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之考古馆
明朝的木仪仗俑群出土于黄浦区潘允徵墓,潘氏是明代上海的大族,世居城北安仁里,也就是今天的黄浦区安仁街。自潘恩起,家族就有好几个人进士入第,有“同怀兄弟四轩冕,一家父子三进士”的美誉,堪称上海的“进士之家”。潘允端修筑的豫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今天上海的地标名胜,是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潘克徵家族墓在肇嘉浜路168弄内,潘允端家族墓在中山南二路天钥桥路附近。
墓中出土了大批文物,金莲花、金梅花对簪的簪头做得十分精致,“福寿”花卉纹包金首银簪看着跟金簪也没有什么两样,花卉的纹样都很漂亮。花卉纹金搭扣虽然只有小小的两枚,但做工一点都不含糊。潘家果然是有钱人,搭扣都是金子做的。金嵌宝石花蝶耳坠做工比簪子还要考究,一对“松柏”菊花纹金戒,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很时髦的款式。
相对于金器,我觉得还是玉器更典雅,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玉质温润,白玉鹅莲纹带饰、白玉瓜果纹带饰、白玉龙纹钩首、白玉龙首带扣、白玉鹅莲纹带饰的雕工都很好,最通透的还是一对白玉乳丁纹圆形佩。
春秋时期的青铜棘刺纹尊出土于广富林遗址,中间部位布满了棘刺纹,正中还有一个花纹。
福泉山遗址出土了很多陶器,看起来大多数陶器还不够精致。令我们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一件战国时期的谷纹琉璃璧,原来琉璃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先民们在用了,我还以为比玉器出现的时代要晚。汉朝的青釉罐和青黄香薰已经相当精致了,釉色虽然不如唐宋时期的细腻,但烧制技术看起来已经很成熟。
唐朝天宝十年设华亭县,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等下区划,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华亭府,次年改松江府。南宋嘉定十年设嘉定县,元至元二十九年设上海县,上海之名由此而始。
松江区出土了不少瓷器,唐代的罗汉石像已经残缺不全,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越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罐的莲瓣雕刻得很形象,整只罐子不大,像一朵半开的莲。
宝山区出土了一些金器,大多是饰片。倒是那只银瓜棱盒看着很是精致可爱。松江区圆应塔寺地宫还出土了珊瑚执荷童子佩、青玉象、银花卉纹盒、玛瑙鸳鸯双体佩、白玉“紧那罗女”饰、白玉环、白玉“春水”饰、水晶鼓形饰、琥珀佛珠、银鎏金孔雀佩饰、水晶六瓣菱花形饰件、水晶兔、玛瑙鸟形杯等,不过玛瑙杯在进行特展,这里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嘉定区法华塔发现了水晶蝉和玛瑙羊距骨,都是元明的文物,材质比前朝更加丰富。
顾氏家族是明代中期上海望族之一,崇贤坊就是顾英、顾定芳和顾从礼所立的牌坊,不过现在已经没了。嘉靖三十二年,顾从礼倡导并组织修筑了上海城墙,发挥了抵御倭寇的作用。顾从礼家族墓地在肇嘉浜路打浦桥附近,出土了大量文物。
顾东川夫人墓出土的白玉双鸟扇坠雕刻简洁,形象生动。银鎏金嵌宝镶白玉绶带鸟牡丹纹帔坠很华丽。金累丝镶玉童子耳环很漂亮,童子的身体用的是白玉,上下方镶金。
顾东川墓出土的白玉执荷童子扇坠神态有点萌,这个做扇坠委实有点大,如果《红楼梦》里的那块石头幻化成这么大的扇附,宝玉绝对不可能衔玉而生。当然,电视剧里的那块玉就很夸张了。
