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世遗泉州】8.洛阳桥 桥墩舟型牡蛎固基 千年足音“洛桥琴声”

编辑
天数:4 天 时间:2 月

【世遗泉州】8.洛阳桥  桥墩舟型牡蛎固基   千年足音“洛桥琴声”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桥,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泉州的洛阳桥。

四座桥中见过两座,一是2016年见到的赵州桥,二是刚看过的洛阳桥。

 

洛阳桥是泉州的灵魂所在。

洛阳桥原称“万安桥”,为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是中国最古老的跨过江,连接海的大桥,横跨在洛阳江上。洛阳桥与古刺桐港系列码头、航标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航海交通设施体系,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

 

分明在福建的泉州,为什么叫洛阳桥?

是因为两晋时期,无数中原士族为了躲避战乱,千里迢迢来到泉州,看到此处山川清秀、草木丰茂,像极了洛阳,便命名为洛阳,那条河也叫洛阳江,在洛阳江上建的桥梁自然就叫洛阳桥了。

 

那为什么又叫“万安桥”呢?

因为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在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指引下,古石桥横卧洛阳江面,错落有致的石板从桥南伸向桥北。踏上桥面,鞋跟轻轻敲在长长的条石上,敲开了泉州宋元以来的历史长河。宋代保留至今的长长海石,颜色偏深且厚实,“洛桥琴声”的韵律似在耳边回荡。这座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叠加了泉州人千年的足音。

 

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雕,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

 

泉州洛阳桥三大特点

“筏形基础”:洛阳江水江涛汹涌,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石桥由桥墩、桥梁板、栏杆等部分构成,桥梁板石板呈纵向排布,为整块条石,架设在下方桥基上。条石最长可达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达10余吨。这种大理石的加工工艺至今仍在传承,桥北的惠安县是著名的石材生产地。整个桥体的石雕粗犷,结构关系清晰,实用、美观。

 

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这里就需要提到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即“浮运架梁”。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

 

凭栏俯视,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海水退去,洛阳桥桥墩缀满白色蛎房痕迹,别有一番特色。洛阳桥附近有99条溪流流向洛阳江畔,分水尖可减少洛阳桥的冲击力,从而起到保护洛阳桥的作用。为了巩固基石,古代劳动人民首创了“种蛎固基法”。他们在基石上养殖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洛阳桥建桥的第三个特点。

 

长长的桥面由长石板纵横铺就,船形桥墩由石块堆砌而成。桥下滩涂上有很多渔民用水泥板搭成的三角架,听说是用来养海蛎的,初一十五涨潮时,就会有海蛎附着上面生长。

 

洛阳桥,有桥墩45座,桥南与桥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6座石塔及在中亭的26方历代修桥碑记。桥南有蔡襄祠,桥北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等。

 

精巧的附属设施是跨海梁桥的标配,能让人感受到千年文明带来的震撼。轻拂过粗粝的石面,轻叩承载人们过往的石板,仿佛穿越回宋代。这样的石头,有着生命的年轮,有人类赋予的意义,传达的是历史的诉说。

 

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过硬的技术佩服得五体投地,要说现在的建筑靠的是高科技,建造的桥梁还有可能变成豆腐渣工程,而我们的老祖宗却能靠头脑和双手建造出屹立千年不倒的桥梁,可赞可叹!

 

这是建桥的蔡襄雕像。

蔡襄在1056-1059年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修建洛阳桥并完工。他被后人铭记,一是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京)并称“宋四家”。另外一个被后人铭记的原因,就是他主持建造了伟大的洛阳桥。因此,洛阳桥这种大型工程的建造,实际上是一种官方行为,是海港城市的水陆转运需求和官方主导相结合的产物。

 

千年洛阳桥仍屹立于泉州洛阳江畔,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发展史上一座丰碑,首创的“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建桥技术,至今仍令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清代道光郡守沈汝瀚书石匾“海内第一桥”至今仍高悬桥的中亭。

 

眼前的洛阳桥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十分值得钦佩。设计者把桥墩做成舟型,养牡蛎来加固,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高度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2011年,当年83岁的泉州籍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老先生携夫人范我存,从桥南到桥北,用1060步丈量了洛阳桥,并题诗《洛阳桥》,献给长虹卧波的洛阳桥,也献给勤劳爱拼的泉州人。当了解到洛阳桥建造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和大地震时洛阳桥屹立不倒的情况,余光中深受震撼:“洛阳桥完全可以跟都江堰媲美,中国古人,了不起!”

 

余光中的《洛阳桥》全诗如下: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时至今日,行走于洛阳桥上,我们仍然会为这屹立千年的“超级工程”感到震撼,它凝聚着古泉州人的技艺与智慧,也印证着千年世界海洋商贸的辉煌历程。

 

洛阳桥边剥海蛎的女人们

 

千年古桥,传说悠扬,和着每日不变的潮起潮落,车水马龙,虽往昔的繁华不在,却一直这么静静的守候相伴了千年。

“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已成为泉州人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述说着泉州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

(2848  图43  2023/3/19)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世遗泉州】8.洛阳桥 桥墩舟型牡蛎固基 千年足音“洛桥琴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