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已去过3次,但从未涉足晋南,央视播出的《航拍中国—山西篇》使我怦然心动,下半年山西126个景区门票全免的消息,也勾起我的游兴,于是拟定出行计划,走遍晋南6个地级市,将主要景点“一网打尽”。9月3日直飞河南郑州,根据以前的经验,下机后无需出机场,在其东连廊内即可乘坐城际大巴,新郑机场这种无缝对接方式是其他省会机场所不具备的,而且城际客运线路多达30条,甚至前往邻省山西、山东、安徽,估计是全国机场唯一,现在售票已由人工改为自助机,并有免费电瓶车送至候车地点,非常方便快捷,很快我们就坐上前往山西晋城市的班车,全程170公里,在到达两省交界处时南太行开始现,公路两边的山峰千姿百态,我不禁感叹:
太行山的确是一条伟大的山脉,为中国创造了众多的景点,其他名山都是一山一景点,但在太行山里至少有十几个景区,甚至在路边也有美景,我在车上也用手机拍了一张,途中还通过“大美太行晋城游”微信公众号预订了次日8点晋城直达王莽岭景区的城际汽车票,令人吃惊的是票价仅为1元,相当于市区公交。我们于2个半小时后到达晋城客运东站,预订的酒店就在站旁不远处。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为晋南6个地级市之一,所在地为泽州,北面是长治市,东面与河南新乡市毗邻。 第二天上午我们从晋城出发,全程高速,一路向东,乘客仅有7人,这是正规的国营公司班车,每天上午7、8、9、10点各发一班,全程91公里,行车近2个小时,直达景区正门口,去王莽岭游览还是很方便的。我预订的住处正好位于这家客运公司的停车场旁,距景区大门仅1公里,下车时询问司机返回晋城的时间为下午2、3、4、5点各一班,这个信息在网上未查到,晋城客运东站服务台也未给予明确答复。我们住下稍事休息后便出发前往此行第一站,但不是王莽岭,而是万仙山。
万仙山
从地图上看,万仙山虽紧挨王莽岭,但王莽岭属于山西省晋城的陵川县,万仙山则属于河南新乡的辉县。这一带是两省交界地,南太行的山势到此急剧下降,山顶至沟底高差近千米,其中王莽岭在山顶最高处,中间是昆山,万仙山最低,位于谷底。去万仙山要穿过昆山挂壁公路,王莽岭景区有6座越野车前往,如果只到万仙山的郭亮村,每人来回车资50元,但有时间限制,且需拼车,满6人才开,需要等候,发车时间不确定;如包车则为300元,没有时间限制,返回时提前半小时通知司机即可,我们选择了后者,虽然价格贵,但为了尽兴游览,也只好放一次血了,上午11点我们已到达昆山挂壁公路的隧道洞口。中国的挂壁公路主要分布在南太行地区的豫东北和晋东南一带的悬崖绝壁上,这里是我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华北平原上升到山西高原的地段,许多地段形成近千米的峭壁断层,挂壁公路施工极难,奇险无比,相隔10余米开一侧窗,人称“天窗”,可以方便施工,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在南太行的7处挂壁公路中,昆山挂壁公路最为年轻,但却是最窄、最险的,公路全长7.1公里,其中隧道2.5公里,开凿的“天窗”多达156个,创挂壁公路“天窗”数量之最。1992年山西省实施“村村通”工程,为解决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民的出行难,决定在王莽岭北麓给昆山村民开条南行出路,但这里施工条件十分恶劣,全线1/6工程需要在悬崖峭壁上进行,7个包工队同时作业,在山顶固上缆绳,将工人吊到山腰开洞,分段施工,快速打通了昆山挂壁公路,但洞顶垂石嶙峋,侧窗龇牙咧嘴,路面凸凹不平,宽度也有限,只有农用三轮车能通过,后来又对洞壁进行了改造,采取了砌筑防护墙、加固边墙、洞顶喷浆等安全措施,使昆山挂壁公路成为一道既惊险又相对安全的旅游风景线,但我们穿行其中时仍感到有些惧怕,因为洞中大部分路段都比较狭窄,只有少数地方可以交会车,隧道两端有人值守,一般只能单向行驶。昆山挂壁公路也是王莽岭景区的一部分,从一掠而过的“天窗”望出去,重峦叠嶂、奇峰危岩不断跃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可惜不能停车拍照,只能在车上抢拍几张
在下午返回时曾在道口等候下山的来车,我也拍到两张好景,昆山群峰之美可见一斑。
这个司机可能比较熟悉路况,全程车速较快,左拐右弯,一路下坡,大约半个小时后,到达沟底的昆山村。万仙山景区的北门就设在这里,门票全免,只需付景交车费45元,在等待来接的电瓶时,我们把四周美景大拍了一通,仰望四周高山,群峰耸立,令人大饱眼福,
