雍正初年,在平定罗卜藏丹发动津的叛乱后,实现了对青海河湟及以外地区的统治。
自元朝之后,青海河湟地区呈现出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发展的格局。这一时期,茶马贸易兴起,青海的茶马古道成为连通中原与藏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
↗伍佰文“中统元宝交钞”纸币(元)。元代纸钞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其中“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使用时间最长,在元代始终通用。
↗壹贯“中统元宝交钞”纸币(元)。长29.5厘米,宽21厘米。上方第一栏为“中统元宝交钞”,第二栏中上方为“壹贯文省”。右为“中统元宝”,左是“诸路通行”,下面为字料和字号,采用千字文编码排序,木刻活字印刷,系交钞暗码,是辨别真伪的主要特征之一。
↗贰贯“至元通行宝钞”纸币(元)。用桑树皮纸制造,雕版黑墨印刷。钞面正上方印有“至元通行宝钞”六个正楷字,中间上栏是文字“贰贯”,“贰贯”下面是钱纹,在贰贯和钱纹的左右两侧分别印有八思巴字的“至元宝钞”“诸路通行”字样,纸币上盖有中书省、尚书省红印。
↗镂空青花瓷器物座(元)。呵呵,“元青花”,宝贝啊。
↑↓铜鎏金大国师印(明)。正面阳文篆刻“广慧悟法净觉妙善翊国衍教灌顶戒定西天佛子大国师印”24字。背面左侧阴刻“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礼部造”,右侧阴刻内容与正面篆书相同。该印是明宪宗二十二年(1486)颁给瞿昙寺寺主为“大国师”的金印,授权其管理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加强了明朝与青海地区宗教上层首领之间的领属关系。
↗瞿昙寺。青海唯一由皇帝敕建的佛教寺院,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罗喇嘛”桑杰扎西创建,历时36年修建完成。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佛祖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族姓“乔达摩”赐名“瞿昙寺”。清雍正元年(1723),瞿昙寺寺主阿旺宗泽参与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的叛乱,封号被革,领地被削减,地位日渐衰微,随即被塔尔寺取代。
↑↓永乐款铜鎏金观音立像(明)。镇馆之宝之一。原藏于瞿昙寺。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永乐宫廷铜造像。通高146厘米,底座长63.5厘米,宽44厘米。观音直立于仰覆莲座上,身体略侧扭,神情温婉慈祥、雍容大度。
↗“命阿卜束为河州卫千夫长”封诰(明)。明朝册封青海少数民族首领的官方文书。
↗铜锡合金“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之印”(清)。虎形钮,虎呈半蹲状,前腿直立,后腿卧地。印面阳刻蒙文“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之印”。印前侧面阴刻汉文楷书“礼部造”,左侧面阴刻“雍正二十一年造”字样。“扎萨克”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即一旗之长。扎萨克不负担中央政府的赋税和徭役,对领地内的民众有生杀予夺大权,特权可以世袭。清朝通过扎萨克制度保证了青海地区的稳定。
↗粉彩百鹿纹瓷尊(清)。器身绘有百鹿纹,鹿与“禄”谐音,寓意高官厚禄。
↗青花红彩龙纹瓷盆(清)
↗素三彩八仙人物瓷炉(清)
↗雕兽珠地白釉瓷天球瓶(清)。珍珠地上以白釉堆塑獬豸及玉钱树。獬豸是辨忠奸、明法理的象征,反映了百姓祈盼社会清明的愿望。
↗霁红瓷瓶(清)。霁红釉因用料稀有、烧制难度大,被称为最珍贵的红釉瓷。
↗西番莲纹斗彩瓷盘(清雍正)。西番莲是一种想象出来的花卉,又称宝相花,花、叶极似中国的牡丹花,其缠枝纹饰表示连绵不断的祝福。
↗景泰蓝二龙戏珠铜花瓶(清)
↗五世班禅喇嘛为色多第强诺门罕授印之文告(清)。丝织品,墨书,写于扎什伦布寺。
↗林则徐手书“读画评书收眼福 裁缣劈楮见心灵”(清)
↗荷叶形砚、绿釉蟾蜍瓷洗(清)。文房用品做成蟾蜍形状,寓意“蟾宫折桂”。
↗镶宝石包银头盖骨碗(清)。藏传佛教法器之一。这种藏语称为“嘎巴拉”的头骨碗在青甘及西藏地区较为普遍。
↗包*皮胫骨号(清)。藏传佛教法会所用的乐器,藏语称“冈林”。这件胫骨号两端包有人*皮。
↗镶珊瑚颅*骨法鼓(清)
这些法器涉及历史、传统、宗教、文化,不要想当然地与愚昧、残忍、伦理道德等联系起来。
↗木雕坛城(清)。又名曼陀罗(梵语音译),法坛与道场之意,既是一种供器,也是一种法器。
↗彩绘金唐白度母唐卡(清)。唐卡是一种卷轴画,便于游牧民族携带朝拜。绘画内容包括佛像类、菩萨类、度母类、护法类、财神类。基本色调有多彩唐卡(彩唐)、黑色主体唐卡(黑唐)、金色主体唐卡(金唐)、银色主体唐卡(银唐)、红色主体唐卡(红唐)等。这件金唐描绘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白度母。
↗彩绘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唐卡(清)
↗《萨迦格言》(清)。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作者萨迦班智达,写于13世纪上半叶。诗集强调知识、智慧的作用,宣扬“仁慈”“爱民”“忍让”“施舍”“利他”“正直”“诚实”“精进”等佛教基本教义。
