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脚步 巡游山西晋北古建
关于悬空寺的客观体验
前言
在攻读建筑学那会儿,我们有一门中国建筑史的课程,课本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之间,总会有些插图作为调和,精美大气的中国古建筑常常被以米黄色老照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而照片标识中出现最多的地点就是山西。无论是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还是现存最大,最高,纯木结构佛塔;亦或是现存最完整,极少数能将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寺庙,等等,它们的坐标,无一例外都是在山西。于是这颗想去山西的种子,早早种下了,我想走近这些历史建筑,用手去触碰千年的纹理,想以自己的尺度,去丈量那些古老匠人设计的空间。
只是没想到毕业后的两年,事业的重心慢慢从建筑行业转移,哪怕仍对建筑抱有热爱,但那种因为某个建筑而特意去安排一次行程的机会,逐渐变少了很多,去山西走走的种子也就越埋越深。直到去年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直接带火了山西,社交媒体上开始频繁刷到山西古建筑的帖子,我依然没有动心,我太烦凑热闹这件事儿了。
真正起心动念,是因为看到一则应县木塔附近有明火燃烧,文物保护堪忧的新闻,这场火也一下子点燃了我藏在心里的那颗种子。人们常说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到来,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能抓住的只有当下,既然有执念想去,而且人又在国内,那为何不马上出发。
一些旅行剪影
我是谁
一名停不下脚步的旅行爱好者、一个放不下相机的摄影师、一个喜欢体验独特的建筑系男生。欢迎喜欢旅行的伙伴与我交流以及约片约稿。
关于这次旅行的视频记录
出发向北
查机票,订酒店,从春节后到出发去澳洲前的日子里,我算了一下,最多有七天的时间可以安排,这也就意味着茫茫大的山西,必定要有割舍。于是我把行程的重心放在了晋北大同,以大同为中心,经应县,朔州,抵五台山后折返。而后又因为回程从大同到上海没有直飞的航班,我选择了一趟转机经太原停二十四小时的班机,收获了太原晋祠这个+1。
出发前我其实做好了冬季的山西可能会很冷的准备,又是厚衣服又是厚帽子又是暖宝宝,但落地后彻骨的天气和大风还是彻底击碎了一个南方人的心理预期。听司机师傅说我赶上了大同最冷的那几天,看某书说那一周大同低温排全国前四。刚买的水背着它在户外走一个多小时,准备再喝的时候发现里面结起了小冰块,零下二十八度的最低温刷新了我对于人体可感寒冬的认知。
凛冽的寒风裹着极低的气温,试图钻进脖颈和裤腿的每一处缝隙里,抬手举起相机或是手机,裸露的皮肤不出几分钟就会被冻的通红。
除了天气之外,大同真的是一个不怎么能挑的出毛病的旅行目的地,市内的公交和打车便宜,古城内外还有共享单车,去哪里都很方便。餐饮以面食为主口味偏酸甜,基本上没踩到雷。
食在大同
我去吃了风很大的老库火锅,烟火气非常重。点了一份招牌牛腩锅,铜炉老火锅里塞满了牛腩,牛筋,冻豆腐,白菜,各种丸子,一两人吃的话点一个小份绝对够了,口味咸鲜,带着胡椒的呛,锅里的每一个元素都被炖的非常软烂,吸满了汤汁。几乎每桌都点了羊肉串和炸馒头,试了一下是真的很不错。
我去了龙聚祥烧麦馆,在门口排了近半个小时的队,进到里面宾客满席,服务员把我引到了一个小桌子边上,非常热情耐心的端茶介绍菜单布置我卸下的背包和羽绒服,安顿完我这边她又紧接着热情的去照顾其他桌。肉眼可见的忙不过来,但那种对每一桌顾客都出自真心而非套路式的关切让我对这家店有了非常不错的第一印象。点了一份雪花羊肉烧麦,一份古法糖醋里脊,口味都非常不错。羊肉烧麦皮薄馅多且多汁,并没有什么膻味,蘸上一点醋,鲜味在口腔里膨胀;古法糖醋里脊和上海的糖醋里脊非常非常像,但是更酥脆,醋香也更浓郁。可惜一个人吃不了太多,不然真的很想试试他家其他的几个招牌菜。
我去了紫泥369粗粮季,同属于大同老字号,这家的排队人气比隔壁的龙聚祥还要更旺,取上号了以后在附近转了足足一个小时才叫上。落座扫码点菜,点上了一份在大同几乎家家都有的黄米凉糕,一份看上去蛮有特色的梅干菜鸡翅,以及一份老大同过油肉。黄米凉糕很有特色,入口凉凉的,不粘牙也不是很甜,糯糯的,香里带着些清甜;梅干菜鸡翅有点类似于可乐鸡翅的基础上加入了梅干菜,如果梅干菜的口味更重些会更好;老大同过油肉也是一道从未在江浙地区吃到过的菜,口味酸酸甜甜的,肉很嫩,口味并不重,上桌仍飘着锅气。
