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防疫时期的旅行:申遗成功一周年 感受泉州多元风
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进入第三个年头,第九版方案、核酸“落地检”、48小时阴性证明……“说走就走”的旅行依然是一种奢望。11月上旬,随着东部沿海地区防控形势趋稳,终于盼来宝贵的窗口期。利用一周时间,先后游览了泉州、太姥山、温州、雁荡山,在领略山水之美人文之韵的同时,深感自主安排、自由自在是多么幸福。
飞机票真便宜,机建燃油税有点贵
出门不容易,且行且珍惜。为纪念特殊时期的这段旅程,借助携程平台写下系列游记。这是第一篇,有关泉州的点点滴滴。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八闽大地东南,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22年保持全省首位,2020年跻身“万亿俱乐部”。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长见识了吧,对岸手上的金门县,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泉州市。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唐朝时期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贸易。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世遗的代表性古迹有22处,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这次在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我在鲤城参观了上述代表性古迹中的7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洛阳桥、开元寺、泉州府文庙、清净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还游览了泉州西湖公园、西街、定心塔、通淮关帝庙、承天寺、崇福寺,参观了晋江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地,见识了多元文化和平共处、互相交融的景象,也为中华文明的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感到自豪。
【第一天】抵达泉州晋江机场,核酸落地检,草庵摩尼教遗址公园、晋江博物馆、洛阳桥
【第二天】泉州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西街、泉南基督教堂
【第三天】开元寺、定心塔、泉州府文庙、清净寺、通淮关帝庙、天后宫、德济门遗址
【第四天】承天寺、泉州闽国铸钱遗址、崇福寺,离开鲤城
此次行程中景点安排的原则是就近、交通方便、有代表性。草庵与晋江博物馆都在晋江,下了飞机很快就到;几座寺院、博物馆都在泉州市区,有的还靠在一起,如泉州博物馆与西湖公园,通淮关帝庙与清净寺,天后宫与德济门遗址,步行就能到达;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文庙是儒教,通淮关岳庙是道教,泉南基督教堂是基督教,清净寺是伊斯兰教,摩尼殿是明教,天后宫是本地信仰妈祖,这些都体现了刺桐城“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特点。
一些景点这次没有安排,如位于晋江的五店市传统街区,建筑很有特色,但房屋大多为近年翻新,体现闽南古厝特点的“出砖入石”在泉州市区也能看到;九日山在南安市,属于典型的人文景点,自然景观一般;德化窑址在德化县、下草埔冶铁遗址在安溪县、崇武古城在惠安县,距离泉州主城太远不方便;顺济桥已大面积坍塌,仅存部分桥面和11个桥墩;清源山除了老子像特色不明显;南少林寺看点也不多。闽台缘博物馆、花巷天主教堂倒是想去,但一个在维修临时闭馆,一个明确告知不对外开放。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定距离,也许这就是生活的迷人之处。
【草庵摩尼教遗址公园】
草庵摩尼教遗址公园位于晋江市华表山南麓,主要看点是草庵寺,我国现存唯一的摩尼教寺庙,其中的摩尼光佛造像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
草庵寺距离晋江机场约9千米,我是乘坐晋江3路公交车到达的,疫情原因,乘客不多,一些站点不用停车上下客,包括等车在内共花费50分钟。站名播报采用普通话、闽南话,比较有特色。
之所以选择公交车,主要是想近距离看一看这个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头兵的市容市貌。印象中晋江是“品牌之都”,安踏、特步、361°、匹克、劲霸、柒牌、雅客、意尔康、七匹狼、九牧王、达利园、恒安纸业、盼盼食品、鸿星尔克……这些耳熟能详的产品,都来自这座面积649平方千米、人口206万人的县城。2022年经济总量达3000亿元,城镇化率近70%,上市公司50家,经济总量长期占泉州1/4,连续28年保持福建县域首位,创造了以全面发展为内涵的“晋江经验”。
有钱,腰板硬,所以……儿大不由爷?晋江是县级市,属于地级市泉州代管,但两地的公交卡不通用,支付宝上“晋江乘车码”与“泉城通电子公交卡”只能在晋江、泉州各自扫码,建议刷卡前问一下司机。
草庵寺入口位于华表山路尽头的龙泉小学左边
草庵始于宋绍兴年间,依山崖而建,因初为草筑而得名,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四架椽,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屋檐下用横梁单排荜拱承托屋盖。
考古发现,宋代起有摩尼教在远离城区的这里活动。摩尼教,创始人为波斯人摩尼(216~276年)。公元三世纪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公元6~7世纪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长安等地。9世纪其教义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改称“明教”。后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传入泉州。
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神灵体正胜佛国,地寂境幽似西天
摩尼光佛造像。雕凿于1339年,坐像长1.54米,宽0.8米,盘膝端坐在直径1.68米的圆龛上,身着宽袖对衽道袍,结带为扣,四周18道毫光纹饰象征“崇尚光明”的教义。
宋代“明教会”黑釉碗出土处。“明教会”碗是摩尼教在草庵有组织的结社活动的见证,稍后在晋江博物馆将看到实物。
记事崖刻
据介绍,草庵寺的文物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具有珍稀性;二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珍贵物证,体现10~14世纪泉州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社会特质;三是庙宇、光佛造像、记事石刻、“明教会”碗等摩尼教教义和仪轨的系列物证,是研究摩尼教的重要依据。
