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陶瓷,中国文物的瑰宝(1)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8 月 和谁:亲子

★旅游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之陶瓷馆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从实践中发现,被水浸湿后的黏土有黏性和可塑性,从而能塑造出一定的形状。晒干的泥巴被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由于偶然的发现。早期的陶器多是模仿篮子、葫芦等物品的形状,可能就是人们在篮子被黏土涂抹后被火烧了,然后发现居然可以成为不透水的容器,于是从中得到了启发。从中国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中国的陶器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过完整的器形,还是出现在八九千年。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因为陶器不易携带,陶器的生产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创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物质。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时期的黑陶刻纹盖罐出土于青浦区崧泽遗址59号墓出土,灰陶三口器出土于51号墓。崧泽遗址还出土了灰陶多节瓶,瓶身足有9节,看着像竹枝,式样很特别。

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尖底瓶,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纹路还挺清晰,两侧有系绳的小把手。据说这种瓶子可以用来汲水,有点像现代在井中取水的吊桶。在郑州巩义发现的尖底瓶里,曾有幼婴尸骨,可能也曾作为葬具或葬具的组成部分,当时流行的安葬方式是瓮棺葬。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钵形鼎出土于山东滕县岗上村,如今的色彩已经褪尽,纹路也不够清晰。器形倒不像一般鼎器那样庄重,反倒显得颇为轻灵。

龙山文化的黑陶高柄杯通体漆黑,还闪耀着光泽,看起来几乎像是件复制品。这种杯子是龙山文化的代表陶器之一,器形秀丽,跟今天人们喜欢的高脚杯真有些相似。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几何网格纹壶看着胖鼓鼓的,容量很大,模样很憨态可掬,纹路很清晰,两侧有系绳子的小把手。另一件彩陶圆圈纹壶则要瘦长一些,纹路也还清晰。

灰陶盖罐出土于松江区广富林遗址82号,黑陶鬻出土于3368号灰坑,后来青铜器也有这个式样。

良渚文化的红陶菱形纹大口器出土于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底部细窄,呈倒圆锥形,瓶口很大,镌刻4圈纹路,有点像麦穗。这个遗址还出土了黑陶细刻纹双鼻壶,陶色几乎褪尽,看上去有些像灰陶。

彩绘陶杯出土于广富林遗址16号井,当时的杯子看起来容量还挺大,那个时代的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自然不会像后来的文人墨客那样小口品茶,劳作之后大概是一气儿喝水用来解渴而已。这个遗址在我上次去松江时就想去看的,可惜后来行程没安排得开,就错过了它。

黑陶鸟形盖盉出土于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101号墓,整体造型有点像企鹅。黑陶阔把壶出土于65号墓,壶柄果然很大,壶嘴上翘,造型有点特点。

马桥文化的黑陶单柄壶出土于闵行区马桥遗址,造型很特别,壶身格外扁,颈部稍稍收细,壶柄就架在扁圆的壶身上。

寺洼文化的红陶双耳罐出土于甘肃定西市岷县,寺洼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陶色居然一点没褪,估计西北地区干燥的天气,有益于陶器的保存。

商朝晚期的白陶刻纹尊则在器身密刻花纹,这些花纹的纹路看着已经很精到处。旁边的白陶刻纹残片,看起来像是某件器物的盖子,我倒真觉得这两件很能配对。

到了商朝,开始出现原始瓷。青釉弦纹尊虽然看着造型简单,也没有纹饰,釉色也不够细腻,但比起陶器看着要细密结实。

西周的印纹硬陶器刻纹均匀,密布整个器身。旁边的一件彩陶羊角纹罐属于辛店文化,这是在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店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不知道怎么会跟商周陶器放在一起。

春秋时期的青釉三系鼎出土于青浦区,虽然款式普通,不过刻纹很细致。战国时期的青釉兽首鼎造型真是漂亮,虽然釉色不般,但在鼎身的一侧做成一个兽首的模样,整件器物就显得很生动。

战国时期的印纹陶方格纹曲柄罐出土于金山区戚家墩遗址,罐柄的造型很漂亮,看起来像是红陶质地,只是如今陶色已经褪了,只留下偶尔的一两抹红。旁边的黑陶豆色泽漆黑如墨,保存得真是完好。