我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首句,也不禁吟哦道:“环吾皆景也”,我认为这一带完全可以开发成一个景区,游客中心就设在昆山村,村民都可开办农家乐。我们坐上电瓶车一路前行,十几分钟后就到达第一站郭亮村,万仙山景区范围较大,有郭亮村、南坪等四个部分,走法也有多种,大部分人是从景区正门的南门进来的,由下往上走需要爬坡,从北门进的是少数,但可以由上住下走。我们下车地点旁就是郭亮村的崖顶观景台,电瓶车师傅是个热心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景区的具体游览路线和走法,可能怕我们记不住,一连讲了3遍。
观赏郭亮挂壁公路全景,在崖顶观景台眺望是最佳地点,一条外宽内窄的喇叭形峡谷在眼前展开,在观景台左侧是峡谷的尽头,郭亮村就位于峡谷尽头的悬崖上,崖下有一小瀑飞泻,而在观景台右侧,峡谷向外呈喇叭状延伸,只见对面山体分为上下两段,上半部是浅黄色的石灰岩,峰顶尖峭,直插蓝天;下半部则是赤壁丹崖的红色砂岩,陡立百米,岩顶平坦,并不断向峡外伸展,这就是红岩大峡谷,
在垂直的红色岩壁上有一连串倾斜向下、时断时现的洞窟,这就是被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挂壁公路,也是唯一一条可从对面近距观赏的挂壁公路。
过去郭亮村村民进出山的通道是顺绝壁石缝凿出的一溜石窝,俗称“天梯”,最窄处仅容两只脚,最宽处也只有1.2米,1972年时任村支书申明信立志修路,在没有大型机械也没有测绘工具的情况下,带领村民苦干5年多,终于在119米高、1250米长的绝壁横面上,以25度斜面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长1.3公里的挂壁公路。这里的岩壁属沉积砂岩,硬度达到8.2级,属最硬的一种石头,郭亮挂壁公路平均作业高度105米,从绝壁中间炸开工作面,外侧的35个“天窗”,当初是为了便于排碴和作业,如今已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1976年郭亮挂壁公路被外界发现后,日本影视公司来此摄制专题片,名古屋电视台拍摄的《开拓太行山的人们》,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郭亮挂壁公路也被列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排在第2位)、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排在第3位),因修建早又被誉为“太行隧道之父”,因此,在南太行7条挂壁公路中,郭亮挂壁公路施工时间最短却名气最大。这里较早开发旅游业,在游客中名气很大,后来又成为影视外景基地,被誉为中华影视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郭达主演的抗日影片《举起手来》。郭亮挂壁公路的奇特之处在于游客可从对面山崖上全方位地观赏,也可以进入洞中,行走漫步,非常惬意,而其他挂壁公路则只能行车,不能行走。近年来游客对郭亮村过度商业化的批评较多,宰客现象时有所闻,但不吃不住只游览能奈我何?中午12点我们找个阴凉处简单午餐后,准备下穿挂壁公路隧洞,在进洞前的二、三百米露天地段,左右岩壁夹峙,丹崖紧逼,近看岩石水平纹理,层次分明,质地透红,
进洞后由于没有日晒,更可以从容赏景,而且一路下坡,轻松自如,从不同的“天窗”外望,景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对面的赤壁红崖则如刀劈斧削,平坦笔直。
中间有一段路几乎露天,在此回头仰望,危岩陡峭直插蓝天,对面崖上人家依稀可见,崖底还有一瀑飞泻。
与昆山挂壁公路不同的是,郭亮挂壁公路的隧洞宽敞透气,风雨不侵,漫步其间是个绝妙的体验,且景观较近,非常适合拍照,令人流连驻足,乐而忘返,但大多数人都是由下面上来,像我们这样从上向下走的人并不多。
在走最后一段路时,对面的悬崖越来越远,上方出现了石灰岩群峰,
走出隧洞时左侧的绝壁也到尽头了,红崖、蓝天、白云的组合分外美妙。
挂壁公路的尽头是景交车起点站,在此上车前往南坪。南坪面积大,景点线路多,我们按照电瓶车师傅的指点,在景交车终点下车后走几百米过日月星石到龙潭沟口,再坐电瓶车上山,奔向下一个景点丹分沟,山比较高,路也比较远,电瓶车开了40多分钟。丹分是一村庄名,这里也有一些农家,下车一看,四周山景如画,又是一个“环吾皆景”之地,引得我们又是一阵狂拍,在全车人都走光后,我们才开始下沟。
