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之陶瓷馆
瓷器发展到了清朝就不用说了,出现了各种釉色,还是华丽夺目的金釉,不用雕龙画凤,单色釉本身就显得很华贵了。我最喜欢的还是红釉和蓝釉,大概是青釉白釉在宋朝几乎已经素到了极致,清朝这些浓艳的单色釉更加出众,那些釉色仿佛会流动似的,在灯光下显得流光溢彩。
康熙朝的红釉瓷器很多,个顶个的漂亮。这其中有两只小盒子尤其显得玲珑可爱,豇豆红釉印盒和苹果绿釉印盒并排而列,一红一绿,相互映衬,难分轩轾。
还有两只花瓶也很可爱,釉里红螭龙纹瓶和青花螭龙纹瓶款式花纹都一样,只是一个是鲜红,一个是亮蓝,放在一起让人实在不知道喜欢哪一只。
青花团花纹瓶和釉里红团花纹瓶的款式一样,花纹也差不多,只是青花的团龙纹更大一些。因为花纹占比很小,所以这一对花瓶倒显得还挺素雅的。
仿木纹提桶很奇特,把瓷器烧制成了木桶的样子,看起来挺逼真,连木头的纹路都很清晰可辨。不过,这也只是奇特而已,要说漂亮,还是旁边的胭脂红釉色更漂亮。
要说清朝的釉色,那真是推陈出新,简直就没有烧制不出来的颜色。当然,茶叶末、铁锈色之类的颜色偏暗一些,其实烧制成瓷器奇倒是奇的,要说漂亮倒也未必,尤其是旁边那只松石绿釉易刻缠枝番莲纹瓶,不管颜色还是花纹,鲜艳又精致,远远一看,还以为是件漆雕呢。
清代景德镇的民营窑业比官窑更早从战乱中恢复,顺治至康熙早期的民窑,延续了明末的风格,看起来还是很素雅的。康熙中期以后发展比较快,尤其是青花和五彩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雍正、乾隆时期粉彩逐渐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到嘉庆以后,民窑制瓷水平趋于下降,但也有优秀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官窑的水准更高。毕竟最优秀的工匠,肯定都被官方给搜罗过去了嘛,不过民窑的款式更活泼一些。
乾隆年间的天蓝釉粉彩梅花纹瓶有点不像乾隆朝的风格了,天蓝釉本身就很漂亮,在灯光下还呈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似乎由上往下在缓缓流动。花纹也很漂亮,绘的是老枝桩,枝干虬劲,还有两枝竹叶从旁边斜展过来,整个瓶子就是一幅竹梅图。不知道后面有点几丛松针,那就集齐了岁寒三友。
明清时期的制瓷业分布十分广泛,景德镇固然名扬海内外,钧窑生产的官钧一类制品是明代早中期的宫廷用窑,龙泉窑在明代仍然是宫廷烧制瓷品的重要窑场之一,福建漳州窑和德化窑的白瓷也很出色,宜兴的紫砂器也是著名的陶瓷品种。紫砂在无锡和宜兴博物馆都有专门的展馆陈列,馆藏十分丰富。
实在是清朝的粉彩和珐琅彩太鲜艳了,再看到钧窑、龙泉窑、德化窑的瓷器,感觉又一下子素得更好看了。
中国瓷器真的是太丰富了,上博的馆藏也很丰富,真要想细细地看,一天都看不完。我看到有位老人还拿了放大镜,那真叫看得一个仔细,估计单是这个瓷器馆,就得来上好几回了。他应该是上海本地人,外地游客一般不会奢侈地用这种方式看展,毕竟来一趟上海也不容易,博物馆里还有那么多的馆藏想看,总是尽可能地压缩时间,尽量在一天之内看遍所有展馆,虽然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虽然我们往来上海也不那么麻烦,自从开通了高铁,也就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能从江阴抵达上海,但到人民广场店还近一点,到东馆还得在地铁上花费半个小时,出站还得步行一段路,路线不熟的话前前后后再花费个一小时,往返四个小时就没了。所以,看展的时候还得躲着点人群,往往看了清朝再返回去看明朝,看完了南宋,发现北宋刚刚还漏看了两个展柜……
什么时候能够住在博物馆旁边就好了,没事就往博物馆看一个馆,反正有的是时间,慢慢逛个一年半载的。
自由行:上海博物馆(东馆)之陶瓷馆
8月盛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