战国时期的青釉句鑵和青釉镈都是乐器,按说以青铜器质地比较常见,这种瓷罐质地比较脆,打击时用力过大很容易破损吧?青釉弦纹把杯的把手特别大,我开始还以为是放得倒了,研究了一下才发现人家就是这个造型,否则把手上端突出的部分,会使杯子放不牢靠。

虽说战国的瓷器都是素瓷,刻纹也比较简单,大多是比较单调的纹案,但瓷器的品类倒是很多,罐、壶、瓶都有。

到了汉朝,瓷器的烧制逐渐成熟,陶器的釉色也不再局限于原先的红陶、白陶、灰陶和黑陶等,像绿釉陶奁、绿釉陶壶、绿釉陶人形烛台的釉都都已经很漂亮,但质地当然比不上瓷器细腻。

东汉的彩绘陶醉舞俑虽然彩绘已经不再,看起来就像红陶,但雕琢精到处,舞俑的神态也很生动,姿态妖娆。这三尊陶俑由朱塞佩·埃斯卡纳齐捐赠,看起来像是一套的,应该还有其他的舞俑,大概率已经散佚了。

东汉还有绿釉陶鸭,已经烧制得非常形象了。扬州黄毛墩古墓出土的青釉布纹双系壶器形较大,布纹清晰。

西汉的黑陶双耳罐,相比早先的黑陶制品,看起来更光滑,陶色更加细腻。彩绘陶茧形壶的色彩居然还没有掉落,器形着实奇怪,壶身正是一个蛋形。

东汉的绿釉陶望楼的展柜前围拥着很多游客,虽说绿釉褪了大半,已经露出了淡红褐的胎质,但这件器物的器形本身就让人惊叹。望楼是瞭望守卫的楼阁,作为大型庄园的组成部分在东汉时盛行。望楼呈方形,共三层,底层外面还有长方形的院落,门前是悬山顶与瓦垄装饰。每一层都开着门,上面两层有围栏,还烧制了人像,有的倚栏而立,有一个居然还趴在围栏上。

南朝的青釉器有唾壶、刻花莲瓣纹六系罐和壶等,风格大多简约大方,有一件刻花缠枝纹注器很别致,釉色呈青黄,釉色明亮,线条流畅。水注也称水滴、砚滴,是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一端圆鼓腹,另一端细管状,腹部有一个开口。

南朝有一件青釉莲花尊,产自湘阴窑,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颈腹处的两层莲瓣整齐和谐,瓶颈和瓶口处的雕饰也非常精美,显得十分华丽。

北朝的绿釉贴塑人面纹陶壶很别致,壶身上贴塑的是人脸,微微含着笑的模样,其他部位都满饰图案,整件器物显得十分华丽。北朝的青瓷和黑瓷,相对来说装饰要少一些,线条简洁大方。

东晋的青釉褐彩刻花莲瓣纹壶和青釉褐彩蛙形罐都出自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不管是器形还是釉色都没得说。旁边一件黑釉四系罐虽然不是越窑出品,但釉色很亮,器形线条也很圆润。这个时期,越窑其实还没有表现出它真正的风格,直到唐朝的时候,越窑才名声鹊起。

我一直很喜欢堆塑罐,这些罐子的装饰太过华美,总让人觉得它们作为艺术品的价值更甚于实用性。这些堆塑罐有青釉、黑釉,在展柜里一字排开,每一件罐子的瓶口处都堆着各类图案,一眼看过去真显得挺壮观的。有的堆塑造型比较单一,有的则很精致,例如西晋时期的楼阙飞鸟人物罐、楼阙人物罐,在罐子颈口的位置,雕了层层的亭台楼阁,还有人物。

鸡首壶始见于东吴时期,因为在壶肩部贴塑鸡首而得名,两晋时期流行于下游及福建、广东地区,南朝时期由南方传入北方,唐以后逐渐消失。早期的鸡首壶比较小,肩部对称位置分别贴塑实心的鸡头和鸡尾。东晋时期壶身变大,晚期在泥条柄上端装饰龙头。南北朝时期,整体器形更加颀长,有的鸡首壶身还装饰莲瓣纹等图案。

 

云消雨过烟岚色,千古名窑增靓妆。

风细帘清描月影,韶华易逝落莹光。

——七绝

自由行:上海博物馆(东馆)之陶瓷馆

8月盛夏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陶瓷,中国文物的瑰宝(1)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