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博物馆东馆
上海博物馆东馆和 上海 博物馆相比,原来的 上海 博物馆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于 上海 博物馆众多的藏品而言,展览面积过小,妨碍了 上海 博物馆的发挥。现在 上海 博物馆东馆的位置,世纪大道1952号,建筑面积达11.32平方米,而 上海 博物馆的建筑面积为3.93万平方米。而前往的交通着实不算方便。根据官网的介绍,离 上海 博物馆东馆最近的两个地铁站,2号线, 上海 科技馆站,4号线浦电路站,步行到上博东馆,均有1.2km,很可能还是直线距离。
进入 上海 博物馆东馆后,有个很大的中庭,迎面一个纤细的小铜人,背景是橙色的光墙,给我的感觉是类似竹简。
开放面积据说只有25%,今天是开馆的第二天:只要展览有:一楼的:青铜馆,特展厅,星耀 中国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二楼的星耀 中国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第二特展厅,三楼:12K微距看国宝,第三特展厅。由于青铜馆是上博自有文物,以后有的是机会来看展品,所以,上博东馆重点看的是三星堆文物展览。当然,为了展示古蜀文明,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藏品,非从 四川 借来。纵然如此,这次展览号称是三星堆文物最大规模的川外展览。上博是 中国 青铜器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号称是 中国 青铜文物的斑比江山,据说三星堆很多青铜文物是由 上海 博物馆来负责修复的,所以 上海 也占了不少地利之便。此次开馆,主打三星堆青铜文物。
别看这个青铜大立人现在这个形状,可是花费了不少人的心血来修复,据有关资料,发现它时,真容是这样的:
有关资料记载:在三星堆考古时,所有的器物 在埋入土坑前,都经火烧过,多数青铜人头像都被烧成半融化向外卷起,很多也被烧变形,有几件还烧融化粘连在一起。从古代文献和甲骨文中的记载来看,古时确有将祭品、祭器和牺牲放在火上烧燎的祭祀方式,称为“燎祭”。考古学者推测,三星堆祭祀坑这种入坑前将器物、祭品用火焚烧的现象,也是古代“燎祭”的遗迹。我们今天看到的展览,那是经过很多人辛苦劳作后,尽可能复原的展品原状,如果那些展品,原状拿出,估计在世人眼中,就是一大堆垃圾,而经过整理,则是惊世国宝。
中庭非常宽阔,顶部为玻璃, 日光 自然洒落,白天可以节约很多照明。
一楼先看特展厅:
标志性文物:上了展览画报:十节玉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2001年 四川 成都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琮是 中国 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 安徽 潜山 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据此,今人认为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
玉璧 礼天的,推测和氏璧最初是这个模样?
玉琮,感觉像一个名贵的酒杯礼器,我想象中,放入美酒,泼洒到大地?查了一下:琮,中空,文字上说无底无盖,上下贯通,围绕祭坛摆放;从实用角度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沟通天地的礼器。可惜展览的角度,我以为是有底的杯子。
象牙
商代晚期一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世纪)2001年 四川 成都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
面具 古蜀文明展中,各种不同面具是重要的展品。
金面具是古蜀文明神权的重要标志。青铜面具在长江流域地区多有发现,是固有的一种文化传统。在祭祀仪式中,通过面具赋予巫师与神灵沟通的能力,达到人与神灵之间的交往。
青铜大面具
大面具的反面,毕竟是千年前经修复的古物,还是需要有支撑物的。
各种不同型号的面具:
这是什么?车轮?方向盘?标志牌上为:青铜太阳形器。中间的为太阳,及其光环。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尼~前1046年)1956年 四川 广汉 三里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青铜鸡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 四川 广汉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有令人惊异的青铜神树。二号祭祀坑共出土青铜神树6件,其中“大神树又分一号神树和二号神树,“小神树”4件。它们的造型基拼合修复后显示:二者,无论在 中国 考古史上,还是在世界各地载入史册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古蜀遭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都称得上是绝无仅有、极为奇特的器物。
青铜神树上的各种配件,巧夺天工,看后让人赞叹不已。
一号神树最大,由树干、树底座及树旁的飞龙三部分组成,通高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树底座星圆锥状,座上和下面的座圈上都有由⊙(代表太阳)和云气纹构成的图案,整个树底座似象征高的神山。青铜神树长山”顶部,三条根茎外露,显得神树苍劲挺拔;树干由下至上伸出三层树校树尖上的莲花状花果已残,下侧的树于上和花果果托下均铸出光环;每根校上的花果均为一个上翘,另一个下垂,上翘的花果上均站立一鸟;在树的旁,又铸出一条陶索状身躯的马面飞龙蜿蜒而下。
在 中国 上古神话中,最有影响力的“ 神木 ”有建木、扶桑和若木。
传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 子·地形训》)都广在天地之中,建木在都广,起到天梯的作用,颇似西方的“字宙树”。《山海经·海内南经》描述建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蓝,其名日建木”。从这两棵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神树”来看,造型不像建木,面和《 淮南 子》《山海经》等有关扶桑、若木的记载较为符合。
