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次出行主要是去打卡《世界遗产名录》,沿着宋元海上之路发源地一路向南,没有详尽安排行程。
先睹为快。
第一站泉州⭐⭐⭐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个故事里,是唐代诗人张循之“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感叹,也是马可·波罗记录下的港口壮丽、遍植刺桐、商旅云集,还是鄂多立克看到的供奉不同神祗的寺院,偶像们的脸上都氤氲着供食盘碟的热气。今天循着这样的故事来到泉州,发现泉州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即便不去追随《世界遗产名录》上收录的22处遗迹,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泉州,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府文庙
府文庙及学宫建筑群始建于公元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公元1137年,这一坐北朝南的建筑群,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而成,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完整保留了“左学右庙”的布局,建筑规模堪居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府文庙有大成殿、泮池、月台、左右廊庑、大成门、明伦堂等建筑组成。
文庙前的牌坊
大成门
大成殿、泮池、月台、左右廊庑。
主建筑大成殿始建于北宋,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801.3㎡。殿内柱网有内外两排柱组成,为宋《营造法式》中的“双槽”,副阶周匝。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盘龙金柱两根和浮雕盘龙檐柱六根。殿顶铺黄色琉璃瓦,殿宇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又称“圆作厅”,铺作总高为柱高的34%。内外檐保持真昂行制,出檐深远舒缓,为典型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最尊贵的宫廷建筑形式,基本上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原貌。这种形式是古代最高的建筑规格。也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仅存的,规格之高为全国孔庙罕见。
主殿内部除了可以看到宋代木结构之外,正厅的上面还悬挂着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木匾额,同样见证着泉州府文庙的地位。
大成殿梁架
盘龙金柱
崇圣祠,有前后两进各三间。
泉州府文庙泮宫亦称“圣贤门”,建于宋代,但旧建筑已废,现存建筑为1914年南安爱国华侨李功藏改建修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牌楼,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西街、钟楼
西街既是泉州历史第一街,也是泉州人文第一街。如今的西街,千年的历史积淀之上有着真实无修饰的市井生活,又有着时尚的文创业态,秉承泉州一如既往的包容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西街其实和东街是一条街,以泉州地标钟楼为界,以西为西街,以东为东街。但西街之名不是因为钟楼,而是因唐朝时期的古城西门正对着西街而得名。
深秋的西街,以为人不会太多,眼前情景却让我惊讶不已。
人声鼎沸中,红砖雕檐的闽南大厝中传出各种吆喝声,琳琅满目的闽美食南,牛肉羹、肉粽、土笋冻、福鼎肉片、姜母鸭、蚵仔煎应有尽有,每一个生意都很火爆,只是对于初次来的我俩,不知道该品尝哪个!
钟楼是西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看到钟楼,就意味着已经到了西街。钟楼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钟楼高13.8米,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现在钟楼已经成了泉州人心中必不可少的泉州记忆。
泉州夜晚的灯光是炫丽的,自东街一路西行,马路两边的骑楼让我赞叹不已。
霓虹灯闪烁,夜色中的年青人在此狂欢。
泉州基督教泉南堂会位于泉州市中山中路374号,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将福音传入泉州。三年后,泉南堂正式成立,当时正值施琅将军后人转手出让施琅将军后花园“新花山”书房的旧址,教会就把它买了下来,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
西街各种古建筑弥漫着泉州千年的烟火气,夜晚的西街人潮涌动,有带着孩子散步的市民,也有打卡拍照的美女,还有匆匆而过的游客……
金鱼巷
安溪馆坐落在鲤城区金鱼巷42、44号。这是一座“两进五开间”带护厝的闽南古民居,系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潘翔墀的住宅,亦是民国时期泉州日报总编辑潘曜人的出生地和居住地。
清源山
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后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
老君岩,原名仙岩,因为有老君造像,遂称为老君岩。
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孔子称老子为先生。其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当时孔子向老子请教,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并把老子比喻为龙。
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是由一块形似人像的巨大天然花岗岩雕琢而成的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坐像。其雕刻年代最迟不晚于宋代。雕像雕刻的非常生动,面部和前额饱满,双目深邃平视前方,胡须呈飘动状,右臂倚琴桌、左手平放膝上,周身衣服的褶皱也被表现出来。整座石像形态逼真、技艺精妙,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且历经四个朝代的风雨战乱而保存完好,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
元元洞又称玄元洞,是清源山三十六洞中最著名的石洞之一。这座石洞有两座大石架空组成,外形像一个倒扣的元宝,因此又叫招财洞。宋代许多信徒、商家逢年过节必到此焚香招财。
无尘台是智慧天阶上道教与佛教的分界线。“无尘”二字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书,寓意为一种无欲无刚,超然度外的境界。当年“无尘台”是道长、和尚休闲、论道、品茗下棋,悟道瞑思的最佳之地。
释弘一俗名李叔同,是出身天津的画家、音乐家、剧作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汉传佛教(南山律宗)僧侣。弘一法师的音乐代表作《送别》,广为传唱,成为经典歌曲。
右侧石碑为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巨石
弥陀岩阿弥陀佛立像在擎珠峰下,为依山壁雕成的高浮雕,为宋代雕像,头螺髻,身袈裟,足莲花,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在前胸,掌心向上作拈诀状,其外护的石室为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所建的仿木歇山顶建筑,面宽进深皆为一开间,出口处东侧岩壁有明代题刻。
千手登山道旁的“第一山”碑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的作品。据说当年米芾游历江苏盱眙南山时所写,后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因酷爱米芾墨宝便拓印回来,刻在石碑上,立于清源山。而后明末战乱时南山石碑被毁,泉州人郭某任盱眙县县令时又将此拓印回去,从此便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
