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行(二)走进皇城相府
这是我和慕图雨天第二次来皇城相府了。
皇城相府紧邻郭峪古城,两者相距不过300米。入口处依然是那座黄色琉璃瓦顶的御书楼,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书的“午亭山村”匾额,两侧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的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那是对陈廷敬一生功绩卓著、晚节昭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穿过御书楼的门洞,迎面就是皇城相府的外城,那是陈廷敬的府邸,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又名中道庄。城内建筑气势恢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城门入内,院里竖立着一座石牌坊, 是陈廷敬官居吏部尚书时奉旨所建。整座牌坊四柱三门,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坊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上面详细记载着陈氏家族一门五代人的官职和功名。
和石牌坊对应的是一座小牌楼,建于顺治十四年,也是陈氏家族的一个主要标志。
穿过牌坊左转,就是大学士第,人称相府院,始建于明朝末年,后曾多次扩建。整个建筑布局为前堂后寝,包括东书院、西花园、小姐院和管家院。院内迎客大厅“点翰堂”匾额为康熙皇帝褒奖陈廷敬而题,康熙皇帝两次巡视到此,均在此处下榻。
从院落后边登上城墙,外城的建筑一目了然,一个院落连着一个院落,砖墙灰瓦,直至内城。
沿着城墙前行,外城的牌坊就在城郭内,翠绿的爬山虎遮蔽了城墙,远处是那座高耸的山河楼,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
皇城相府的内城号称“斗筑居”,是陈廷敬的父辈所建。城内多为明代建筑,有大型院落八处,房屋数百间,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依山就势,鳞次栉比,简直是一座明代的古建博物馆。
城墙随着山势起伏,透过城墙上锯齿形的垛口,苍龙岭上的文峰塔在蓝天白云下巍然屹立。
城墙的拐角处,是 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阁,陈氏家族当年修建内城时,在城墙的险要位置建造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后来果然人才辈出,科甲鼎盛。
穿过重重院落,对过就是那座高高耸立的山河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陈氏家族为防战乱而建筑的工事,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曾有八百人在此避难,无一伤害。如此高大的建筑物,虽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城墙的另一端是春秋阁,供奉着关帝圣君,关公以“义”著称于世,故被历代帝王屡次加封。
在内城的高地上,建有整齐的 屯兵洞,洞间三五相连,层间暗道相通,出入方便,直达城头。战乱时期,窑洞里驻守家丁,攻防兼备,独具匠心。
从屯兵洞下来,径直走到山河楼下,院落里的酒坛整齐的码放着,原本想上楼上看一看,奈何大门紧锁,闭门谢客。
旁边就是麒麟院,那是相府内城明代早期建筑之一,原为陈廷敬祖父陈经济居所,也是陈氏族人经常议事的地方。因院落檐下、门边石兽、门前照壁均有麒麟图案,且麒麟又是祥瑞的象征,故取名“麒麟院”。院的正堂里面挂着一块儿匾额,上面写着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荣德宫”。
世德院也是皇城相府内城的早期建筑之一,创建于明正德年间.依山而筑,正房三层,雄伟壮观。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廷敬在此出生,这里是陈氏家族走向鼎盛的发祥地。
中华字典博物馆就设在树德院,由世德院的三座两层院落组成。在这里可以看到从中国秦朝开始到目前出版的各种字典,了解中国字典文化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全过程。
将近六点,景区喇叭里不断催促游客离开,据说晚上将有演出,急匆匆再拍几张,挥挥手,算是和皇城相府告别。
第二天一早,登上旁边的白云山,白云观竖立在山顶之上,山下边,郭峪古城沐浴在早晨的阳光里。
告别皇城相府,告别郭峪古城,我们向下一个目的地大寨驶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