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之间,为两省共有的旅游景区,河西是陕西,河东是山西,只是观看的角度不同,至于哪边观赏更佳则各有说法。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著称于世,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挟持,300米余宽的水流骤然收束为50余米,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狭窄的石槽之中,形如巨壶沸腾。此行出发以来,壶口瀑布一直是个心结,8月黄河洪峰曾使山西景区关闭,但半个月前洪峰已入东海,网上仍未见恢复开放的消息,虽然在去八泉峡的途中那对夫妇称山西侧的壶口瀑布已经恢复开放,但我在壶口瀑布的微信公众号上一直无法预约,在临汾住下后委托酒店总台打听,反馈的消息也是景区未开放。壶口瀑布是此行的重头戏之一,12年前我曾游过陕西一侧,本想这次到山西一侧看看,还可以下龙洞走走,但现在看来已无可能,还好有一旅游网站称,如山西未开放可送至陕西一侧游览,另收门票及交通费110元,实际上就是跟团一日游了,于是在马上下了订单。第二天上午8点半,我们在鼓楼广场乘旅行社的商务车前往,128公里全程高速,
壶口瀑布陕西游客中心也在河东侧,我们在游客中心乘景交车过黄河大桥到陕西一侧,进入景区一看,水势果然很大,虽然山西一侧地势较高,但大部分已被河水淹没,陕西一侧的上半段也是如此,壶口瀑布三绝之一的“水底冒烟”奇观位于上半段,这是我12年前看到的壶口瀑布,距离非常近,隐约还有彩虹出现,
现在那一片已基本被水淹没,景区也用栏杆围住,游人不能过去,因此,只能远距离遥望了,
但陕西一侧的下半段仍有近300米长的河岸可供游览,实际上这一带已是瀑布下游的龙槽了,河面仅有30多米宽,据说是万里黄河最狭窄的地段了。由于山西一侧未开放,陕西一侧因此受益,游客很多,熙熙攘攘,
在此看对岸却有平时难得一见的侧瀑新景观,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漫过石滩后,从陡崖上分3处飞泻而下,形成3组庞大的瀑布群,在龙槽中掀起澎湃惊涛,
每个瀑布群之下又形成新的“水底冒烟”,场面宏大,极为壮观,
龙槽里更是浊浪滚滚,惊涛奔涌,仿佛翻江倒海,沸水腾腾,而12年前则是另一番景象,对岸的龙洞清晰可见,
因此,人们现在观看的并不是壶口主瀑,而是侧瀑,虽无壶中沸腾形态,但更令人惊心动魄,
其实山西一侧河岸的瀑布群不止3组,往前看还有一些,但陕西这一侧再往下游的道路已被景区铁丝网阻断,游人无法继续前行,12年前可从此往上拍两岸悬崖,
陕西一侧还有个优点,其河岸下半段分成上下两层,上层可拍全景、远景和下层河边的游人,
下层距河水更近,走至河岸边缘,近看龙槽之中的激流,从眼前快速冲过,奔腾咆哮,浊浪翻滚,久视令人头昏目眩,这才是真正的惊涛骇浪、万马奔腾啊!