↗骨雕八宝臂饰、骨雕骷*髅冠饰(清)
↗骨雕串珠裙(清)。藏传佛教骨雕服饰。
↗阿文书法中堂(民国)
↗正德款阿文筒式铜香炉(清仿明)
茶马互市是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一种商业贸易形式,将产茶地区与产马地区联系在一起,形成著名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区贮存茶叶的重要节点有洮州(治所今甘肃省临潭县)、河州(治所今甘肃省临夏市)、甘州(治所今甘肃省张掖市)、庄浪(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宁5个茶马司,其茶叶主要来自四川、陕西和湖南。
↗茶马互市布告(明)
↗铜多穆壶(清)。“多穆”(mdog mo)是藏语音译,一种用来拌、盛酥油茶的器皿。
↗木架铜錾刻蝙蝠纹水桶(清)
↗铜茶炉(民国)
↗横雪冈铜藏币(清)。西藏地方铸造的铜币之一,正面铸狮子图案,背面中间横铸藏文“雪冈”2字,四周花纹间套铸造年代。“雪冈”在藏语中意为“一钱”。
↗三山二日铜藏币(清)。正面铸日或月群山狮子图;背面铸藏文纪值及纪年,外环铸藏文“甘丹颇章战胜四方”。
↗铜龙首马镫、象牙边饰马鞍(清)
历时2个半小时,“青海历史文物展”参观完毕。看完之后,也许你跟我一样恍然大悟,为什么这里有些文物与甘肃、宁夏、陕西、西藏、新疆、内蒙古博物馆里面的差不多,原来事出有因啊。西部这几个地区自古山水相连、历史相通、人文相融,自纳入汉朝版图后,虽历经风风雨雨、分分合合,但始终是一脉同根生、文化共同体。元朝时在此设立甘肃行省,管辖范围包括如今甘肃、青海、新疆大部,宁夏全部、外加陕西少部分地区。明朝撤销甘肃省,甘肃与陕西合并。清朝再次建立甘肃省,管辖区包括如今甘肃、宁夏、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和内蒙古西部等地。1929年,青海从甘肃析出,正式单独建省。解放后经过几次调整,形成今天的格局。所以如果读史书时看到,兰州曾属于陕西,西宁曾属于甘肃,明代没有甘肃,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印刷错误。
专题陈列“青海考古成果展”由青海省博物馆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以历年发掘的八座典型遗址为主要内容,通过“宜居之地——宗日遗址”、“火土辉煌——柳湾遗址”、“大河之殇——喇家遗址”、“湟水部落——沈那遗址”、“戎羌故里——核桃庄墓地”、“神权膜拜——潘家梁墓地”、“多元一体——上孙家寨墓地”、“黄金之丘——热水墓群”8个单元,展示青海考古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果。这里有一些重量级文物,如变形鸟纹彩陶壶、舞蹈纹彩陶盆、黄河石磐等,可以细细观赏、一饱眼福。
↗圆点弦纹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采用黑、白彩纹饰,较为少见。器表分别绘宽带纹、弦线纹,下面两组圆圈纹内填竖线圆点纹,间以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纹。
↗鸟纹彩陶壶、变形鸟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
↗变形鸟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高25.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8.2厘米,腹径19厘米。口沿内侧绘有一圈内彩三角纹,肩部绘一圈变形鸟纹,上腹部绘一圈圆点纹。肩部以下饰有绳纹。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镇馆之宝之一。1995年出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口沿内壁绘有11人、13人的两组人形舞蹈图案,两组间用弧线、斜线和圆点相隔。舞者手拉手呈集体舞动的步态,臀部似穿圆裙。人像脚下绘有平行弦纹,如河水流淌,盆体宛如池塘倒映出“连臂踏歌”的人群,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视觉美感。
青海境内一共出土了两件舞蹈纹彩陶盆,都有5300年的历史,似为姊妹盆,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件1973年发现于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内壁绘有三组舞蹈图案,每组均为五人,手拉手,步调一致翩翩起舞,复制件前面已有介绍,原件藏于国家博物馆。
↗太阳纹彩陶碗(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
↗刻划X纹素陶罐(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石权杖头(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石磬(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镇馆之宝之一。2000年6月出土于海东市民和县喇家遗址。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器型最大、时间最早的石磬,被称为“黄河磬王”。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器身刻有花纹,中间偏上有一圆孔,两面及四边经过细致修琢。经专家实验,敲击后声音清脆,富有韵律。
