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桥公园,都市绿洲的夏日情怀
★旅游地点:上海浦东塘桥公园
其实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塘桥公园的名字,网络上不管什么版本的推荐景点清单,都没有它的芳名。我们只是因为恰巧在附近,划拉了一下地图,就找到了这座公园。尽管知道没有什么太大的看点,但散个步看看城市绿色,也还是不错的选择。
途中在拐角处看到有一幢红色的建筑,虽然看着还挺新,但建筑的风格倒是挺特别。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上海日本人学校,就没有再转过去。
塘桥公园始建于2001年12月,位于浦东新区塘桥地区的东方路和张家浜交池处,占地37300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2475平方米,是一座开放式公园,整座公园有些像一个不那么规则的三角形。
从侧面的入口进入公园,是一方池塘,上面铺了一段栈道,没有铺木板,用的是石条。其实这种材质更实惠,不用担心木板的防腐处理以及后续的腐朽问题。中间还有一座木亭子,桥畔是高大的杉木,笔直的树干和青翠的浓荫,让炎炎的夏日似乎也有了一丝清凉。
池塘边的水生植物十分茂盛,尤其是再力花,虽然花朵开得不多,但宽大的叶片,和高大的树木相呼应,让我们的眼帘里充斥了盎然的绿意。这里是公园的西侧,是水生植物园的范围。
走过栈桥,才发现这里池塘水面还挺开阔,居然栽种着满满一塘的荷,这时候花开正好。而岸边稍高的坡上,还栽着一片百日菊。一边是姹紫嫣红开锦绣,一片是水面清圆风荷举,更喜的是今天还没有太阳,可以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嗅着荷香,赏着鲜花,真是一件惬意的事。坡上还有一座亭子,也可以坐在亭子里居高临下观赏花丛和荷塘。不过我很快从亭子里走了下来,还是更喜欢在两丛花之间“左顾右盼”。
公园没有什么游客,大概要到吃过晚饭以后,才会迎来散步的周边居民。但是这些花开得又那样的热闹,所以哪怕只影孤行,也并不觉得寂寞。
沿着蜿蜒的小径往前走,在坡下池边,有一座玻璃房子,看起来像是茶室之类的建筑,不过如今闭着门。
再往前走,是一座圆洞门,门前有一段木廊架,但并没有栽种攀援植物,似乎只是作为这组建筑的一部分。柱子和墙壁都是白色的,还绘着竹子。其实竹子栽得还要稍远一些,倒是树木长得很高大,撑出了一片浓荫。
穿过门洞,前面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树下的植被也挺茂盛,居然没有裸露的土壤。我仰起头,其实树叶很密实,这些草本植物居然还能长得这么好,那得多耐阴啊。
树林后另有一段水泥廊架,倒是栽着紫藤。虽说如今已经过了花季,但紫藤的叶子长得十分茂盛。
尽管公园并不是很大,但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看到这样一片绿洲,还是很让人欣喜的。仿佛城市的喧嚣在踏入公园后,就戛然而止了似的。身处钢筋水泥之中,我们依然能够寻找到大自然慷慨赠予我们的宁静。
从公园的另一侧走出来,沿着东方路往回走,路过公园大门,一侧还有座亨利杜南的半身塑像。这位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办人,被人们尊称为“红十字会之父”。
他出身于富豪家庭,本身也是一位瑞士商人,却因为把所有热情和精力倾注到慈善事业中而一贫如洗。在公司破产后,他负债累累,经常睡在亭子间或公园里,后来在海登地区医院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8年。但是,作为开辟了一项誉满全球、造福全人类伟大事业的伟大人物,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世界红十字会,将被世人永远铭记。每年5月8日,是杜南的生日,被命名为“世界红十字日”。
旁边还有一组“人道博爱”雕塑群,其实规模也不是很大。四只手紧紧相扣,表示平等、尊重、互助、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雨露润泽大地,以抽象的水珠体现无私、博爱的高尚情操。
聆彩塘桥池岸碧,清风弄影映长空。
荷香满袖游人醉,绿伞红妆一水融。
——七绝
自由行:上海浦东塘桥公园
8月盛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