我还去了本地司机师傅强烈推荐的新升削面,一家位于古城外居民区边上的小面馆。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小馆子,哪怕在上海也会经常去吃,他们一般都不会为了游客而改变自己的配方,有着最原汁原味的本地味道。踏进店里,因为还没到饭点所以仍有位置,点了一份再普通不过的猪肉刀削面加虎皮尖椒,一口下去是非常舒坦温暖的感觉,是那种加班熬夜后来吃上一碗能马上回血的那种温暖,口味上并称不上惊艳,但绝对好吃。
而从大同出去以后,来到应县,浑源,五台山,餐饮的条件就会变得艰难一些,不少点评上四分以上的店实际感受也就是大同市内三分的水准,如果不想踩雷的话,推荐就找当地的刀削面馆,不会太好但也坏不到哪里去。
关于这次的行程
说完吃的,我们来说说这一次的行程。
我在第一天的中午抵达大同,简单转了转古城建立了一些基础概念以后,我把一整个下午交给了大同市博物馆。傍晚从博物馆出来后气温来到了零下十几度,取消了夜游古城墙,吃过晚饭便早早回了酒店。
第二天是大同市内的一日游,以寺庙为主,去了善化寺、法华寺、九龙壁、五龙壁、华严寺,以及梁思成纪念馆。
第三天,一早取到自驾车,从大同出发,直奔悬空寺和应县木塔,这两座景点相隔不近,景点内也非自驾可直达,需坐景点的短驳车,这样一折腾,竟也花了一天。
第四天,从浑圆县醒来,去看了看永安禅寺和圆觉寺砖塔,随后直奔五台山,去拜访这次旅行的两座年份最古的寺庙:佛光寺和南禅寺。
第五天,一路由五台山开回大同,抵达时已近正午,还了车,再回到古城里查漏补缺。去看了城墙上复建的乾楼,准备去代王府的时候天空扬起了拇指大的飞雪,伴着大风打在身上,实在冻的难以忍受,取消了户外的行程。正好第六天一早六点多的飞机飞太原,早早休息迎接这因转机得来的太原行程。
抵达太原后,放下行李,一刻都不耽搁,直奔晋祠。这是一座倚山傍水面积巨大的皇家祭祀园林,现存大量清、明、元、金,和宋期间的历史建筑,品类多而且造型独特,不少在建筑史上都堪称一绝。比如“鱼沼飞梁”、“圣母殿”、“献殿”,等。沉浸在古建筑群里边走边拍,出来时已是下午,赶紧打车去市区内的崇善寺和纯阳宫,可惜晋祠距离太原主城区实在太远,赶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两座寺庙最晚入园的时间,只能把遗憾留给下次弥补。简单逛了逛五一广场,沿着钟楼步行街寻觅了一些本地小吃,比如恒義诚·老鼠窟元宵,比如上帝炸鸡,这俩家本地老字号都非常不错。
整个行程受到极端低温的影响并不算特别紧凑,但仍然丰富,囊括了相当多只属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建筑,所以我把它推荐给热爱历史、文化、建筑的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很适合来看看。记的避开冬季,这样可以更舒适得去享受山西,记得在各个古迹都尽可能的请讲解,不然如果是囫囵走一圈,定会错过大量的建筑和历史细节。
关于大同市区的那些古寺
大同市区内遍布古刹,从何入手?如果你的假期时间不多,又想看到精华,建议你就看这么几座:善化寺、法华寺和华严寺,顺路你还能看到九龙壁和五龙壁。入了城门如果还有时间,那就去看看古城墙和代王府。这其中除了华严寺和代王府需要门票外,其他都可以免费浏览。
当然我们选择这几座古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要门票,而是在在粗看似乎平平无奇的外表下,藏着跨越千年的故事。
我们先从善化寺开始,这座最早起源于唐代,历经辽金重建、明代更名、清代修缮,并遗留至今的古建筑,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寺院之一。整座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两侧辅以普贤阁、文殊阁(复建)及配殿。其中面积最大的大雄宝殿就是辽代的建筑,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殿内存有三十四尊金代的塑像,均保存完好,主尊五方佛高三米,衣纹细致流畅,背光饰火焰纹,体现了 “唐风金韵”的魅力。
在它前面的三圣殿,你一定要仔细注意它的柱子和斗拱,三圣殿仅用了四根金柱支撑屋顶,极大的扩展了内部空间的灵活度,其斗拱则呈莲花状,美观的同时不失功能。梁思成当时考察至此,对它盛赞有加。三圣殿内有一尊朱弁碑,记载金代寺庙重建的过程,极具历史价值。
