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泉州兴于唐,盛于宋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城内遍植剌桐而被称为刺桐港,早在唐代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北宋时已经赶超宁波,仅次于广州,南宋末到元代时又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两大对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空前发达,呈现“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的盛况,连到访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都为之震撼,誉为“光明之城”。泉州因港而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700多年的辉煌历史,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全国首批、福建首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文物遍地,古迹众多,此行我们仅探访两桥两山和一寺一街,第一站就是距厦门最近的安平古桥。
安平桥位于泉州南安市水头镇与晋江市安海镇之间的围头湾最深处,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而得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湾古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 公元1138年)),由僧人祖派主持、安海富商黄护捐款倡建,但在工程近半时因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而停工,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由泉州郡守赵令主持,黄护之子黄逸继承父志,率僧人惠胜等人续建安平桥,次年竣工完成,因原桥长2255米,相当于5华里,故当地人多称五里桥。安平桥距厦门岛仅52公里,上午从高崎汽车站出发,1小时即可到达,原以为客车会进站,但司机提前在解放路口就把乘客放下,正当我们找不到北时,忽然发现前方十字路口有一块“五里桥←1公里”路标,于是我们左拐下坡,沿滨海路拐了一段大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安平桥突然出现在面前。我们首先走到桥头对面的海潮庵,这是座闽南风格小庙,繁忙的公路已将其与古桥隔开,过往车辆川流不息,在村口牌坊下东望,
路对面就是桥西端入口,门楼旁立有两座石碑,左侧是篆书的“安平桥”三个大字,右侧是“国保”碑,安平桥作为首批“国保”单位,其含金量不言而喻。我们穿过小小的门洞,沿桥一路向东,桥面宽3—3.8米,用 4—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11米,重4—5吨,据说最重达25吨,石料全部采自金门大百屿。此桥建成后曾10多次毁坏重修,但从桥面看,新老石板很容易识别,老的原物经800多年的行走表面已磨平,修复后新换上的石条则比较粗糙,因为时间相对短,走的人还不够多。
我认为安平桥还应是世界上桥墩最多的古桥,据说桥墩多达361座,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不同形式,其中单边船形墩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均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令人惊叹,
但沧海桑田已令周边地理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桥南一带基本成为陆地,并有公路相通,这座海湾古桥实际已成为内湖桥,桥下是长满荒草的土坝,郭沫若1962年曾游此桥,所作七律首句便是“五里桥成陆上桥”。
我们走到桥的中部,看到一座与陆地相连的水心亭,周围保存有十几块历代修桥碑记,有的已嵌入墙体,亭前的护桥将军系宋代石雕艺术品,亭门两侧的对联引入注目:“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据传上联为僧智渊所撰,下联是黄护所撰,明万历年间重修安平桥时,黄护的后裔将之镌刻在石柱上。
这里也是南安、晋江两市的分界线,晋江一侧依托安平桥已建成一个大公园,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桥下水面波光粼粼,高楼、别墅绕园而建,与城市相差无几。
由于安平桥的东段有几处塌陷而被封闭,从水心亭无法直接过桥到东岸,我们只能从北面公园绕行至桥的东端,在此看桥比西端的南安景观更佳,由于日头正烈,我们没有再上桥。这里有一座小小的望高楼,
但并不是桥的真正东端,由此向东还有一段200多米的石桥,只不是两侧都已成陆地,桥面和地面等高,这也不是陆上桥了,完全变成地面上一条石板路了,扣除此段,安平桥现在实际桥长为2070米。安海至泉州仅20多公里,有人说可坐东石过来的专线车,但我们没等到,而是坐28路公交至晋江长途汽车站,再打的直奔泉州市区。
网上对泉州西街吹得较多,但我感兴趣的却是涂门街,因为沿街有府文庙、清净寺、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古迹,我重点关注的是文庙、清净寺、关岳庙,三种信仰集于一街,充分体现了古代泉州的开放和包容,这也是泉州古城的一大特色。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街道虽然不长也不宽,但临街建筑立面均已改造为燕尾脊和红砖墙,一层全是骑楼,闽南风味十足,加上绿树如荫,繁花夹道,景观远胜西街。我们首先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据说这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国家文物局罗哲文等专家考察后认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我们只在前段转了转,首先看到的是桥边“洙泗桥”石碑,立于明嘉靖乙卯(公元1555年),碑大字也大。广场左侧的文庄蔡公祠,为祭祀明代理学家蔡清所建,他在理学上的贡献和对泉州儒家文化的教育作用很大,在当地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万历年间被赐谥“文庄”,蔡清过世后,当地百姓于明代隆庆年间修建了此祠,是一处很有观赏价值的红砖古厝,尤其是其侧面的红白相间的砖石墙富有特色,当地人喜欢在此拍婚纱照。文庙大门前左侧的
