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上海孙中山纪念馆
既然没能去成周公馆,我只能划拉着地图寻找下一个参观地点,然后发现往北居然还有个孙中山纪念馆。我捂着脸,似乎自己白转了一个圈。路程不算远,于是还是决定步行前往。虽然路边有不少共享单车,但是太阳太晒,不像步行还能打一把遮阳伞。
途经思南路39-41号,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砖混结构,20世纪20年代建造,水泥拉毛墙,缓坡瓦顶,檐下有券齿带饰。西立面有单层红瓦穹顶,顶端是玻璃小穹顶,窗口设螺旋形小柱,墙上饰绿釉花饰,满满的异国风情。
不过才走进去拍了两张照,保安大叔就走了出来,说这里谢绝参观。我看了一下门口的牌子,这里现在是《世纪》编辑部。于是不好意思地道了歉,原路退出来。
孙中山纪念馆就在旁边不远,走进去是“不变的信念——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文物图片展”。虽然展厅布置不是很大,但参观的人还不少。
第一部分“继承孙中山遗志,维护三大革命政策”。上海莫利爱路寓所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夫妇的家,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宋庆龄就在这里居住,她坚定捍卫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政策,积极投身于大革命高潮。国民堂左派领袖廖仲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与宋庆龄站在反帝斗争的最前列,1925年8月20日廖仲凯在广州遭到暗杀。宋庆龄得悉消息后十分悲痛,给何香凝发出唁电,号召同志们“勉承先志,竭力进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她与中国共产党一起,与背叛者作不懈的斗争,为维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推进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她拒绝出席汪精卫召开的“分共”会议,宣布退出武汉政府。南昌起义胜利后,她与邓演达、贺龙、周恩来等25人被推选为委员,并与毛泽东等联名在南昌《民国日报》发表《中央委员宣言》。她在陈友仁的陪同下,出访苏联,探寻中国革命道路。
第二部分“投身进步力量,投身抗日反蒋斗争”。1931年宋庆龄归国,仍入住莫利爱路29号寓所。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宋庆龄力主抗战到底,大力支持一·一八淞沪抗战,多次到前线慰问抗敌战士和伤兵。她创办国民伤兵医院,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支持中国革命,1932年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
1933年,宋庆龄无视国民党当局禁令,在秘书黎沛华陪同下,亲自欢迎出席世界反战会的外国代表。9月30日,她主持的远东反战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会议成立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中国分会,宋庆龄当选主席。
1936年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在巴黎举行扩大会议,并邀请宋庆龄以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参加。由于当时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出国极为困难,她委派中共地下党员钱俊瑞代表她前往参加会议。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也是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才得以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并著写《西行漫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反法西斯战争、为求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战斗。在扉页上,他用英文手写感谢宋庆龄:“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宋庆龄同意”。
第三部分“拥护中共抗日主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她组织抗日救亡团体,被“国民御侮自救会”推选为主席。1934年,宋庆龄参加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议,并以会长的身份宣讲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六大纲领》。
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逐渐进入高朝。1936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何香凝等人被选举为执行委员。她把自己的安监寓所作为营救“七君子”和受到威胁的救亡运动进行内部联络的总部,“上海莫利爱路29号”成 救国会机关刊物《救亡情报》的公开通讯地址。在宋庆龄等人的积极营救和各界人民的支持下,“七君子”终于得以无罪释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全面爆发。12朋23日,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离开上海前往香港,继续进行抗日救亡斗争。
抗战胜利后,莫利爱路寓所因为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已经无法居住,宋庆龄只能另迁新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对保护孙中山先生故居十分重视。1950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84周年,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率潘汉年、陈望道、荣毅仁等各界人士到孙中山故居举行纪念活动,从此这里正式成为中山先生的纪念地。宋庆龄在故居亲自重新布置了故居里的陈设,使其保持原来的风格,还整理出一批孙中山先生的珍贵遗物。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1988年,孙中山故居开始对全社会开放。
除了图文资料,展览还陈列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的文物,有老照片、报刊杂志、信函、奖章等,还有一张“孙逸仙夫人”的名片,非常简单,小小的长方形卡纸上只印着一行英文名字。还有抗战期间,国民党将领俞大维赠送的一对花瓶,这对花瓶的用料十分独特,竟然是用炮弹壳制成的。董健整理受宋庆龄委派赴陕西回沪后,带回了赠宋庆龄的鱼骨化石,看起来保存得非常完好。
自由行:上海孙中山纪念馆
7月盛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