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3

纵贯山西大地 饱览三晋古韵 (九)

编辑
天数:1 天

    2023年9月16日,天气晴好,吃完早餐,收拾完行李,该是我们告别五台山的时候了。实足两天游览,使我们对五台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主要的景点都探过,五个台也转过,但是还有许多寺庙和景点没来得及看,留点遗憾待以后有机会再一探究竟。

    今天的行程是台外的三座及其古老的寺庙,它们是佛光寺、南禅寺和洪福寺,而后前往忻州古城。其中佛光寺、南禅寺是被学界较认同的中国仅存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两座。另一座是在山西的运城市芮城县(行程计划中有)。

    从台怀镇出发,经五台山西门出山,前往佛光寺,行程约52公里,耗时约1个半小时。台怀镇没有我们担心的堵车,一路畅通(可能我们出来早),过西门后一路向下,到山下后遇到一段大雾,于上午8:40到达佛光寺。

佛光寺照壁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

佛光寺山门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一499年)时期,隋末唐初,此寺已是五台名刹,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大者。唐元和、长庆年间(公元806一824年),高僧法兴在寺内建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高九丈五尺,佛光寺一度盛极五台,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传旨毁佛灭法,寺内所有殿堂皆毁于一旦,仅北魏祖师塔幸存。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复崇佛法以后,愿诚禅师倾其心血重新修整,女施主宁公遇施建了大佛殿(今称东大殿),金代在大佛殿前兴建了文殊、普贤二殿,后普贤殿毁于火灾,明清以后寺院均有修葺,先后重修和改建了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

    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现存寺院建筑分布在由西向东逐层升高的三层台地上。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东大殿直立于最高层台地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遗存。中层台地为明清时代修建的小阁殿堂,其中北侧“香风花雨楼”为明代遗存。下层台地北部是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修建的文殊殿,是我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配殿,其殿内减柱做法堪称一绝。下层台地西南隅有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一1722年) 修建的伽蓝殿,台地西侧原有作为山门的天王殿一座,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毁于火灾,后在其基址修建了韦陀殿。

    佛光寺历史遗存极其丰富,除殿堂建筑外,还有各个时期的墓塔、经幢、碑刻等构筑物遗存,建筑内还保存有珍贵的彩画、壁画、泥塑、题词等。其中东大殿南侧的北魏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经幢、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东大殿内的唐代彩画及明代泥塑,文殊殿内的明代壁画及金代泥塑等都是文物中的精品。佛光寺山坡及西北一公里有两处墓塔区,周边还有多处地下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佛光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伽蓝殿

    伽蓝殿,明崇祯时(公元1628-1645)始建,清康熙年间(公元 1661-1722) 重修。面宽三间,平面略进正方形。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伽蓝神是保护伽蓝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殿内这十八尊伽蓝神泥塑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形象鲜明,是优秀的泥塑艺术作品。

唐乾符四年经幢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上书幢之建立年代及姓名有下列题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立毕都料高怀让明修幢尼宿因、尼法因"。

文殊殿

    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重建,坐北向南,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悬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架减少八根,形成了巨大的供奉空间,被称为“减柱造”,殿内佛堂上正中塑文殊菩萨,两侧是胁侍菩萨,前面有佛陀波科、善财童子、圣老人和牵狮子的于阗王,反映了早期塑像的艺术和特征。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上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绘制的罗汉壁画。文殊殿是我国早期建筑遗存中不可多得的实例,尤其是文殊殿采用的大跨度八字柁架更是早期建筑遗存中的孤例,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殊殿脊刹
文殊殿鸱吻
文殊殿匾
文殊殿匾
文殊殿匾
文殊殿壁画

    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四阿顶,坡度缓和,广檐翼出,体现出唐代建筑宏大豪迈的气象,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遗存。

东大殿
东大殿额

    殿内梁架底部有墨书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幢刻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相印证,明确了其建筑年代。

经幢
经幢
宁公遇塑像(网上找的)