欧阳书院
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中国境内第一座跨海石桥,有“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之誉。该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三年(1058年)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开始主持造桥,通过筏型基础和种蛎固基解决了包括铺桥面、建桥墩在内的多个难题。嘉祐四年(1059年),洛阳桥正式建成,蔡襄亲自题写《万安桥记》。南宋时期,洛阳桥的护栏外增设多座佛塔和风水塔。该桥长1200米,共有46个桥墩,桥的中段建在一座名为中洲的江心岛上。在桥的护栏外侧现存7座石塔,其中楼阁式塔3座,宝箧印经式塔1座,五轮塔1座,经幢1座,镇风塔1座,在中洲上还有1处塔的基座。
我们从桥的最北端向南走。
桥的北端有两座隔桥相对的两座形制和雕饰均相同的五层八角实心佛塔石塔,通高6米左右。底座为方形,用条石砌成。塔座为等边八角形,各层塔盖均为六角形,刻出筒瓦勾头。每层塔身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方向均有浮雕的盘坐佛像。塔刹为后来补修,呈尖锥状,没有相轮。
桥的南北两侧桥头各有两尊护桥石雕神像,两两相对,通高1.63米,均为北宋时期所作。这些雕像面容均为汉人,头戴头盔,身披铠甲,手托长剑。
在桥的中洲的桥墩上有一座宝箧印经式佛塔,通高3.64米,塔座为边长0.95米的四方形。塔身分为两层,下层四面各有一尊浮雕盘坐佛像,上层较高,面向江面的方向雕刻有一面佛首,佛首左右两边分别刻有“月光菩萨”和“己亥岁造”。该塔是洛阳桥各塔上唯一一个雕刻了建塔时间的,为“己亥岁”(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塔身上方为高1.6米的塔刹,由下至上分别为覆钵、相轮和宝珠。
洛阳桥的中洲上现存两座石亭,其一为“中亭”,位于中洲北侧,是一座四角凉亭,始建年代无法考证,现亭在清末民初的基础上重修所得。另一座亭为“西川甘雨碑亭”,为纪念明代晋江县令方克所建。
中洲中庭前桥上的镇风塔高3米,塔身呈圆锥形,没有雕饰,塔侧立有一块“洛阳桥镇风塔”碑。
等到夕阳西下,我们从桥的最南端向北走。
桥南端东侧有一座窣堵坡式佛塔,通高5米,底部为方形台基,塔身为圆形,正南侧开有一龛,龛门两侧各有一座金刚护卫浮雕。他身上放为六角形塔盖,其上为三层相轮,相轮上方为宝珠。
桥南端西侧为一座三层六角实心佛塔,塔基为方形,由长条石砌成,边长2.6米。塔座为等边六角形,第一层塔身的三面各刻有一尊佛像,相间排列,第二层塔身刻有密宗六字真言;第三层塔身正东刻有一个“佛”字,其余屋面刻有“十、方、三、世、一切”。塔身顶部为塔刹,塔刹由下至上依次为覆钵、相轮和宝珠。
此时已经落潮,桥基露出水面,如今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夕阳下的月光菩萨。
落潮船搁浅在滩涂上,红树林完全露出水面,帅哥在船上引吭高歌。
为了领略夕阳下的洛阳桥,我们等了三个小时。
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开元寺占地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中轴线上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部有镇国塔、檀越祠、准提禅院,西部有仁寿塔、功德堂、尊圣院、桑莲古迹,水陆等。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书。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飞天和基督教天使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
大雄宝殿西侧的古桑树(桑莲古迹)传说为唐代所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栽培桑树之一。
大雄宝殿东侧面
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檀。
寺院内还有唐、宋、元、明等时期的小型经幢、多宝塔、宝箧印经塔共15座。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双塔塔身浮雕精美。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五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南宋淳熙年间改砖塔,并易今名。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弘一法师纪念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西湖公园
博物馆北倚风景区清源山,南接泉州西湖。共分为四层,展厅总面积7,355平方米。其中,二层为综合主题馆,按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的闽台关系五缘渊源来设计,分为七个部份,展示闽台两地、海峡两岸从古至今的关系。三层为乡土闽台专题馆、临时展厅等,其中乡土闽台专题馆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现海峡两岸共同的民俗风情。
全馆的镇馆之宝是大厅处巨大的爆破画,这里祖籍泉州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用火药爆破出的一幅高18米、宽9米的《同立、同种、同根生》的巨型榕树画,视觉冲击极强。
泉州市博物馆以泉州历史文化为主题,融合陈列展览、文物收藏、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的综合性博物馆, 展览内容包括文物和民俗文化,其中有南戏、南音、南建筑、南少林。
西湖公园总占地面积10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7.72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为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全园由四岛三桥、三长堤、三片水域组成。
四岛分别是枫林岛(中心岛)、桃花岛、生态岛、花果岛,三桥分别是21孔桥(仿建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单孔(仿建吴江玉带桥)、五孔桥(仿建扬州瘦西湖五亭桥)。
通淮关岳庙
泉州市区有一种小白车,它是市政府为了方便游客而特制的车辆,每次2块钱,可以到达泉州市区范围内任何景点,太棒啦。我们乘这辆小白从西湖公园到关岳庙。
关岳庙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及民国初年重建。主祀关羽,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供张飞)、崇先殿(供关羽)、三义庙(刘备和孙权)三座并列组成,连成一体,均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三开间。庙门外两壁嵌有石刻两方:左刻宋米芾书诗一首,右刻明董其昌书诗一首。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庙内还保存着朱熹题写的“正气”、张瑞图题写的“充塞天地”及近代蔡浚书“鼎汉立宋” 等匾额。室内梁架上木雕更有特点,一个个造型特异的脸谱、猛兽、花纹图案别具一格(关岳庙室内不许拍照)。
泉州不大“一转角遇到神”,城中建了超6000座庙宇,供奉有500多种神灵。走在城市中,甚至有种仙气缭绕的错觉,而在众多庙宇中,人气冲天的还是这座关帝庙。
清净寺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元、明多次重修扩建。现存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建筑,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门楼南向,高20米,宽6.6米,以辉绿岩和白花岗岩砌筑。楼顶作宣礼台,俗称“望月台”。