丹分沟是一条狭窄的小峡谷,上露青天一线,沟底流水潺潺,短瀑飞流,加上绿树掩映,清风习习,真是个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我们沿着溪流向下走,两侧红岩呲牙裂嘴,凹凸有致,层次节理分明,但有的岩石似乎已不很红了,
峡谷曲折,峰转水迴,一路美景不断。
没想到这条小小的山沟里还藏着大乾坤。
在峡谷既将走到尽头时,出现一个小石洞,洞外就是悬崖,出洞一望令我眼前一亮,下方是个深谷,四周奇峰耸立,乱石峥嵘,对面崖上一条飞瀑高挂,那里是一片让人惊喜的新天地。
从路标看下面就是龙潭沟,顺石阶下行来到谷底,这里又是个“环吾皆景”之处,
.
尤其是黑龙潭一池碧水,更为山谷增添不少灵气,潭上飞瀑高60多米,潭下水深近30米,水质清澈,非常养眼,
从导游图看附近还有个白龙潭瀑布却不见踪影,丹分沟流下来的水也不知去向何方了。离开黑龙潭向外走,赤壁丹崖,群峰并列,美景接踵而来,
在一处静水前,看奇峰危岩、蓝天白云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哪是天哪是地了。
按照我原定的计划是走南坪的小双沟,那里有高120多米的磨剑峰瀑布,是万仙山最高的瀑布,但丹分、龙潭两沟相连,景观更为丰富,电瓶车师傅的指引是正确的。我们走到龙潭沟口再下行回到日月星石,已过下午4点半,我联系景区调度和王莽岭派车接,坐电瓶从通天河峡谷上山至北门,这一路车少人稀,通天河瀑布也干涸了,我想磨剑峰瀑布是否有水也是个疑问。由此上山是去北门的捷径,电瓶车十几分钟就到达北门,再坐王莽岭景区的越野车通过昆山挂壁公路回到上午的出发地,从万仙山景区的导览图看,实际上我们今天6个多小时只走了景区的西南部分,但今天的游览收获满满,也为此次出行开了一个好头。
王莽岭
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的王莽岭,位于豫晋两省交界,据说王莽岭是南太行的最高峰,最高海拔为1700余米,山上属王莽岭景区,而山下则是河南万仙山,两个景区山连山,峰连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广义上的王莽岭景区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刘秀城四个部分,昆山昨天已经过,刘秀城尚未开发,锡崖沟因维修已关闭了好几个月了,所以今天只能游王莽岭本身了,即狭义上的王莽岭,根据网友的经验只需半天即可,所以安排在第二天,计划下午2点赶回晋城。上王莽岭有步行、索道、景交车三种方式,索道正在检修,只剩两种方式,都要从景区主门的西大门进入,其实还有一种方式,从景区南面的简易公路上山,可联系住店的老板开车送去,时间大约半小时,费用比坐景交车便宜。下车后就是一条新修公路的三叉口,往右走有一景区验票亭,其实验票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山西126家景区免门票只限工作日,但王莽岭则宣布周末也免门票,优惠力度更大。过验票亭后右拐进一条小路,走不远就看到远处的景观了,在爪字形伸开的观景台上眺望,一幅辽阔雄奇的南太行长卷展现在面前,隔着宽大的峡谷,对面群山或层层叠叠,或乱峰耸天,宏观壮观,大气磅礴,
但这一带偏离山顶游览主线,游客并不多,而从南面上山则必经此地,与坐景交车正门上山的人比,我们等于多看了这一片奇景。走到不远处的山顶停车场,我们开始沿常规环线游览,
经石库天书、鹿鸣岭、抚云崖来到“刘秀跳”,这是一道狭窄的山涧,两石之间相距数米,据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只得奋力一跳,才得以逃脱,保存了性命,而王莽人多势众,却无人能够跃过,刘秀这一跳摆脱困境、绝处逢生,最后建立了东汉王朝,开创了“光武中兴”时代,后人因此叹曰: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往往在于关键的一步,只要勇敢跨过,便可获得成功。
离开“刘秀跳”,来到方知崖,旁边有座方知亭,此地原称揽胜崖,可以看到下方的河南中原大地,也是观赏云海的好地方。据说王莽岭所在的陵川县棋子山是世界围棋的起源地,2004年4月晋城市举办了“围棋回家”活动,国内外许多围棋名家高手来到了王莽岭,九段国手陈祖德先生与世界围棋冠军、韩国围棋大师曹熏铉先生在此对弈,但只下了开局就无心恋战,专心致志欣赏起美丽的景色来,陈祖德先生欣然命笔题词“到了王莽岭,方知世上美!”为了纪念这一世界围棋史上的盛事,景区把揽胜崖改名为方知崖,并修建了方知亭。告别方知崖,再往前就是撒花台,据说山下中原的气流在此上升,从崖上撒下的花瓣飘而不落,如天女散花,故名撒花台,这里有个很小的观景台,就建在悬崖边缘,令拍照者战战惊惊,而对面的群峰则似众多仙女亭亭玉立,南太行也显示秀丽的一面,右侧山峰则巨壁如屏,奇石耸立。
