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晋陕行(三)大寨故事

编辑
天数:14 天 时间:9 月 和谁:和朋友

                      晋陕行(三)大寨故事

  我和慕图雨天想去大寨很久了,那里是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圣地,是特殊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

   皇城相府距离大寨228公里,中午到达大寨,我们躲开喧嚣的商业街,开车上山,想寻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歪打正着,住进了铁姑娘客栈,屋后正对着全国人大常委、大寨党总支书记郭凤莲的家。

   午饭后稍事休息,我们便开车上虎头山,大寨的景点几乎都在山上,那里变成了一个售票的景区。

   车在路边停了下来,路旁竖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大寨展览馆”几个大字。

   走进大院,迎面是一座陈永贵的雕像,陈是原大寨党支部的书记,后来官至国务院副总理。依旧是中式布衫、依旧是羊肚子毛巾裹头、依旧是当年的形象。

   大寨展览馆坐落在绿树环抱的虎头山半腰,展览用实物、图片、雕塑和绘画等形式反映了大寨人创业的艰苦历程,展览内容按照时间前后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寨艰苦创业篇”,第二部分是“大寨改革开放篇”。

   从展览馆大院出来,沿着门前的公路前行不远,有一条石砌小路右行上山,两旁青松夹道,远处郁郁葱葱,这就是现在的虎头山。

路的右边有一座“周恩来纪念亭”,周总理生前曾三次来大寨视察,人们在虎头山上他休息过的地方建了这座纪念亭,以示怀念。

再前行,路左边竖立着叶剑英元帅题写的“虎头山”三个大字,坐下来,来一张到此一游。

小路的两侧有两个很大的水池,人称“军民池”。当年,军民并肩战斗,在虎头山上修建了水渠和蓄水池,成为那时抗旱的利器,如今,这些蓄水池成了供游客欣赏的景点。

陈永贵的陵墓位于虎头山上,背倚青翠的虎头山,面向大寨村,大青石砌成的圆形墓堆,墓前是大寨党支部、村委会立的汉白玉墓碑。墓碑的正面镌刻着“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九个镏金大字。

碑前的山坡上,用藏青色的石灰岩镶砌了228级台阶,直通坡下的陈永贵雕像。其中两组38级石阶,象征陈永贵38年党龄;两组72级石阶,寓意陈永贵72岁的寿龄;一组8级石阶,象征着陈永贵在中央工作了8年时间。

从这里继续向前走,在苍松翠柏间逶迤下行,就到了原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的墓碑前,1965年冬,73岁的郭沫若亲率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奔赴大寨学习和传授知识;郭沫若去世后,遗嘱“将骨灰撒在大寨”。于是,这位文坛泰斗长眠于他衷情的地方。

穿过松林,继续下行,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团结沟渡槽,渡槽由水渠、蓄水池和灌溉设施等构成,形成了一套功能完备的节水灌溉体系。大寨人在渡槽上面加盖了石板,成了一座下面输水、上面行人的两用桥。

团结沟的沟底,就是著名的大寨水库,我们小心翼翼的走到渡槽中央,俯拍一张大寨水库的全景照。

  回到山下,又穿过展览馆,开车去狼窝掌,走到水库大坝下,忍不住再拍几张。渡槽凌空飞架,桥墩倒映水中,虎头满山滴翠,梯田瓜果飘香。

狼窝掌是大寨最大的一条沟,每到暴雨季节,山洪爆发,泥石翻滚。大寨人经过多年奋战,在沟里垒岩造田,如今,这些梯田依然整齐的排列在狼窝掌里,玉米、谷子、高粱、油葵,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从狼窝掌出来,我们径直去参观大寨村。穿过大寨村的门楼,一街两行都是商店,车就停在村子的广场上,旁边就是那棵150年树龄的大柳树,这棵树见证了大寨的变迁,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大寨人把这棵大柳树的命名为“乐人树”。

从广场往里走,一个硕大的招牌吸引了我:宋立英土特产店。我知道,宋立英是大寨村的第一个女党员,也是第一任妇女主席,她为大寨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刻,商店大门紧闭,91岁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我们走上前去向她问好,老人家热情的和我们合影留念。

大寨老式的居民住宅都是两层的窑洞,一层层、一排排连在一起,象火车车厢一样整齐的排列着。征得老人家同意,我们走进她家的院子里,隔壁两孔窑洞是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家的,里边物件依旧,但是已经不住人了。

旧居窑洞的院里原来是相通的,后来才有了各自的院落。隔着一个院子,就是陈永贵的故居,可惜大门紧闭,拍照一张,算是来过了。

大寨村的居民旧居虽然很少有人居住,但都很好的被保留了下来,我们在村子里转悠着、拍摄着。

大寨人民公社的牌子依然照旧竖立在那儿,大食堂、大礼堂,也都完好的保存在那里,立此存照,也算是历史的遗物了。

大寨村的别墅几乎是一样的模式,每家都有一个小院落,一层是客厅、厨房和餐厅,二层是四间卧室。我们就住在铁姑娘客栈的二楼,主人依旧住在村里的旧居,这里成了专业的客栈。

早上起来,依惯例在别墅区溜达,每家房前屋后都是花团锦簇,郭凤莲家门前有一个照壁,上书一个大大的“福”字;灰砖门楼上,镶嵌着“凝祥聚瑞”四个大字。

不多久,一辆轿车驶来,司机来接郭书记,待郭凤莲走出家门,我们上前问好,一群同时代的老人,在郭家门前合影留念。

早饭后,我们离开大寨村,路过红旗广场,停车驻足,广场上竟然有一辆东方红拖拉机,看来在大寨的改天换地中,也有洛阳的一份功劳。

旁边就是大寨干部学院,里边巨型的影壁墙上,镌刻着周恩来总理的谆谆教诲。

告别大寨,告别昔阳,这一趟,没有白来。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晋陕行(三)大寨故事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