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三游陕北

编辑
天数:5 天 时间:10 月 人均:2500 元 和谁:夫妻

          2008年4月我初游陕北,主要是去革命圣地—红色延安,2019年7月我再游陕北,是为了拜谒华夏人文初祖黄帝陵,其实除了上述两地外,陕北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于是就有了今年10月的第三次陕北之旅,此行比前两次走得更远、更美,而且所看到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延安三山

上午在西安站坐9点多的城际列车,2小时抵达革命圣地延安,住下后坐公交前往宝塔山,这是延安的地标,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塔山原名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早年我来延安时曾登此山,这次重上宝塔山是为了另一处名胜古迹。古代的延安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曾在此屯兵设寨,戍边御敌,宋、明、清历代遗留下许多石刻,形成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我原以为这些摩崖石刻位于山上,但坐景区电瓶车上山时才发现,这些石刻实际上就在山下的宝塔山路边,过往行人无需进入景区即可一睹其风采,主要有“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处”、“嘉岭胜境称第一”、“一韩一范,泰山北斗”等,其中以北宋范仲淹的“嘉岭山”、“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最为著名,前者为隶书,系这一片摩崖石刻之最,高3.68米,宽3.37米,为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秋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巡视延州时所题,字体遒劲有力,洒脱豪放,最后还有蒋某人为孙中山所题的“全民导师”。

宝塔山摩崖
宝塔山摩崖
宝塔山摩崖
宝塔山摩崖
宝塔山摩崖
范仲淹石刻
蒋某人石刻

虽然是革命圣地,但宝塔山仍要收费60元,其实山上并没有什么景观,只有那座中国人都熟悉的砖塔,塔属于寺院建筑,明清时山上庙宇林立,红极一时,此塔原名岭山寺塔,说明塔旁原有一座寺院,但除此塔外其他建筑早已不存,据明嘉靖《陕西通志》载:“岭山寺在府城南一里嘉岭山上,金大定九年建,有塔。”从此可知岭山寺修建于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之前,因为说有塔,而不是建塔,说明当时塔已经存在,《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卷》说的更具体,称此塔重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金世宗大定九年和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年1608年)重茸。据延安市宝塔区政府网站称,此塔的修建与“黄金锁骨菩萨”有关,

岭山寺塔

古代文言纪实小说《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延州妇人的奇异故事,此妇人是锁骨菩萨的化身,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来自西域的胡僧道破实情,启发了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唐、宋时期延安地区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中国革命的标志和象征。岭山寺塔高44米,八角九级,为楼阁式砖塔,辟有南北两门,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全城风貌尽收眼底,但现在

岭山寺塔
延安城区

大门紧锁未开。塔旁还有一座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铸造的铁钟,高1.5米,直径1米,此钟原悬挂于延河对岸的清凉山顶太和道观内,当年边区保安处将其移至此地,敌机来时作为报警计时用。现在山上已建成为公园,山门、上山步道、摘星楼、烽火台为新修,林木葱郁,环境优美,是人们游览延安的必到之地,但想拍摄宝塔山的全景,还要去延河对面的清凉山。

明代古钟

清凉山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是新中国的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新华书店和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当年均在山上办公,如今从山下路边北望,陈毅所题的“万众瞩目清凉山”分外醒目。清凉山不仅是革命遗址,还有很多佛教石窟,早年我到延安时未上清凉山,这次来一定要去看看,进入山门石牌坊后右侧就是新华书店旧址,利用两个石窟作为办公场所,面积很小,条件艰苦,窟中有座佛像姿态生动,可惜鼻子已毁坏了。

清凉山
山门石牌坊
新华书店旧址
窟中佛像

清凉山石窟始凿于北朝晚期,北宋时达到鼎盛,山上现存佛教窟龛64个,大都开凿于宋代,山上还有144处摩岩石刻,历来被称为延安第一名胜。新华书店旧址旁的第4窟释迦洞未开放,但这里岩壁的天然纹理非常特别,在此回望对面的宝塔山,前面近处为延河大桥,是我儿时熟悉的典型延安图景。