我们最后来到朝东的观日台,这里是游人看日出的最佳地点,虽然现在太阳早已升起,但远山如黛,意境飘渺
观日台有块“太行云顶”的立石,是拍照留影的好地方。观日台的左侧则景观更多,近处的山峰如同巨大的屏风,透过巨屏的缺口,可以看到更远处的群山,
稍远处的八仙峰则让你展开无限的想象,下部的断崖边缘上,一条小路蜿蜒伸向远方。
在八仙峰的后面,似乎还有一个景区,山顶的建筑依稀可见,有人说是河南的天界山景区,但看上去景观与我们去年游览时所见大不相同,从地理方位看也不对,天界山应在王莽岭的南面,而非北面,从王莽岭导游图可见从景区北大门出去有一条路通往万仙山,因此,八仙峰后面的景区应为万仙山,而非天界山,由于南太行景点太多,人们难免搞错。
在山顶绕行一大圈,回到停车场才过11点。王莽岭在《航拍中国》中也曾亮相,但从上午游览的情况看,其自身基本没有什么景点,我们所看到的大多为对面的他山之景,而且均为远景、大景,著名的“之”字形大峡谷也未看到,从网上照片上似乎还不错。如从停车场步行下山,途中还有“不了情”、灵芝女、奇石岗等景点,大约需要近1个小时,但此时日头正毒,我们选择了坐车从公路下山,回到住处还不到12点,听说锡崖沟虽然封闭,但本地车仍可进去,拍出的照片很美,如下图,于是我们便叫住店老板的儿子开车送去,车资50元。
去锡崖沟要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这是晋城市兰花集团投资7000万元打通的,大大改善了锡崖沟地区的交通状况,从王莽岭到锡崖沟开车只要十几分钟。兰花集团是晋煤集团下属的子公司,整个王莽岭景区和锡崖沟景区都是他们投资开发的。穿过隧道就是锡崖沟村,这里已成一个大工地,正在大兴土木,到处尘土飞扬。我们穿过村庄来到天界山景区的北门外,右侧就是锡崖沟峡谷的观景台,向南望峡谷一直延伸到远方,向北看就是峡谷的尽头,也是上部石灰岩群峰,下部赤壁丹崖,
尽管这里已是锡崖沟峡谷的尽头,但仍气势不减,崖壁的石侧黑迹斑驳处原有一瀑布,但现在已经完全无水了。
拍完峡谷往回走,只见前方山崖上又是一条呈“之”字形的挂壁公路,在刚才我们经过的隧道未修通之前,这条挂壁公路是锡崖沟村出山的唯一通道。
锡崖沟属山西管辖,是陵川县最南端的一个村子,距王莽岭不过15华里,但北面的太行山却犹如一道高大的屏障将它阻断在沟底,这里群峰环列,绝壁万仞,沟里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村民只能从一条名为“蚂蚁梯”的羊肠小径艰难上下,这断壁高崖成为难以逾越的天堑。1962年时任县委书记要去锡崖沟调研,在王莽岭上转了半天,也没找到下到沟底的道路,他长叹一声:“在我管辖的县域里竟然还有我去不了的地方!”,回去后立即召开县委会,决定从县财政中支出3000元,交给锡崖沟修路。人下不去,就把这笔钱用绳子吊到沟底,并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只有两个字“修路”,从此开始,锡崖沟人在历届党支部的带领下,持续不断地修路,但工程三上三下,非常艰难。第一次在悬崖上抠出一条小道,只有胆大的人敢走,他们试图赶猪上山,27条猪走了一里多就摔死了13头。第二次,他们又换了一个方向修路,修到半途,无法前进,反而引得山上的狼进了村,被称为“狼道”。第三次修路,他们想凿一个洞钻出去,结果打了一百米,碴也不好出,烟也无法排,工程又停了。1982年他们请来工程师,制定了“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螺施上升”的大胆创新的筑路方案,在悬崖上整整熬过了5个春秋,硬是用虎口拔牙的办法凿开了一个个“天窗”,终于在1991年把1800米隧道、8公里挂壁公路修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锡崖沟时,全村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拿着一挂鞭燃炮放,整个山沟到处都响起鞭炮声和欢呼声。一条路断断续续修了三十年,这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奇迹。我们回到住处,正好是午餐时间,下午2点在停车场首先上车,但中巴开到景区门口上客时发现,在这里等候的人竟排起长队,一看车来便乱了套,你争我抢,互不相让,结果超员了,经司机反复动员才有几人下去,而我们住在发车点旁,躲过了一劫。回到晋城已是4点,原计划当天赶到长治,在晋城客运东站候车时电话联系旅行社,报团参加明日的天脊山一日游,但旅行社称人已满无座位,本想借此次机会弥补在林州大峡谷未看成桃花潭瀑布之憾,可惜又泡汤了,只好临时改变计划,在晋城加住一晚,明天上午游皇城相府,下午北上长治。
