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青铜器,辗转千年的风骨(下)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8 月 和谁:亲子

★旅游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之青铜器馆

西周晚期的龙纹壶是一把圆壶,器身密布纹饰,但龙纹看着似乎有点抽象。旁边一件芮伯壶器形更美,壶高40.3厘米,除了浅雕的刻纹,还有高浮雕的蝉。上方有壶盖,上面刻着卷体凤鸟纹。旁边有一件西周中期的伯盂,相较而言就显得朴实无华了。盂是一种大型盛食器,兼作盛水之用。按说盂这种器型在西周晚期才出现,但是这件居然是西周中期的作品。

西周晚期的虎簋顶中作莲瓣形捉手,腹部两侧有龙首耳垂珥,下面连铸了一个底座,便于摆放。我原以为名为“虎簋”,是因为形状或纹饰,还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想要看出点虎的形状来,结果听了介绍才知道,这个“虎”是作器者的姓氏或名字,因此而得名的。

旁边那件倗生簋是周恭王时期的文物,器形比较小,但周身的刻纹却一点都不少,从上至下包括底座,都布满了纹饰。两边的把手作鸟头形,也可能是其他什么兽类。

齐侯匜是西周晚期的水器,通常在净手之礼的时候和盘一起使用,匝用来浇水,盘用来接水,和现在用水龙头冲洗颇有点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古人的卫生观念跟今人很相似,实在是够先进的。匜器的外形像一只瓢,但是下面有四条圈足,可以放得很平稳。把手的雕饰很精美,像是龙形,但是背上生脊刺。

旁边有一件伯盘,大概就可以与匜配合使用了。伯盉和伯盘也可以组合使用,盉也可以用来净手的。

龙纹钟看着像编钟,但是个头要更大一些,器身上满饰龙纹。看照型,应该是可以悬挂起来的,想必敲击时声音应该清越悦耳。

春秋早期的龙耳尊属于比较大型的青铜器,器身满饰瓦棱纹,圈足饰雷纹,最特别的两侧的龙形把手,龙尾上圈,爪与腹部相接,龙首向后回顾,神态很生动,龙身上也密布纹饰。

变形兽面纹铙的中央饰双尾龙纹,主体纹饰是兽面的形状,但又不是商周兽面纹,中间高突而向两侧倾斜,双尾龙纹弯曲幅度很大,不管纹饰还是形状与当时西周盛行的风格都不大一样,所以称之为“变形”。

春秋中期的蟠龙纹镈是一种打击乐器,有点类似于编钟,顶部有一对蜿蜒的龙,龙尾上卷,龙首回顾。

春秋晚期的鸟兽龙纹壶真叫一个华丽,壶的款式倒不见得出奇,但是器身的刻纹精致繁复得真让人惊叹。器物主体的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纹样看着挺复杂。这些纹样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腹下饰一周雁群纹。据说,原来这只壶还有两个把手的,只是遗失了。原来的把手想来也是满饰着精致的纹饰吧。

镶嵌狩猎纹高柄壶和镶嵌画像纹壶居然运用了镶嵌工艺,虽然很多画像都褪色了,但看上去依然很华美,有点像后来的螺钿技术的雏形。

战国早期的几何纹盥缶是一种盛酒器,直口方唇,短颈设盖,顶上圆形抓手凹陷,鼓腹向下收敛,饰几何纹,中国还设八个圆饼形饰。

镶嵌几何纹豆有两只,看起来倒有点像一对似的,有一只略大一点点。盖与豆盘扣合呈扁球形,竟然还有透雕。

战国晚期的铸客鼎圆口鼓腹,三蹄足,鼎足与鼎腹的连接处有着精美的纹饰。镶嵌云纹敦和镶嵌几何纹敦式样相似,但制作没有后者精美。

商鞅方升又称商鞅量,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铜制量器,虽然雕式并不见得多精美,却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是中国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也是秦统一六国后造量器的标准器具,对于研究秦国量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汉时期的信成侯鎏金方壶表面的鎏金已经有些脱落,两侧有铜环,据说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重要军事将领郦商用过的。旁边一件角形壶造型倒是别致,灰扑扑的看着不像是青铜器,倒有点像灰陶。

菱纹盒可比银盒玉盒要大得多了,看起来不像是放首饰的,当然也可能汉朝人的首饰有一些大件。上林鼎是三足圆鼎,两侧各有一个提手,盖子上有三个环,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在上林苑使用的。

四灵纹染炉是一种食器,由耳杯和炉体组成。使用的时候,在炉子里生火加热耳杯中的酱料,把已经煮熟的肉放在酱中濡染食用,这是汉代比较流行的用餐方式。

五牛枕是一件青铜枕,不说这种枕头睡着舒不舒服,造型确实很漂亮。我先只看到两侧有两头牛,直到转到另一头,才看到侧面有三头浮雕的立牛,加起来确实是五头。

西汉的雁足灯没有过多的装饰,器体纯黑色,这是青铜器吗?唐代的卷云纹薰炉则要华丽得多,造型古朴,雕饰精致。

西汉的鎏金鹿形镇一组四个,看着萌态可掬。鹿在古代被当成吉祥物,看到鹿都认为是个好兆头。唐朝的熏炉个头可真大,分明是一只四足鼎的形状,金光闪闪。这些分明都不算是青铜器了吧,不知道为什么会放在这里,还是说有些青铜的元素。

东汉的人物山水动物纹博山炉虽然外层都已经染了铜绿,但看着还挺精致。尤其是上半部分,精雕细刻着人物山水动物。

南北朝的蛙饰鼓很大,尤其是在地面上一溜儿排开的时候,更觉得壮观。这些鼓体型矮胖,鼓面宽大,还有兽形的饰物。东汉的蛙饰鼓就要小了一大圈,看着秀气得多。西汉的鸟兽纹鼓更小,鸟纹鼓是最小的。

北宋有大小不一的好几件钟,都不是太大,有大晟夹钟、大晟蕤宾中声钟、大晟太簇清钟、大晟南吕钟。北宋还有一件少宰邦彦豆,器形颇小,但宋朝的东西总是很精致的,听名字像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用过的。

元、明、清也各有一口钟,款式都很古朴。元朝的是杭州路儒学中吕钟,体型最大。明朝的弘治元年钟和清朝雍正年间的南雄府钟都要略小一些。

清康熙年间还有鎏金龙纹黄钟钟、鎏金龙纹夷则钟、鎏金龙纹蕤宾钟等,一眼看去金光闪闪,在一片颜色黯淡的青铜器文物中实在是真够醒目的。

明成化年间的昆山县庙学盨、清道光年间的象尊看起来就很新了,说它们是新铸的都能信。当然还有一些元、明、清代的青铜器,这些器物一般都不是太大。

 

自由行:上海博物馆(东馆)之青铜器馆

8月盛夏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青铜器,辗转千年的风骨(下)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