释迦洞
岩壁纹理
远望宝塔山

由此再向前不远便是山上规模最大的万佛寺,这种一种较为少见的洞窟式寺院,主要有4个石窟,佛像1.1万尊,万佛寺真正是名符其实,此寺开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皆有造像或维修,为陕北四大石窟之一,其中1号主窟万佛洞规模最大,为屏柱式中央佛坛窟,洞内的佛像保存基本完好,除正面3尊坐佛像和侧面2尊站佛像外,窟内石柱上和四壁上密密麻麻全是小佛,约近万尊,场面宏大壮观,雕刻技术高超,范仲淹曾赞曰“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间亦稀缺,绝学岂无存”,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集大成之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寺正门
万佛寺主佛
万佛寺
万佛寺
万佛寺
万佛寺

范仲淹曾赞曰“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间亦稀缺,绝学岂无存”,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集大成之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山的蓬莱阁为两层精致小巧建筑,穿门而入是一个临山开凿、三面合围的大院落,这是一处道观,崖上有“云轩”、“仙石灵岩”大字石刻,此院曾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旧址,安全保密性毫无问题。

蓬莱阁
崖上石刻

最后我们来到杨家岭,这里是当年党中央的住地,走进狭小的南门,首先看到的是中央大礼堂,1945年4-6月党的七大在此召开,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思想首次写入党章,并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后面路口正中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左侧上坡,可以看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旧居,都是靠山的窑洞建筑,非常简朴。

中央大礼堂
七大会址
毛泽东旧居
周恩来旧居
朱德旧居

1934年11月党中央从凤凰山迁到这里,在此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时撤离,是毛泽东延安时期住得最久的地方,我们走后20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局常委们也到此瞻仰。延安三山—宝塔山、清凉山、杨家岭都在城内,山也并不高,但均为延安革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前两处均要收费,只有后者是免费景区,这应与前二山存在古迹有关。

“文保”碑

                                                                                     甘泉双沟

        延安不仅有革命圣地和名胜古迹,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甘泉大峡谷就是近几年新崛起的热门景点。甘泉是延安市下辖的一个县,大峡谷景区位于其西北部,原名张家沟,又称雨岔大峡谷,雨岔是所在村的名字。延安至景区仅85公里,各旅游网站上均有一日游广告,延安运输公司也开通了旅游直通车,往返交通非常方便,在车站和微信中的“好行网”上可以购买车票,也可以购买门票,价格比旅行社的报价便宜。甘泉大峡谷景区内有花豹岔、龙巴沟、牡丹沟、一线天、桦树沟等多条山沟,每条沟的景观各有特色,其中桦树沟距离景区入口最近,也最受欢迎,据说其景观可以媲美著名的美国羚羊谷。网友称景区每天只开放两个沟,由游客中心当天对外发布,各沟之间都有几公里的距离,头尾二沟相距最远8公里,进出需要坐70元的景交车,自驾车不能进入。网友还说实际上这里的山沟不少,但大多未开发,景区附近有不少带摄影团的当地人,可以雇他们带路去这些野沟谷,景色并不逊色于景区,但前往野沟谷的路况并不好,这种沟谷的入口也很隐蔽,自己去很难找到。对于游览甘泉大峡谷的最佳季节,网友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3-5月,也有的说是5-10月,因为这个季节,受到光线强弱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角度影响,沟谷内的石壁对太阳光线的反射状态达到最佳,而冬季太阳的高度角太小,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沟谷内光线不足,所以石壁不会呈现出最好的状态。不论是几月份,阴天总是不宜,拍摄效果不佳,如

