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州游风景赏古迹
在云州游风景赏古迹
在大同古城已经转了好几天了。四牌楼脚下有个“旅游咨询中心”。有几条线路挺吸引人。价格还挺便宜。每人十五元。真的吗?导游可是信誓旦旦:不加价,不购物纯玩团。试试吧。第二天大早儿准时上车出发,直奔景点而去。车上连导游带司机总共十一个人,每人十五能收多少。够油钱吗?第一个景点就几十里外了。今天要看看火山群去。
火山群离大同28公里远。中国六大火山群之一。我们先上的是昊天山上的昊天寺。这个寺庙呆的地方就是几十万年前的火山口。听着挺悬哈。没事儿,庙前有尊巨大的观音像保着你呢。它可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火山口上的寺庙。站在山顶可以环视四周的座座山峰,那都是远古的火山呢。寺庙被青松苍柏紧紧环绕,深红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巍然耸立的万佛塔。在金色的阳光下,更增强了寺庙的庄严神圣感。当地民间形容昊天寺:“离天二指半,燕雀难飞过”。 很神奇的样子。昊天寺建于北魏年间。岁月沧桑,风霜雨雪。曾多次重修。有块明万历年的碑文云。“昊天宝刹不知修于何年。为捐身寺.”。相传是为一充军发配到此的囚犯重新修建。所有砖料均由羊群驮运至山上。文革”期间。千年古刹又遭到人为毁坏。夷为平地。后由各路僧人和四方乡邻捐资捐物。在原址重新修缮。
大同火山群的海拔高度大多在1100米至1400余米之间。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由火山群、桑干河、秋林峪3个景区组成。大同火山群在1929年。由法国著名学者德日进和中国地质学家杨钟键发现。世界各地的火山大多是“一口独喷”、“一枝独秀”。而狼窝山火山却在大火山口中。又出现了一个小火山口。这叫“继生火山”。是两次喷发形成的奇特现象。
火山地质公园是免费的。整个火山群由32个火山组成。在路上看到的一座座小山头。其实就是火山口了。火山群最有名的有阁老山。黑山、狼窝山、金山、排楼山、昊天寺山、马蹄山等七处。我们爬的是狼窝山。这儿开发的很好。有木质栈道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绕着火山口上。转了一大圈。火山口早已不见了辉煌耀眼的时侯。披满郁郁葱葱绿色的植被。只留下舒缓硕大的圆形山谷让人浮想联翩。转头向另一侧望望。大大小小的火山稀疏排列着。脚下的原野上。布满纵横交错的道道沟壕。这儿,还是特有的黄土高原地貌。正好当地政府陪着位地质专家考察。指点江山侃侃而谈。也凑过去听听长长学问。继续向前。还真看见了那个二次喷发的小火山口。离开火山公园。再去下个景点:唐家堡黄花基地。
我们今天走的地方属于大同市云州区。云州自古就有种黄花的历史。唐家堡村是云州区规模化种植黄花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村子。可惜时令不对。黄花已经收完了。整个儿村庄非常寂静。只能从一家家门面字号。墙上的宣传上去感受。想象一下鼎盛时的热闹情景了。村后有一处高高的黄土墩吸引了我。那儿应该是唐家堡村。仅存的一点老物件了吧。几十米高的黄土墩上。站着只有一间屋大小的真武庙。土墩从地面起一直向上直到屋脚。笔直光滑就像被刀砍斧削过似的。在烈日映照下。高高的庙宇孤零零的。拖着长长的身影。远处几孔丢了门窗。漏了顶的残窑。还有另一边拆的只剩几根木架的破房。像极了电影里的旧社会。西部黄土高原的景象。真是个照相摄影的好地方。
回来的路上。导游忽然让我们静下来。注意,听车轮轧出的声音。果然,在汽车低沉的轰鸣中。传来非常悦耳有韵律声音。原来这段公路是“音乐路”。
回到大同已经是下午四点。导游果然没有再收一分钱。每人只有十五元。明天我们坐火车去应县木塔。
从大同去应县的动车很多。车站随时有班车直达木塔非常方便。
应县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开始兴建。直到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耗时一百四十多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塔共有斗拱54种。梁思成说它是一座“斗拱博物馆”。 塔内还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应县释迦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2]。历代名人挂匾题联54块。为木塔增色不少。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工”。 明武宗朱厚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 “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
几百年间无情的雷击。塞外的狂风。都曾给木塔施加淫威。更兵荒马乱,战火硝烟。也曾使木塔伤筋动骨。1926年冯玉祥和阎锡山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200余发,。抗战时。日本进攻山西围攻应县。往木塔上打了四十多发炮弹。至今弹痕可见。
围绕木塔还有很多传说:大同地处南北民族交融之地。战乱纷多。鲁班爷为了免除民间疾苦。一夜间修建木塔镇妖; 每到秋季。木塔周围飞舞着成千上万只麻燕。景致十分壮观。这原是玉皇大帝的爱鸟。却因为惹恼了在聚仙楼。宴请天庭各路神仙的王母娘娘。被一巴掌打出南天门。落儿在了木塔上; 木塔第六层的莲花顶周围长着一圈灵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葱郁旺盛。这灵芝草是宝宫禅寺里的慧能大师。奉释迦牟尼令从峨嵋山上移种的。
