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云间粮仓,见证上世纪的松江——上海3日(14)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11 月 和谁:夫妻

★旅游地点:上海松江云间粮仓

从庙前街出来,时间尚早,我自然不愿意这么早回酒店,于是沿着马路漫无目的地走了一段,居然发现了真正的夜景好去处:云间粮仓。如果不是我们绕了好大一圈,其实距离酒店真不远。

云间粮仓位于松汇东路通波塘与人民河交汇处,占地136亩,共有60余柜建筑,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这里原来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陆续建造的粮食仓库和工厂,如今却是灯火辉煌。

追溯云间粮仓的历史,还是1950年下半年的时候,由中粮松江支公司在县城南门新建了3幢新型的粮仓,定名“第一仓库”。三年后,与松江专署粮食局直属粮库合并,更名“南门粮库”。1969年,又与松江第一米厂合并,更名“松江米厂”。1977年,米厂建造白酒车间,用稗子、秕谷和糠糟制白酒。我一直以为白酒是大米或糯米做的,原来根本不需要咱们正常食用的粮食。

1984年,松江米厂更名“松江面粉厂”,结束了松江无面粉加工的历史。1987年,卷面车间改建为松江制面厂,生产卷面。1988年,新建松江县配合饮料厂,是当时松江饮料生产的骨干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门粮库的功有逐渐淡化,库区逐步衰落。2019年,18位两院院士共同启动云间粮仓项目,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不破坏原有建筑留下的红瓦、青瓦,在屋顶拼贴出科技文化元素,借助历史中轴线、涂鸦艺术、雕塑装置等,建成“云间粮仓”。虽然沿用粮仓的名称,但是功能早已经成了一个集旅游、休闲、体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

从大门口走进云,首先看到的是体育场所,篮球、足球、网球、游泳等项目应有尽有,路侧还有帐篷,用的是很早以前流行的竹椅,很有复古的味道。

不时有车从身边经过,看来这里的人气还不错。往里走就年到了成栋的建筑,应该还是原来的老房子,不过经过修缮,虽然还是粮仓的模样,却显得并不老旧,而是很富有活力。这些房子改建成了餐厅、酒馆、咖啡厅、艺术工作室等。房子与房子之间,间隔挺宽,上面挂着彩灯。墙面上有彩绘,图案很丰富,极富怀旧和复古气息,又不乏现代元素。

每两栋楼之间,采灯装饰都不尽相同,有一个“中央车站”,还真有些车站的气息,大概是模仿了旧时的火车站吧。还有的挂着纸伞,颇有些江南小镇的模样。挂着灯笼的,也是异彩纷呈。

偶尔走进一间工作室,看起来也是很有文化气息的模样。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购买的欲望,所以只是稍稍探头看了一圈就退了出来,不好意思逗留太久。

当然也不尽是低矮的平房,也有比较高的楼房,大概有七八层楼高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住宿区,不知道是不是宿舍或公寓。

走到河边,这里的光线要黯淡得多,没有琳琅的彩灯,但是房子却是红砖黛瓦的老式房子。河边有一幅手绘地图,原来在历史上,这里也曾经很繁华呢。

在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巡幸驻跸松江的皇帝只有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中,有两次临幸松江府,第一次是五日,第二次六日,前后共驻跸十一日之久。根据《松江府志》的记载,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底驻跸松江,在行宫前观看诸皇子射箭,自己也亲自射了两箭。虽说当时已经不年轻,但老当益壮,还是箭无虚发。

不过,如今射箭的地方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也就根据相关的记载,推断是在位于松江府城南门的徐阶宅,也就是今天的云间粮仓,为康熙登岸射矢之地。

罗郎赤达藏汉文化艺术展虽然有了宣传的标识,但是可能还没有开始,我们明天即将回程,看来是等不到看展了。

墙面上还有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的介绍,徐光启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农政全书》是他的代表作,成书于万历年间,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不过徐光启似乎并不是松江人,或许以前徐家汇也隶属松江府吧。不过,《农政全书》的刊印,倒是在松江完成的,由徐光启的弟子、著名文人陈子龙刊印,陈子龙家住普照寺西,刊印地点大概就在云间粮仓附近。

再往前走就更冷清了,房子的墙面已经斑驳地露出了黑色的霉点,江南潮湿的气候,这也是难免的。

挥发艺术中心也在一排红砖房子里,墙面上还有字:“开开心心看展,平平安安回家”,看来这里有展览,可惜现在并不开放。

西19是《重修普照寺碑记》发现地,这块碑是光绪二十年重修普照寺所刻的碑,青石质地,碑文共20行,每行40字,不过文字已经有一半麿损。碑文是袁昶撰写,杨兆椿书写,邱竹泉刻石。原来还有俞樾题写的碑额,现在已经不存,现在收藏于松江博物馆。

这里是一排白墙黛瓦的平房,墙面几乎变成了灰黑色。这里也是仓储旧址,墙面上有关于普照寺的介绍,原来这座寺庙竟然与众多名人相关。

陆机是西晋文学家,擅长书法,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平复帖》就出自他之后。说到他的祖父,那更不得了,就是以功封侯的华亭侯陆逊。府城内普照寺旧址原来就是陆机旧宅,在云间粮仓附近。当然,如今旧居和普照寺都已经不存了,云间粮仓附近还有一条普照路,大概与普照寺有关。

赵孟光面族兄在松江府城内的本一禅院出家,因此赵孟頫常来松江,在本一禅院讲学授艺,与普照寺住持僧很友状况,曾赠以楷书陆机《文赋》。

在老房子的一面墙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圆盘,虽然是晚上,但是圆盘里有灯光,所以并不影响阅读,主要是粮仓的历史。

再次走回灯光通明的“谷水市集”,虽然已经过了晚饭的点儿,但上座率居然还行。我们在外面往里看了一眼,客人的年龄层次大多都比较年轻。

广场也很空旷,有两座像蒙古包似的账篷,一座是纯白色的,一座则是白底红纹的,但是门关着,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旁边有一只大喇叭,像是正吹着号角。彩色的灯珠装饰着,明明很简单的造型,倒还衬托得挺华丽。

回程的时候,我们当然不想再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一旁的绿道。这条绿道称为通波河绿道,非常冷清,隔岸可以看到粮仓的涂鸦墙。

通波塘原名顾会浦,是古松江五大浦之一,开挖于北宋庆历元年,南宋绍兴十四年重新开挖,因为流入松江府城北门的通波门,而称通波塘,北起青浦区淀浦河,流经没事泾镇塘桥,至松江区人民河接大涨泾,全长32.12公里。

我们似乎有越走越远的趋势。好在终于找到了小区的出入口,才从小区里穿越到了另一个门,从这里回酒店就近多了。

 

自驾游:上海松江云间粮仓

11月仲秋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云间粮仓,见证上世纪的松江——上海3日(14)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