    殿内佛堂上塑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另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泥塑三十五尊,塑像有明显唐风。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前塑有五百罗汉像,为明宣德四年(公元 1429年)补塑现仅存261尊。殿内内槽眼壁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60余平方米。殿内板门、门颊上留附了大量题记,分布均匀,多为唐、五代、金及明清时期的游人题记,它们对大殿建筑历史纪年作了进一步的实物举证。

被树遮挡的东大殿
东大殿
戗脊与走兽
斗拱
斗拱
斗拱
斗拱
东大殿一隅
东大殿一隅

    佛光寺东大殿后屋檐的两个角下各撑了一根木柱,据介绍这两根木柱不是对大殿加固之用,而是复旦大学的一个古建筑保护团队,在木柱中放着检测仪器,用于检测这古建筑的状况。加仪器后至今没有发现异常。无不感慨老祖宗的智慧。

唐代塑像

    东大殿和文殊殿都禁止拍照,所以殿内的彩画、壁画、泥塑、题词等都等你去亲眼目睹。

    我国现己发现的唐代建筑遗存共有三座,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和芮城广仁庙正殿。其中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标准最高,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同时期的木构建筑遗存在整个亚洲区域仅日本尚存几处,而且均为仿唐建筑,因而,东大殿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如此,东大殿内保存的附属文物,如与东大殿同时期及更早时期的经幢、墓塔以及区域内早期的地下遗迹等与东大殿一起,作为佛光寺的历史遗存,对于现在以及将来了解和研究唐以及唐以前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祖师塔

    祖师塔为等边六角形砖塔,外观二层,上下层均单檐。塔下层有六角形心室,面西开一素火焰形券门,余五面素墙。上层实心,西面砌一假门,门两侧两面各砌假窗,余三面素墙,但六个转角处都有饰以三朵束莲的倚柱。塔身上下层檐各用三层砖砌仰莲叠涩挑出,塔刹为二重仰莲为座,上承宝瓶,最上为火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根据形式判断为北魏时期为建。

佛光寺

    我们在佛光寺仔细的看,认真的听,游览了2个多小时。来一次很不容易,可谓不远千里啊。

    离开了佛光寺,前往唐代建筑遗存的另一地----南禅寺。佛光寺距南禅寺约46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南禅寺牌楼(新建)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西部阳白乡李家村,坐落在村西一个顶部平坦开阔的土岗上。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 782 年) 距今 1200 多年,寺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78 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由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以及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大殿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寺中的唐代雕塑技艺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山门

    南禅寺不大,有价值的就是那个四合院。这段时间,山门是关的,进出寺院都在边门,东西配殿也关闭,只有大殿开放。

    据专家考证南禅寺比佛光寺还要早,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大佛殿

    大殿,又称大佛殿,面阔三间,单檐灰瓦歇山顶。殿内17尊唐塑佛像分布在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的佛坛上。大殿中央是释迦牟尼佛,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及大弟子阿难和迦叶、胁侍菩萨。

南禅寺相册

由于大殿内禁止拍照,除了仔细看,还向管理人员借了本南禅寺的相册看。

大佛殿鸱吻
斗拱
斗拱
斗拱
斗拱
大佛殿后面立柱
大佛殿后面立柱

    据介绍历代修葺大殿时,有根柱子腐朽了,没有全换,只是换了部分,新旧交接处很明显。

立柱新旧交接处
石碑

    南禅寺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大殿里那几尊唐代塑像。除了甘肃莫高窟外,这些都是内地现存最早的佛教塑像,非常珍贵。可惜在1999年11月24日晚7点左右(据《中国文物报》报道),三名歹徒闯进南禅寺,将保管人员打伤捆绑起来,割断电话线,砸开佛坛的钢网门锁。大殿里的唐代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

    专家估计这可能是文物贩子指定不法分子,有组织有预谋地抢劫,然后迅速走私出境。一般人不会知道这个山间小寺的价值,更不会知道佛像的胸腹中藏有佛经宝物。如今大殿的门口装上了铁栏杆,游人只能隔着栏杆远望。见神坛上一尊唐代大金刚,虎背熊腰,怒目圆睁,大脸憋成了红枣一样的深褐。大概因为双臂折断兵器丢失,才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那天的犯罪。被盗的文物如今杳无音信,令人不由扼腕叹息。

 

