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7

漫步泉州 洛阳江上洛阳桥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7 月 人均:100 元 和谁:和朋友
玩法:摄影,自驾,人文,自由行,周末游

发表于 2022-07-26 21:05

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横空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

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侨。

这是宋代诗人王十朋所做的七言律诗《洛阳桥》。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我还在古都洛阳念中学,尚未及弱冠之年,得知诗中的洛阳桥并不是自家眼前洛河上的洛阳桥,而是在千里之外福建泉州的洛阳江上,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丰台的卢沟桥、广东潮州的湘子桥并列中国四大古桥,被茅以升先生称赞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自那以后,我这个洛阳人的心中便时常有一个奢望:去到“万里遥”的泉州,看看古桥,吹吹海风,听听故事,读读历史。

直到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这个奢望才终得实现。

没想到,洛阳桥是建在洛阳江的入海口,所在的洛阳镇,位于今天泉州城区的东北方向,路程也就十几公里。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又加五胡乱华,曾经的中原沃土已非安居之地。为躲避频仍的战乱,大批官宦士族和汉人百姓携家带口,从都城洛阳出发,颠沛流离,向东南迁徙。

故国难离,但不得不离,因为国已不在,晋已灭亡。故土难忘,又怎敢相忘?因为那是家乡,故土之下还有爹娘。

当走到闽南这个地方时,他们发现,这里的山川形胜犹如故都洛阳,遂在此定居下来,落脚之地就成了心中的新洛阳,门前的这条江就成了洛阳江。稍远一点,那条更长的江,就叫晋江吧!背井离乡,思乡却是抹不掉的念想。

逃难的中原人,远道而来,在这里被入了客籍,成了客家人。但很快,他们便凭着带来的先进文化和技能,凭着吃苦耐劳的聪明和勤奋,就使这块山清水秀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富庶之地,成了这块土地优秀的主人。

在这座近千米长的跨海大桥上,我来回流连了两趟,反复感受着客家人伟大的创造。

北宋年间,这座刚刚落成的桥,原本叫万安桥。只因为数百年过去,洛阳江边的客家人,世世代代仍不能忘怀对家乡的思念,最终将其定名为洛阳桥。故国和故乡,那是骨子里遗传的基因,子子孙孙,时时刻刻都有怀想。

桥的北头,人们在仰望一尊12米高的雕像,那是当年主持建造洛阳桥的泉州郡守蔡襄。蔡襄是福建仙游的客家人,进士出身,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的书法“宋四家”,离任泉州后,还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蔡襄死后,被朝廷赐谥“忠惠”,足见其生前的名望和功绩。

遥相对望的桥南,还坐落着纪念蔡襄的“蔡忠惠公祠”。祠内正殿蔡襄塑像的身旁,保存着两方丰碑,镌刻着蔡襄亲笔撰写的《万安渡石桥记》,那是稀世的书法珍品,更是洛阳桥的出生证明。

这份出生证明言简意赅,不足200字,全录于下: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迄功。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为其长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祭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由此可知,洛阳桥的建成,历时共计6年又8个月,建造费用主要来源于民间集资。有人计算过,文中的“糜金钱一千四百万”,约相当于今天的40亿元人民币,这足以说明当时泉州城的富庶,也足以证明泉州城之于大宋的重要。

洛阳桥的建造,必要而且必须,但也着实不易。

洛阳桥的桥面皆由条石梁板铺就,梁板多为11米长短,宽1米,厚0 8米,可谓巨石,每一块的重量都在10吨左右,最重者将近30吨。在没有现代起重设备的宋代,工匠们是如何将梁板搭上桥墩的?

答案是:“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900多年前,人们只能巧借自然之力,涨潮时,先将装载了巨石的船开到桥墩之间,退潮时,再使用牵引的绳索等工具,将梁板放置于桥墩之上,潮涨潮落的风浪之中,其操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站在桥上向下看去,一个个桥墩都呈中间宽厚两头尖尖的船形,整座大桥就像是架设在40多艘船体上的浮桥。船形的桥墩最大限度地减缓了江水、海潮、风浪对大桥的冲击,即使风雨如磐,依然稳如泰山,不会像无数次被冲散的浮桥那般因摇摆不定而毁于一旦。

当初,在这“水阔五里,深不可址”的入海口打桩立墩,更是不易,工匠们需先用船运来无数的石块,抛入水中,在水底形成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堤坝,然后才得以在堤坝上打下了船形桥墩的基础。这一被称为“筏形基础”的施工工艺,一直到了19世纪,才日渐成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处的桥梁工地。而早在900多年前,客家人已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建成了“海内第一”的跨海大桥,堪称壮举。

桥墩建在抛石随机堆成的水下堤坝上,不经垒砌加固的松散石块毕竟还是让人很是担心。怎么办?聪明的客家人想到了牡蛎。牡蛎繁殖能力强,且无孔不入,硬壳下的软体会分泌大量的胶质物。牡蛎用分泌的胶质物将自己紧密地黏附在礁石上,并在礁石上成片地抱团生长,互相胶结在一起,铲都铲不掉。

工匠们就利用牡蛎的这种特性,发明了“种蛎固基法”。在水下的堤坝和桥墩上种植牡蛎,让牡蛎将堤坝和桥墩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得“筏形基础”得到了完美的加固。

看着桥墩上繁星一样满布的蛎房,每一个徜徉在洛阳桥上的游客,都无不为这大自然的神奇啧啧称赏,都无不为这奇迹的贡献者竖起大拇指。

时至今日,近千米的洛阳桥,依然保有着45座石墩和47个桥孔,由江心偏南的中洲分为两段。

中洲是一个天然巨石形成的小岛。如果意犹未尽,还想更多地理解洛阳桥表里如一的风骨,中洲岛上“西川甘雨”碑亭旁边的26方历代修桥碑记,以及“海内第一桥”展厅内的千年桥史,会一一解答你心中种种神奇的悬念和惊讶的问号。

乾隆年间修订的《泉州府志》记载:“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

大桥建成近千年来,再无此等记录。大桥两侧的6座石塔,桥上的7座石亭、4尊护桥将军石像、500多根栏柱一同见证了洛阳江上“万古安澜”的气象和荣光。

洛阳桥的建成,形成了泉州更加完整的交通设施体系,极大地加强了陆海联运,极大地拓展了古泉州港的北向腹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交往的日益繁荣,使得泉州与福州、江浙、宋汴京、元大都乃至全国各地的商贸活动更加安全便捷,在泉州宋元时期成为海内外贸易中心、泉州港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地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被联合国认定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惟一起点。洛阳桥,正是这一世界遗产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西晋到晚唐,再到两宋,一队队、一群群、一家家流离失所的洛阳人(中原人),千里涉险,逃难来到泉州,来到洛阳镇,来到洛阳江边,安身立命,繁衍生息,赓续传承,建功立业,在“客居”之地创造了人间奇迹。

1700年后,当一个后来的洛阳人,站在他们创造了奇迹的土地上,聆听着他们的故事,瞻仰着他们的遗产,感知着他们精神的时候,有一种不能自已的冲动,想与他们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却怎么都理不出一个清晰的头绪,只能借用另一位宋代诗人刘子翚所做的另一首七言律诗《洛阳桥》,以平复激动的心绪,来表达崇敬的心情:

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度瑶琼。

雄知建业牙城峙,势若常山蛇陈横。

脚底波涛时汹涌,望中烟屿晚分明。

往来利涉歌遗爱,谁复题桥继长卿。

(文中有部分图片选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泉州1248
漫步泉州 洛阳江上洛阳桥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泉州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泉州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泉州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泉州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福建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