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自驾,自由行
发表于 2025-01-10 14:55
以前曾到过泉州,一日游。这次带家人去泉州,主要是让她欣赏开元寺的飞天、清源山的老子和洛阳桥。尤其是清源山的老子,在央视的天气预报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次近距亲眼目睹。
泉州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因城内清源山多泉眼故名“泉州”。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
西晋年间、安史之乱(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晋江、洛阳江两岸,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
泉州历史悠久,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泉州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早起后,从入住的酒店步行前往开元寺。
泉州的街景。很有文艺感的商场。
我们吃早餐的面线糊小吃店。
面线糊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道著名特色小吃,属于闽菜系。该菜品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和水制作成。该菜品味道鲜美,清甜爽滑,非常具有闽南地方风味。
面线糊系以虾、蚝、蛏、淡菜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食用时可以在许多种配料中选择搭配,有鱼类、肉类、豆腐类、蔬菜类等等,与油条搭配很可口。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为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
山门(天王殿)。
山门对面的照壁—紫云屏。
据说寺内的大雄宝殿建成后,曾有紫云覆盖其上,因此得名“紫云大殿”。因此山门上的门匾大书“紫云”二字。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
殿内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
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
因为开元寺求地建寺起于桑树开出莲花,因此大雄宝殿在前檐重檐下横匾上书“桑莲法界”四字,正所谓“桑开莲花法界定”。
大雄宝殿由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故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上雕有“飞天乐伎”24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十分罕见。
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云锣,轻歌曼舞,翩翩若飞。
飞天手持就是云锣,长安鼓乐中也有云锣。
大雄宝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婆罗门教石柱,是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明末泉州名僧木庵曾将其称为“石柱牡丹”,作为开元寺的“八吉祥”之一。
开出莲花的桑树,树墩下有“桑莲古迹”刻石。桑树旁边的石柱上书一联: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据记载:1925年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枝坠地,被僧人用石柱托起,并在石柱上镌刻此联。
菩提树。
下左图是促使黄守恭受天启,毅然献地建寺,开出莲花的千年古桑树。
千年古桑树是泉州老人的最爱,每逢霜降前后,人们会来拾取掉下来的桑叶,拿回家煮水喝。
大雄宝殿前的古榕树。
泉州开元寺内的标志性建筑是建于宋代的双塔。开元寺双塔矗立在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对仿木构楼阁式石塔。开元寺内的东西双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是全国建筑高度最高、年代最古老的一对石塔。
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两塔相距约200米。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两塔都是仿木花岗石结构、楼阁式建筑,平面八角,五层五檐,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的东塔—“镇国塔”,最初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易木为砖;南宋理宗赵昀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由本洪法师改建为石塔,并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续建造,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历时十多年建成。
东塔的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每层设有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既分散重力又增加美感,每层塔檐角悬挂铜铎,微风吹动时发出悦耳声音。
东塔通高48.24米,采用框架式结构,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石塔基础稳固,塔心坚实,历经700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甚至在1604年的八级地震中也未受损。1997年,东塔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谓“石塔之王”。
双塔塔身浮雕精美。东塔塔身上的石雕天王像。
西塔—“仁寿塔”。
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改建为石塔,并先于东塔十年建成。
西塔高45.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西塔同样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尽管没有东塔那样著名的邮票荣誉,但它与东塔一起,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巍然屹立,展示了宋代高超的建筑技艺。
东塔前立着一块“开元寺双塔抗震史话”的石碑,记录了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十一月初九的8级地震,地震烈度大于10级,地震波及粤、赣、湘、鄂、皖、浙、沪、桂诸省市,其时“山石海水皆动”。明万历三十五年秋和万历三十七年,又发生了两次6级左右的强余震,而双塔仅东塔第一层檐石坠落,第二、三层扶栏略有破碎,面对如此强大的地震力,双塔仍基本完好。中外专家学者皆称颂,平面八角翘檐花岗岩仿木斗拱独特结构之古石塔是抗震建筑的奇迹。
西塔基座上的托塔力士。
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唐僧、猴行者塑像。
西塔第四层东北面有一尊被认为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原型的猴行者浮雕。
开元寺将猴行者浮雕1:1复制,立于西塔广场,供游客近距观看。
左手持刀的猴行者,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目光有神;头戴金箍,鬣发翘起,耳轮穿环,项挂珠链;束腰短褂,蹬罗汉鞋,双脚分立,正气十足;右手捻珠,左手握刀,肌肉健硕,孔武有力;腰系《孔雀大明王经》和宝葫芦,绳系垂裙;左肩升起的祥云之上有一位头映圆光的尊者。
《西游记》写于明,而西塔浮雕成于宋,因此人们认为,此猴行者浮雕是孙悟空的原型。
开元寺西侧的尊胜院现开辟为弘一法师纪念馆。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生于天津。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一代高僧,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
弘一法师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如果不研究佛法您可能对弘一法师不太了解,但他的作品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缓慢悠扬的《送别》估计大家都会哼,《送别》的词作者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送别》的歌词是弘一法师未出家前所作送别歌,《送别》曲调则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调极为优美,相信看过电影《城南旧事》都不会忘记这首优美的歌吧!