东侧为祝圣亭,内有元、明重修清净寺碑记两通。西侧为奉天坛,现仅存石构墙体及石柱。
奉天坛一座座石柱孤独而又倔强的耸立在上面,它们见证了泉州千年的历史。
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新礼拜堂,阿曼苏丹卡布斯出资50万美元于2007年兴建,2009年落成竣工。清真寺和关帝庙做了千年的邻居,也是泉州的一大特色,各种不同宗教和平共处。
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1196年,泉州天后宫坐北朝南,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为照壁、山门、正殿、寝殿、梳妆楼等主体建筑,中轴两侧分布着东西阙(钟鼓楼)、东西廊、东西轩、凉亭、斋馆等建筑。其中寝殿、东廊和凉亭为明代建筑,正殿、石刻为清代物件,山门于1990年重修。
三川门
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有天后祖庙之称。
正殿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是供奉天后圣像的地方。面阔五间24.6米,进深五间23米,建筑面积629.76㎡。重檐歇山顶,屋脊装饰华丽。殿内柱网排列规整。惟祭坛前减去两根金柱。又将中柱后移,以形成较宽阔的祭祀空间,殿内后照壁保存一幅清代《勅封天上圣母图》大型壁画。其山石的绘制手法为现在天后庙宇中仅存。
德济门遗址地处天后宫南侧,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时称镇南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称德济门。1948年德济门毁于大火。2000年发掘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显露城墙基址,并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及石刻、铁炮等。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抗击倭寇而建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花岗岩滨海城池。东西南北四面设有城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虚台。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南城门
全城周长“周围七百八十三丈,计四里零六步”,南北长500公尺,东西宽300公尺,基宽5公尺,墙高7公尺,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总面积约 50 万平方公尺,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
“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碑。
崇武城外海滨
东部瓮城
惠女风情园
惠女风情园位于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是惠安女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惠安女以”勤劳俭朴,贤惠善良,吃苦耐劳“的著称于世。他们经常头戴花色头巾和黄色的斗笠,上身穿着紧身窄短小的衣服,而下身穿着宽松肥大的裤子,服饰新奇。
到民俗风情园没看到惠安女,却被这里的风景惊艳到了,大海和礁石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听到海涛的声音。
民俗风情园很文艺、很清新,让人忘了是来观赏惠女民俗的。
我在最美海岸等你。
地壳变化涌出的岩浆,变成不同颜色的礁石。
沿海岸修建的步道长廊蜿蜒曲折,这里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只有97海里,可以听海观潮。
日落的大海美丽而宁静。
草庵
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其内的摩尼佛造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尊摩尼石雕佛像。草庵始建于南宋,因其结草为庵而得名。元代时改建为石质建筑,并在庵后的崖壁上开凿了摩尼佛像。
整座草庵由花岗岩砌筑,单檐歇山顶,下置单挑华拱,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22.78平方米。
草庵后侧紧邻花岗岩山体,山体上雕刻有一座直径170厘米的圆形佛龛,龛内雕刻有一尊半立体浮雕摩尼佛坐像。该坐像身着宽袖无扣僧衣,内衬无领内衣,胸前有花结带饰,双手在膝上叠置,面庞圆润,下巴有两缕胡须垂至胸前。佛像四周雕刻有18条延伸至佛龛内侧边缘的佛光,体现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义,左侧有摩崖题记,记述了该佛像的雕凿人和雕刻时间。圆龛意在象征日形、月形,与摩尼教崇拜日月的义理吻合。在草庵的右前方70米的岩壁上还有一片18字摩崖石刻,其内容为摩尼教教义。
草庵还有一株千年圆柏,陪同草庵走过了千年时光。
梧林村
想要走进闽南文化的深处,梧林村不可错过。梧林村是经历修复的明清古村,村内遍布的闽南官式大厝,洋楼,番仔楼蔚为壮观,大都是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南洋华侨回乡所建。梧林村民不少是修建洛阳桥的北宋泉州知府蔡襄后人。蔡氏是泉州大族,无论高楼还是草堂,随处可见门楣“济阳衍派”或“丰田衍派”的蔡氏堂号。闽南人在事业成功,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一定要回乡“起大厝”,“起厝建业”是成功的标志。
步入梧林,第一眼被吸引的是蓝天、白云、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
单层红砖楼,燕子尾脊,两端高高翘起,却是朝东宅,纯粹的闽南官式大厝,是蔡朝东建造朝东楼之前的宅邸。
朝东楼是旅菲华侨蔡朝东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始建于1930年,由西班牙设计师设计,外部采用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内部则是沿袭闽南大厝的传统空间构造。坐东北面西南,建筑面积928平方米。副楼顶楼有一平顶六角凉亭。门楼面西北,二层上有装饰蔓草纹的拜占庭式穹窿尖顶。该建筑虽未完成装修,但多处用水泥砌的勋章、花卉、蔓草纹等装饰,充满异域风情。
芳蕙宅楼燕子脊高高翘起,单层红砖,大门紧闭。闽南大厝“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正脊做成曲线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燕尾归脊” 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多远总要归来。
修养楼俗称“枪楼”,地标性建筑,建于1934年。坐东北面西南,三层碉楼。主体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131㎡。建筑四面围廊,二层起围廊四角立科林斯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二、三层内壁间、廊道中开着里大外小的枪孔,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该建筑精巧的欧式塑花工艺和借助造廊技术,是梧林建筑群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
建于1938年的侨批馆做西北朝东南。山城红砖洋楼,有主楼和石埕组成。建筑面积516㎡。为方便家乡侨胞、侨眷,蔡顺意投资建设侨批馆,惜逢日寇入侵,蔡顺意便将用于装修大楼的银钱捐给国内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捐献给村里做学校。今天的侨批馆,一楼是邮局,二楼是侨批展览厅,陈列了大量侨批文献、老照片和闽南人民生活旧物。
德卫宅建于1910年,内有一棵榕树,盘根错节,榕树了包围屋墙。
这棵榕树已被村民当作神树,树上挂满红绸带。
德鑨楼,是爱国华侨蔡德鑨1932年所建,前带单突科林斯柱外廊的三层钢筋水泥西式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582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54平方米。