正如一本书说的,没有领略壶口瀑布的宏伟壮观,就不能说感受过黄河,只有到了壶口,你才能真正听到黄河的心跳,所以游客到此大多情绪激动,有人在水边唱起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
大多数人对壶口瀑口都耳熟能详,但其形成的原因和过往的历史却鲜为人知,值得在此说道说道:一是壶口瀑口每天都在变化,其位置不断上移。对于壶口瀑布,古籍早有记载,而且瀑布位置不断向上游移动。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对孟门及瀑布作了详细的描述,当时瀑布的位置尚在下游孟门处。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的《元和郡县志》则表明,286年后瀑布已向上游前推了1000步,并在河床上冲出一条宽30步的深槽。距北魏近1500年后的今天,瀑布已上移到距孟门约5千米处的龙王辿附近,河床上的深槽已长达5公里,平均每年上移6.67米。《航拍中国》对壶口瀑布的变化也有专门阐述,并称在向上游移动的过程中,如果地质发生变化,壶口瀑布也可能消失,但《航拍中国》称4千多年前瀑布就在孟门处,不知有何依据,实际上“壶口”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如“既载壶口,治梁及歧”、“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都与大禹治水的路线与策略有关,这里只说壶口未提瀑布。“孟门山”一名,始见于周、秦间的《山海经》一书,书中曰“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也未提及瀑布。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变化,是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裂点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河床上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如果造瀑层被蚀后退,那么瀑布前方就会形成一条峡谷,这是瀑布不断后退的结果。壶口瀑布的形成正是此地软硬相间的岩石层所致,其中上部以页岩为主,松软破碎,易遭流水浸蚀,下部以长石砂岩为主,质地比较坚硬;二是壶口瀑布对黄河水运的重大影响,过去壶口这一带并非景点,而是水运的重要中转站,在京包铁路通车以前,黄河航运很发达,东龙王辿和圪针滩是这段黄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业集镇,壶口上下有许多渡口,每月3月桃汛期即开始流船,除雨季特大洪峰和小雪、大雪河水流凌期外,从不间断,因为壶口瀑布是黄河水上运输的一道天然障碍,将黄河水运分割为两段,往来船只行驶到壶口前,先到渡口停泊卸货,通过“旱地行船”,越过壶口瀑布后,到下游另一处渡口再装船水运,正常年景路经码头的船只达四、五千只,有几百人做“旱地行船”的拉船工,古码头与集镇以河东岸的东龙王辿与河西岸的圪针滩规模较大,乾隆至道光年间为鼎盛期,衰落于抗日战争前,前后约经历了400余年。京包铁路修成后,内蒙货物均在包头起运,一般不再利用秦晋峡谷段的黄河水道。黄河大桥建成后,公路四通八达,壶口附近的渡口和码头便失去作用,壶口一带才变身为单纯的旅游景点。
下午3点返程,我们在车上还看到位于黄河水流之中的孟门山,这是1500年前壶口瀑布的位置,距上游现在的壶口达五公里,《航拍中国》中也有提及,但只有3秒钟的远镜头,而我们乘坐的景交车在路边也只停了片刻,游客不能下车,只能隔窗拍照,图像效果不佳,
这里借用一张比较清晰的网上照片,可以看清孟门的位置。说是山,实际上是个长条形的河心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地形扁平,高出水面约10米,河水至此分成两路,从岛两侧奔腾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岛上巨石上镌刻着“卧镇狂流”4个大字,据说任洪水滔天,河心岛终年不被淹没,岛上有一巨型神龟雕像,龟背上立有一尊背对着壶口瀑布的褐红色大禹雕像,岛上还建有庙宇两座,有一座吊桥从西岸通向河心岛,“孟门夜月”为壶口十景之一
上岛需另购门票。返回临汾途中车上有人提议不回鼓楼广场,直接送至尧庙下车,由于时间还不到下午5点,且尧庙门票全免,我们也跟从了。临汾也是一个地级市,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古时称为平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司马迁《史记》后的第二部历史书典《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4千多年前尧在此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故临汾有“华夏第一都”之称。临汾的尧庙始建于晋代,后经唐、元、明、清历代修建不断扩大。
我们走进尧庙,首先看到的是文明始祖坊和秀丽的五凤楼,此楼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是尧庙内历尽劫难而幸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筑,据说尧常同他的四个大臣(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五凤楼”之名由此而来。
五凤楼后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尧召见众臣共商国是的地方,始建于唐显庆三年,现在的建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复的。广运殿后是寝宫,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间,宫内供奉着尧及夫人鹿仙女的塑像。