看完善化寺我们来到法华寺,这座相对年轻的寺庙,始建于元末明初,现存能看到的建筑为二零零八年后重建,唯一幸存的法华塔是明代覆钵式琉璃喇嘛塔,也就是坐落于寺院后方的白塔,因塔内存《法华经》而得名法华寺。修复后的寺院以白塔为中轴线,呈四进式院落布局,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三士殿、大雄宝殿、法华塔、藏经楼。
镇寺之宝法华塔,也是大同唯一的喇嘛塔遗存,塔高十八米,呈宝瓶状,塔下有两米高的砖石塔基,塔身四面各开了一座小窗,每侧均有琉璃金刚,塔的目的主要用于收藏供奉佛陀及后世高僧的骨质舍利。
最精彩的留到最后,华严寺,这座寺庙分为上华严和下华严,由2008年后复建的部分和辽代留下来的部分共同组成,规模之大,之复杂,可以说是皇家寺院的巅峰之作。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也就是说再过个十年多就要千岁了,它因《华严经》而得名,它也是辽代五位皇帝的 “家庙”。
进来后首先能看到的是复建的光明普照大殿,气势非常宏大,与我以往见到过的寺庙建筑都有非常大的差别,虽然是复建,但是它基本是辽代时期的原样。其中的壁画是两位中央美院的教授带着百来位学生,历时三年,参考了无数历史资料文献,绘画还原完成,无比精彩。接着走是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殿顶正脊鸱吻高 4.5 米,为国内现存最大。殿内五方佛,二十诸天塑像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他们神态各异,其中 “日宫天子” 手持金乌雕塑,比较罕见的体现了辽代的天文认知。再往后是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最古老的建筑,八大辽构之一,殿内四周环绕三十一间木雕楼阁,斗拱、勾栏、藻井俱全,与佛坛上的二十九尊辽代彩塑共同构成 “天宫楼阁” 场景。梁思成称其 “海内孤品”,其中 “合掌露齿菩萨” 也是非常罕见,很少能见到笑而露齿的菩萨。
关于悬空寺的客观体验
来悬空寺之前,在网上看到了不少相对负面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体验上。不得不说悬空寺在这块的确做的一般,首先它并不容易抵达。从大同出来,要开一段高速,再开一段省道,跟着导航来到了距离悬空寺两三公里开外的停车场,也就是恒山游客中心,然后你在这里可以买悬空寺的门票,买大巴的门票。悬空寺的大巴车门票是和恒山其他风景捆绑的,不单售,所以价格并不便宜。然后你在游客中心等大巴车,统一把你送到悬空寺的停车场,再步行十分钟,才能见到悬空寺,费时费力费钱。
悬空寺的登临票在高峰时段需要提前网上购买,或者你当天早一点到,提前在现场蹲守有没有余票。这座三教合一,结构特殊的古寺最好的浏览方式其实就是登临近距离观赏,不过我抵达的时段实在太冷,大风大雪,加上人又太多,我还是放弃了登临,远远的观赏。远观能看到的极其有限,但依旧震撼,有天人合一之感。
整座建筑初建于北魏,由道士寇谦之弟子遵其遗愿建造,初名 “玄空阁”,取道家 “玄” 与佛家 “空” 之意,金代重建南北楼,形成 “一院两楼” 格局,明代增建佛堂、大雄宝殿,铸铜像 118 尊,清代完善栈道系统,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李白为其题了 “壮观” 二字刻于崖壁,徐霞客在此留下 “天下巨观”的赞叹。
两座来自大唐的千年震撼
逛完悬空寺,来到了这次晋北之行的重中之重,五台山,这里藏着两座极富历史价值的,可能是国内遗存最早的木构古建筑:佛光寺和南禅寺。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以及唐代造像,历经千年就呈现在你的面前,虽然面积和气势上都不及在大同市内的那几座寺庙,但是唐代在细节处理上的自信和豪迈,还是让其拥有了完全不同的旅行观感。
这两座古刹并没有紧挨着,相距一个山头,开车要一个多小时,位置的隐蔽使其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破坏。我们先来看看佛光寺,这座推翻了日本学者 “中国境内无唐代木构” 论调的建筑,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大中十一年由弟子宁公遇捐资重建,现存东大殿为唐代原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唐代木构建筑。这座寺庙有一个传奇的创建故事,据说孝文帝在夕阳时分来到此处,太阳的光芒穿透云层如同佛光普照,于是决定在此建起一座寺庙,取名大佛光寺。
