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06-07 14:04
我们的自驾之旅结束了河南小浪底黄河枢纽的观光,原本行程已经进入尾声,然而同行的周长满老师却从网上发现,就在我们返程的路上,可以顺路到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一观,于是记者一行从河南向山西驶去。
皇城相府留影(摄影:路人)
2025年5月27日14:40,我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从河南小浪底驱车进入山西,抵达晋城皇城相府观瞻。到此才发现,晋城皇城相府这座明清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太行山下十分壮观。
康熙字典铜雕(摄影:周长满)
这里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相府”。这里也是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三滴血》、《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白鹿原》等一系列影视剧的拍摄外景地。
康熙王朝剧照(资料图片)
截至2023年4月26日,皇城相府为全封闭双城堡建筑群,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
景区外景观(摄影:冯赣勇)
我们乘坐专用观光车进入景区时听司机师傅介绍说,景区一共包括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相府庄园及海会书院等四个景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景点最值得一观。于是,我们首先来到皇城相府景区。
御书楼前留影(摄影:路人)
走进皇城相府,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御书楼,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正中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午亭山村”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一左一右的楹联分别为:“秋到黄花晚节香”与“春归乔木浓阴茂”,它们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康熙御笔手书(摄影:冯赣勇)
穿过御书楼,便来到了中道庄门楼,高大雄伟的门楼彰显着皇城相府的威严。走过中道庄门楼,一座大牌坊矗立眼前,上面刻满了陈氏家族的荣耀与功绩,据说摸一摸牌坊可以长命百岁,游客们纷纷上前触摸,沾沾福气。
石牌坊(摄影:王珏)
再往前走左侧有一个门洞,进去一看原来是皇城相府中的一座名叫“止园”的花园。止园建成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位于皇城相府城南,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是皇城相府最大的园林。
走进止园(摄影:冯赣勇)
这里充分借鉴了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树木繁盛,建筑色彩明快淡雅,造型轻快活泼,体现着南方建筑的温婉细致。园中筑有书屋,对合成院,俗名“南书院”。书院西缘墙脚辟水塘一区名为“莲塘”,莲塘之南假山嶙峋伸入水塘接于南岸。花园靠山面水而建,后靠苍龙岭,面向樊溪河,引水通渠引自樊溪河。
止园内莲塘(摄影:刘峻)
相传康熙皇帝下榻皇城相府时,陈廷敬在曲江与南塘之间的闲亭摆下宴席盛待君王,康熙皇帝为此亭赐名“曲江烟柳亭”,并亲书匾额。陈廷敬的二儿子陈豫朋与兄弟分家得止园后,因饮井泉之水心舒意满,将井命名为“濂泉”,并自号“濂村”。陈廷敬还曾在此写下《池上晚秋》一诗。
止园南书院(摄影:冯赣勇)
作为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把康熙皇帝御赐的《千字文》等墨宝真迹收录为《御赐点翰堂法帖》,亲自镌刻于石,嵌入止园廊下,还修建了储藏历代家人著述、书籍的“宝文轩”,以训示后辈耕读传家、以礼自持、建功立业、兼济天下。
止园外圣旨牌坊(摄影:冯赣勇)
从止园门洞里出来是一座圣旨石牌坊,经过牌坊对面就是皇城相府的陈廷敬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只见这里分为三进院落,设有9个展室,包含“少年才俊、科考入仕”“翰林清贵、兴文重教”等六大单元。
陈廷敬纪念馆(摄影:冯赣勇)
馆内通过一系列图片、文字、工笔画等形式,详细介绍了陈廷敬从少年时期的才华展露,到科举入仕后的种种经历,如在翰林院的清贵生涯、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与推动,以及作为辅弼良臣为国家和百姓所做出的贡献等。
陈廷敬像(摄影:冯赣勇)
其中,重点展示了陈廷敬“朝官清贫、廉洁自律”的为官之道,通过“拒收钱财”“不徇私情”等具体事例,展现其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使其成为廉政教育的典范。讲述了陈氏家族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家族中人才辈出的盛况,体现了陈氏家族优良的传统家风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陈氏宗祠(摄影:冯赣勇)
接着,我们来到了陈氏宗祠。这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整体建筑依山势建在高坡上,由下而观显得隆重、威严,体现出对祖先的敬重。
宗祠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宗祠的建筑风格兼具明代建筑简洁洗练、古朴典雅的特点,如一概不施斗拱,枋木主要是平板枋、大额枋和雀替,柱础石、门枕石及影壁等素面无饰。
宗祠内庭院(摄影:冯赣勇)