上述建筑看上去都很新,可能是刚修缮不久,庙内还有四棵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抱楸”和“柏抱槐”,即在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这种树中树我们还是首次见,据说已有1700年历史。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
广胜寺 · 石楼湾
按计划第二天将离开临汾北上石楼县,去石楼的班车每天只有1趟,发车时间是下午1点半,因此,我们在临汾还有半天多的空余时间,我计划前往临汾北面洪洞县的广胜寺游览,上午在城西客运站前坐301路公交前往43公里外的洪洞县,正好是一辆“青春专车”,内部装修很别致、很高档,
到洪洞县城后再转坐21路公交到达17公里外的广胜寺,但下车地点距广胜寺较远,还要步行700多米,由于正门外正在修路,我们是从边门进去的。广胜寺始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选中它的主要原因。山西是个文物大省,古迹之多,令人惊叹,常言道:百年上海千年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此话一点不假,截至2019年10月止,我国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山西一省就有530处,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稳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首位,比第二位的河南省多111处,是第三位陕西省的近2倍。与我们以前游览过的一般庙宇不同,广胜寺分为上寺、下寺和和水神庙三个部分,上寺位于霍山顶,下寺位于霍山西麓。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多次被兵火、地震摧毁,后又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中,下寺重建于元代,上寺重建于明代,下寺比上寺早147年。我们先走进位于霍山脚的下寺,面积不大,建筑不多,但都显得古朴久远,首先看到的前佛殿是广胜寺最老的建筑,建于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至今已有715年历史,整个大殿仅用两根柱子支撑,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说明牌称“建筑年代不详,从木构手法看当属元代遗物,殿内人字斜梁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实物孤例”。
前佛殿北面就是后佛殿,后佛殿即大雄宝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比前佛殿仅晚4年,殿内四壁原有大幅元代壁画,1928年当地劣绅勾结下寺内奸将其廉价盗卖国外,现陈列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
与下寺一墙之隔的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霍泉即霍山泉水,位于霍山南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记载,离广胜寺下寺不过百米,故又名广胜寺泉,也是当地的灌溉水源。水神庙面积不大,仅有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均为元代建筑,建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仅比广胜寺的下寺晚14年,主体建筑是明应王殿,殿后地面上一根巨大的旧木料不知来于何处、有何用途,
据说殿内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明应王不知是何方神圣,但更有名的是殿内四壁的壁画,即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三绝之一的大型元代壁画,面积近200平方米,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南壁东侧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形象再现了一民间戏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实况,是我国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也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戏剧壁画,可与永乐宫元代壁画相媲美,可惜的是殿门紧闭上锁,我们无法入内。明应王殿正对着前面的戏台,东侧有小门供人出入,看来当年水神庙的建设者是个戏迷,但这里门庭冷落,除我们外只有一位游客。
走出水神庙,我们开始登山,路程还不短,大约有1里远,20多分钟后终于看到上寺飞虹塔的秀丽身姿。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其中大雄宝殿最早,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我们正欲进上寺的山门,但工作人员称未在正门游客中心登记的不能免票,如要进去需重新购票,所幸核心建筑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在门外也可拍摄到。