皇城相府位于晋城市西面的阳城县北留镇,距晋城46公里,晋城客运东站到皇城相府的城际公交每20分钟一班,车票也是1元,全程高速,直达景区,前去游览极为方便,上午8点刚过,我们已到皇城相府门口,今天是星期日,游客不少。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是《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陈廷敬又是当朝宰相,所以又称相府。陈廷敬(公元1638-1712年)晚号午亭,先后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是康熙的近臣、重臣,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宅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整个皇城相府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内城名为“斗筑居”,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内城东西长71米,南北长近162米,呈长方形,高墙环绕,共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后部后靠山的城墙内设有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之用。内城中还建一幢高堡“河山楼”,楼分七层,底层深入地下,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内城有陈氏宗祠、世德院、树德院和麒麟院等大型院落8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外城"中道庄"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房、花园、小姐院、管家院、南书院、状元桥、飞鱼阁、八卦亭、祖师庙等,相府内最大的园林为止园,建成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占地1.1万平方米,园内绿满荫稠,流水潺潺,怪石嶙峋,波光粼粼,是相府主人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场所,此外还有一大一小两座功德牌楼。外城西门前的御书楼,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陈家皇恩浩荡而建,康熙御赐的匾额及对联均为原物,至今保存完好。陈廷敬致仕时,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陈廷敬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对联,以示为其功德的褒奖。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这里陆续住进了1千多户村民。1998年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00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修缮,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
我们首先登上御书楼,欣赏了康熙御书的"午亭山村"匾额和对联,然后走进外城“中道庄”,
迎面就是大院正中一前一后两座石牌楼,前面的大牌楼是在陈廷敬去世两年后所建,四柱三楼式,各枋间横匾和字牌多达6层,这在牌楼中较为少见,其中最上层是大字“冢宰总宪”,左右分别是“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以下各枋小字均为陈廷敬历任的官职头衔,而后面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则建于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在前面的大牌楼建成之前,小牌楼是陈氏家族的一个主要标志。