遗址公园内的大华严寺等建筑
【晋江博物馆】
晋江博物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博物馆,主体建筑四层,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正面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锻铜墙雕,蔚为壮观。
馆内现有藏品1.03万件(套),其中一级藏品10件(套),二级藏品68件(套)。设有4个基本陈列:位于3楼的《晋江故事——历史与人文的诉说》《匠心天工 美美与共——馆藏文物精品展》;位于4楼的《海天万里故园情——晋江华侨华人历史展》《晋台缘港澳情——晋江港澳台同胞展》。珍贵文物有旷世孤品“明教会”碗、宋代绞胎弥勒造像、明代启李仲芳制紫砂圆壶、清代漳州窑白釉划花卉纹花觚等。
基本陈列《晋江故事——历史与人文的诉说》,通过“沿江而居向海而兴”、“海滨邹鲁东南雄风”、“港埠隆盛海天扬帆”三个部分,展示晋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石戈
青铜时代贝铲
宋代坐人盖陶谷仓
清光绪卖田契约
清嘉庆盐铁秤砣钧
“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的一种独特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叠砌来构筑墙体。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后面我们将会看到这种房屋样式实物。
石敢当,立于闽南传统民居宅门外或街口巷冲的石碑,用来驱邪、禳解(向神祈求解除灾祸)。
明张瑞图撰并书卫民祠石碑。张瑞图(1570~1644),晋江人,晚明时期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后面我们将看到很多他的手笔。
俞大猷(1503~1580),晋江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与倭寇作战,人称“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的倭寇。
郑成功(1624~1662),晋江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清顺治时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
施琅(1621~1696),晋江人,明末清初军事家,康熙时领军收复台湾。
藤盾牌,用藤条制作而成,主要作用是防御箭,比较轻便,铁铜等金属盾牌太重了
藤帽,兵士用帽,看上去好大啊
宋磁灶窑酱釉刻“明教会”碗。1979年发现于晋江草庵寺前的一口古井内,同时发现的还有60多块黑釉碗片。碗高6.5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5.9厘米。内壁阴刻楷书“明教会”楷书3字。其形制与磁灶窑北宋时期的器物相符,佐证了北宋时期摩尼教在泉州的活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明教如今在世界各地早已消亡、难觅踪迹,因此该黑釉碗尤显珍贵,不仅见证了宋元时期磁灶窑的繁荣,也是研究世界摩尼教为数不多的可移动文物之一。
明天主教徒墓石构件
《匠心天工 美美与共——馆藏文物精品展》展示晋江博物馆典藏的陶瓷、书画、金石等文物,反映工匠创造精神和人类技艺与文明。
清德化窑白釉龙座观音立像。釉色莹润,如脂似玉,雕刻精细,形神兼备。
清漳窑米黄釉刻花纹花觚(gū),酒器。通体施米黄釉,有细碎冰裂纹,颈部和胫部阴刻蕉叶纹饰,腰部阴刻细线条梅花纹饰。低调奢华的外观,让人想起王安石的那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清景德镇窑霁蓝釉瓶。霁蓝釉是一种高温石灰碱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花鸟瓶。康熙年间青花瓷以胎釉精细、纹饰优美、青花鲜丽明爽、造型古朴多样,成为青花瓷器的高峰。
清石湾窑茶叶末釉“同山古寺”铭双铺首耳三足炉。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风格古朴深沉,素雅清丽,是明清时期比较名贵的瓷器品种,清雍乾时期成为宫廷秘釉,仅供皇室赏玩。
清青花“金珍”款变体寿字纹盘。外壁饰八宝纹,内壁绘变体寿字,盘心绘圆形图案纹饰,外围如意头纹。整器纹样寓意吉祥长寿。
清德化窑白釉“博及渔人”款观音卧像。“博及渔人”是苏学金瓷塑作品的印章款。苏学金(1869~1919),德化瓷雕近代史上的著名艺术家,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的主要传人。
明天启李仲芳款宜兴紫砂圆壶。李仲芳(1573~1620),明朝制壶“三大妙手”之一。此壶外观色泽呈紫褐色,腹部竖排阴刻隶书“白花浮玉碗,清浪泛金盃”,体完如球,体现了紫砂艺匠的功力。
明“卓吾”狮纽石印。卓吾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号。该印通高7.5厘米,通长3.3厘米,通宽3.3厘米。上部圆雕一坐式雄狮。狮子下为一长方体形。印面上阳刻“卓吾”二字。印身一面阴刻楷书“卓吾先生文章,有明一代与遵岩、镜山二公鼎足吾郡,此石同治年间乡人于其故居发土得之,转徙归予,为题二十八字,以志景行”六行共五十一字。
《海天万里故园情——晋江华侨华人历史展》包括远渡重洋、开拓异域、情系故土三个部分,以晋江华侨华人为缩影,以异域拼博为视角,以反哺中华为纽带,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中华姿态。
记录清末晋江乡里械斗的“府宪”碑。当地知府为禁止百姓械斗而立,属于乡规民约的一种。
《晋台缘港澳情——晋江港澳台同胞展》通过地缘、亲缘、文缘、商缘、神缘等内容,展示晋江与香港、澳门、台湾的血脉关系,讲述港澳台同胞情系桑梓,为家乡腾飞披肝沥胆、添砖加瓦等情况。
【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市洛阳江水道上,又名“万安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建于1053~1059年,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
造桥时运用了多项当时领先世界的造桥技术,是体现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主要看点有: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船形桥墩。
筏形基础:洛阳桥位于江海交汇处,江宽浪急,海阔水深,滩涂淤泥无可依托,在传统打桩方法不可行的情况下,用船将石块抛入水底,形成一条矮石堤,作为桥墩基础。
养蛎固基:利用当地软体贝壳动物牡蛎繁殖迅速、黏性较强的特点,把松散的石堤胶结成牢固的整体,防止基石被潮水冲走。
浮运架梁: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到桥墩之间,涨潮时调整安放,再退潮时移走浮排。
