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们曾经去凑过热闹。不过因为参观的人数实在太多,主办方承诺中国馆永久性保留,于是我们便果断放弃了中国馆的参观计划。当时世博园很人性化的举措是,即使不参观中国馆,也能够在世博园“护照”上盖上中国馆的章。所以,虽然我们的护照上有中国馆的印章,但其实只是看过外观,并没有进馆。
我们总以为上海离得这么近,等世博会结束,有的是时间去参观。结果,上海倒是来了很多次,但直到十四年后的今天,才终于把中国馆之行给安排上了。现在,这座中国馆作为一座艺术博物馆呈现,更名中华艺术宫。
从世博园地铁站出来,还要走一段路。其实我们可以换乘九号线,直接在艺术宫地铁站下,要更近一些。远远的,就看到了中华艺术宫那标志性的大红色建筑,只是我们走到了后门,还得绕到前门去。
中华艺术宫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上海美术馆,2012年10月1日迁至中华艺术宫,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展示面积6.4平方米,共有27个展厅,以收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为主,据说藏品超过1.4万件。
不知道是因为工作日,还是天气太炎热,艺术宫门口居然没有什么什么游客,也不需要排队,就跟着前面的游客进去了。我看到入口处不远有取票处,还特意问了一下保安是否需要取票。我很担心没有预约会进不去,好在这里的客流量没那么大,直接就可以进去。跟随着前面一拨游客直接进了电梯间,我正想着问一下先去哪个楼层,人家根本没问,直接就让我们上去了。
走进大厅,那可真是高大。大厅的长椅上坐了大半的人,可能是已经参观完毕,在这里休息。要说这里确实凉快,让在大太阳底下走了好长一段路的我舒服地长吁了一口气。大厅中央有一组雕塑,目前布展的是“美术作品中的上海”。
大厅里有一些画和雕塑作品,蒋铁骊的《上海马拉松》可能是为了纪念某次的马拉松比赛雕塑整体和的是金色,居然有近景和远景,近景当然是马拉松运动员,远景则是黄埔江岸,当然也有建筑物。
林森的雕塑作品《南洋公学》展示的主要是老式的上海人,还是清朝人的打扮,脑后梳着一根大辫子。唯有一人身着西装,手执文明棍。南洋公学于1901年设立特班,著名的洋务官员盛宣怀接受公学总理沈曾植的建议,由汪凤藻负责招考,聘请蔡元培担任总教飞,王舟瑶任教员。招考非常严格,通过初考后,还要到盛宣怀的府宅进行复试。这些学生后来大多都很出众,例如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中共创始人之一邵力子、著名艺术家李叔同、著名学者谢无量、曾任司法部次长的朱履和、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仁源、建筑界留学西方第一人贝寿同、著名实一家穆湘瑶、曾任国会议员和交通部首席参事的陆梦熊、宣统元年留学生考试第一名的项骧等,都是从南没注意公学“特班”出来的。
李乾煜的雕塑作品《红色电波》是一个人的产身像,人物的表情十分深邃,似乎戴着耳机在接听消息。
施大畏、施晓颉的大型中国画《永生——皖南事变》展现的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1年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九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的率领下北移,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的时候,遭到国民党七个师约八万人的袭击。新四军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第三季度众,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外,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韩硕、范奕彬的中国画《海上先贤》是一幅人物群像,这些人像分成几组,共同组成一幅画作。
杨艳、王珺创作的油画《G60科创云廊》充满了现代化的科技感,整体设色是冷色调,大量运用各类线条。
没在大厅里逗留多久,我就走进了左面的展厅,这里果然是美术展览。《没有围墙的音乐殿堂》是一幅中国画,类似于素描,尺寸很大,作者鲍莺。画面中黑白两色,有各类建筑物,确实没有画围墙。不知道这座音乐殿堂是不是确实存在,还是作者理想中的殿堂。
李前的《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工作生活纪实》,是一幅大型油画,估计画得比较写实,记录了当年的党建工作。画面上人们都穿着正装,一色的白衬衫,有的外面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有的则身着马甲,女士穿的是一步裙,整个画面都洋溢着一种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工作的热情。
王伟民的《上海世界级会客厅——启航北外滩》是一幅油画,色彩尤其的鲜艳丰富,画面充满了科技感。
周全的中国画《幸福加速度》展现的是上海老小区加装电梯的场景,画面上的老人们喜笑颜开。确实,对于白发苍苍的老人来说,每天爬五六层楼,对于体力确实是不小的考验。
画家选择了描绘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乐山六七村加装电梯竣工典礼的场面,这个小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几乎占了一半,对于加装电梯有着迫切的需求。画面中屋顶粗粗细细的电线,还有落水管道,都表明了老小区的特征。
胡继宁的油画《“长江口二号”古沉船考古发掘》表现的是发掘的作业场景,浩渺的江面,巨大的吊机,身着制服的工人,显示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画面。
李朝华的油画《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馆》用三联画的形式,呈现了中共二大会址的风貌,也表现了市民争相参观二大会址的情景。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一幢始建于1915年的石库门老建筑。这次会议为时八天,产生了十一份文件,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中华艺术宫10年再出发》是一幅油画,展现的是市民争相参观艺术馆的场景,可能是中华艺术宫开馆十周年时候的场景吧。
油画《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呈现的是开馆仪式上,两名共产党员扬起党旗,众多共产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可惜的是中共一大会址我们还没有前往参观,不知道什么时候修缮完成。
油画《中国式地图之长三角一体化》的画面是长三角地区纵横交错交通路线图,左侧是长三角的整体地图,右侧则是发达的上海交通,表层是路线图,下层背景则是上海的地形图。
苏岩声的《走,去看展》是一组版画,共三幅,表现的是看市民们看展览的情形,看展品的布置,应该就是美术馆。
周隽的中国画《绿色崇明》以大面积的绿色为背景,画面上有白色的仙鹤、褐色的大雁,正在绿色土地的上空飞翔。
解文金的油画《早餐里的“城市温度”》是一幅十分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画面中是繁忙的早点师傅正在忙碌地准备各类早餐,取餐柜前是等待的顾客。
李向阳的油画《跨越天际——写陆家嘴30年之变迁》展现的是繁荣的陆家嘴,密集的建筑,高入云霄的摩天大楼,蓝灰色的天空有一弯月牙,黄浦江分隔两岸。
王味之的中国画《海上世博会》画的正是当年世博会的热闹场景,画面正中是当时的中国馆,今天的中华艺术宫,队伍排得那叫一个长啊,这也是当时的写实。
《五洲四海——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现的是2018年11月5晶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那场盛会,画家采用巨幅三联画的形式,运用了壁画的表现手法,大面积运用的金色,更让画面充满了华丽和庄严的感。
《超级工程——洋山深水港建设》是在杭州湾大、小洋山岛的建设工程,港区距上海南汇芦潮港32公里,位于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是国际最佳航线之一,五个集装箱船泊位,年装卸量达220万标准箱。
陆吴佳的中国画《新生态》虽然有粉色的大树,但整体似乎科技含量要更强一些,包括画面最大方的机器人,果然是“新”的生态形式。
遥忆昔年迎盛会,逡巡百馆数称奇。
琳琅满目犹遗恨,留待今朝不为迟。
——七绝
自由行:上海中华艺术宫
7月盛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