景区标志
景区示意图

遇上下雨天游览则更是不便,因为沟内地势较低,若是下雨很容易积水,进沟一定要租雨鞋,不然自己的鞋子就废了,但在水中行走总是遭罪,如果是雨季景区可能会被关闭。与一般景区拍照时段早晚为佳不同,在这里拍照需阳光直射进沟,阳光灿烂的中午出片效果最好,最佳时间是11点到下午3点之间,能拍出光影流转的效果,有人说桦树沟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在午后2点左右,此时阳光最好,沟内颜色也最为丰富,但人太多时拍照难,只能越过人头往上照,穿衣要选择高饱和度亮色的服装,颜色鲜艳的衣服拍出来很好看,不要选择棕色这些与背景相近的颜色。虽然延安前几日一直是阴天,但预报说今天大晴,早上起床果然如此,蓝天丽日如约而至,白天气温也降为十几度,这可不是什么机缘巧合,而是我精心筹划的结果,上午8点半我们在延安汽车南站上车,途经的下寺湾镇有不少民宿、餐馆,10点过已到达景区门口,但在此折腾了半个小时,有两个无连续3天核酸检测的游客被景区拒绝入内。近11点我们终于坐上景交车,前往26公里外的龙巴沟,此沟是各沟中最长的,达2500米,其中前800米为旅游景观,后段1700米为探险景观,其余如花豹沟、牡丹沟,长度均为200米,桦树沟为800米。半个小时后到达停车场,下一个坡就到龙巴沟了,沟口看上去非常普通,周围的地貌也并无特别之处,难以想象其中还大有乾坤,沟内地面除少数人工修整,大部分处于自然状态,全是碎石泥沙,宽处可以几个人并排同时行进,窄的地方只能一个人侧身通过,然后又慢慢的变宽,再变狭窄,循环反复。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进入沟内向里走,很快渐入佳境,阳光从峡谷顶部照射下来,幻化出形态万千的奇幻色彩,大家对两侧凹凸不平的岩壁、曲折起伏的线条发出啧啧惊叹,我也是走南闯北的旅游达人,但这种地质奇观还是第一次见,坚硬粗糙的岩壁竟能够演绎如此线条流畅、婀娜多姿,仿佛有质感的万般柔情,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对这种地貌的形成原因感到好奇,据说几亿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岩体被分裂成一道又一道的裂缝,高原暴雨导致的山洪不断,又经历了亿万年的流水切割侵蚀,逐步发育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沟谷地貌。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除了玲珑奥妙、千变万化的曲线外,龙巴沟的另一种神奇在于其五彩斑斓的色彩,在沟顶阳光照射处的岩壁是一片橘红色,中部则呈土黄、浅灰色,下部许多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长满了翠绿的青苔,原本冰冷的沟谷顷刻间变得柔情而温馨。近1个小时后来到一拐弯处,景区在此设了“禁止通行”的牌子,后段应该是未开放的探险路段,游客们均在此原路返回入口。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龙巴沟

今天开放的是龙巴沟和桦树沟,我们坐上景交车沿大路返回,在距景区16公里处的甘家沟附近,左拐进另一条支路,很快来到桦树沟入口,桦树沟虽然长达800米,但前半段只是一条较宽的普通山涧,后半段才展现出其神奇之处,不仅比龙巴沟更高、更深,沟顶的曲折也曼妙多姿、美轮美奂,此时正值中午,阳光沟顶的高处泻入,透过狭窄的裂缝直射进沟内,刻划出一层层流畅的波纹曲线,岩壁则被光线折射出绚丽的色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度的光线照射下,沟谷内所呈现出的色彩也各不相同,真是如梦如幻的光影世界,两侧石壁看似轻柔实则坚硬,岩壁表面像是被精心打磨过,层次和纹理顺着岩壁向前流淌,仔细端详沟内岩壁上的曲线,每一段都有着无以伦比的美,岩壁九曲回转如波浪般从身边划过,线条优美流畅,这也许是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疤了,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想象着亿万年前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地壳震动,又经历了多少次的流水精心打磨啊。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

桦树沟入口和出口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方向,游客无需像龙巴沟那样走回头路,走到出口时我发现这里是水流入沟处,但水流很小,水沟也很浅,如何能塑造成身后那高达二、三十米高的深沟,大自然真的是无比神奇啊!网友大都说甘泉大峡谷中桦树沟最美,大片也多出自于此,有的人甚至感到没拍够,又倒回去补拍一遍,我认为龙巴沟和桦树沟各有千秋,前者主要是向前后看,后者主要是向上看。