五层厝为英国设计师设计,建于1936年。坐西北朝东南,五层洋楼建筑面积735㎡,整体以钢筋水泥制作。二至五楼的围栏上留有多个枪眼,用于防御。主人同是蔡德鑨,却是毛坯房的样子。因为宅子建造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时。此楼主体结构完工后,蔡德鑨毅然捐出所有装修资金,支持抗战。
德鑨五间张,是蔡德鑨在1932年在家乡梧林建造的第三处宅第,二进五开间,坐北朝南,占地400平,共二层半。
梧林每一栋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写满了六百多年的历史,承载了闽南华侨遗落在这里的乡愁。
万寿塔(姑嫂塔)
万寿塔位于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它是“海洋大通道”来往商船的最主要航标。沿着宝盖山坡道而上,万寿塔鼎立在山的最高点。透过松树看万寿塔已越来越近,仿佛触手可及。
万寿塔又名姑嫂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为八角五级仿木楼阁式空心石塔,高22.86米,底层边长3.8米。第一层西面开一拱形门,二层以上各层皆有两门,转角倚柱楼塑梅花形,顶置盲形护斗。塔身层层上缩,每层叠涩出檐,皆有园栏环护。塔内石阶可以盘登塔顶,第三层门额上刻存“万寿宝塔”四字。最上层外壁置石龛,龛内浮雕二女,世俗指二象系传说中之姑嫂肖像。
洛伽寺
洛伽寺,寺名源自“观音道场洛伽山”之意,跟别的寺庙不同的是,它是建在海边的浮屿之上,因此有闽南的“海天佛国”之称。洛伽寺坐落在石狮黄金海岸东畔的宫屿岛,宫屿岛是一座浮岛,四面环水,为方便善信游客,在寺前建了一座“金桥”,连接海岸屿岛。跨过金桥,就是牌楼式山门,上书三个大字“洛伽寺”。
四周的这片海滩为石狮著名的黄金海岸。
洛伽寺内现有观音殿、法堂、僧舍、钟鼓楼、天王殿、藏经阁等建筑。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有的海天佛国胜景。
沿着黄金海岸步行,瞭望大海,海风拂面,美好又治愈。
海滩边可以看到一尊高大的观音像,身姿飘逸,慈情善眉,整个雕像庄严肃穆。
住宿
泉州华侨大厦酒店(西街古城店)地处泉州市区中心,古城西街近在咫尺,闻名海内外的清净寺、府文庙、关岳庙步行约5分钟内可达,到开元寺步行约15分钟。
从窗外看到的泉州市貌。
石狮柏莱酒店交通便利,方便去梧林村和洛伽寺。
美食
在泉州影剧院正对面这家(雅贺•泉州菜馆)是我们吃的第一家餐馆,姜母鸭、醋肉都是油炸的,太油腻,四果汤也不咋地。
东兴牛肉店(庄府巷店),虽然店面不大,但人气很旺。牛排、牛肉汤,牛筋、肉粽、干拌面味道👍👍👍价廉物美。
秉正堂(西街店)石花糕膏很赞。有大碗和小碗,小碗可选三个配料+石花。
刺桐别院(鲤城府文庙店)就在我们住的酒店附近,永春老醋烧鳗鱼、姜母鸭、安海土笋冻、惠安鸭蛋炕都是他们的招牌菜。
绿岛海鲜酒楼,紫菜鳗鱼卷、招牌萝卜饭、侨乡葱茸包还不错,蟹佬羹不咋地,吃不到蟹肉,还小贵。
在泉州吃的最满意的就是这家,店不算大,但食材非常新鲜,人气爆棚。要了通风锅、生蚝,、鲍鱼、黑猪梅花肉。
第二站—南靖⭐⭐⭐
“南”者即“地处福建之南”,“靖”者取“安靖”之义,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南靖县拥有各类土楼一万五千多座,其中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等是土楼建筑的典范。土楼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
南靖云水谣风景区民宿居多,考虑山里吃的东西很少,选择住凌波格兰云天国际酒店( 南靖云水谣店)。
餐厅外的庭院
夜晚的凌波格兰云天国际酒店外景
云水谣风景区
云水谣古镇原名长教镇,已有600多年历史,因电影《云水谣》的拍摄地而得名。沿着河道有长10余公里用鹅卵石铺成的栈道,栈道旁有8棵古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树龄最长的672年。河道旁水车缓动,溪水缓流,一幅悠闲的画面。
云水谣风景区沿着长教镇的一条小河展开,中间是云水谣古村,北头是怀远楼,南头是和贵楼。
来到云水谣古道,站在古道上,就能看到溪水中的大水车,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错落有致,这些都是古镇的原住民的居所。
这棵老榕树榕672年,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见证着古镇的历史。在古榕树下坐一坐,耳畔潺潺溪流声,这片刻所有的纷扰繁杂都离你远去。
溪水潺潺,和风徐徐,古树参天,太心旷神怡了。
怀远楼位于云水谣坎下村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内通廊式圆楼。土楼坐北朝南,共四层,每层34个开间,楼梯均匀分布于圆楼内。在环楼围合的内院中央,是环形的“诗礼庭”,其核心为兼做私塾的祖堂“斯是室”,建筑形式采用“四架三间”上下堂五凤楼。
怀远楼采用“倾壁造”技术修建的鼓形土楼,夯土墙以弧线收分,墙体形成柔美的曲线;外墙卵石墙脚高2.5米,二层以上设有枪眼,顶层设有四个瞭望台,楼门顶部又设有防火灌水道。
怀远楼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和其他土楼一样为住宅,小环为怀远楼特有的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取名为“斯是室”。
怀远楼建筑工艺精美、是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
这块“助我义师”的匾额,是当年国民党的军政要人、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题写的。能保存到今天,也算是正宗的文物了。
钟兴楼,是一座长方形土楼,高四层。钟兴楼楼名取自于大门边的对联“钟灵定得乾坤助,兴物勿忘雨露恩”,既表明了钟兴楼的兴建原因,同时也告诫子孙不忘重建家园的恩情。
古榕树、石桥、古栈道,组成了一幅山水画卷,美的词穷了。
广居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是云水谣简氏十三代孙简次水所建。“广居楼在建成后38年(1758年、戊寅年)才给予命上广居楼,1943年,广居楼简氏裔孙简宗尧从缅甸经商回乡,出资维修广居楼,并请附近璞山村知名人士简炯山重新题写楼名。简炯山题写“怀德楼”在内楼大门上,外楼的大门仍然保留“广居”二字。土楼(南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海内外游客参观云水谣景区络绎不绝,许多游客认为广居楼构筑犹如“武汉黄鹤楼”,广居楼被誉为了“云水黄鹤楼”。
远眺广居楼
一步一景一土楼
到了南靖,空气异常清新,气候宜人,还有田间的味道,舒服极了!远远的看到了翠美楼(圆楼)
翠美楼位于云水谣璞山村内,和贵楼北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内通廊式圆楼。土楼坐北朝南,共四层,每层34间房,部楼梯均匀分布于圆楼内。其特点在于与“东倒西歪”裕昌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何贵楼顾名思义就是劝人以和为贵,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内通廊式方楼。占地面积1947.3㎡。楼高17.95m,是福建土楼中最高的方楼。该楼建筑艺术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座酷似城堡的方形土楼是建在3000㎡的沼泽地上,犹似陆上方舟如今已安然度过了200多个春秋。
土楼坐西朝东,共五层,每层24间房沿圆周对称布置,四角分布楼梯,围合一个长方形的内院,院中又有一座私塾。同时,楼外有十五间户厝。
和贵楼作为闽西南方形土楼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典范。
和贵楼有三奇:第一奇是,楼高五层,是南靖最高的方土楼。
第二奇是,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如果在天井的鹅卵石地面上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
第三奇是,楼内分别有清浊两口井,两井相距18米,清水井是可饮用的,浊水井是完全不能饮用的。
浊井
清井
每棵古榕树都有自己的风姿,有的苍劲,有的婀娜,伸展着枝干迎接八方来客。
树干苍老粗大,诉说着历史沧桑。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古栈道上闲庭信步,悠然自得。