老榕下,也有3块古碑,其中有一块是通告,严禁在此“排列货物及作践污秽”。走进大门,大成殿看上去很新,所以我们只是远远的看上一眼,据说拜庭前方的石桥(泮桥)筑于元代,但现在已经围起来,只能看不能走。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也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据说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还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块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的《永乐上谕》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的保护伊斯兰教寺院文告,极为珍贵。1961年清净寺就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现存主要建筑为大门、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我们并未入内,在外面可见院内的礼拜堂屋顶已无,仅尚存7个屹立的石柱和临街的石墙,墙上阿拉伯文字依然清晰,右侧的高耸的大门由外内中三重尖拱门组成,阿拉伯建筑风格十分浓郁。
在刺桐港的鼎盛时期,万邦来朝也带来异国宗教,泉州除清净寺外还有灵山圣墓,相传系唐武德(公元618—626年)来中国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弟子三贤、四贤之墓,柱廊为元代以前遗物,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最后我们来到通淮关岳庙,此庙相传建于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间重修时庙就有左右堂,各有前厅、正殿、后殿三进,从清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看,其中有“我泉郡城南隅有街曰通淮,庙祀关帝,由来已久”一句,可知通淮应是古代街名。关帝信仰在泉州的发展,大约开始于明初,到明末已经规模甚大,清代达到高峰。此地原称关帝庙,主祀关羽,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现名,将关羽、岳飞一庙祭祀,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关岳庙正殿称武成殿,右为三义庙,左为崇先殿,三殿并峙形成结构对称庙宇壮观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但其最博人眼球之处不在内部而在屋顶,从门前看色彩绚丽的闽南燕尾脊层层叠叠,脊顶十几条腾龙欢跃起舞,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十分壮观。
我们于下午5点关门前赶到位于鲤城区西街的开元寺南门,20多年前我曾到此一游,但已记忆模糊,几无印象。此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也是闽南第一古刹、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关于此寺的始创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传说此地本是泉州巨富黄守恭的桑园,僧人匡护禅师向黄求地建寺被其婉拒,称“若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次日后园的桑树果然开了莲花,黄守恭遂献地造寺,名莲花道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朝廷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莲花道场遂改称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
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位于正中的大雄宝殿原计划立柱百根,后因为增宽间面起见,减少为86根,但仍称“百柱殿”,始于唐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修建,其粱槽间雕塑技术高超的24尊飞天乐伎,为国内古建筑上罕见的艺术珍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我们走进作为山门的天王殿,首先看到石柱上那幅著名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此联为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书。殿后的拜台实际上是一个宽敞的大院,两旁古榕参天,
树下左右各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宋代石塔,标明为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柳三娘捐建,正中的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达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个大字 ,其中繁体的“法”字我几乎认不出,只得上网查询。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我国少有的密宗轨制,据说正中是
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两旁是四尊大佛分别为东、西、南、北四方佛,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予、接引、禅定等相,房梁上就是著名的24尊飞天乐伎,其中北面6尊,南面18尊,均手持各种不同乐器,造型生动,巧夺天工。与敦煌飞天不同的是,这些飞天都长有翅膀,不但是装饰品,还有拱顶的支撑作用,将建筑上的力学原理与艺术上的美学原理巧妙地融为一体,可惜殿内不允许拍照。开元寺更为人称道的是相距200米的东、西二塔,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其中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初为5层木塔,后改7级砖塔,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至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间重建,改为5层8角仿木石塔,高48.24米;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初为七级木塔,后来也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重建,改为5层8角石塔,先于东塔落成,高44.06米,虽比东塔矮4米,但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泉州遭到八级强震的袭击,其后又各发生一次六级左右的强余震,泉州城几乎被完全摧毁,而双塔却屹立不倒。我们走近古塔,不禁再次为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所震撼,且不论其规模高大、历史悠久,塔身表面的装饰也十分讲究,每层都设有四门四龛,门龛两旁刻有神态各异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造像计80尊,形象生动,无一重复,据说西塔第4层东北壁还有一尊身穿直裰、头戴金箍的孙行者浮雕,大大早于《西游记》成书时间。
九日山