顾从礼家族墓出土的仿汉博局纹铜镜刻纹精致,白玉鸟云纹环用的是白玉,看着很通透。青玉谷纹环上有乳钉雕饰,但看着不像青玉,倒像是黄玉。白玉蘑菇首螭纹簪看着简简单单,但很温润,其实簪子只要这样就很典雅。白玉执荷童子佩的雕工要比扇坠更精致,有点像同一个系列。
陆深家族的墓地被发现于陆家嘴轮渡东南,陆姓自东汉三国时期就是江南望族,东吴重臣陆逊因功封华亭侯,他的孙子是有名的云间“二陆”。元末时,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十八世孙迁至上海马桥,明初时其中一支迁至浦东,就是今天的陆家嘴,这个地名也是因陆氏而得名的。明朝文学家、书法家陆深,就是这支陆氏的后人。上海筑城时,陆深的夫人梅氏出资建小东门及门外跨方浜的万云桥,小东门又称夫人门,万云桥俗称陆家石桥。
陆深家族墓地出土的白玉鲤鱼戏莲饰件有种飘逸的感觉,刀功很好。白玉莲花首对簪的莲花雕得很精致。金二事不知道是什么,看起来像一条挂链之类的饰品。玉童子真是玲珑,但看着很精致,姿态很活泼。白玉束发冠猛一看,有点像宝螺的形状。各类金镶玉头箍饰件款式都很精巧,总共有九件,大小形状不一,其中有一枚用玉雕了一个寿字,却不觉得俗气。金双狮戏绣球分心不知道作什么用的,看起来像今天女孩子们额前发上戴的皇冠。但一般说来,女性的发冠上大约不会用双狮图案,这件饰品可能是男子的发冠吧,但看着又太华丽了些。白玉蝉形佩的模样和玉琀差不多,狮纹六棱形玉簪首那一对狮子真的太精致了,当时一定风靡贵夫人圈吧。
还有一些其他遗址发掘的文物也很精致,例如奉贤区泰日明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笔架,除了实用功能,也有装饰功能,一边是茶壶一边是茶杯,看来明代的上海饮茶成风。
宝山区朱守城墓出土的明朝紫檀木嵌银丝螺钿松鹤纹印盒和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越窑青釉刻牡丹纹粉盒都很精致,瓷盒素雅,紫檀盒华丽。
闵行区顾守清、张永馨墓出土的一份道教度牒上有礼部尚书、左侍郎、右侍郎、祠祭清吏司署郎中、署员外郎、主事等的落款,还有两方红印。原来,道士的凭证这么正式,规格这么高啊。
徐汇区天钥桥路清墓出土了一批文物,有一套清朝的朝珠用的珠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也挺多,四颗粉红色的珠子分别占据了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看起来有点像芙蓉玉。大多数的珠子呈现黄褐色,还有一些流苏似的装饰用的是绿松玫瑰,中间还坠了一块翡翠。我原以为朝珠就像佛珠那样,用一色的木头或玉石串起来的呢,不知道这是谁的朝珠。还有一个十字苦像,看来当时已经有了洋教。
松江区兴圣教寺塔地宫出土的宋朝铜鎏金释迦牟尼涅槃像,是一具卧像,姿态安祥,一手弯曲枕于脑下,一手贴放于身侧。明朝的德化窑白釉观音菩萨像发现于嘉定区法华塔天宫,我揉了揉眼睛才敢确定是天宫而不是地宫。
松江区李塔地宫也出土了一批佛像,有立像、坐像,自元至明,都很精致,明天启元年的一尊佛像尤其精致。李塔还发现了一座铜鎏金阿育王塔,雕刻纹饰比佛像还要精巧。银鎏金熏炉也是明朝的,整件文物都满布雕饰,炉顶是狮子戏绣球的形象。
青浦区泖塔天宫发现的铜鎏金普贤菩萨像是明朝的文物,身上的衣饰和座骑都十分华丽繁复,只是座骑更像是马而不是象。旁边一件文殊菩萨像风格一致,不过座下的青狮倒是形神俱备。同样华丽的还有观音菩萨像,只是莲台之上,居然也有座骑,大概是金毛犼,看着很威风。
嘉定区法华塔地宫居然还发现了元朝的寿山石居士像,看来这位居士对佛法应该研究很深吧。如意云纹舍利银盒也是元朝的文物,那雕刻真是太细致了,竟不大像是元朝的风格。铜鎏金释迦牟尼像的线条就很简洁,完全不像泖塔的那组佛像雕琢华丽。
从长三角腹地的福泉山、吴淞江畔的青龙镇到黄浦江边的上海城,用六千年的积淀塑造了上海。曾经的上海文脉璀璨,今天的上海依然繁华。
自由行:上海博物馆(东馆)之考古馆
8月盛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