船形桥墩:把桥墩一端砌成尖劈状,以减缓水流冲击力;桥墩迎江流海涛的两端砌成船首形,因势利导分水,以达到保护桥墩的目的。
守护洛阳桥的石将军,武士形象,南北桥头各两尊。
“海内第一桥”展示馆
镇风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大地震后,现存为1935年修复。
“万古安澜”石刻,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时任晋江县令李待问题写,取渡江平安之意。
中亭碑林,保存有明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明姜志礼《重修万安桥碑记》等16方碑刻。
桥面均由整块条石铺成,最长的石条11米长、0.8米厚,重达10余吨。这么大的条石怎么运送?就是前面所说的“浮运架梁”技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洛阳桥之后泉漳地区掀起了长达150年的“造桥热”,宋代修建的桥梁就有110座。
晋惠交界碑,1933年立。
月光菩萨。四面都有刻字,西面中间浮雕月光菩萨头像及“己亥岁造”字样(北宋嘉祐四年,即1059年,洛阳桥建成之年),其他三面有“诸佛出世”、“涅槃经”、梵文等,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游览当天月光明亮,非常应景
蔡襄雕像。蔡襄(1012~1067),福建仙游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1056~1059年任泉州郡守期间主持建造洛阳桥并完工。
红树林湿地保护区
【泉州西湖公园】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积82.28公顷,包括四岛三桥、三长堤、三片水域,湖光山色,浑然一体,2001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景区标志性建筑刺桐阁
刺桐阁为五层重檐楼阁式石木建筑,高34米,登顶可一览西湖全景。
正面匾额为“刺桐阁”,其他三面分别为“观文化成”“湖山佳处”“究竟坚固”。
生态岛
桃花岛
泉州博物馆
单孔桥,仿建吴江玉带桥
21孔桥,仿建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
李卓吾雕像。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主张革故鼎新,提倡个性解放,反对思想禁锢。
公园门口的核酸检测点
【泉州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位于西湖公园北侧,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现有泉州历史文化、闽南文化中心、闽南音乐戏曲三个基本陈列。目前还不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珍贵文物较少,除了“一万平五千”钱币、五代“永隆通宝”钱范、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弥勒佛等文物,看点不是太多。
“泉州历史文化”为泉州通史陈列,包括“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风”四个部分。
陶网坠(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用鱼网捕鱼的一种辅助工具,系在鱼网上,加快鱼网的下沉速度。
“一万平五千”钱币(汉代)。西汉末年新莽时期铸造的一种刀币,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方孔,上下阴刻“一”和“刀”,并填铸黄金;刀身铸有阳文“平五千”。“平”是“值”的意思,表示一枚刀币抵五铢钱5000枚,堪称虚值大钱之王。因王莽在位仅十六年,这种货币的存世量较少,所以非常珍贵。
木雕观音
飞天石雕
闽南语发祥于福建泉州,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种地方方言。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在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上,始终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与欣赏价值很高,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永隆通宝”钱范(五代)。直径4.5厘米,厚1.2厘米,最长7.5厘米。圆形,宽缘,正中有一方形凸印,其上阴刻一月牙纹,其下阴刻隶书"闽"字。该钱范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五代十国时期钱范。“永隆通宝”铸造于公元942年,是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曦执政期间所铸造通行的钱币。制作工艺是陶范,一钱一范,铸成即毁范取钱,同版别很难找到。铸期不超过一年七个月,铸额极少,且绝大部分是残片,因此保存至今的“永隆通宝”钱范极为珍贵。后面在泉州闽国铸钱遗址将看到“永隆通宝”钱币样式。
侨批、汇票、支票
磁灶窑绿釉军持(元代)。军持是梵文kundika的中文翻译,特征为有流无把,最早属于佛教用器,是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的用具。后来成为穆斯林贮水、随身携带以备旅途中做礼拜时净手用的器物。
清德化窑暹罗字纹青花罐。暹罗(xiān luó)是泰国的旧称。
飞天景教石刻
元尖拱形飞天景教石刻。高51.5厘米,宽55厘米,厚9厘米。正中雕刻一对带羽翼的飘带飞天,双手合捧持一“圣物”,“圣物”似莲台,莲台底下带柄,莲台上有一朵祥云,祥云承托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立一个大十字架。飞天头戴冠,冠顶有一小十字架,身披飘带,手臂裸露,背上长有双羽翼,飘在如意云海中。雕饰丰富精美,飞天衣饰线条流畅自然。
祭孔礼器青铜牛尊(清康熙)
漆线雕贴金妈祖木坐像(清代)
关帝木雕坐像(当代)
“开漳圣王”石香炉。开漳圣王信仰是漳浦主要的民俗神信仰之一,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漳州开疆僻土的丰功伟绩。
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弥勒佛,明代“瓷圣”何朝宗的传世珍品。
弥勒佛高22厘米,呈趺坐式,相貌端庄慈祥。后背钤有“何朝宗印”四字方章。
景德镇窑青花算盘(清代)
德化窑白釉瓜棱形茶壶(明代)
景德镇窑粉彩罐(清代)
张瑞图书法(明代)。张瑞图(1570~1644),泉州晋江人,明朝著名画家,四大书法家之一,笔势生动,飞荡跳跃,打破了书坛奉为金科玉律的中锋、藏锋说,为书法史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泉州博物馆靠在一起,可惜临时闭馆不开放,下次有机会再来。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海事博物馆。外型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展陈面积1.1万平方米,设有5个常设展厅:泉州申遗总展示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国舟船世界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除了古船陈列馆在开元寺,其他的都在主馆这里。