关于南禅寺,这是一座名义上有着国内最古木构建筑的寺庙,始建年份仍然不详,目前可知的是它重建于唐建中三年也就是782年,比佛光寺还早了七十五年。南禅寺的占地面积不大,单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十二根檐柱微向内倾,形成 “侧脚”,柱头斗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拱头券刹五瓣内凹,是国内孤例。佛堂内供奉着十七尊唐代遗留下的彩塑,以释迦牟尼为中心,文殊、普贤分骑狮象,小孩的塑像表情憨态可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并未像寺庙售票处大爷所说的错过这座国内最古老的寺庙,在梁思成众多作品中其实均有体现到南禅寺。
+1的太原晋祠
在旅程中通过转机的时间额外待一天,这样的安排其实之前有在出国的线路中试过,比如去欧洲的时候就会选择在上海出发+西安或者成都,会给整个旅程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有种赚到了的感觉。这一次因为正好搭上了春节假期的末班车,所以从大同回上海的机票不是很贵就是需要转机,于是将以前的经验再次捡起,选择了额外二十四小时的转机太原。
我把太原的重点放在里晋祠,也正如前文所写,因为晋祠距离太原市区实在太远,并没能赶上太原其他的古建筑,留到下次再去。
那就说说晋祠吧,晋祠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其内部古建之丰富,年代之广,占地之大,还更在于它的建筑目的,不是道观或者佛寺,而是祠堂,祭典的是唐叔虞和他的母亲邑姜。所以你能在晋祠最中央的位置上安置着圣母殿,这座宋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内 43 尊宋代彩塑以圣母邑姜为中心,侍女像神态各异, 殿外木雕盘龙柱,独立于柱子本身,活灵活现,尤为特殊。
殿前有一座为行人设立的立交桥“鱼沼飞梁”,是国内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也称得上古建筑史上的孤品,由木质结构支持青石板和汉白玉栏杆,梁思成在此留下盛赞 “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孤例”。
晋祠中还有很多宝藏就不一一罗列了,半天的时间在里面根本不够,如果想要玩透整个晋祠,至少预留近一天的时间,可以的话,请一个讲解,避免错过任何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见一面少一面的千年古塔
最后,我来简单说说促成这次旅行的主要建筑:应县木塔。某种意义上来说,应县木塔属于看一眼少一眼的存在。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建于1056年的应县木塔分别在1920年代的军阀混战中身中两百多发炮弹,1930年代被乡绅们以更加“玲珑”的外观为由拆除了大量塔身内部的结构性夹墙和斜撑,1970年代的抢险加固失误,和近40多次地震。其中30年代结构件的拆除是对塔身构造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一次,产生了不可逆的深远影响。所以如果现在去看木塔,肉眼可见其倾斜和扭曲,并且据说木塔仍以每年0.2毫米的角度在向后倾斜。
可问题存在那么久,木塔的历史价值又那么高,为何不修缮呢?主要还是由于木塔的修缮难度过高,规模太大,且金额不菲。应县木塔塔身结构之复杂,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外观可见五层六檐,但其实它是明五暗四九层塔的结构。每两个明层中设有一个暗层,承担结构加固的功能。数千万计的构件全部通过木质榫卯咬合,采用了七十多种不同样式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斗拱类型最丰富的单体建筑。站在现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不同层,同一层,乃至里外的斗拱都不一样,完全不对称,这极大的增加了修复的难度。除了木塔自身之外,塔身上各式牌匾,壁画,以及内部供奉的34尊彩塑像,跨越不同朝代和工艺,这些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修复界最大的一个难题。
尾声
所以这座慢慢倾斜中的千年古塔也就有别于了其他的景点,你并不会知道下一次是否还能完整的见到它(毕竟一旦开始修复,塔身的大部分样貌也会被遮蔽起来),所以抓住当下,趁着假期,即刻出发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