开元寺藏经阁。
藏经阁始建于元代至元22年(1285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万多卷。
于大雄宝殿西侧的麒麟壁,麒麟壁原为泉州府城隍庙前的照壁,建于清乾隆年间,1974年为更好地保护文物,被移至开元寺。
通往开元寺的商业小巷。
通往开元寺的商业小巷。碾药的小机器人很时髦。
用牡蛎壳修筑的墙面。
离开开元寺,前往清源山。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清源山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山峦叠翠,四季常青,景色秀美,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清源山的老子石像是泉州的地标,在央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常见,这次是近距观看,老子从电视屏幕走下与我等相见。
老子石像坐于清源山老君岩。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青牛西去,紫气东来。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称为《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世人尊称为“老子”。老子生于东周时期的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商容,于东周春秋时任周朝守藏室任柱下史,负责保管国家的典籍和历史资料。
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老子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给人们留下一部巨著《道德经》。《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道家和道教的经典,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对老子的研究久盛不衰。
老子天下第一。
孔子向老子问礼。
从清源山前往泉州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旁边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两者相邻,可一起参观。
泉州博物馆也是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
我两次来泉州,都是细雨蒙蒙的天气,我的抱怨被一位当地人听见,他说,下雨好,下雨就是下财。这句话一扫多日连续阴雨带来的阴霾。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漳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收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土著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泉州博物馆展出的德化白瓷。何朝宗印款白釉弥勒佛.
明代的白釉瓜棱型茶壶。
德化县位于泉州市西北部,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和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作品素以“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驰名中外。
德化白瓷是德化窑出产的瓷器。德化白瓷最早始于宋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何朝宗是闻名世界的瓷塑艺术大师,被誉为“瓷圣”。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形成独树一帜的“何派”艺术,把德化瓷塑造型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开创了中国陶瓷雕塑艺术的新纪元。享有世界艺术瑰宝的崇高地位。
泉州博物馆有一个闽南音乐戏曲展览馆,遗憾的是没有开放。博物馆中展示了部分与“南音”相关的文物。
南音和西安鼓乐一样,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南音”原称“泉州南音”“泉州弦管”,是保存在福建东南沿海的一种古老音乐,所以有时也以“福建南音”称之。但南音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以泉州地道方言演唱,所以海内外弦友习惯通称为“泉州南音”。这种古乐使用的“上、下四管”传统乐器,简陋古朴,看起来不起眼,但演奏起来,旋律古远典雅,歌唱者以泉腔“照古音”咬字吐音作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不扣人心弦。
其实,南音并不“生于南国”,最早可追溯至中原早已消失了的古乐与“河洛语”。
历史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地带的中原地区曾多次发生战乱,战乱迫使那里的皇族、士族以至黎民百姓纷纷南逃。泉州美称“温陵”,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通过晋代“衣冠南渡”和唐宋的多次迁徙,以及大量官兵先后入闽形成的移民大部分就居留在泉州。而宋室南迁,由“南外宗正司”管理的赵匡胤嫡系皇族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发展至3000多。中原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音乐,还把其家乡话“河洛语”也带至泉州,而且反客为主成为泉州的主流语言与音乐,一直保存至今。
1983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的赵沨在泉州调研之后认定: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并倡议在泉州成立中国南音学会,发动国内外音乐史家开展南音学研究。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黄翔鹏也赞同赵沨的观点,认为泉州南音“既与历史乐种有着诸种联系,本身又是当代犹存的乐种。”
南音的拜师仪式。
据音乐史记载:中国音乐发展至盛唐达到顶峰之后,几经战乱便灰飞烟灭,到了宋代就已经找不到唐代的音乐了。后来人们只能从古墓、敦煌莫高窟、佛教寺庙以及民间的收藏中,找到一些宝贵的音乐史迹。秦汉时期的横抱琵琶、竖吹尺八,晋唐的筚篥、拍板,敦煌壁画上来自天竺的“迦陵频伽乐舞”和西域各式各样的丝竹乐器及演出场面。但这一切都仅仅是历史遗迹,只见其形不闻其声。所以,一些音乐史学家们感叹中国音乐史是一部“哑巴音乐史”。
所幸的是,“礼失求之野”,乐失也存于野。音乐史学家们发现了既古老又鲜活的泉州南音。它传承了晋唐音乐的历史信息,又积淀了历代的音乐文化特征,并存活于海内外讲闽南语的地区,成为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
从民间收集的南音曲谱。
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这五个谱字与唐高宗(650-683)时的“乐调”六个谱字“思、一、六、犯、工、尺”十分相近。南音五个谱字右旁加上琵琶指法和撩拍号,称为“工乂谱”或琵琶指骨谱。“敦煌古谱”的撩拍符号与其近似。