馆藏丰富,拥有国家一级文物138件,主要看点是160多种形状各异、或精致或古朴的船模,宋元时期外国侨民在泉州经商、传教及其后代遗留下来的众多宗教石刻等。
泉州申遗总展示馆位于主体楼一层,围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主题,将22个申遗点串联起来,展出历史上不同海域﹑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穿越时空阻隔和谐共存一城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一进入展厅,就会看到一幅巨大的数字动画《刺桐梦华图》,描绘宋元繁荣时期泉州人在街巷、码头或悠闲或忙碌,与万国货品擦肩而过的景象。动画下面投射出滚滚浪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上面这张图解析了系列遗产价值属性与代表性物证的对应关系,让人对泉州在宋元时期的重要地位一目了然。
波斯孔雀蓝釉陶瓶(五代十国)。1965年出土于福州北郊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之妻刘华墓。该瓶状如橄榄,高78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41厘米、底径17厘米。颈肩间附有环耳,外腹壁贴塑三组幡幢状的纹饰,下腹部有一道粗绳状的贴塑纹。有学者推测这些陶瓶很可能用来盛油点灯,被称为“长明灯”。孔雀蓝釉是一种间于蓝、绿色之间,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起源于古波斯地区。五代十国时期从西亚通过泉州港或福州的港口流传到福建,是中古时期福建与波斯地区海路贸易往来的实物见证。
船形陶灶(唐)。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场景。
遇林亭窑黑釉“福山寿海”描金彩纹盏(宋)。遇林亭窑属于建窑系,位于武夷山景区北侧。代表性产品为金银彩绘釉盏。金银彩即釉上彩,题材主要有文字、山水、花鸟及线条装饰。
磁灶窑绿釉双龙戏珠纹军持(宋)。口径7.2厘米,腹围12厘米,底径6.5厘米,高13厘米。敞口,宽沿,微缩颈,折圆腹。肩腹部附流,上腹部模印双龙抢珠纹,下腹模印仰莲纹。施绿釉不及底,具有浓厚的异国风味。
磁灶窑黑釉剔花双耳瓶(宋)
磁灶窑青釉褐彩题诗大盆(宋)
磁灶窑酱釉龙瓮(宋)。瓮肩或腹部堆贴蟠龙,原先的用途是盛水或装食物,传入东南亚之后,对当地土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居民把它当做圣物,还专门设置“圣瓮节”,每当丰收季节就来祭拜,谁家龙瓮多谁就有面子,成为身份显赫的象征。
德化窑青白釉缠枝纹军持(宋)。德化窑军持与磁灶窑的风格有所不同:原料上,德化窑的军持为瓷质,质细胎坚;磁灶窑为陶质。釉色上,德化窑的以青白釉为主;磁灶窑以绿釉酱釉为主,还有未施釉的产品。造型上,磁灶窑的高长颈军持,德化窑尚未发现。纹饰上,德化窑的以阳印莲瓣纹和云气、水波纹为主,龙纹,缠枝纹和篾状纹较少;磁灶窑的军持以双龙纹、双龙抢珠纹为主。
同安汀溪窑青釉划花篾点纹碗(宋)。汀溪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北部汀溪镇,是宋代南方瓷器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主要生产碗和洗,釉色以淡褐黄釉居多,其次是青釉、灰白釉;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纹饰有直线纹、篾点纹、卷草纹、莲瓣纹。当时划花篦点纹碗大量销往日本,因日本高僧珠光喜欢用这种青瓷碗饮茶,被称为“珠光青瓷”。汀溪窑始于宋、终于元,民间有“罗隐谶破”的传说。据说某一天“乞丐身,皇帝嘴”的罗隐流浪到此,向瓷工讨碗喝水,瓷工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故意拿只破碗给他。罗隐不悦,脱口便说“你们烧制的都是这种破碗。”汀溪瓷从此“倒窑”。实际上汀溪瓷业荒废的主要原因是元末战争破坏和明初的海禁。
元“泉州路总管府”铜权。此铜权呈扁钟形状,高8.2厘米,宽5.5厘米,上厚1.4厘米,下厚2.8厘米,权顶有一圆孔,权身正面铸阳文“泉州路总管府”六字,背面铸阳文“至元三十一年造天¨”字样,是研究元代度量衡的珍贵实物。
“王弼”款泥塑关羽立像(明)。高37.1厘米,下摆宽14.5厘米,厚10.5厘米,泥质,通体施酱黑漆。头戴圆帽,面目慈祥,配有稀疏长髯,头部可活动。身着交领长袍,双手合拱于右胸前,腰带雕饰成玉带状。背部有方形“王弼”印。王弼是明代泉州民间雕塑大师,这座立像是其代表作,人物神态、衣饰方面的刻画技艺高超,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尤其是丹凤眼、卧蚕眉以及美髯须的塑造,符合传统文学和戏曲表演对于关羽形象的描绘。
佛塔石基座(元)
艾哈玛德墓石碑(元)。这件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它以实物的形式确认“刺桐城”就是泉州。元朝初年,马可·波罗游历了泉州后,通过游记把“东方第一大港”的刺桐印象带回欧洲。但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厉行海禁,官商贸易不断萎缩,泉州港逐渐被历史遗忘,以致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围绕一个话题争论不休:“刺桐港”在哪里?直到1956年,艾哈玛德墓碑在泉州被发现,谜底才得以揭开。该石碑一面刻有六行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艾哈玛德·本·和加·哈吉姆·艾勒德死于艾哈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城。”另一面刻有汉文:“先君生于壬辰六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年三十岁。男阿含抹谨志。”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信息:艾哈玛德的先辈娶了一个刺桐妇女为妻,并已数代居住在泉州,所以艾哈玛德的儿子阿含抹熟谙汉文,碑文的写法、历法的换算都依据中国的传统方法。同时,阿含抹指出其父亲死于刺桐城,也就是泉州。
摩尼教“大力”残碑(元)。长92厘米,宽25厘米。四周浮雕,连续传枝花纹图案。石碑中两个字看上去像“火力”,实际上是金鼎文“大力”,出自摩尼教16字真言:“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基督教叙利亚文残石墓垛(元)。长92厘米,宽29厘米。雕刻十字架、天使和二十一行叙利亚文,是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的实物见证。