小镇在榕树点缀下,如诗如画。
田螺坑土楼群
去田螺坑土楼群只能自驾或叫车,早上我们在酒店叫车去田螺坑土楼群,这里的车都要包来回。200元一个来回,三个景点: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塔下村,约3~4个小时。山区网约车叫不到,看到住的酒店路口竖直着一个牌子,上面有土楼旅游景点线路图,在线路图的下面有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姓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了联系电话,要求200元在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塔下村三个景点上另加石桥村,时间4小时。最后我们用250元走了一个圆。从酒店—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塔下村—河坑土楼群——石桥村—云水谣景区,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去河坑土楼群观景台。
田螺坑土楼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从附近山岗上的观景台俯瞰,仿佛“四菜一汤”。2008年作为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田螺坑土楼群座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田螺坑土楼群是典型的客家土楼,从建筑结构上就与闽南土楼的单元式结构相区别。中间的方土楼,名为“步云楼”,建于清康熙年间 (1662-1672年),楼高三层,每层26间房,全楼分布4道楼梯。环绕步云楼周边先后建的是三个圆土楼,名为“和昌楼”(建于明初,原是方楼,1953年在原址重建,改为圆楼)、“振昌楼”(建于1930年)、“瑞云楼”(建于1936年);和一个椭圆土楼,名为“文昌楼”(建于1966年)。 田螺坑土楼群主要为黄姓族人居住。五座土楼之间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建造;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进行,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
文昌楼,椭圆形三层土楼,外长径41.4米,外短径30.5米,土墙厚1米。各层走马廊以出跳代替出檐。
由山岗下的观景台仰望,依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壮观别致。
裕昌楼
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高5层18.2米,每层54间,共有房270间,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6358.2平方米,土木结构,通廊式圆楼;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坐西朝东,为观音坐莲穴位。
裕昌楼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全楼有五部楼梯,分为五大卦,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的圆形祖堂,堂前用鹅卵石铺成的一个阴阳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裕昌楼最大的特点,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但是裕昌楼建成6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经历无数风雨,有惊无险,安如泰山。因此,被称作“东歪西斜楼”,裕昌楼有东歪西斜700年之说。
塔下村
塔下村,这里有着“太极水乡”的美誉。村中的溪流呈“S”形,这里的土楼群以蛇形布局,错落有致地沿山溪展开,有的甚至巧妙地依附在溪流两岸,营造出一幅如诗如画般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致。这些建筑多建成于明朝,保留着那份纯朴与古韵。漫步在塔下村的古道间,你会不时发现诸如德远堂等文物古迹,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德远堂是中国现存的较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最初修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经过历次修缮,现建筑形制基本保留清代风格。
德远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第一座石旗杆竖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石龙旗杆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举功名,村中都会在家庙的半月池周围竖立石质的旗杆以示庆祝。塔下村曾经先后出过十四位举人、进士。旗杆顶峰像笔锋的为文官,小狮子则为武官,很有特点。这24根石龙旗杆,是中国现存最多的石龙旗,是罕见的石龙旗杆。
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由方形的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圆形的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以及五角形的南薰楼等14座组成。 河坑土楼群14座土楼呈现出了形似双北斗七星阵的奇观,两阵相辅相成,方圆相配阴阳相合, 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之称,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的体现。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1553年)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1972年)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
绳庆楼在河坑土楼群的最东端,建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方形土楼,坐东朝西,占地2310平方米,建筑面积4578平方米。高3层(12米),面宽26.1米,进深24.5米,每层24间。内通廊式。设4部楼梯,1个大门。楼后高前低,天井后面连接后厅建有“庭槐”上下厅式砖木结构的祖堂,祖堂上悬挂着清乾隆癸末年制的“德式乡闾”牌匾,堂内有木雕“狮子夯梁”,墙上有梅兰等花草彩绘。
楼外又建有25间二层土房护着土楼,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景观。
河坑土楼群的裕昌楼与下版寮村的裕昌楼(又名东倒西歪)同名,河坑裕昌楼建于1955年—1957年,座西北朝东南。内通廊式,高三层,每层36间,占地1838㎡,建筑面积3609㎡。
紧邻裕昌楼的圆土楼是裕兴楼,建于文革期间的1967年—1970年,有村民集资筹建,是座年轻的土楼。坐西朝东,内通廊式,高三层11米,每层20间,占地907㎡,建筑面积1959㎡。
朝水楼作为河坑土楼群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自1553年建成以来,便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晓春楼土木结构,内通廊式,建于1967~1970年,坐东朝西,为村民集资筹建,楼高三层11m。每层32间,占地面积1808㎡,建筑面积2458㎡。
东升楼土木结构,内通廊式,建于1967~1970年,坐东朝西,为村民集资筹建,楼高三层11m。每层36间,占地面积2238㎡,建筑面积2727㎡。
石桥村
石桥村其宁静祥和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村落依傍山水,清澈的三团溪将村庄一分为二,仅以一座古朴的石桥相连。传说这座石桥曾遭受雷神击断,却又神奇地重修,成为了村庄的精神象征。漫步其间,你会发现这里土楼形态各异,层次丰富,别有一番动人韵味。站在高处远眺,这片融合了石桥、溪水与土楼的景致,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