应县木塔在建筑史上有如此地位。就不得不提到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华北地区。有一首谚语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1932年。梁思成读到了日本学者关野贞。在中国北方的一份考古报告。才知道应县城里的木塔。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几人来到应县。终于看到木塔。
梁思成还发现离木塔只有几百米远的净土寺。藏着应县的另两个国宝:藻井和披头石狮子。当时,他看见的净土寺是座规模宏大的寺庙群。石狮子造型玲玲剔透十分可爱。可是,起于六八年的一场风波。寺庙被拆的只剩一间大殿。两座狮子被砸的面目全非。所幸藻井安然无损。还能让我们看见。净土寺大雄宝殿内的藻井。四面金龙盘绕。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为木质雕刻。造型美观,。房梁分为九个格。即九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呈八角形。是研究金代建筑学的实物资料。殿内四壁的壁画。始绘于清代。
当年梁思成惊叹不已。连连称赞,说应县有三件宝:一为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
云冈石窟,
今儿是大同游的最后一天。该上云冈石窟看看了。石窟隔着河有个矿山公园。全名是: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原址是大同煤矿。这里开发了“井下探秘游”项目。就是坐着挖煤的小火车。下到矿井深处玩一个小时。可惜由于我的眼神儿不太好。没能进去。那就踏实在公园的工业遗址区玩吧
工业遗址区包括南山矿材料斜井。绞车房、百年绞车。南山选煤楼。矸石山栈道等煤炭工业旧址等。在原南山井斜井吊车平台的墙上。写着“矿工万岁”几个大字。还挂满历代劳模矿工的照片。展现了劳模风采。和最具煤矿特色的“黑脸白牙”矿工笑脸。
这里还有保留完整的厂房建筑。和服役过的生产设备,。其中那台已有百年历史的大型绞车令人生畏。绞车后面有个观景台。这里视野辽阔。可将大同铁路。五洲山脉及它脚下的涓涓河流十里河。及整个云冈石窟尽收眼底。风光无限醉人胸怀。公元398年。北魏将都城。从内蒙古盛乐迁至山西大同。当时它的名字叫平城。平城逐渐发展为。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大都会。云冈石窟正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兴建的。,这座大城商业发达。多元族群在此融合。多元文化在此共存。为隋唐王朝的诞生做了前期准备。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前后有着接续关系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它背靠武州(周)山。面临武州川。和后期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不同的是。云冈石窟不仅有中国传统艺术风格。还融合了古印度。西域及希腊。葡萄牙等地的艺术特征。如 第1、2窟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洞窟。俗称“石鼓洞“寒泉洞”。和为一组双窟。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可供僧人绕塔参禅礼拜。为典型的塔庙窟。 第6窟楼阁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每壁九身。手执不同法器。立于云海之间。是清初重建阁楼时的作品。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 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特别引人入胜。12窟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是中国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绝版遗存。 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 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 西部洞窟群数量庞大。但洞窟规模较小。且以平顶方形窟为主。
站在十里河畔。站在云冈石窟前。宏大的历史脉络次第展现。使我们对五千年灿烂中华史更加骄傲。
回来的路上。我们还看见了大同唯一一座双面琉璃三龙壁。。它原是辽建观音堂山门前的照壁。高6米,厚1.2米,长12米。下部以青石砌筑为基。分别雕有狮子。花卉、行龙等图案;中部两面各雕有三条黄色金龙。当中行龙昂首挺身。有一飞冲天之势。两侧行龙互相对称。龙头均面向中心。三龙壁色泽绚丽。形象逼真。在大同的龙壁中可谓独具一格。观音殿面阔三间。前出抱厦。殿内保存有辽代塑像及清代壁画。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大同的九龙壁。五龙壁。三龙壁以及一龙壁。名闻遐迩。这些五光十色的琉璃龙壁群。造型风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让大同古城变得愈发迷人。如果你来大同。别忘了去找找大同的“龙壁”。
二零二四年十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