陈氏家族从明孝宗年间到清乾隆年间的260年中,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其中6人进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供奉的灵位(摄影:冯赣勇)
作为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庙,是陈氏家族进行祭祖仪式、缅怀先祖功绩、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宗祠内供奉着明清两代四十位功业卓著的陈氏先贤灵位,以启迪后世子孙奋发图强。
总宪府(摄影:冯赣勇)
从陈氏宗祠出来,我们又来到总宪府的冢宰第。这里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最初为陈氏别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后重新扩建。“冢宰”是宰相别称,意为百官之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陈廷敬升任吏部尚书,陈氏在大门走马板上装饰“冢宰第”三字,后陈廷敬拜相入阁,又悬挂“大学士第”匾。
前院相府(摄影:冯赣勇)
这里基本上仿照北京故宫前堂后府、东书院、西花园模式修建,由前院、中院、后院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约1553平方米。大门面阔三间向南而开,门额走马板上“冢宰第”三个木雕大字,门檐两柱间悬挂“大学士第”牌匾。
相府庭院一角(摄影:王珏)
进入大门向东过庭院便是仪门,面阔三间,中间正门为主人及贵宾通道,平时关闭,只有皇帝驾临或朝中一定级别的官员造访时才开启。进入仪门院内正面主体建筑是迎客大厅,五间七架结构,方梁方椽,用材硕大,雕梁刻柱,工艺考究,体现出一品官宅的气派。因这里是陈廷敬的府邸,建筑布局严谨,装饰精美,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年陈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河山楼(摄影:冯赣勇)
最后来到相府院中的河山楼,这里是陈氏家族为抵御乱军侵扰而建造的防御工事,共有七层,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楼顶建有垛口,底层深入地下,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在河山楼上俯瞰四周,青山连绵,溪流潺潺,皇城相府依山就势修建,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河山楼前留影(摄影:路人)
在皇城相府内,还有许多文物展览和文化表演。人们在书房里可以看到了陈廷敬亲笔书写的《康熙字典》手稿,感受到了其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此外,景区还上演了如金榜题名、迎圣驾等精彩的节目,让人沉浸式感受古代科举的高光时刻和皇家出行的热闹。
河山楼前演出(摄影:冯赣勇)
结束了皇城相府的观瞻,我们专程景区交通车又来到郭峪古城景区继续参观。郭峪古城内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鳞次栉比,400余座院落错落有致,宛如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郭峪古城留影(摄影:刘峻)
走进古城内,只见古老的巷道以石条铺就,曲径通幽。巷道两边耸立着两层楼高的明代民宅,木雕窗棂、石雕门墩处处显露着晋商的讲究。沿着巷道漫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明清时期,能感受到当时这里的繁华与热闹。
走进古城(摄影:冯赣勇)
其中的豫楼建于明崇祯十三年,是“侠义豪商”王重新以工代赈独资修建的防御工事。“豫”取自《周易》“豫卦”,意为“知变应变,凡事提前做好准备”。
古城豫楼(摄影:冯赣勇)
豫楼共有13层,底层墙厚2米,设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必备设施,通过石门暗洞可进入两条暗道通向城外。楼层中间二三层分别还有陈列室及抗战中的郭峪古城展。
从豫楼上俯瞰(摄影:冯赣勇)
我顺着楼梯攀登了101台阶后登上豫楼顶层,从城上垛口眺望,3000米城墙勾勒出的完整城池轮廓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古民居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壮观。
漫步古城墙(摄影:冯赣勇)
郭峪古城的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现存古堡墙高12米,宽5米,长1400米,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还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
古城墙留影(摄影:王珏)
登上古城墙漫步,心胸豁然开朗,在此凭栏远眺,可以看到远处的皇城相府,以及连绵的山脉和广袤的田野,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陈廷敬父子像(摄影:冯赣勇)
由于皇城相府景区实在太大,故此,我们在景区内的七天酒店住了一夜,第二天,又再次到皇城相府转上了一大圈,本想到相府庄园及海会书院再看看,但因时间所限没有继续前往,我们圆满结束了自驾山西晋城之旅后开启了返京的行程。(图文:冯赣勇)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
准备5.1日从上海到山西7日自由行。本次旅游是以火车、公交班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请高手安排行程、住宿、交通…谢谢!
2023-03-26 13回答 - 2024-09-02 30回答
- 2024-08-13 14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