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艺术宫,弥补当年中国馆的遗憾(3)——上海2日(3)
★旅游地点:上海中华艺术宫
进入2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曹立伟的油画《20世纪的苏州河》,呈现出来的景象如今已经看不见了,原来曾经的苏州河上也有百舸争流的景象。都说先有苏州河,再有上海滩。以前这条河还不叫苏州河,因为1843年上海开埠后,西方人发现顺着这条河逆流而上,可以抵达苏州,因此称其为“苏州河”。其实,有更漫长的岁月中,它叫“吴淞江”。这条河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是太湖水注入东海的重要渠道,与同一流域的娄江、东江并称“三江”。那时候,如今的大都市上海,大部分地区还在海平面以下呢。
姚尔畅的油画《“八·一三”——淞沪会战》,表现的是那场著名战争的烽烟弥漫,街道上的战争场景,士兵们弯腰冲锋,空中弥漫着硝烟。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中日会战,双方共有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高达25万余人。这场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此后,就有了惨烈的江阴保卫战。
殷雄的油画《风云儿女》展现的是一组群像,男性的服饰着长衫的,有着短褂的,有穿西式衬衫的、有西装革履的;画中的女性角色不多,有穿女学生服装的,有穿旗袍的。
周长江的油画《国歌——聂耳、田汉在上海》,展现的是两位创作者在上海的居处创作国歌的情形,主要的道具是一架钢琴,两人一坐一立,似乎在讨论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该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由晋察冀军乐队演奏。
石奇人的油画《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上海)》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事伯,众人围坐在一张长桌财围,也有几人是站立着的,可能正在讨论重要的问题。1920年6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陈独秀寓所成立,当时暂名“社会共产党”,8月定名“共产党”。20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天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馆开幕,宣告党的正式成立。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受到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最后一天的会议就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
黎鲁的版画《五卅惨案》,表现的是1925年5月30日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上海两千余名学生分头在公共租界各马路进行宣传讲演,一百余名学生被抵押在南京路老闸巡捕房,引起了学生和市民的极大愤慨,近万人聚集在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学生,巡捕向人群开枪,打死打伤了很多人。这次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广大工人、学生和部分工商业者,在多城市和县镇举行了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黄卫刚、单搏的油画《望平街》是一组三联画,望平街就是现在的黄浦区山东中路(福州路至南京东路一段)。这条不足200米的街道,是中国新闻起源的地方,据说现在这条街也被开发成历史街区,我默默地把这条街也加入了我的行程计划。
姜建忠的油画《诗心相印——泰戈尔与徐志摩》表现了两位诗人惺惺相惜的画面,徐志摩很年轻,他的生命也定格在年轻时代。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担任他的翻译。泰戈尔回国后,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徐志摩在信中称呼泰戈尔为“大哥”,真正是“忘年交”啊。2010年,印度赠送的泰戈尔铜像,就被安放在徐志摩故居附近。徐志摩故居位于安区延安中路913弄,不过好像已经拆迁了。
《文明的步伐——记上海现代市政的源头》展现的是南京路,当时称大马路安装路灯的场景。上海的供电、供水、供煤,让上海人告别了乡村自然生活,走进十里洋场的现代城市管理。煤、电话、电力、水,大多是从杨树浦输出的,因此杨树浦被视为上海现代市政的源头。
毛冬华、韩硕的中国画《海上繁华——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呈现出上海南京路的繁华,高楼大厦,双层巴士、如川的小汽车、如织的人流。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商业街,四大公司分别是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不过现在只有永安公司还在南京东路,夜景非常漂亮。
油画《洋务运动》是一组三联画,表现的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运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由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成立于1865年,后来成为清政府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1937年停办。日军占领上海后,并入江南造船所,后来更名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张正刚的油画《美的启蒙——刘海粟与艺术教育》,画的也是群像。刘海粟是苏州人,我国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
《1843年冬日——上海》展现上海开埠的景象,开埠当天就有一艘外国商船进入黄浦江,停靠在十六铺码头,至年底,共有七艘外国商船停靠上海。
李根的油画《对话——利玛窦和徐光启的文化盟约》展现了两人之间的交流场景,徐光启身着大红官袍,桌面上有一个地球仪。
庞飞的中国画《上海之根,海派之源——广富林文化遗址》展现的是夜景,画面表现得很简单,这是上次的松江之行我们也没来得及去的地方。年到这幅画,不免让我又再次遗憾了一下。
纪连彬的中国画《文明的印迹——崧泽、福泉山的文明》是一组三联画,表现的是史前文明的先人生活、生产的场景。
朱新昌的中国画《青龙镇》,画面整体非常细腻,屋宇参差,人物众多,有种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味道。
从一侧的走廊过去,是艺术品书店·咖啡吧,但今天没有营业。走到头是清明上河图的展览馆,我正打算购买门票,旁边的两个人嘀咕了一句:“又不是原件,只是放大版的科技,没有什么意思。”我觉得似乎也是,于是停留在手机屏幕有点迟疑。身后又传来一声咕哝:“再说,这次的清明上河图还不全。”好吧,我彻底把手机揣回口袋。上次北京故宫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原件,那才是真正值得看的,可惜我去得晚了,没能赶上,实为憾事。
展厅内还有一些黑白的老照片,记录了曾经的模样。如今的上海早已经旧貌换新颜,这些景象也只能在照片里看到了。
自由行:上海中华艺术宫
7月盛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