九日山的名称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为晋代中原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高北望,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人有登高习俗,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就提到“遥知兄弟登高处,插茱萸少一人”;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九日山有东、西、北峰三足鼎立,其形如钳,西峰顶有天然岩石琢成的五代石佛造像,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 4.5米,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九日山不高,海拔仅98米,也不是名山奇峰,自然风光也很一般,吸引我的主要是山中的摩崖石刻,据说有80余处,历代名人题刻甚多,尤以宋刻为最,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西峰东坡“九日山”三字是全山最大的石刻,为清乾隆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年代最早的是唐代高僧无等禅师“泉南佛国”题刻,朱熹也在此留下遗墨,他曾与好友两次游览九日山,第一次是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任同安县主簿期间,历时9天,写下《题九日山》诗,第二次是淳熙十一年(1184年),重游时又写下《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可见朱熹对九日山情有独钟。九日山摩崖石刻中,最珍贵、最著名的是两宋祈风石刻群13方,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可能是全国唯一一处此类古迹,我在网上搜索“祈风石刻”词条,出现的内容全部与九日山有关。
宋元时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国外每年往来于泉州的商船很多,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朝廷在此设立了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全国仅有三家。《元史》中凡记载我国与海外各国的航线距离、方位和日程,几乎都是以泉州港为基准,可以说是中国的海上零公里处。海上航行主要靠风驾船,来泉的外国商船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每年商船扬帆出海之际,泉州地方官员和市舶司提举都要登上九日山,向海神通远王祈祝商船一帆风顺,来往平安,祈风是市舶司的职责之一,并将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刻石记载,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片摩崖石刻群,时间跨度为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前后长达150多年,现存最早的一方祈风石刻是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丰州镇境内,与泉州丰泽区比邻,距泉州市区约15公里,仅有6路公交可达,终点就是九日山,山门牌坊的背面正中横额为“祈风胜迹”,两侧为“唐山晋水”,“宋舶元舟”,
但我们来到景区售票处时却被告知,摩崖石刻正在维修中,有部分不对游客开放,但门票价格不减,可我们已坐了这么远的车,到了门口还是进去看看,石刻群距山门并不远,无需费力攀登,首先看到的是东峰南麓的石刻群,约有十几方,几乎无石不刻,但字体均较小,
最重要的石刻位于对面的西峰东坡之上,全部都在维修中,外面已用绿网围起,最大的石刻“九日山”三字位于上方,我钻进去绿网围挡拍照,但施工的脚手架也闯入了镜头,下方的祈风石刻群围挡得十分严实,只能从绿网破洞拍到一小部分,右侧还有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考察团留下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一方,有20多国专家联合签名。
下山后我们进入祈风石刻展示馆,浏览了部分实图照片聊以自慰。九日山至清源山有603路公交往返,我们抱憾告别了九日山,奔向下一站。
清源山海拔498米,是九日山的4倍,景区范围也大得多,此地原名泉山,南宋地理书籍《方舆胜览》称:“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可见泉州因泉山而得名。唐宋间泉州改名为清源军,所以泉山也改称清源山,此山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的称号,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景点最为有名,其中碧霄岩有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元代藏传梵式“三世佛”石雕造像,建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有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为闽中第一大“寿”字。瑞象岩有北宋元右二年(公元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的释迦瑞像,千手岩大殿供奉的释伽牟尼坐像也是宋代石雕。弥陀岩石室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室内有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在石室的上方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手书的“佛”字石刻,被誉之为闽海第一“佛”,还有黄胄所书的“拜观”二字石刻。赐恩寺内的宋代白衣观音石雕造像,是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寺内楹联为明末李贽币所书。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时人称之为"第一洞天",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纪德碑,洞东南百丈坪有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此外,还有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泓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与韩愈同中进士的欧阳詹所书的“高山仰止”等石刻。这么多古迹,分布的又分散,天气也比较炎热,我们当然无法一一领略,只能选择一小部分。清源山景区范大致可分为东西两片,其中东片为主,景点也较多,我们选择游览东片的下半部分,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山脚、距入口最近的老君造像,石像高5.63米,宽8米,占地55平方米,这是中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造像,据说原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溶为一体了。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老君岩附近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是道观比较集中的地方,道观建筑明代已废,只有这尊露天的老君造像尚存至今,石像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苍髯飞动,左手依膝,右手凭几,背靠青山,巍然端坐。