飞虹塔是一座琉璃塔,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5-1521年),塔身呈八角形共13层,外表全部镶嵌着黄、绿、蓝三彩琉璃构件装饰,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色彩绚丽,其中一、二、三层最为精致,塔高47米多,各层皆有出檐,塔内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飞虹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的琉璃塔,也是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工艺水平居全国之首,飞虹塔是中国四大名塔之一,也是全国最大、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我们现在看上去也像新建的一样。拍完飞虹塔,我们发现山下至此还有景交车,无需费劲爬山,且上寺游客多,下寺比较冷清。“广胜三绝”除上寺飞虹塔、水神庙元代壁画外,还有一绝就是《赵城金藏》。《赵城金藏》是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此寺早在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就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因广胜寺古属赵城县,故定名《赵城金藏》。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来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已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此时的《赵城金藏》虽只剩下5000多卷,仍引起世界轰动。1942年,广胜寺爱国僧人冲破日军的重重包围,将其护送给八路军,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从广胜寺返回临汾城西客运站,在旁边餐馆匆匆吃了碗面,此客运站规模不小,也是太空风格,附有小餐馆、小超市,却未设行李寄存处。下午1点半,我们出发北上石楼县,这是此行时间最长的路段,全程177公里均无高速公路。石楼属于吕梁市,是个山区县,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但那里有绝世美景,值得我们长途奔波4个多小时,跨越蒲县、大宁、隰县3个县域,而我一路听着MP3的歌曲,也感到非常惬意。沿途都是山区,丘陵密布,沟壑纵横,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但路边两侧山上多已绿化,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也许不久的将来黄河就会变清了。这一带距著名的晋陕大峡谷不远,黄河在内蒙古完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形后,突然由向东转为南下,成为山西、陕西两省的界河,并造就了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晋陕大峡谷,其中石楼至永和段更是九曲十八弯,形成像蛇身一样蜿蜒曲折的蛇曲地貌,这是中国干流河道最罕见、最密集、规模最大的蛇曲群,形成多个巨大的河湾,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和清水湾。我原计划去乾坤湾,但看过《航拍中国》后,决定改去乾坤湾北面不远的石楼湾,因为石楼湾比乾坤湾更圆、更大、更美。经过4个半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在下午6点到达石楼县,这里城区地势高低不平,街道狭小,楼房老旧,但我找了一家较好的个体旅馆,并在附近一家小店吃了一顿实惠的晚餐。来过石楼湾的网友称,汽车站有车到附近的前山乡或西山村,和司机说好中途下车,大概再走半个多小时可到石楼湾,这样的走法不太方便,时间也难以把控,第二天我们以150元的价格包了一辆的士,前往44公里外的辛关镇马家畔村,那里是石楼湾的最佳观景点,过去这里路状差交通不便,但全长3.8公里的旅游公路已于去年通车,可以直达黄河边。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渡黄河东征,也是从这里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并在石楼县的留村写下了著名的词《沁园春 · 雪》,现留村已建起纪念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并未进去参观,而是一路向西直奔黄河岸边,当地政府已建起道路、台阶、护墙、观景台等设施并进行了绿化,但未收取门票,我们沿石阶下行,一直走到巨石悬崖边的观景台,在此向西眺望,只见滔滔黄河从右侧远处奔来,在眼前拐了一个几近360度的大弯,又从左侧拐向远方,在中间形成一个近圆形的半岛,
《航拍中国》称在半岛最窄处,两边黄河的直线仅700米,但中间这个几近360度的大弯却长达8公里,是万里黄河上最大弧度的弯,而观景台左右两侧陡峭的崖壁山峦则呈弧形,与此黄河巨弯完美匹配,相得益彰,我们不禁惊呼:此景大美,真正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不愧为“黄河第一湾”,唯一遗憾的是观景台位置偏低,看不到半岛后被山丘遮挡住的半岛最狭窄处。
由于要赶中午12点的车,我们虽然意犹未足,却不得不于11点离开,刚走不久就看到义牒镇开来的农客中巴车,但的士司机说此车下客后就开走了,回程没有保障。中午12点,我们告别石楼前往汾阳,原计划是去交口县转灵石约174公里,再坐火车1小时至平遥,现在是按的士司机教的走法,但汾阳去平遥的车并不多,到平遥古城北门附近的汽车站已是下午5点半了,两段合计225公里,再加上临汾至石楼路程,就是整整400公里,而且全都不是高速公路,想见石楼湾还真是不容易啊!