泉州南音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能够幸运地存活下来。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深入人心。人们自觉地爱护它,口传心授,世代相承。原因之二,海内外有不少热心人士,倾心倾财抢救保护。
南音的乐器。
南音与西安鼓乐同为大唐遗音,两者虽然分在南北,但其文化根脉是紧紧相连的。南音起源于前秦,兴盛于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西安鼓乐则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保持着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南音与西安鼓乐同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都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代表着中国古乐一南一北两种迥异的风格。
泉州博物馆内设有闽南传统建筑展览馆。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审美观的闽南建筑。
牡蛎壳砌的墙壁。
木雕窗框。
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
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汇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也在泉州落地。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史迹丰富。
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教众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泉州清净寺是现存的一座中国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灵山圣墓是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近300方伊斯兰石刻被誉为国之瑰宝。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时感慨“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就是对泉州宗教繁荣最好的诠释。
闽南人以信奉道教(元妙观、老君岩)、佛教(开元寺)、伊斯兰教(清净寺、灵山圣墓)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泉南堂)和摩尼教(草庵)。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信仰的多元化。除中华民族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惠泽尊王、清水祖师(陈普足)、开漳圣王(陈元光)等,甚至还有哪吒、周仓等。
妈祖,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祭典。
保生大帝。
赵公明。
关帝。
广泽尊王。
玄天上帝,也称玄武大帝。
清水祖师。
三平祖师,又称广济大师,唐代高僧。
土地公。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天师。
哪吒。
周仓。
文昌帝君。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泉州博物馆相邻。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背倚清源山,清源山上云雾缭绕。
在地理单元上,台湾与大陆从古至今就是命运共同体,台湾与福建一水相连。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
闽台民间信仰活动中常出现的黑白无常。
闽台民众共同祭祀的祖先。
第四纪更新冰河期间,海平面下降,台湾海峡几度成为陆地,古动物和古人类不断从大陆迁徙至宝岛。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海峡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家园。
两岸人民血脉相亲、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祭、风俗相通。
血脉相亲。闽台同祖同根,血脉相连。自周秦开始,闽越人渡过台湾海峡,成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组成部分。宋元以后,闽粤民众开始移居台湾。清代中期,移民达到高潮。移民们慎终追远,修族谱,建宗祠,寻根认祖,并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地的名称,以告诫子孙勿忘故土。
开发同功。明清时期,福建移民为生存发展,背井离乡,冒险渡台。他们来往于风云莫测的海峡,呕心沥血,命系渔商;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前仆后继,筚路蓝缕,竭力于农耕。一辈一辈,年复一年,用心血与汗水,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变为富庶之区。
文脉相承。随着福建移民迁徙入台,方言、文教、民间艺术等大陆文化现象在台湾落地生根,融合新变,形成了闽台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传承关系。作为区域文化的闽台文化,一直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诸神同祭。移民迁徙之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为祈求一帆风顺和开垦成功,随身携带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在入台后加以供奉,祈求保佑。台湾民众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时至今日,这种分灵分香关系,以及进香谒祖等宗教交流形式仍然在台湾延续下来,成为维系闽台亲缘的重要纽带。
风俗相通。福建民众移居台湾时,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带到台湾。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这种建立在对中华民族思想认同基础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壤中的俗缘,和与生俱来的血缘一样,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切断的。
婚嫁场景。
台湾春节贺正、元宵赏花灯的场景。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对台湾的开拓经营。尤其是自宋元以来,中央政府更加重视经营管理台澎地区,逐步建立各种行政、军事机构。闽台唇齿相依,两岸人民在历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相互支援,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同家园和祖国领土。