离开老君像,我们从右侧上山,没走多久就已将泉州全景尽收眼底,
原本认为登山辛苦,但过了见龙台后路往下延伸,首先看到的是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旁边还有其最后遗墨“悲欣交集”,
再往前便是弥陀岩,但正在修缮无法进入,从岩前三岔路口往下便是千手岩,寺里供奉的释伽牟尼坐像是宋代石雕,寺外是北宋米芾的“第一山”石碑。由此向下一直走到入口处,已是下午近1点,我们只游览了清源山景区的一小部分。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湾最深处的洛阳江口,古时这里有万安渡,乃南北交通要道,但此处江海交汇,水深流急,商旅船舶往来极其惊险,为了表达祈求平安的愿望,渡口被当地人称为万安渡,此桥因渡得名。洛阳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四大古桥,我已游览过前三桥,只差这一桥了。洛阳桥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历时6年完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桥首开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先河,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洛阳江位于江海汇合处,潮水汹涌,冲击力大,古代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再在堤上建桥墩。为了巩固基石,工匠们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说到洛阳桥人们必提时任泉州太守蔡襄,福建仙游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曾两次知泉州,为官三十余年,不仅政绩显著,在科学文化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其撰写的《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介绍荔枝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鉴于陆羽的《茶经》未能把闽产指出,使建茶默默无闻,蔡襄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成《茶录》一书,这是继陆羽《茶经》后最有影响力的古代制茶、品茶专著,他负责监制的“小龙团茶”风行长达350年,使建茶一步登天,驰名全国,宋代建茶驰名天下,与蔡襄的提倡和推荐是分不开的,但其最为人称道的是书法,蔡襄与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并列为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位于洛阳桥桥南村蔡忠惠公祠的《万安桥记》宋碑就是他杰出之作,全文仅用153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历史上评价极高,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碑。洛阳桥距泉州市区11公里,有19路和K502路公交可达,全程需40分钟,下车过十字路口就是桥南村,但村中的蔡忠惠公祠正维修,大门紧闭不开放,真是令人十分沮丧。
继续向前不远就是洛阳桥南端,左右各有一座古塔和护桥将军像,均为宋代石雕艺术品,桥头牌子介绍称现存桥长731米,宽4.5米,有桥墩46座,虽然桥长仅为安平桥的1/3,但洛阳桥首开世界海湾桥梁建设的先河,其成功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宋代福建桥梁建设,之后泉漳两地相继建成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十大名桥”,故有“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
洛阳桥桥墩用长条石交错垒砌,端部呈船尖形以分水势,减轻海浪对桥墩的冲击,我仔细观察了迎水向的墩尖,发现第一条斜石与第二条之间还有铁件固定,以增加其牢固性,这一特点在网上介绍此桥文章中从未有人提及。
位于桥中央的中洲有明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露”石碑,是古时人们祈雨所在,附近的中亭为闽南风格建筑,门上挂着“海内第一桥”横额,周边立有历代碑刻12方,岩石上还有“万安桥”、“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
沿桥再往北走不远,左侧有一石碑容易被人错过,只有转到临海这一面才能看到月光菩萨的头像。
放眼望桥的两侧,红树林铺天盖地,长势正旺,但此时已是退潮,近处大片滩涂裸露,影响观感,因此游洛阳桥最好选择涨潮时。
我们一直走到桥的北端,又见左右各有一座古塔和护桥将军像,右岸还有1998年建成的蔡襄立姿石雕像,高达12米,对比桥头仅1米多高的古代护桥将军像,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现在说洛阳桥一般只提蔡襄,实际上另一位泉州人卢锡也功不可没,史志载其“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是蔡襄的舅舅,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建造洛阳桥,故网上“蔡襄”词条称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蔡襄在《万安桥记》中也表现得十分谦虚,一点也不吹嘘自己的功劳。此行以桥开头又以桥结尾,泉州之旅到此结束。
此次泉州二日游程满满,收获颇多,不仅观赏了古迹名胜,对今日泉州也有新的认识。过去总认为泉州的市政建设较差、较乱,但现在看来其街容街貌不错,闽南特色明显,绿化也较好,处处浓荫蔽日,汽车、摩托车、行人各行其道,公交更是发达,不仅线路多,间隔短,而且在下班高峰期车上也不拥挤,我们每次上车都有座位,这些方面均比厦门强。泉州不仅有古代的辉煌,今天也是福建第一经济强市,泉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 那些不可不看的标志性景点 18311
- 一日玩遍百味泉州,一天带你穿越刺桐城 116103
- 泉州旅行 | 住在晋江河畔,寻找这个宝藏城市里的闽南古味 173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