这是我第二次来平遥,上一次已是12年前,当时行色匆匆,完全是走马观花,因此,这一次计划用一整个上午4个小时时间,好好看一看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也是目前我国惟一以整座城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例子,据说从高空看,平遥古城就像一座乌龟,南门为龟首,北门为龟尾,东西四门象征它的四肢。上午8点打的前往西边的凤仪门,并与司机以80元的价格约好下午的行程,我们进入凤仪门后首先登上城墙游览,古城墙被誉为平遥“三宝”之首,也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墙,与陕西西安
湖北荆州、辽宁兴城并列为中国保护最好的4处古城墙,其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28年),《平遥县志》记载,西周大将尹吉甫曾驻兵于此,城垣为领尹吉甫所筑,至今已有近1300年历史。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为今日的砖石城墙,即使从此起算也有650年历史,曾先后多达修葺26次,现存城墙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平面呈方形,墙高平均为10米,墙顶宽3—6米,周长6千多米,每隔60米筑有一个凸出的马面,上设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敌楼。城墙下设有6座城门,其中南北各1座,东西各2座,每座城门外均有方形瓮城,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起东西南北4座城楼,使城墙更加壮观。从瓮城墙的垛口望去,只见城墙外侧一段一敌楼、一突出的马面,看上去非常特别,这种建筑形式在南京、西安古城墙上也未见到。
从《航拍中国》看,平遥古城面积不小,黑压压的屋顶一大片,据说住着4万多人,却不见一幢现代建筑,高楼大厦和汽车站、火车站都在古城墙外,古城虽大,但我们只逛主要街道,不走小街小巷,下城墙后沿西大街向东,在与北大街交汇处正拍路边建筑,旁有一正在围档修缮的门面,工人在打开围档门时我们突然发现这就是日昇昌,于是抢拍了一张门面的照片,上次来时没有进日昇昌,没想到这次又在修缮,
但隔壁日昇昌票号旧址的中国票号博物馆正常开放,里面有中厅、南厅、后厅、大掌柜和二、三掌柜房等,中国票号创始人雷履泰的塑像和那块“汇通天下”匾更是引人注目,塑像鼻子上的黑漆都被人摸没了。
清嘉庆年间,在平遥城西3公里处的中都乡西达蒲村,有个叫李大全的在城内西大街开设了一个西裕成颜料庄,由于经营有方发展很快,在京师、天津、汉口、成都等城市都设有分号。先后在汉口和京师分庄任经理的雷履泰,逐步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汇兑经营模式,被调回平遥总号任经理时,建议东家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道光三年左右投资30万两文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雷履泰出任大掌柜。日升昌票号的创立,结束了我国古代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形式,并很快在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
其后平遥“蔚泰厚”绸缎庄和邻近的祁县、太谷大财主也纷纷效仿,平遥票号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分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网络,清代晚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以“汇通天下”而著称,是现代银行的前身和雏形,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曾“执中国金融之牛耳”,操纵十九世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长达100多年。
离开票号博物馆,沿西大街继续向东至明清街北口,右拐不远就能看到平遥古城的标志市楼,这一带店铺林立,比较热闹,有不少旅行团队蜂涌而来,游客纷纷在此留影。
我们一直走到明清街南口,右拐向西就是衙门街,有条闫家巷可能是平遥最窄小巷,游客从中鱼贯而出,络绎不
绝,再向前就是立在街正中、已有600历史的听雨楼,另一面的名字则是观风楼,过了听雨楼就是旧县衙,门前人山人海,非常拥挤,《航拍中国》称其已有2700年历史,但我们进去一看,规模不小,建筑很新,明显是现代复建,何况过去的县衙也不可能这么大,我们转了1分钟就出来了。
如果说西面的衙门街没啥可看,东面的城隍庙街就有些“干货”了,首先当然是初建于北宋、清同治三年( 公元1864年 )重修的城隍庙,现存建筑为明清规制,屋顶是一色的蓝绿琉璃瓦,很有特色,
庙旁4块断成数截的石碑可以见证其历史,其最大特色是庙中有庙,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者齐聚,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在国内县级城隍庙中当属珍品。
距城隍庙不远的文庙外有座琉璃九龙壁,平遥古城出现九龙壁令人好奇,其实这是奉祀释迦牟尼成佛前任迦毗罗卫国净梵王太子的太子寺山门照壁,系明初遗物,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壁通高4米,宽约20米,下筑青砖须弥座,顶部灰瓦覆盖,饰五脊六兽,曾一直是古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我们从北门走进文庙,这里内容更为丰富,平遥文庙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其中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文庙中罕见的宋金时期建筑,其斗拱前部尖突,此为宋金时期作法。
1957年地震后,县政府揭瓦维修时发现,殿脊梁下记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迹,证实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年代最久的大殿,也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殿后外墙正中还有一个硕大的“魁”字,为文天祥手书笔迹,是乾隆年间平遥人临摹上去的,现已
用玻璃罩着保护,殿后的院落就是学宫,为明朝中期所建,还有鳌头、龙门等景,其实平遥人并没有在科举考场夺魁,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经商是最能现耀祖光宗的,而非读书做官。
文庙正门是南门的棂星门,建于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也有586年历史了,
出门向西不远就是平遥古城的南门迎熏门,门洞前2个女游客正在骚首弄姿忙于拍照,
在这里我们再登城墙,高大的城楼上挂有“四省通衢”匾额,但平遥位于山西中心地带,周边并无一个邻省,此匾文字不通。在此向外看城墙下正在大兴土木,据说投资7800万,对南门游客集散中心提升改造。在此向城内看,南大街游人如织,两侧屋顶层层叠叠,南街尽头市楼巍然屹立。
我们沿墙漫步向东,发现城墙只有外部和顶部包砖,内侧则完全是圶土裸露,有些地方虽然覆上塑料薄膜保护,但恐怕难挡风雨侵蚀,许多地方都有裂缝和窟窿,2004—2006年平遥古城墙接连出现三次坍塌,我们现所在的南城墙就是古城保护中最薄弱的地方,平遥古城墙岌岌可危矣!