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墓碑石(元)。高50厘米,宽53厘米。碑石上刻有多种宗教的标志,是当时泉州多种宗教并存的见证。
基督教八思巴文墓碑石(元)。长42厘米,宽32厘米。刻有八思巴文、汉文和十字架。
泉州讲武巷泰米尔文中文石刻(元)。长约129、宽约29、厚10厘米。上部刻泰米尔文:“向哈拉致敬。让世界繁荣,雨水丰沛;让真正的奉献者昌盛;唯让善湿婆之道繁荣;让此神圣的白灰永远超越一切”。下部为汉字:“'开山祖师荼哇籍加那日智和尚”。
伊斯兰教潘总领墓碑石(元)。长68厘米,宽36厘米。同时刻有汉文和阿拉伯文,表明墓主人是一位姓潘的、当过总领的穆斯林。
伊斯兰教阿拉伯文石挡垛(元)
印度教毗湿奴雕像(元)。目前国内唯一的印度教神像雕刻。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分别是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该神像高115厘米。头戴尖顶宝冠,宽肩细腰,有四只手臂,上两臂举起,手持毗湿奴标志物,即右手的宝轮、左手的法螺,下两臂右手伸出,手掌已断失,应作无畏手印,左手倚一根棒形矛,双足立于半月形的束腰圆台上。石像整体造型保留印度本土风貌,但衣饰表现上较印度本土的毗湿奴造像要简洁和概括许多,纹饰很少,面部特征综合有印度人和中国人的特点。
印度教“林加与双神”龛状石构件(元)。林加是印度教湿婆神的象征,代表男根崇拜。
“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包括中国舟船的起源与形成、千姿百态的江河舟船、中国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海船与航海活动、船上的船民生活及历代战船等内容,展出160多种船模,有各种长江船、黄河船、历代战船、古代使节的出国使船、华丽游船;有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和郑成功与殖民者海军作战的舰队;还有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独具特色的各种实船,如台湾雅美船、西藏牛皮船、黄河羊皮筏、摩梭人独木舟、绍兴乌蓬船、桦皮船等。
筏和独木舟,船舶的始祖
桦皮船。乌苏里江赫哲族人渔业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以柳条做骨架,桦树皮做船底和船帮,轻便易携,划起来也非常快。
雅美族舟船。台湾雅美人捕鱼用的一种拼板船,船身漆以黑、白、红色,饰有代表水波的连续菱形纹,象征其祖先的人形纹,船首的同心圆纹代表太阳,又称船眼睛,可保佑渔业丰收。
连家船。连家船民曾是闽东沿海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终日漂泊在水上、居无定所,一条长七八米、宽不足两米的小木船,便是祖孙几代人的住处,家连着船、船即为家,因此称为“连家船”。
牛皮船。藏族群众的水上运载工具,用整张牛皮缝制而成,内以木杆骨架支撑,适合在多激流浅滩的江河上顺流或横渡。
黎族缝合船,海南岛黎族用椰子杆绳子扎成的船。
西北羊皮囊筏。黄河上一种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去毛缝制,吹成气囊,绑在柳条骨架上而成。
采莲船
上图上方为放鸭船、下方为宜昌舢板。放鸭船又称鸭划子,放鸭人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舢板也叫“三板”,意为用三块板制成,常见于三峡地区。
各种江河游船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有船尾舵、水密隔舱、龙骨结构、指南针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全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活动。
舵的作用是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宋代就已使用,欧洲18世纪末才开始使用。
水密隔舱,就是用木板、填料等把船舱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多个舱间,航行时如果某一舱间严重进水,不致灌进其他舱间,可免沉没之灾。水密隔舱的采用,使宋元时期的海船扬帆大海,安全往返,逐渐被各国吸收采用,直至现代。
所谓龙骨结构,就是用一种坚硬的材料,从首至尾贯通整个船体,有效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加坚固稳定,增强抗御风浪能力。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木船船型十分丰富,1950年代时估计有千余种,仅海洋渔船就有二三百种。最有名的船型是沙船、福船和广船。沙船是平底海船的典型,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海船的统称,吃水深,稳性好,抗风力强,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广船产于广东,头尖体长,梁拱小,结构坚固,续航能力强,是吸收西方造船技术最多的中国帆船。
1974年夏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南宋海船模型。这艘沉没700多年的福船型远洋货船,因其优美的造型和坚固的结构,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
该船实物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另一个展厅,位于开元寺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展陈。但当我兴冲冲前去参观,发现船体正在实施二期修复工程,暂不对外开放,大概要等到2023年3月以后。
▲徐福楼船。公元前219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出海寻求仙药的楼船。
▲神舟。公元1123年徐兢率领使团出使高丽的座船。
▲鉴真东渡船。鉴真和尚第1次、第5次东渡日本乘坐的扬州船。
▲刺桐海舶。公元1291年马克波罗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乘坐的泉州船。
▲封舟。福建建造的中国使臣册封琉球的座船。
▲大翼。公元前515年吴国建造的战船。船长十二丈,宽一丈六尺,可载91名战士与划桨手。
▲汉楼船。汉朝时期水军规模巨大,战船更趋完备,已经能制造带舵的楼船。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双方使用船舶数以千计,说明水战规模巨大。
▲蒙冲。一种攻击型战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船体狭而长,机动性强,便于冲突敌船。
▲斗舰。古代一种装备较好的战船,自三国时期一直使用到唐代。船身两旁开有插桨用的孔,船周围建有女墙,女墙上皆有箭孔,用以攻击敌人。
▲海鹘船。一种性能优良的战船,即使风急浪高船体也不会发生侧翻,可以在恶劣海况下作战,被称为全天候战船。
▲车船,又称车轮舟,船上装有足踏桨轮,速度大大加快,如同飞车。
▲无底船,一种特型战船,船身前半截有底,后半截无底,只用两舷和站板加以伪装。作战时,敌兵不知虚实,跳登无底船后部,跌入水中溺死。