大院右侧是高墙,建筑均在左侧,有8个院落,首先是管家院,花园后面是小姐院,
东侧是主体建筑总宪府、相府,陈廷敬府第东书房内有康熙御笔的牌匾"点翰堂",后院设有东花园和西花园。
从后院登上城墙,一直向东走到内城墙的最高处,在城墙拐角处的春秋阁供有关公像。由此向南,在城墙上俯看整个内城全景,建筑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布局有致,其中最醒目的便是河山楼,而城外龙凤山上的一座高塔应是近年新建。
行至龙虎门下城墙,墙下便是两排五层的藏兵洞,可见当年陈家兵丁不少,内城还有兵丁操练的习武场。习武场紧邻高高耸立的碉楼河山楼,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30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
当年河山楼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800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庇护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内城也有院落8座,河山楼北面和西面便是树德院、麒麟院、崇德宫和容山公府等,但面积比外城院落会小些。
我们从拱辰门出来,一直走到御书楼外,时间是上午近9点半,广场上熙熙攘攘,人声沸腾,而景区大门口更是排成长队,拥挤不堪,还好我们来得早,避开了入园的高峰期,但皇城相府附近有个郭峪古城,围墙也很高大,却游人稀饭,门可罗雀。9点半我们乘车返回晋城客运东站,准备坐11点的班车前往99公里外的长治市,两地车次较多,每半小时1班,昨天我已通过“大美太行晋城游”微信公众号购买了车票,因为今天是星期日,竟然可以免费乘坐,所以下午的车票全卖光了。看来晋城不仅旅游配套设施完善,而且促销力度大,除景区门票外,坐长途车也免费,这种好事在南方连想都不敢想,晋城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这座客运东站规模不小,外观为太空风格,售票和候车分属两个大厅,宽敞而明亮,还有自助售、取票机和行李存取柜。
下午1点多我们到达长治客运东站,在附近酒店住下,休息后前往位于市区中心的潞安府城隍庙,长治也是一个地级市,位于晋城正北,东邻河南安阳,潞安是长治的古称。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是为祭祀城隍神而建造的,据说长治潞安府城隍庙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占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南北向中轴线长达408米,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明清两代曾多次扩建重修,但大殿和角殿仍为元代原构,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建于清代。我们在路边下车后,依次穿过宏门、神威显佑坊、瑞日祥门坊,才到达庙门口,
进重楼门洞就是已有735历史的中大殿,整座建筑元代风格十分浓厚,殿内采用减柱法,仅有4柱支撑,柱为石质,方形八角,在中国古代寺庙中较为罕见,上粱用材硕大,但不知为何外形不太规整,
大殿后是城隍神夫妇的寝宫,正脊上黑釉行龙亦为明代原物,国内少见,艺术价值较高。
潞安府城隍庙作为元至清代古建筑,2001年06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今已成为长治一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时非常热闹,但眼下却非常冷清,游览的人不超过10个,与庙外广场上的人头攒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城隍庙外是个商业中心,商铺云集,还有美食街、小吃城,我们找了一家东北菜馆,小份的大盘鸡仅48元,而且份量足、鸡块多,不像南方餐馆上的菜,肉少骨头多,因此,我们一连3个晚上光顾了此家东北菜馆。(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