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印玺,领略秦汉唐宋之风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8 月 和谁:亲子

★旅游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之印玺馆

其实我们对于印玺的兴趣都不怎么大,但既然逛到了印玺馆,也就进去看个热闹罢了。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世界印章发展史上,中国的印章也是社会应用最为广泛、深入的体系,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在使用。当然,我们一般使用的公章、私人名章都是中规中矩的,但是中国的印玺艺术却不仅仅限于实用价值,它们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篆刻艺术了。

上博的馆藏印玺真是多啊,走进去就看到墙面上满满的一墙古代印玺,这倒也不仅限于我们国内商代的奇字玺、吕玺,还有两河流域劳作场景滚筒石印、八芒星纹石印;西亚神人射兽滚筒釉砂印,塞浦路斯六面石印,巴克特里亚四鹰纹铜印、几何纹铜印、阶梯十字纹铜印,古埃及蜣形滑石印、两面游石印等。即使在遥远的古代,这些印章的形状就很有艺术感了。

印玺下面放着一块小镜子,我初时还以为是放大镜,后来才恍悟,这是为了把印玺刻的图案或文字照出来,毕竟我们这样看过去,只能看到印玺的外观。

印玺除了刻文字以外,还有刻图形的,如伏羲、禺强、虎、盘坐人形等。当然还是以文字居多,也不仅用来表示身份,也有吉语玺,例如刻些“敬事”“大吉”“千秋百万昌”“言信”等字样。

战国时候的官玺有维丘关鉨、胡毋公信鉨等,私玺则更自由,有“登画”“祝迅”等,还有的字样不认识。

陶器上也有字样,“关里坣”陶盆就是因为刻着这三个字而得名的,还有刻着“千万”的陶豆柄、还有陶片等。

錾烙玺是青铜或金银器上的刻印,有中易都吴王勹、左桁正木等文字,又新认识了一个字“勹”,原来它读bao,一声,我还以为跟“勺”一个读音呢。

展馆用几个展窗向我们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印玺,然后就根据朝代分别陈列了。虽说我国自商代就开始使用印玺,但是留存得不多。

战国时期的官私玺文字错落自然,列国玺印有着不同的风格,燕玺形式多样,齐玺以白文为主,三晋以朱文为主,楚玺奇逸恣放,巴蜀铜玺使用图形符号等。楚国的印玺陈展较多,有上章咨(这两个字是合在一起的,不认识)君之谞鉨、郢粟客鉨、沅陵侯三鉨、州鉨等。齐国的印玺也不少,有王卒右司马鉨、开方之鉨、职内师鉨、王倚信鉨等。燕国的大司徒长勹乘、平阴都鉨、孟乾、善、明等,看了这些印玺,才发现自己除了表铜器,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例如户字下面一个木字、目字下面一个矢字,门字里面一个外字,肝中间夹了一个幺字……反正发现了N多不认识的古字。原本以为好歹受过了大学的教育,还辅修了一个汉语言文学,即使有不认识的字也不会太多,谁知道看完了战国的印玺,发现人家刻的字,不认识的字竟然有那么多,实在是太受打击了。在看到巴蜀印玺的时候,我忍不住轻轻松了口气,因为它们的印玺刻的是图形,没再用那些拆开来都认识合起来一抹黑的字来折磨我了。看来,逛印玺馆还需要随身带本字典(网络上都没搜到那些字)。战国时期还有中原王武志明 颁发给边远地区部族首领的官印,一般含有族名,钮式也很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多以骆驼、马、羊等动物铸造。这些印玺,我们看的反倒不是文字,而是官印的钮式形态了,确实挺有意思的,这一方方官印,就像是一件件小型的动物摆件。

秦代设立了掌管符玺的机构,对各级官印都有了严密的等级标志。这些官印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秦朝实行“书同文”以后,文字就变得能够辨认了。当然,小篆还是不认识的,幸好旁边有简体字的说明。

西汉的官印制度、印章形制、印文规范进一步臻于完备,中国玺印史上前后延续了八百年的秦汉印系,就是以秦汉确立的官私印形制规范为代表的印章制度。新朝的时候取消了秦确立的四字为主的官印印文排布,改用五字、六字为主的印文。这些印文且不说,印章的造型确实精美。新朝的存续时间很短,东汉官印又恢复了以四字印文为主体的官印制度,出现了敦厚朴茂的“满白文”风格。

两晋时期,楷书取代篆隶成为社会应用广泛的文字,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仍,各朝的官印制作工艺南北方的差异比较大,北朝的官印钮式粗犷雄强,南方则细劲简率。

到了南北朝后期,随着纸张使用的普及,原来的抑印于泥的方式被钤印于纸的方式取代。隋代以来,官印等级标识功能减弱,唐代进一步规范印制,形成了中国古代官印的新体系——隋唐印系。宋、金、元代的官印管理更加严密,印面的文字形态再度复归平正茂密。宋代在官印上加刻监造机构,金代官印出现了编号,西夏和元代的官印以九叠篆为模式。

唐代的书画上出现了收藏印记,到了宋代更呈现出了个性化的趋势。鉴藏印、斋室印、别号印与诗句闲章成了文人阶层用印的风尚。而经济贸易的繁荣,也扩大了民间印记的应用,楷书和花押印记开始流行。这股风尚甚至还吹到了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

明清时期,官私玺印的演化接近尾声,到民国时期终结。明代官印文字最规整,清代和民国还沿用其创设的长形关防。明清时期的私印材质与形式更加多样,模仿古法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风尚。其实在我看来,唐宋时期的艺术几乎已臻顶峰。

馆内展出了钱世瑞木质组印共15件,都是黄杨木、橛钮,印文内容包含姓名、文房、封缄、表敬、诗文等。钱世瑞生前官至枢密院副使,主要活动在北宋年间。这套组印工艺精湛,体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文人用印风尚。

明清时期,文人篆刻兴起,吴门、徽州等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篆刻名家,如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人,清代以来以浙派和邓派为主要代表流派,文彭和关震被后世尊为篆刻的开山人物。

浙派又称西泠印派,现在西湖孤山还有西泠印社。邓派开山人物是邓石,是安徽人,创立“以书入印”的新风格。

扬州地区的篆刻受到书画创作风气的推动,文人兼擅治印,作品多率真意趣。云间一脉受晚明遗风影响,开海上文人篆刻之先河,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这些篆刻家本身都有着深厚的古文字底蕴,强调秦汉传统,极具个性。

上海开埠以后,中西方交融,周边的文人汇聚上海,各流各派各擅胜场,南北风格流派在这个大都市交融衍变,形成了现当代的新风格。

除了印章,印材和印钮也成为人们赏玩的对象,中国古代印章的印材非常丰富,铜、玉、水晶、角、牙、瓷等都可以作为印材,各类石料更受篆刻家们的青睐。

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的印钮雕刻历史悠久,题材多样,清代晚期,与绘画相融合的浅浮雕装饰相当流行,即使没有刻印的功能,单是印钮本身就可以作为小摆件。

宋元明清古印收藏和研究风气催生了专门化的著录方式,古玺印谱和篆刻作品印谱先后出现,以文本载体的方式保存了这些刻印。

上博收藏的印玺真是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可惜的是我们对于印玺的了解实在过于浅薄,对于刀法更是一窍不通,所以也只能看个热闹,对于刻印的字体假装半内行的悄声评头品足一番,当然都是外行话。更感兴趣的反倒是印钮,即使当作摆件类的艺术品,也是颇具观赏性的。

 

自由行:上海博物馆(东馆)之印玺馆

8月盛夏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印玺,领略秦汉唐宋之风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