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之文物保护馆
我们原以为文物保护是专家的工作,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是不能接触到的,没想到在上海博物馆东馆里,居然会有一个文物保护的陈列区,虽然不像正式的展馆那样,只是占据了一条走廊,但游客还挺多,尤其是年龄偏小的游客,似乎更感兴趣,大概正是好奇心浓烈的年龄,但愿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去。
“修复师的日常”,墙面上陈列了琳琅满目的工具,手套、榔头、起子、钳子、刷子、尺子、锥子等等,好像还有一些木工活的器具。这些工具个头都不是很大,可见文物修复是个极细致的活儿。旁边还介绍了开放式文物修复,可能文物师在修复文物的时候允许社会公众观看的意思吧。我看了一下时间,7-9月,按说正在这个时间段内,但是我们逛了一个来回,也没有看到文物师的工作。
往前走,是一些文物的展示,大概是刚刚修复好的,但原件应该送到相应的展厅里去了,这里展示的是紫檀木的仿制件。这张圈椅的后背和扶手形成一个整体,所有部件都由榫卯结构连接,就下的时候,肘、腋、臂都能获得支撑,坐感舒适。
清顺治年间的景德镇窑五彩仕女婴戏图罐器形倒是一般,颈部比较粗短,白底粉彩,图案和色彩都很活泼,釉面非常光滑。这件瓷器修复前破裂缺损,修复中主要采用了笔涂和喷绘,以多种着色技法复原了五彩的色调与质感。
清朝紫檀木漆架座宫灯很高大,主体由金属框架嵌彩绘玻璃制成,较为沉重。通过X-CT扫描图像显示,在螭纹挂杆拐角处嵌着一块与主体结构木纹相逆的部件,经过力学实验分析,这样制作的挂杆有更好的抗弯性能和承重能力。X-CT全称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能够以无损方式观察物体内部结构,如今已经成为文物分析检测的重要手段。
明中晚期的景德镇窑青花花鸟纹碗和明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碗,原件残损,在海外发现后辗转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在保护修复过程中模拟了国产青花料的呈色特征,保留了旧修的痕迹。
商中期的兽面纹斝由13件碎片修复而成,残缺面积超过一半。修复过程中采用了3D扫描技术实现精准建模,并以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了补配件,可见在文物修复过程中,这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能够大大提高文物修复的安全性、精确性和效率。
春秋晚期的蟠龙纹鑑由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于20世纪90年代自香港抢救回归。这件文物形制巨大,破损变形严重,在修复前由89件存在不同程度变形的碎片构成,缺损面积接近三分之一,在收藏前曾经历不当修复。这项修复工作,历经十余年才完成。
明朝佚名的《清明上河图卷》画芯横672厘米,纵30厘米,尺幅巨大。这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的明代摹本,入藏时装裱脱落缺失、画面折裂脏污、画意缺损,在经过了“洗、揭、补、托、全”等传统书画修复技艺后,才让画卷得以重现华彩。可见,广州的保护工作何等的重要,唯其通过文物保护,才让我们得以看到完整的文物。
温馨提示:
上海博物馆东馆各楼层分布:1楼设青铜馆、雕塑馆、第一特展厅、上博文创;2楼设书法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绘画馆、海上书画馆、数字馆、第二特展厅;3楼设陶瓷馆、陶瓷专题馆、货币馆、第三特展厅、古代文明探索宫;4楼设考古馆、赵朴初艺术馆、文保修复馆、江南造物馆、创意工坊。
建议游客带水杯入馆,馆内各楼层有多台饮水机,可以接温水和凉水;夏天最好携带一件防晒衣进馆,空调温度比较低。
自由行:上海博物馆(东馆)之文物保护馆
8月盛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