我们本想走到东南角歇山式角楼—魁星楼,但前方的路因维修已被围挡(后在城外东北角看到一座,见下图,规模较小,与故宫角楼相去甚远),只能在“云路老街”处下城墙,此街虽不长,但建筑整齐,商铺云集,只是游客较少,显得有些冷清。
街的尽头就是文庙正门,我们转了一圈又走回来了。此时已近12点,简单午餐后出东门联系的士司机,下午将前往县城东北15公里的镇国寺,本来在平遥站前丁字路口也有半小时一趟的209路公交往返,但我考虑到镇国寺正好位于平遥至祁县中间,镇国寺所在的郝洞村比较偏僻,很可能没有的士,所以还是叫的士方便,从镇国寺再去祁县渠家大院只有12公里了。
平遥“三宝”除古城墙外,另外二宝是双林寺和镇国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中双林寺虽然离城区只有6公里,可坐108路公交前往,但双林寺主要看彩绘泥塑,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最终被我放弃。镇国寺是中国第三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南禅寺、佛光寺,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五代时期木构建筑,甚至有人说,来平遥不去镇国寺乃人生一大憾事。镇国寺不大,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山门就是天王殿,左右钟鼓楼始建于元代,钟楼上有金代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铸造的铁钟一口,形制古雅,工艺别致,为平遥县最古老的铁钟。进入山门后就是前院,右侧有1株高3米多的龙槐,据说也有1千多岁了,
前院的主体建筑就是全寺精华所在的万佛殿,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庞大的七辅作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2/3,使殿顶形如伞状,在历代寺庙建筑中颇为罕见,屋顶下斗拱雄大,出檐深远,
而且也是平遥文庙大成殿所见的斗拱前部尖突,但年代更为久远,门上殿名匾的字迹虽已斑驳难辨,更显其古朴的风韵和不凡的气势。
万佛殿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距今有1057年的历史,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时在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寺中现存的碑刻也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镇国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万佛殿内的塑像最为珍贵,殿内中央为佛坛,正中设须弥座释迦牟尼坐像,旁边站立迦叶、阿南二弟子,加上菩萨、金刚、供养人共有14尊塑像,除观音、善财、龙女3尊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皆为五代建殿时的作品原作,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躯干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风格。
五代是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割据战乱时期,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全国仅有几座,彩塑作品更为罕见,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为研究我国雕塑发展史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过了万佛殿就是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中为三佛殿,从寺内碑文中可知,镇国寺在元、明两代利用隙地,前创山门天王殿、钟鼓二楼,后建三佛楼和东西廊房和观音、地藏二殿。
除观音殿外,各殿内塑像俱存,三佛殿内还存有明代壁画,而且这些塑像和壁画均可供游人随意拍摄,没有任何限制禁令,但后院非常冷清,只有我一人独游。
走出镇国寺时仍意犹未尽,看过这里的万佛殿后我已将中国排名前4位的最古老木构建筑全部走遍。(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