顺裕楼——最大的土楼 ,建于1927年。楼外径73.9米,楼内径70.84米,每层72间,4层计288间,楼中又有81间,共369间。背山面水,气势恢宏,有“王中之王”的盛誉。于2016年9月评选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为世界上房间数最多(单圈)的通廊式圆型土楼。
永安楼建于元代中期(1530年),是南靖境内唯一一座没有地基的方土楼。建筑坐南朝北,大门正对三团溪、背靠笔架山,地理位置极佳。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在此居住讲学3个多月,如今,大门楹联上还依稀可以分辨出其留下的笔迹。
长源楼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建筑依陡峭的河岸坡地而建,临河一侧以河中卵石垒砌成墙,只建1层;中央主楼建3层,两翼则分别为2层和3层,形成一座前低后高的方形土楼。整体如一把交椅,因此也称“交椅楼”。长源楼依山而建,土墙前低后高,因而采光充足、冬暖夏凉。
逢源楼(下图右边)与长源楼只有几步之遥,为长源楼的“姐妹版”,建筑风格极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逢源楼无前排,为两层楼建筑,白墙黑瓦,显得古色古香。
振德楼(远处中间白色窗框楼)于清代康熙年间建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建筑临溪而建,共有前后两个院落,建筑布局也随坡地上下,形成高低错落的丰富造型,历经百年风霜仍坚如磐石。
石桥村满山翠绿、清澈的溪流、古朴的土楼营造出一派清新幽静、淳朴自然的村野景象,犹如世外桃源。
最后我们回到了云水谣,在德克士楼上找了个靠窗的座位,要了咖啡和汉堡,坐下来喝着咖啡,看着窗外的美景,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馈赠。
傍晚榕树、小溪、古村落,绘成了一幅美丽的油画,在这里忘掉所有的烦恼。
福谦楼
第三站—潮汕⭐⭐⭐
潮汕包括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汕潮揭地域一体,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同,经济相融,有深刻的历史、人文渊源,在地理、人缘、文化、产业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诸多类似,共同构成了潮汕文化核心区。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和对台的主要通道,历史上曾是唐朝和宋朝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牌坊街
牌坊街是潮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全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23座石牌坊鳞次栉比、巍然耸立,连接起51条古街巷。唐宋以来,潮州人才辈出,为表彰科名、宦绩、忠义等方面的突出人物而建造石牌坊,明清时期最为兴盛。一条牌坊街,千年府城史。行走在一座座石牌坊间,感人至深的人文故事品读不尽,崇文重教的城市精神绵延千年。
少司马坊北镌“大总制”。为明兵部侍郎、三边总制翁万达而建。翁万达,字仁夫、号东涯,揭阳鮀江都举登村(今属汕头市金平区)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偏、保军务,升兵部尚书。
府城古井—东门大井
东门大井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5年)之前,宋至清有重修。进栏内园外八角,东北面刻“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年重修”,其他各面另有历代碑刻六幅。是古城区主要的公用水井之一。
三世尚书坊南镌“四朝大老”。为明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及赠太常卿祖林瓒、父林乔樌建。林熙春,潮安庵埠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户部左侍郎。卒赠三代尚书。其立朝大节,《明史》有记载。
“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宗伯学士坊北镌“三世宫端”,为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黄锦,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南明隆武时,任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
“宗伯”,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宗伯。“学士”,指翰林院学士。“宫端”,官名太子詹事的别称。黄锦祖允德、父夙盛因其而受朝廷诰赠詹事府詹事(三品)、侍读学士之衔。
盛世元凯坊南镌“戊辰八贤”,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潮州府同榜进士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而建。辜朝荐,潮安金石人;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揭阳人;李士淳,梅县人;梁应龙、杨任斯,饶平人;陈所献,普宁人,落籍潮安庵埠。被后世尊称为“潮州后八贤”。
七俊坊坊字两面同。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潮州府同榜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而建。林光祖、章熙、郭维藩、苏志仁、成子学,海阳人。黄国卿、陈昌言,揭阳人。被后世称为“明代潮州前七贤”。坊额题署为原构件。
秋台坊南镌“榜眼”,为宋尚书王大宝而建。王大宝,海阳归湖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赐爵开国男。理学家朱熹称“其人刚正,忠实有余”,名列《宋史》。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反对议和。弟大鼎、大圭、大纲,分授承奉郎、承务郎、东莞令。坊为四柱三间的砖石结构,这在牌坊街石坊林立中独具一格。
广济楼
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潮州古城七城门楼之首,为历代潮州城之城防、交通要隘。广济门城楼共三层,为仿宫殿式建筑。楼内重檐歇山顶、四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高24.5m,建筑面积866㎡。古朴大方,雄伟壮观。
一楼有书法家刘炳森题写的匾额“岭东首邑”,以及陈景舒书写的柱联“城抱江如带,天垂嶂列屏”;二楼有国学大师饶宗颐书写的匾额“东为万春”,以及柱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三楼有萧娴题写的匾额“广济楼”,以及卢瑞华书写的柱联“得山水清气,极古桥秀风”
潮州古城墙始建于唐代,现存部分主要集中在广济门城楼两侧,约2000多米长。城门仅存广济门及上水门、竹木门、下水门四门及其城楼。潮州古城墙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还兼具防洪作用。
下水门城楼是潮州四大城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西湖公园
潮州西湖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
沿着湖滨漫步,最让我惊奇的是一棵棵樟树,斜依在湖面上,用不同的姿态衬托出远处的小桥流水、楼台亭阁,不经意间发现原来樟树也这样美。
“湖心亭”是个六角三楹、外护雕栏的水中亭,有红色回栏曲桥可通向湖岸。
涵碧楼(白色建筑):始建于民国11年(1922),为洋式双层小楼房,由郭沫若题字“涵碧楼”。周恩来总理曾在此住。
石刻王延康题“公园”
西湖公园显得有些低调,但正是这份低调,造就了独特的魅力。