▲蓬莱兵船。蓬莱是明代重要的水师基地,兵船采用流线型船型,船体长宽比达到5:1,保证了战船的快速性。
▲子母舟。大船腹部隐藏小舟的攻击型战船。母船发火与敌船并焚,军士驾子舟回营。
▲蜈蚣船,以外形和色彩恐吓敌人的战船
▲两头船。两头设舵的战船,前后四方运转自如,遇东风西驰,遇南风北驰,一改大船遇到风浪难以旋转的窘境。
▲联环舟,一种两舟环联可自动脱开的攻击性战船。前截占1/3,装载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战士。冲撞敌船时,船首倒钩钉牢敌船,火器爆炸后与敌船同毁。撞击时,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后截在爆炸前回驶。
▲鸳鸯船,两舟相扣也可分开的战船。
【西街】
泉州西街是鲤城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列入保护名单的有20多处,未列入保护名单的有10多处,以及大量宗祠、大厝、街巷、洋楼、名人宅第等。
然而,这样有名的历史街区,在多数外地人眼里,不过就是一排排房子、一条条街巷、一家家店铺、一群群游客……
小西埕位于西街中段,2018年由旧房改造开发形成的一个小型文创园,本身并没有多大特点,因为设置了一些文字墙,供大家拍照打卡,其中上镜率最高的是白岩松在泉州参加活动时说的那句:“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被很多媒体引用后,这里渐渐成为网红打卡点。估计拍照的人很多,我没有特地去找那个背景墙,就在周围转了转,感觉这里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浓浓的烟火气。
闽南传统民居的一种砌墙方式——出砖入石,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交错堆叠,构筑墙体。
红砖厝,以当地原产红砖为主要材料建造的传统民居。厝(cuò)在闽南语中表示房屋。
泉州钟楼,位于西街与中山路交叉口,高13.8米,建于1934年,外观中西合璧,是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朝天门,按照古代泉州外城(罗城)七城门之一的北门样式复建
泉山门,按照唐代泉州子城四城门之一的北门样式复建
【泉南基督教堂】
泉州基督教泉南堂位于中山中路374号,是泉州第一座教堂,1866年在施琅花山园林基础上改建,后几经修缮,现有建筑为2007年12月重修,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因当年中山路名为“南街”,这里是“泉州南街”,所以称作“泉南堂”。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西街,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延续至今。现存主要庙宇为明、清两代修建。
寺院坐北朝南,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族群等组成。中路主体建筑群自南而北依次为: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路为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路为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俗称东西塔。
开元寺是泉州世界文化遗产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也是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缩影。主要看点有:东西塔、千年古树、甘露戒坛、大雄宝殿、印度教石柱等。
紫云屏,正对寺院山门,寺庙山门外有影门在国内非常罕见。隶书“紫云屏”三字为明代泉州书法家陈于王写于万历四年(1576年)。
天王殿,与山门合二为一
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题。
菩提树
桑莲古迹。桑莲就是开了莲花的桑树,这棵千年古树的背后,有一段与开元寺的创建密不可分的故事。
开元寺原址是唐代财主黄守恭经营的一大片桑园。相传某天他梦见一僧人募地建寺,虽然平日乐善好施,献出桑园却有些不舍,于是有意说道:“若园中桑树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方愿施舍。”谁知第三天满园苍绿的桑树,竟然盛开白皑皑的莲花。他被这神奇现象感化,毅然献地结缘。开元寺因此被赋予“桑莲法界”的雅称。
这棵古桑树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被雷电一劈为三,折断的枝干落地生根又枝繁叶茂,后人刻石纪念:“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
桃莲应瑞,高僧圆瑛法师(1878~1953)所题。1924年,法师任开元寺住持,见寺内殿宇剥落,僧众四散,决定重修开元寺。工程开始时,“园中有桑开白莲花,有桃开红莲花之异”,预示吉祥如意。《圆瑛大师年谱》中有一张照片,法师举起右手,食指指向“桃开红莲”。如果说“桑莲法界”代表开元寺的缘起,“桃莲应瑞”则表示寺院的重生。这八个字也被雕刻在寺院入口处影壁上。
大雄宝殿,开元寺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殿内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
大殿匾额“桑莲法界”,因应桑开白莲之说。这里“法”用的是繁体字“灋”,估计多数人跟我一样不认识。
殿内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
雕梁画栋
大殿后廊檐下有一对石柱,刻有24幅圆浮雕图案,其中9幅是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其余为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
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命中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自幼聪慧,13岁时书法和篆刻已远近闻名,15岁写下“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等佳句。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刻苦向佛、精研律学,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圆寂,神态安详,只留下三日前写下的“悲欣交集”四字。
郭沫若题词。1962年游泉州时题写: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放生池
麒麟壁
檀越祠,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檀越主黄守恭而建。
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我国三大戒坛。