但也有人认为,一号神树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建木。“建木”是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圣树。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在 广汉 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专家认为,这种神树的原型,有可能就是建木。后“建木”在诗歌中用来泛指高大的树木。
远古、人神居住界限并不太明显,给统治带来不利,后五帝之一颛顼关闭了天地的 通道 。他登上帝位后,下令手下的大臣将天地之间的 通道 —天梯阻断。(莫非是砍倒建木?)从此,人和神的界限便非常明显了,凡人修仙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个被称为“绝地天通”。
一号神树据说说现找到的最大的青铜器,造型复杂,当初修复曾经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就算修复后,也是需要各种支撑,下图是另外一件神树,明显看到主干用外力来支持,所以从保护神树的原则,估计一号神树只能赶赴 四川 去欣赏、膜拜。
戏说一下:也许绝地天通,影响极为深远,犹如始皇焚书一样,造成了有明显的断代,建木被断之前,神仙参与人间争斗,比较容易,如黄帝与蚩尤大战,有神仙妖怪参与,商周替换的时候,各路大神也曾经深度搀和。纣王好像对女蜗也不太尊重。绝地天通后,后世改朝换代,基本上最多是低阶的神仙参与了。
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 四川 广汉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大门口两个覆盖金面具的人像:
青铜器的各种眼睛形状:
古蜀人对眼睛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同形象,面具上的各种眼睛,令人印象深刻,如蚕丛纵目等,推断他们有眼睛的崇拜。
青铜馆:是此次东馆初开馆时唯一的常设展馆,很多藏品在正馆看到过,仅说说此次有代表性藏品。
商鞅方升:
这个东西在展品中,显得很不起眼,注明:战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是 中国 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秦统一六国后造量器的标准器具,此器是研究秦国量制的极重要的资料 。“战国商鞅方升”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升,是较为通行的容量单位,最早见于战国后期刻有铭文的量器和记容器物上。商鞅方升因其翔实的铭文、精密的制作和明确记录的容积而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标准器。是计量物体容积的器具,古代量器多用于计算农作物的多少,是商品交换和农业赋税的重要参照物。
方升刻有两组铭文,其时间相隔一百多年,为我们了解这件器物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线索。第一组铭文在器侧及器柄对边,内容为:"十八年,齐䢦(率)卿大夫(合文)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重泉。”为铸造量器后所刻。这条铭文清晰地交代了方升的制造者、时代以及器物的用途及容积。大良造是秦孝公时秦国最高的官职,掌握军政大权,而“大良造鞅”指的便是商鞅。青铜器的价值,固然与大小、年代有关,更重要的是是否有铭文,一旦有铭文,立刻身价飞升。我拍的照上面看不清楚铭文。需要诸君另行查阅文档。
五牛枕头,看外形,知道它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作为生活日用品,这东西我很难想象实用。这么造型复杂的东西,弄的不好,很容易碰伤我头部的零件吧?西汉时期
东馆二楼落地窗前景象:
进入二楼后,人相对进入了疲劳审美期,随便拍了几幅,就算完事。
三楼:
主打一个12K微距看国宝,就是吧三星堆内的文物,拍摄成影片,在一个放映室内,放大后有解说的给观众看。影片全长据说约15分钟,需要观众预约。就是这个预约海报,容易把人带到沟里去,白白花钱了,看展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说需要扫码预约,预约二维码在下面海报中,放映室外的引导人员说需要出示二维码,结果放映的时候,根本没有扫啥所谓的二维码。高度怀疑看展的时候,引导到这个海报,有人说别有用心,具体内容见最后的吐槽。我希望上博东馆和这家公司不是合谋。只是开馆初期来不及审核。
上海 博物馆东馆可以被吐槽的地方还真不少:
1、不必借用东馆的智能导览器,30元,完全无用,号称会自动感应到需要讲解的文物,会讲解。结果在博物馆内,这个由不知名手机外包一个封壳的设备,灯光幽暗,根本无法看清楚,调出来的讲解语音在巨大的背景噪音下,也基本无法发挥作用。
2、在博物馆三楼,K12微距看国宝,被中创文保科技浑水摸鱼,本来是一个预约看立体电影的微信小程序,电影也完全免费。但是在登录这个公众号『深刻数字博物馆』的时候,被误导需要加入会员,120元,以为是门票。且一但下单,概不退款。当时博物馆内等待看电影的观众多,馆方人员根本就解释不过来。需要自己去向微信方提出申诉。虽然这不是博物馆的收费,但是,在被博物馆的巨幅海报,因为必须需要预约,引导到这个所谓的预约公众号上来,而最后实际看电影,根本没有扫描预约二维码这个步骤,我个人看法, 上海 博物馆东馆管理方难辞其咎。后续:2月26日,收到了退款120元。
3、博物馆预约分了不少场次,但中文自取资料一次性全部放在公众书架上自取,中午以后的场次进来的观众面对空空如也的架子,感觉被侮辱了。有不服的观众去问服务台上的志愿者,志愿者告知,每天限量资料,今天已经发放完毕,既然分场次预约,馆方难道就不能按照场次时间来进行投放么?这样尽可能的做到雨露均沾。
然而整个过程,瑕不掩瑜,哪怕归后,仍觉得是一次享受之旅,一次展品太多,而我的写出体验相对庞大的展品而言,渺不足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