从西湖公园出来,沿着中山路去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它是北宋太宗曾孙女德安公主驸马许珏的府第。占地面积约为24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开间(或五间),形成了独有的“驷马拖车”或“工字”格局,保留了原有的宋代格局和建筑风格。
许驸马府大门为凹门廊式布局,门扇为上等木材制作,厚重扎实,门扇有抱葫芦,“葫芦”与“福禄”谐音,代表主人希望福禄满门的愿望。大门门额上贯有两枚木制圆形门簪,门簪的造型为24瓣,代表着最高的等级。大门两侧的冰裂纹壁画和青砖,均是明初留下来的。许驸马府门槛较高,高门槛是许府的一大特色,因为门槛高象征着身份高、地位高。
许驸马府的主体建筑格局——三进五开间,其中第一进为首进,首进是三进面积最小的,并设有增强私密性的中门,此门一般都是处于关闭状态,只有车马或者重要官员等来往才会开此门。中门前面为天井,此天井是十一个天井中面积最大的,通常用来摆放莲缸和花盆。天井的材质,均为长且宽厚的麻石条(最长为7.04米)铺砌而成,这些麻石条都是宋代留下来的。
大厅为第二进,也叫正厅,民间俗称为“厅堂”,是整座府第的中心,是家人聚会﹑接待宾客的地方。大厅两侧房间为大房,是家中的长辈所居住的。大厅后边“凹”字形墙门跟首进的中门一样,一般也都处于关闭的状态,平时进出都是从旁边两道小门,只有家里有大型的祭祀活动才打开此门。
许驸马府三件宝:
第一件宝——“S”型排水系统、第二件宝——石地栿:许府的屋架为穿斗式木构架,均为杉木制作,并全部立于条状石地栿之上。、第三件宝——“竹编灰壁”:竹编灰壁是南方特有的建筑物,它的墙体主要用竹片和竹篦编制,再和上泥土和贝灰做成,既省工俭料,又能起到隔音和隔热的作用。
大厅的后面为后厅,两厅之间连接着天井,天井较好地解决了通风﹑采光﹑隔热﹑避晒﹑挡雨﹑防风等问题。后厅也称为香火堂,是祭拜祖宗的地方。供奉的是对整个潮汕许氏家族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三位代表人物。
从许驸马府出来经过潮州府,去己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是潮州望族黄氏的私家祠堂。己略黄公祠头进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布局。这些木雕装饰,技法上采取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雕等不同手法;外形色彩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三大类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分明,因而被誉称为“潮州木雕一绝”。
门楼雕刻:凹斗门楼门首横额正面阴刻“己略黄公祠”,背面镌刻“孝思维则”。祠堂门楼两侧及四周墙壁均镶嵌有精美的山水石雕画幅,门楼门面还分布四幅沉刻文字,内容有嘉应人氏温仲和的“己略黄公祠颂”和两幅沉刻图画;门楼马面坡屋架装有《封神演义》人物故事连环画幅石雕饰品,这些石雕饰品人物造型结构严谨、表情生动、浑然一体,刻画出古代西周时期轰轰烈烈的历史画卷。
天井:祠堂正面外观,正中为凹斗门楼,由大门楼可进入前厅,绕过前厅屏风,可见到祠堂中央的天井,天井四四方方,如遇下雨,雨水就会聚集在天井中的水槽中,寓意四方来财。
拜亭:在主座大厅前的天井中央,有一拜亭,是祠堂内唯一的歇山顶式屋顶建筑 。它的屋顶采用有别于前、后进屋面硬山的歌山顶,这样使拜亭屋顶既突出动态,又丰富了整个祠堂屋顶的外观。
拜亭木载下的金漆木雕装饰是祠堂最集中也最精彩的地方。这些金漆木雕内容以戏曲传奇、民间故事为题材,如“水漫金山寺”等用连环画幅形式,再现了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壮观场面,人物造型生动,虾兵蟹将栩栩如生。在技法上采取了圆雕、沉雕、浮雕、镂通雕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象地表现了多层次的复杂内容,是潮州金漆木雕精品之作。更令人赞叹的是拜亭木载下两边装有十八只金漆木雕凤凰,其造型传神生动、工艺精雕细镂,它同其他内容的金漆木雕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金碧辉煌、精美绝伦的装饰空间。那十八只凤凰,头上顶着梁还起着斗拱作用,这些金漆木雕饰品施于木载下除观赏外,还使人产生把沉重的梁架升腾以减少屋顶空间压抑感的感觉。
祠堂大厅拜亭后面是祠堂大厅,在大厅抬头可见大厅悬挂堂匾“衍庆堂”。大厅宽敞,恢弘大气。大厅中槽为典型的“三术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抬梁式梁架,该梁架设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三根大梁,俗称“三木载”,梁上有驮瓜柱,瓜柱下部做一木瓜插入大梁,俗称“木瓜”。
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 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后多次修建。2003年,广济桥全面维修,2007年竣工。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
西边桥墩
鉎牛是鉎铁铸造成的,他是广济桥的标志性雕塑。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在修广济桥时,铸鉎牛两只,分别立于东西两桥墩上,意为“镇桥御水”,以祈求避免洪灾。道光二十二年(1842)洪水冲垮东桥鉎牛所在桥墩,鉎牛也坠落江中,潮州遂有“两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
浮桥
东边的桥墩
晚上8点,广济桥有灯光秀,人很多,要早早的去,找个好位置。
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韩祠正门“韩文公祠”四字为1984年胡耀邦视察潮州时所题。
韩文公祠背靠韩山,面临韩江。祠堂现有三层殿阁。韩祠面宽18. 7米,祠体正面墙壁用坚实的水磨青砖砌筑。
韩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初置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庙正室东厢;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滌徙至州南七里,苏轼为撰碑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复迁至韩山今址,至今已具八百多年历史,今祠內留存有历代碑刻四十面,是了解潮州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韩公别赵子
该塑像再现了韩愈高潮时与赵德依依惜别的场景。赵德,号天水,唐宋潮州八贤之一。
侍郎阁依古侍郎亭旧实而建,双层仿古结构,阁中设有“韩愈治潮及其法治精神”专题展览,阁前平台立有韩愈石雕胸像,平台垂壁镶嵌巨幅题刻“吾潮导师”,于平台凭栏远眺,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开元寺泰佛殿
开元寺泰佛殿,仿泰国云石寺而建,尽显泰国风情,不仅是佛教朝圣地,更是中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吸引无数游客与信徒。
整座佛殿占地58078.29平方米 ,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依泰国越孟乍玛匹寺(俗称云 石寺)模式构建,巍峨壮观,呈品字形,殿中供奉泰国式跏趺坐释迦牟尼佛铜像,像高3米,重1.5吨,庄严慈详,左右为护法神像,座前横陈雕刻精美、玲珑剔 透的大供案。
东侧有四面佛,在泰国,四面佛是神,不是佛,是古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的婆罗贺摩,意为‘大梵天”,泰国华人习惯称“四面佛”。
礐石风景区
到汕头一定要去海滨路走走,海滨路景色怡人,是汕头的一张名片。今天去礐石风景区,从广场轮渡乘船到礐石风景区,恰巧经过海滨路。
天主教堂
潮汕体育馆
海滨路
人民广场
礐石风景名胜区风景绮丽、丘峦簇拥、怪石奇峭,古朴的民居与殖民地洋楼并存,海湾环抱的亚热带植物为特色的滨海自然风景名胜区。
英国领事署旧址
礐石因濒临大海,山多巨石而得名。
上下山选择缆车,半开放式的缆车非常稳,大约五分钟就能到达塔山景区入口。坐在缆车上可一览礐石山风景,右边是《百里繁华》石刻。
在飘然亭可以俯瞰汕头的全景,非常壮观。
汕头小公园