戒坛是古代佛教僧侣受戒的场所。8世纪晚期开始,中国官方为加强对佛教教团的管理,严格推行受戒制度,同时限制戒坛的设立数量,10世纪后只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区域才能设立戒坛。开元寺戒坛始建于1019年(宋代),说明当时泉州具有很高的官方地位。
藏经阁,藏有宋、元、明版纸本经书,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珍贵经书,佐证了开元寺的悠久历史。
镇国塔(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通高48.27米,建于1238~1250年(南宋),为五层八角仿阁楼式石塔,由塔座、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塔身外壁每层雕有佛像16尊,共80尊造像,自下而上代表逐渐提升的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分别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须弥座束腰处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经故事图。
仁寿塔(西塔),代表极乐世界。建于1228~1237年(南宋)。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相同,高度上略低于东塔,为45.06米。西塔与东塔有少许差异,如塔身外壁80尊石刻造像内容均为佛教人物,表示佛教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须弥座石刻为花兽图案;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体现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开元寺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放心石,“心”字的一点笔画在下面,寓意心中无物,物在心外,要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泉州湾古船博物馆,隶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正在维修不开放,心心念念的宋代古船只能等下一次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很多泉州游记中都有双塔合框的照片,你怎么没有?咱有一说一,东西双塔相距近200米,一般人的手机、照相机在开元寺里面是拍不到的。要将双塔尽收眼底,附近的莓超疯奶茶店、有鲤天台咖啡酒馆、西街游客服务中心等处都可以,前面两个要在里面消费才能到天台上拍照,后面一个免费。
有鲤天台咖啡酒馆,在开元寺东侧,距离寺院南门300米
莓超疯奶茶店,在开元寺东侧,距离寺院南门500米
西街游客服务中心,也在开元寺东侧,距离寺院南门100米
上顶楼,拍照去
游客中心内关于定心塔的介绍引起我的兴趣,决定到实地看一看。
【定心塔】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于鲤城区西街井亭巷69号院民宅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在一户人家院落中,国内比较罕见。
玉泉井
塔高4.5米,边长0.75米,为五层五檐八角楼阁式砖塔。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白灰,顶部装以红陶罐叠成,塔下为花岗岩砌筑的须弥座,一侧刻有“南无阿弥陀”,另一侧刻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字样。
据介绍,定心塔是69号院居民的用心和坚持才得以保护下来的。在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的年代,定心塔差点被铲平。他们相信,人保护塔,塔也保护着居民。
又见钟楼
领取核酸“通行证”
花巷天主教堂,泉州市区唯一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不对外开放。
【泉州府文庙】
文庙是祭祀孔子和传播儒学的场所,是礼制庙宇与官方学校合二为一的建筑。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形成于宋,完备于明清,基本形制为“左学右庙”,主体建筑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
文庙广场
出砖入石
学桥、学池、明伦堂
大成殿为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与北京孔庙、故宫太和殿等级一样,规格很高。
殿内供奉孔子,上方悬挂众多帝王御书匾额,说明规格极高:清康熙“万世师表”、嘉庆“圣集大成”、道光“圣协时中”、咸丰“德齐帱载”、同治“圣神天纵”、光绪“斯文在兹”、宣统“中和位育”,“道洽大同”为黎元洪所题。
东庑、西庑分别设有《刺桐风物——泉州市情展》《斯文圣境——泉州府文庙历史文化展》两个专题展,展示泉州市情概况与历史文化特色,以及文庙建筑特征、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以及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洙泗桥,以孔子家乡的洙水与泗水命名。
【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
整体布局为东西向(穆斯林圣地麦加位于中国的西方),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主要建筑为门楼、望月台、奉天坛、礼拜殿、明善堂等。
与泉州其他寺院不同,这里参观需要购买门票。主要看点有敕谕碑石、“出水莲花”石香炉等。
门楼,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圆形穹顶拱门。后墙上有两行阿拉伯文石刻,记载寺院创建年代等信息:“此寺为居留此邦回教徒的第一圣寺,最大为真,众所宗仰,故其名为圣友之寺,建于回教纪年400年。”
敕谕碑石,刻有《永乐上谕》,是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上框正中雕刻一条蟠龙,左右篆刻“敕谕”;左、右边框各雕刻一奔龙,下框为双龙戏珠。
明善堂
大门额匾“认主独一”,内门额匾“三畏四箴”。三畏即“畏天命、畏圣言、畏末日”,四箴即“箴信真主安拉、箴顺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箴遵天经《古兰经》、箴行五功”。
明善堂前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高90厘米,直径35厘米,以寿山石雕制而成。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周边围绕一圈小莲花,往下是花朵,底部刻有波涛,意为“清净”与“洁白”。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所用。