↗三璜联璧(青铜时代齐家文化)。三片玉璜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玉璧,每片玉璜的两端各有一钻孔。这种多璜组璧的形式比较独特。
↗提梁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器型较为少见,纹饰繁而不乱。提梁上饰菱形方块纹,口沿饰三角纹,外口部为波纹,颈部饰宽带纹,肩腹部主题纹饰为粗线方格波折纹,间饰细线三角纹。
↗羊纹彩陶罐(青铜时代卡约文化)。肩部绘一组羊纹,呈奔跑状。
↗鹿纹彩陶罐(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刻划鹰纹陶罐(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颈部有对称双耳,腹部前后刻划有鹰纹。
↗骨梳(青铜时代辛店文化)。长13.5厘米,宽2.1厘米,厚0.9厘米。长柄齿状,4个梳齿密而规整,每个齿宽不到1毫米,间距约0.3毫米,可见制作的精细程度。
↗六耳葫芦形彩陶罐(青铜时代辛店文化)。三个上下相连的鼓腹、两侧对称的环形耳、线条流畅的彩纹饰,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灰陶仓(汉)。仓顶为四面坡式,屋脊和瓦垄俱全,仓底为长方形,仓身一侧有梯子和仓窗,是研究汉代粮仓建筑的重要资料。
专题陈列“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通过“河湟神韵”、“民族风情”、“文化生态保护区”三个单元,介绍青海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以及传统医药、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门类,共展出190套、640件非遗作品。
↗土族加斯扭达(现代)。“扭达”是土族妇女的一种传统发妆,分为吐谷浑扭达、适格扭达、加斯扭达、雪古郎扭达等类型。“加斯扭达”的特点是顶部有一个竖起的犁铧形尖状饰物,又称“铧尖头”。
↗堆绣狮面挂饰(现代)
↗纯银莲花尊(现代)
↗藏文木印经板(民国)
特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分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可移动革命文物”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青海省18处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第二部分展示红军长征、西路军征、抗美援朝、青海解放、两弹一星、青藏公路、兰青铁路、玉树抗震救灾等历史事件中,青海人民及全国各族人民的英勇表现与凝聚的强大精神。
↗命运之石。原子城纪念馆藏。我国早期发现的铀矿石标本,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起步与发展,被誉为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命运之石。
1949年,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西北大地,战扶眉、攻固关、取兰州。9月5日,西宁解放。
1949年9月至1952年7月,经过3年剿匪,消灭青海土匪1.5万人,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西北军区骑兵团部队敬献的剿匪礼单。包括歼灭匪帮后缴获的美造降落伞、军毯、鸭绒睡袋等战利品。
↗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全体职工献给青海各族人民的锦旗。正文内容:保证“四一”火车西宁叫,十月闯过关角大隧道。六零年,飞跃柴达木,直奔油沙山,横穿唐古拉,铁路到拉萨。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青海各族人民扎根高原大地,顽强拼搏奉献,塑造了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点的“两弹一星”精神、开路精神、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柴达木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如同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了“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
半天时间,参观完毕。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博物馆附近的清真饭店吃了一碗羊肉面,香辣可口。
再见,大美青海!
感谢阅读。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向往的旅途:“文艺女神”自驾UR-V打开“异界”之旅(二) 188842
- 看完这篇攻略,轻松自驾西北大环线 85999
- 大西北环线丨夏天最美的青甘大环线,一次看尽万般风景 3590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