到汕头小公园一定要去看一下老妈宫(天后宫)。老妈宫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汕头开埠前留存下来的古迹,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91年重建。老妈宫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于1992年开放。
庙内门壁的石质浮雕、梁柱的木雕彩绘,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一对由整块石头雕刻的透雕盘龙柱石,上有八仙立像,工艺十分高超,过去只有在皇宫和孔庙才能见到。
汕头小公园以“中山纪念亭”为发端,拥有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近代骑楼建筑群,多数是早年"下南洋"的华侨返乡投资建设的。总面积72.43万平方米, 较好地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街区原貌, 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 成为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又称小公园亭,是20世纪30年代初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三莅汕头而建的纪念亭。
南生百货大楼
由印尼华侨李柏桓、李耀宗等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投资建成,楼高七层,内设汕头埠第一部电梯,一二层为百货公司,三四层为中央酒楼,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楼,客如云来,繁盛一时。
蔡楚生电影史迹馆位于安平路46号,系集成发绸庄旧址,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为仿西式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蔡楚生曾在这里当过学徒,并在这里组织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并试写文章和绘画,这里是他电影事业起步的见证。
侨批文物馆与开埠文化陈列馆隔街相对,是中国第一个侨批文物馆,由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改建而成。潮汕话将“信”称为“批”,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
小公园兜玩去汕头市中心看看,经过网红打卡地,顺手一拍。
市中心万象城
苏宁广场
逛完汕头市中心回住宿,经过小公园,此时的小公园已灯光璀璨。
南生百货大楼更耀眼。
南澳岛
南澳岛是中国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也是中国大陆对台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南澳岛自然风光旖旎,有“东方夏威夷”之称。南澳岛已是中国唯一的全岛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南澳县唯一有居民居住的岛屿。
“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是我国建成的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之一,处于北回归线与我国大陆东岸的交点处。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达到“立杆不见影”的效果
三囱崖灯塔位于南澳岛东南部的半潮礁,当地人也叫金交椅。它是南澳岛南北航道、潮州港、汕头港的助航标志最重要的一座灯塔。
钱澳湾弯曲逶迤,沿岩前后为磊石滩,唯在钱澳处形成弧形沙滩,湾口向南,沙滩虽然不长,但沙质洁净。海湾背靠苍山,有石坑自山谷而下,长百余米,宽20米,奇岩众多,石穴无数。石坑终年流水淙淙,流过拱桥,从沙滩一侧注入南海。
钱澳湾灯塔以其独特的设计和迷人的海景而闻名,被誉为最浪漫的灯塔。
钱澳湾畔有一寺庙,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生员吴中和等捐资兴建,俗语称“钱澳庵” 。寺前有石坑水潭,山泉清澈,寺以潭命名,故正称“ 石潭寺”。1926年,释纯参和尚重修。原住和尚,1946年起改住尼姑。1986年冬释妙胜等集资重建。从环岛公路修两条曲径登山由寺东西两侧而上,建成有小型佛殿及僧舍,近又新建佛堂一座。
启航广场碧海蓝天,远处南澳大桥宛如一条巨龙,近处红色长山尾灯塔高耸,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海滨画卷,这里是摄影师们的天堂!
潮汕住宿
潮州华怡·金信酒店(潮州古城人民广场店),这家酒店价格亲民,但服务、设施一点也不马虎。
每天晚上回酒店,玩累了,可以坐在大厅,听听悠扬的古筝曲,喝一杯潮州的功夫茶,真惬意。
汕头新华酒店(小公园店),这家酒店去小公园和礐石风景区非常方便。
潮汕美食
到潮汕吃牛肉火锅是必须的,官塘杏花牛肉火锅店,进店来了一份2~3人豪华牛肉火锅套餐。整个套餐177元,包含一份牛骨汤底、嫩肉、吊龙伴、匙仁、吊龙各一份,牛肉丸8粒,秘制牛腩一碗,湿炒牛肉粿条一碗,外加素菜和面饼。这量实在是太大,两人根本吃不完。牛肉是当场切的,很新鲜。
到了潮州你会看到很多的糖水店,海石花、招牌豆花、什锦龟苓膏都是潮州的经典糖水。
官塘品潮鱼生•砂锅粥•潮菜•生腌(小小夫妻店),店门面不大,但在潮州很有名气。来了青蟹、干贝、鲜虾砂锅粥,一盆素菜。他家的特色是鱼生,肠胃不太好,没敢吃,有点遗憾。
潮汕美食享誉中外,来潮汕一定要吃一顿正宗的潮汕菜。在网上找了《潮府•潮汕菜•海鲜(万象城店)》,潮府气派很大,菜品只是常见的粤菜,点了卤水鹅掌、脆皮鲜虾紫米肠、黑椒牛仔骨、黑松露野菌粿。
从潮府出来,感觉没有真正品尝到潮汕菜,经过《豪弟官塘•鱼生虾生•潮汕砂锅粥(长平店)》,店里人气很旺,还是忍不住进店,要了溪草鱼生、明虾生各半拼成一盘,一盘配料,这才是潮汕的味道。
老妈宫的粽球就不用介绍了,在老妈宫的斜对面。
在潮汕感觉真正的美食藏在小巷和美食街上,在汕头美食街吃到了真宗的蚝烙(25元),牡蛎新鲜肥大。鹅肉、鹅翅膀、鹅胗三拼(98元),味道不错。还有粿品、普宁豆干、汕头牛肉丸等潮汕风味小吃。
从汕头乘高铁到潮州,从潮州转车回上海。
交通
1、泉州的交通网络发达,高铁、公交和滴滴出行都很方便,能够轻松前往各个景点。在泉州市有小白车,两元可以到达任何一个景点。
2、南靖交通不是很方便,要么自驾,要么叫车。我俩从南靖站到云水谣酒店网约车130元,从云水谣酒店回南靖站搭的顺风车90元。去河坑土楼群,自驾车技要好,都是山路,约车200元三个景点: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塔下村,约3~4个小时。
3、潮汕市区公共交通,等车时间比较长,出租车和网约车很方便。去南澳岛或在南澳岛上游玩,有公交车但班次少,自驾过桥费双向收费,90元一次。去南澳岛叫的4人拼车,直接到北回归线广场,俩人100元(含过桥费)。岛上有部分景点网约车太难约,必须加价才行。最后在启航广场坐公交车回酒店,权当游览观景。
后记
泉州的开元寺、洛阳桥等古迹展示了泉州在古代的繁荣和辉煌,也见证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漫步在古街,“半城烟火半城仙”,真是名不虚传。
南靖云水谣景区最为惊艳。和贵楼、云水谣古道、老榕树群,感受了古镇的悠久历史和自然之美。怀远楼和裕昌楼的土楼建筑独特,尤其是和贵楼建在沼泽地上,200年不倒令人震撼。石桥村宁静古朴,小桥流水,是一个让人身心放松和治愈的地方。
去潮汕是一次深入岭南文化腹地的探索,广济桥、古老的牌坊街、错落有致的骑楼、每一处都透露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韵味。潮汕美食享誉全国,真是一场味蕾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南澳岛的海天一色、汕头海湾大桥的壮观,都让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南行之旅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期待着下次的旅行。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 那些不可不看的标志性景点 18313
- 一日玩遍百味泉州,一天带你穿越刺桐城 116104
- 泉州旅行 | 住在晋江河畔,寻找这个宝藏城市里的闽南古味 1734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