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亲爱的用户:感谢您对游记业务的长久支持。由于战略方向的调整,我们将于2025-11-30 23:59 停止游记业务的运维。您已发布的游记会继续保留,但不再提供“编辑”功能。后续您可以通过【发布笔记】,记录您的美好旅行。

知青馆,上海知青之家 ——上海3日(11)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3 天 时间:7 月 和谁:亲子
玩法:自驾,人文,自由行,徒步,穷游,省钱,周末游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上海东方地质科普馆
上海

发表于 2020-12-24 16:59

★旅游地点:上海东方地质科普馆之知青馆

参观完志愿军文献馆出来,外面的雨下得越发大了,用倾盆大雨来形容也不为过。可是要我们呆在原地不动,又实在不是我们的性格。一眼看到旁边的知青馆,虽然看起来规模并不大的样子,好歹还是可以参观一下子的。

冒雨冲进知青馆,有位老者很热情地让我们伞放下,进去避一会儿雨。除了我们,知青馆里没有其他的参观者。事实上,疫情期间的知青馆并没有正式对外开放,陈设也十分简单,大多也就是一些图片和文字相关的介绍。

知青馆正式的名称应该是“上海知青之家”,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听起来似乎并不难理解。但是有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就叫知青,指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开始,到1978年期间,自愿从城市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只获得了初中或者高中教育。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可能还未必能称得上“知识青年”。当然,在那个时代,高中生可能也算得上是比较高的学历了。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没有办法继续深造,也没有办法被安排工作。于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就成为了“很有必要”的事。很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务农,每年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现在的人可能没有办法理解,不过很多小说和电视剧还是把这段历史展现了出来,也因此我们知道有很多知青被下放到农村。比较有名的是梁晓声的《知青》,而我最初知道知青这个词,是古华的小说《芙蓉镇》。

作者古华本人大约也是一位知青,这部小说囊括和浓缩了作者二十几年来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很生动,也很形象。后来,这部作品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被谢晋拍成了电影,也因此让芙蓉镇这个地方成了著名的旅游打卡地。

1977年高考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不过在开始的时候,能够回城的知青还是很少的。那个时代上山下乡的知青总数估计在1200万人到1800万人之间,这个规模着实是颇大的。

墙上的图片和文字都不够丰富,其他地方没有开放。老者和我们天南地北地聊,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他也是知青浪潮的亲历者。当初的知识青年其实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无可奈何,他们上山下乡也是响应党的号召,开始的时候还真是自愿的呢!

他介绍了以东方地质科普馆为核心的博物馆群,我们才知道原来周边有着众多的博物馆。可惜的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多数博物馆并不开放。而这座知青馆在疫情控制比较严的时期,还被用来作为隔离点。

雨声渐渐地小了,我们也告辞了老人,打着伞离开。幸好停车场离得颇近,饶是这样,我们的裤管也都湿透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上海26639
知青馆,上海知青之家 ——上海3日(11)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上海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上海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上海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上海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中国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