奉天坛,信徒做礼拜的地方。草坪上有12根石柱础、9根石柱,原有的屋顶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中被毁。
新礼拜堂,2009年由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信徒们捐资建成。
寺内还有一个展示中心,介绍清净寺的发展历史,伊斯兰的礼教习俗、发掘的文物等。
埃及赠送的礼品
阿拉伯国家赠送的画册
【通淮关帝庙】
通淮关岳庙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也是全国闻名的道教庙宇。原称关王庙,主祀关羽,宋神宗(1068~1085)敕封关羽为帝,改称关帝庙。1914年增祀岳飞。
这里香火很旺盛,是此次我在泉州所见人数最多、人气最旺的一座寺院,一堆一堆的人群在“添油”处敬香祈拜,大家都想发财致富啊。
庙内有朱熹题写的“正气”、张瑞图题写的“充塞天地”及近代蔡浚书“鼎汉立宋”等匾额。楹联有“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等。
“心源如接”为王金平所写,是两岸同文同种的证明。
附近的锡兰侨民旧居。锡兰是斯里兰卡的旧称,明朝天顺二年(1459),国王遣王子出使中国,因锡兰国内变故,王子滞留泉州,他的后代便成为寄寓泉州的锡兰侨民,到清代建成这座居所。
岁月流逝,已看不出多少当年的风貌
【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
妈祖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由于妈祖故里莆田历史上属于泉州管辖,也由于泉州一度是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随着泉州民众不断地向东南亚及海外移民和进行海上贸易活动,妈祖信仰经由泉州向这些地区广泛传播。
正殿(天后殿),采用重檐歇山顶,整个建筑高大挺拔,象征妈祖的崇高地位。
寝殿,殿前檐柱有一对青石雕元代印度教寺石柱,据估计为明代翻修时称置。
除主祀的妈祖以外,泉州天后宫还供有妈祖辅助神廿四司,如土地公公、四海龙王、孔圣人等,阵容规格之高,足见此处妈祖的地位至圣。
戏台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位于天后宫门口,是宋元以来泉州古城的南门遗址。建造于13世纪,14世纪中晚期(元、明两代)扩建,沿用近700余年,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刺桐城门遗址。
德济门的建造与发展,与10~13世纪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密切相关。当时沿晋江的城市南部一带,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和外商云集的地段,人烟稠密,但每年江水泛滥时尽成泽国。1230年(南宋),郡守游九功于濒江一线建设了兼具防洪功能的城墙,开设两门,其中之一就是位于南端的德济门。
德济门遗址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花岗岩条石、废旧石建筑构件等砌筑而成。经考古发掘,遗址由北向南分别由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组成,证实了宋元泉州城市在海洋贸易促进下向南部沿江区域拓展的史实。
【承天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958年)建寺,历代屡经重修,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现有建筑为1985年原址重建。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看点有“泉南佛国”题词、精美佛教壁画、二十四诸天像浮雕等。
“泉南佛国”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
天王殿
弥勒殿
大雄宝殿,匾额为云果禅师白底墨书的“闽南甲刹”
十八罗汉塑像
弥勒殿与大雄宝殿、法堂之间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150米长的长廊,其中一侧廊壁上彩绘十二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另一侧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2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
木鱼
八角型建筑的观音堂
弘一法师化身地。1932年10月大师圆寂,在承天寺火化。
梅花石,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为“梅石生香”。
又见出砖入石
北宋石经幢,又称通天宫石经幢,八面形,底部有三面雕刻着佛造像的浅浮雕,往上为仰莲造型的浅浮雕,泛黄的颜色看起来历经沧桑岁月。原位于鲤城区北门通天宫,1989年移至承天寺内保护。
【泉州闽国铸钱遗址】
泉州闽国铸钱遗址,位于承天寺后院。前面在泉州博物馆看到“永隆通宝”钱范时提过,该钱范虽多次出土,但不知道具体是在哪里铸造的。2002年4月考古发掘了此处遗址,确认钱范的铸造地就在泉州。
“永隆通宝”主体呈圆形,正面有“永隆通宝”四个字,背面上方是个“闽”字,下方是一弯明月,正反面合在一起,侧面留一小孔注入铁水,冷却后即毁范取钱。
【崇福寺】
泉州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始建于北宋初年,现存大殿及后殿系清末重修,其余为1996~2001年重建。寺院坐西向东,整体布局共三进,前进是天王殿、中进是大雄宝殿、后进是观音殿,两边依次配有钟楼、鼓楼、法堂、客堂、祖堂、功德堂等建筑。寺内有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三宝”,但千人鼎已损坏,大洪钟锁起来了,所以只能看到应庚塔。
天王殿(兜率天宫)
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
殿前四根八角形石雕龙柱为明代文物
应庚塔,花岗岩实心石塔,建于北宋乾德初年(963年)。千百年以来,泉州地区曾有过多次台风和地震,导致应庚塔越来越倾斜。晓得了吧,照片看上去有点歪,不是拍照手艺问题,本来就有点倾斜啊。
最后说说泉州饮食。因为文化多元,饮食上也是五花八门,“混搭”,既有本地的面线糊、烧肉粽、土笋冻、姜母鸭、醋蚵仔煎、牛肉羹,也有外地的鱼虾肉菜、面食点心。总的来说,店面很多,味道很好,价格不算贵。
洞头鱼粉,就是鱼汤面,汤鲜味香,价格亲民。鱼粉一碗13元,另加一份鱼片5元。
煎饺,20元
爆炒牛肉,45元。据说因为宋元时期中亚文化的融入,泉州人爱吃牛肉,味道也有特色。不过今天我吃的这道菜,不敢恭维,嚼不烂。
石磨肠粉,这个是广东菜,8元
汤面线,15元
走啦,再见,泉州
感谢阅读。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 那些不可不看的标志性景点 18310
- 一日玩遍百味泉州,一天带你穿越刺桐城 116101
- 泉州旅行 | 住在晋江河畔,寻找这个宝藏城市里的闽南古味 1733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