收复台湾的施琅大将军的塑像。
庆祝抗战胜利搭建的庆祝台湾光复彩门,同时也是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会场的大门。彩门两侧的楹联:光复旧山河,建设新台湾。
施琅大将军是福建泉州人,祖籍河南,是清朝水师名将,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共谋攻取台湾事宜。当时台湾被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割据,并试图独立。
清朝初期,清政府忙于统一大陆地区,无暇顾及台湾。一直到康熙年间,清政权逐渐稳定,同时郑经集团不承认清政府的政权,并时不时对沿海地区进行骚扰,清政府决定对台用兵。
初始时,清政府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由于郑经集团并不是善类,遂不得不选择武力手段。这与今天台海的态势十分相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在澎湖海战中,施琅利用天候和潮汐适时集中、分散兵力,占澎湖,延平王郑克塽(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降清,清军占领台湾。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台湾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1894年,甲午海战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直至1945年10月,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结束了日本长达50多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长达50多年的殖民统治虽然结束了,但日本的殖民统治却在台湾培养了一批崇日反华的台独分子,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都是这样的民族败类。
从历史看,台湾一直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任何人想要觊觎她,都必定会付出惨重代价。
台缘博物馆正在举办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的主题文化艺术展—“成功在望”。
展出的郑成功塑像。
郑成功福建泉州人,祖籍河南。清军入关后,南明隆武二年(1546年)郑成功在南澳(今属汕头)起兵抗清,成为南明朝抗清名将。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军二万出厦门,经澎湖,直达台湾,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驻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全岛,郑成功因收复台湾的功绩成为世代传颂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朝末年活跃的海商兼海盗,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代船王。郑芝龙以其强大的海上力量和商业网络,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庞大的海上王国,甚至一度垄断了东南亚的经济贸易往来。后来郑芝龙被明朝廷招安,成为朝廷官员。
在明朝即将覆灭之际,郑芝龙一直在为维持明朝政权而战斗。在崇祯皇帝自缢之后,郑芝龙拥立过福王朱由崧称帝,建立的政权史称“弘光政权”,不幸的是被清军颠覆。后来郑芝龙又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建立的政权史称“隆武政权”。
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推荐给了隆武皇帝,郑成功很有才华和见解,所以深得隆武皇帝的器重。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疼爱和倚重,隆武皇帝将朱姓赐给郑成功,郑成功原名叫郑森,为了表示感恩,他更名为成功。
郑成功没有辜负隆武皇帝的器重,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反清复明,彰显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郑芝龙的命运随着清军入关而发生了转折。在清军攻占福建后,郑芝龙选择投降,并被清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但郑成功却坚决反对清朝统治,继续坚持抗清复明斗争。这种父子之间的矛盾使得郑芝龙在清朝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最终,在1661年,郑芝龙因无法劝说儿子投降清朝,被清政府以“纵容儿子叛逆”的罪名处决。
郑成功在劝说父亲郑芝龙抗清无果后,自己在南澳起兵抗清。郑成功抗清复明的斗争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展开。他在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父亲的旧部,成为南明后期主要的军事力量之一。郑成功曾经多次攻打清军,其中包括围攻泉州、海澄等地。他还曾经北伐,试图攻占南京,但最终失败。
因在大陆受到清军的围剿难以立足,郑成功遂攻占台湾作为抗清基地。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郑成功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了台湾,在台湾继续抗清复明斗争。
台湾人感念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汉人政权、屯垦台湾、发展贸易、大兴文教,奠定了台湾物质与精神双向发展基础,对台湾影响深远,因而被冠上“开台圣王”的神明称号,俗称尚有“国姓王”、“国圣王”、“国圣公”等。
郑成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虽然不多,但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作诗《复台》: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一生与明末清初那段动荡的历史密切相关。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军守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请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历史上称为南明朝廷。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