    在南禅寺游览了一个多小时,期间有一团队请了一位研究古建筑的老师为他们讲解,老师侧重古建筑的结构方面,跟听了一会儿,感觉老师很专业。讲完南禅寺他们还要去佛光寺。而我们走的路线与团队相反,去洪福寺。

洪福寺

    洪福寺距南禅寺约16公里,半个小时的车程。跟着导航走到目的地,发现是个村子,许多民房,就是没有寺院的建筑。找了一会才看到有一个停车场,想想应该是这里了。停车场没有一辆车,停好车后发现南面有个土坡高台,泥土墙中间有座门洞,门洞山有仨字,走进看原来是“洪福寺”,没有想到这类似土堡的里面隐藏着一座千年寺院。 

    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村。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寺内碑记至迟建于北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

    洪福寺院坐北向南,建在高达7米的土台上,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寺域由周长400米的堡墙环护。洪福寺单进院分上下两重,带东西跨院。东跨院为关帝庙,西跨院为禅院,今为洪福寺文物管理所驻地。

洪福寺

    上台阶进入半开的门洞,里面是正正方方的一个院落,院内空无一人,从外观上看正中间应该是正殿,左右各有配殿。洪福寺的看点应该是正殿和东配殿,其他都是近代所建。走近正殿,门挂着锁,再看东配殿门关着,西边的那些房子看上去都没有人。想想那么辛劳来此却吃闭门羹,有点沮丧。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突然从西面的房子里走出一位妇女,我们怀着一丝希望想问问她这寺院是不是不开放,出乎我们意料她拿出钥匙把锁打开,对我们说:今天你们是第一个,并对我们作简短的介绍后让我们慢慢看,叮嘱我们看完把门带上。指着东配殿说那个门没锁,看完也把门关上。再指着一张微信二维码让我们随缘。然后就离开正殿去干其他事了,留下我们俩愣了一下,一阵激动赶紧扫了二维码。

正殿

    正殿称大雄宝殿,或叫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基座东西宽23米、南北长18米,总建筑面积414平方米。门口上方挂着“毗庐真境”的匾,檐下的柱子都是金丝楠木的。殿前有五通历代的重修石碑。

    殿内有金代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的经幢,上面记载着该寺在宋金时期与五台山真容院和大华严寺往来密切。

经幢
经幢

    正殿供奉着释迦摩尼佛、普贤与文殊菩萨,弟子阿难、伽叶尊者分立主佛两旁,两尊协侍菩萨分别站立在普贤与文殊边上,两尊护法金刚站立在最左右。

    这九尊彩塑面目刻画细腻,衣褶线条流畅,尽显出浓郁的宋代风韵。三尊主像面部丰腴,口唇端正,双肩圆润。 弟子阿难、伽叶凝神瞩目,虔诚恭敬。两尊协侍菩萨容貌俊美,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护法金刚威武庄严。

   

迦摩尼佛及弟子阿难、伽叶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协侍菩萨
协侍菩萨
护法金刚
护法金刚

    殿内还有明代悬塑18尊。

明代悬塑
明代悬塑
明代悬塑
明代悬塑
脊刹
鸱吻
鸱吻
斗拱

    东配殿建于明嘉靖35年,清道光15年重建。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

东配殿
普度众生
地藏王菩萨
十殿阎君
十殿阎君
十殿阎君
十殿阎君
石碑
石碑
寺院大门

    洪福寺地处偏僻,没有直达班车,也没有公交车。来此游览只能是自驾或包车。当我们出正殿时,来了一对吉林夫妇,交流后才知道他们是包了一辆出租车过来的。他们说在南禅寺看到我们,他们进我们出(没注意),是跟着我们来的。看来他们也是喜欢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

    在我们出洪福寺时,又来了几位古建筑的爱好者,停车场上多了一辆车。

    14:30我们结束了古建筑的学习和欣赏,这三座寺院都很古老,但寺院和里面的文物都保存的很好,千年的风风雨雨、自然灾害、战争炮火都没有搞垮,真乃福地也。

   离开洪福寺前往下一个落脚点---忻州古城。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纵贯山西大地 饱览三晋古韵 (九)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