隆武帝采取了联寇抗清政策,曾发动了短暂的北伐,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永历帝依靠大西军(明末清初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余部的支持,在西南地区抵抗清朝的进攻。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乘势崛起,与大西军遥相呼应,从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高潮。
郑成功的诗作《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但随着三王内讧和清军加大进攻力度,明军滇黔防线迅速被清军击破。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朱由榔逃往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朱由榔献给了吴三桂。1662年6月1日,朱由榔在昆明被绞死,终年40岁,在位16年。死后庙号昭宗。南明政权最终灭亡。
南明小朝廷的灭亡和郑成功家中出现了不肖子孙的双重因素对郑成功打击巨大,使感染风寒的郑成功一病不起。永历十六年五月(1662年6月23日),正值壮年的郑成功在台湾去世,年仅39岁。
南明金漆山文将校甲。
离开闽台缘博物馆前往洛阳桥,泉州开元寺和洛阳桥是开放景点。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并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八个月。
巨石上刻的“万安桥”是洛阳桥的原名。
洛阳桥由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多孔石桥,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矗立在桥头岸边的蔡襄塑像。
为什么泉州洛阳桥不在河南洛阳而被称为“洛阳桥”,该桥之所以被称为洛阳桥是因为:唐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大批中原人背井离乡,迁徙至南方谋生,史称“衣冠南渡”。迁徙至此的中原人因思念故乡,又见此地的山川地势颇似故都洛阳,于是便取名为洛阳,古镇称为洛阳镇,桥也改称为洛阳桥,此江也称为洛阳江。
洛阳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当时泉州湾的洛阳渡因风浪频繁导致交通不便,促使当地有识之士开始筹建桥梁。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最终在蔡襄的领导下,洛阳桥得以建成,成为连接泉州与内陆的重要通道。
洛阳桥是泉州港海上贸易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宋元时期泉州的经济繁荣。洛阳桥的建造采用了很多先进的建桥技术,如“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这些技术在当时都是创举。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洛阳桥的建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凝聚了当时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技术创新。因此,洛阳桥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石家庄市赵县的赵州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齐名,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洛阳桥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矗立在桥头、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护桥石将军”共有四位,桥的两端各有两位。“护桥石将军”站在桥头,相对而立,守护着洛阳桥。
下图是洛阳桥的“筏形基础”的船型桥基桥墩,“筏形基础”是洛阳桥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筏形基础”的桥墩采用石块砌成,临海一面砌成尖劈状,也称船形桥墩,以此分开水势,减弱海潮的冲击力,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
由于当时建桥位置潮狂水急,遍布滩涂淤泥,建桥时无坚固岩石依托,桥基屡被水流冲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建桥工匠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多装满石条的船只,将石条同时填进江底,形成矮堤,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然后用条石丁顺交错叠砌形成船型桥基桥墩,有效减轻了水力的冲击。这种建造方法船型桥基桥墩在世界史上是首创。
“种蛎固基”则是在桥基上种植牡蛎。建桥工匠利用牡蛎附着于石块繁育生长且繁殖能力强的习性,在桥墩砌石间培育牡蛎。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一旦牡蛎壳跟基石胶成一片后,十分牢固,用铁铲都铲不下来。“种蛎固基”方法的采用使石桥变得十分牢固。“种蛎固基”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为保护“种蛎固基”的效果,历代官方均明确禁止在洛阳桥范围内摘取海蛎。
洛阳桥的石条桥面。
铺设在洛阳桥上面的都是10多米长、又厚又大的巨型山石桥梁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在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的条件下,建桥工匠运用“浮运架梁法”将如此重的石梁运到了高高的桥墩上。建桥工匠利用潮汐带来的潮位落差,先将石梁置于船上,涨潮时将石梁运至桥墩位置上方;在桥墩上事先架好木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用绳索套上石梁加以牵引,调整好石梁的位置;待退潮时,石梁落在桥墩上,载运石梁的舟船随着潮水下降得以驶离。
“浮运架梁法”有效地解决了将重达二三十吨的石板运送到高处桥墩上的难题。洛阳桥上大约有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设上去的。
一只灰鹭站在树枝上,遥看着洛阳桥。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至于什么时间改称为洛阳桥,为什么改称没有详细记载。我根据史料推测,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后的桥初始称为“万安桥”,因此在桥头的巨型石头上刻着“万安桥”,后改为“洛阳桥”,估计改称为“洛阳桥”的时间在桥建成后有一段时间,因为桥南岸有“万安桥”、“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形成这些石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桥边的水面上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位民间歌手,自备大功率卡拉OK设备,自唱自嗨很是投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