                                                                                   龙洲波浪谷

       波浪谷位于榆林市靖边县龙洲镇,距榆林市区近200公里,而延安过去则只有160公里,也有旅游直通车可达,而且全程高速只需2个半小时,交通非常方便,但需4人以上才能成团发车。龙洲波浪谷因拥有众多波浪式丹霞地貌景观而得名,红色岩石的表面呈现出一种流水状,一圈圈、一坨坨或一弯弯,真的是无风却起浪,无水也有波,网上说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也有一个同名的景区,但美国的波浪谷为红白相间,而龙洲的波浪谷则以红色为主,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这里以前一直默默无闻,直到近年来才被摄影人发现,此景区去年1月份开始正式营业,但网上已有不少攻略文章介绍,景区分为火焰丹霞区、赤壁丹霞区和地心丹霞区三大部分,其中前者又称B区,距景区入口最近,也是最早发现的龙洲丹霞地貌,地貌特征非常符合波浪谷这个名字,这一区域原名红砂峁,现在波浪谷之称是来这里的摄影者给起的,此处的红砂岩色泽鲜艳,

景区示意图

远看好像火焰山一样,所以叫火焰丹霞区,景区已建起游览栈道,有红沙台、喜鹊台和九曲台三个观景台,其中九曲台因其景观“九曲黄河 ”最为著名,深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后者又称A区,主要是在峡谷底部的行走,可游览区域面积最大,游客最集中,可零距离接触丹霞地貌景观,主景区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有三个主要的游览区域:飞波台、龙回首和一线天,飞波台和龙回首在地面上,分别建有观景台和前往的栈道,要游览一线天则需下到谷底,最后需要爬一段坡才能达到西门台。今天又是一个适合游览的大晴天,上午11点我们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玻璃桥,但需另外收费所以无人通过,大家先下沟过分景台路口后上山,很快来到火焰丹霞区,这是一大片平坦的坡地,红色岩层表面呈一道道波纹状,全部呈流水状地凝固在这里,

先下沟再上山
火焰丹霞
火焰丹霞
火焰丹霞

丹霞地貌我们见的多了,但这种以纹理线条为特征的奇异丹霞还是首次见到,而且比传统意义的丹霞景区红得多,而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基本上呈黑、灰色。火焰丹霞区栈道边的说明牌称这是洛河组砂岩,为波浪谷丹霞地貌成景地层,形成于距今9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原为干旱炎热的沙漠环境,因沙丘不断浸渍地下水,一层层沉积凝结成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和纹理,又经地壳运动、流水与风力的自然雕琢,形成各种线条、巷谷、赤壁等景观,这种岩层统称红砂岩,地质学上命名为“砒砂岩”,质地以紫红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局部夹粗砂岩和粉砂岩,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量铁质,发育风化为大型斜层理和交错层理。龙洲的红砂岩原来大都被厚重的黄土所覆盖,经过陕北黄土高原数千万年的大风吹袭和季节性暴雨的强有力冲刷,红色岩层逐渐显露出来,又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因此网友们都说在陕北这个黄土覆盖的地方,能有这样的独特景观真是个奇迹。火焰丹霞区最精彩的部分在流波台,流波取“行云流水,波浪翻涌”之意,是波浪谷景区最为典型的纹理地貌,这里的红色岩石呈现出一种流水状,就像红色的泥浆一般纷涌汇聚,如黄河流水一般倾泻而下,注入前方赤壁丹霞的峡谷内。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流波台

由此下行来到刚才经过的分景台路口,上行可去火焰丹霞区,下行前往赤壁丹霞区,那是波浪谷的第二个景区,位于火焰丹霞和地心丹霞之间,我们一直走到谷底,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流沙河在此形成一条绿洲,其北面巍然屹立着连续三段高达近百米的红色断崖,形成了巨大的天然回音壁,高声一喊,余音缭绕,其中有一处弧形转弯,几十米开外聊天,只闻其声近在耳畔,但不见其人,甚是绝妙,但网上大多数游记攻略对此地很少介绍

分景台
分景台路口
分景台路口
赤壁丹霞
赤壁丹霞
赤壁丹霞
赤壁丹霞的大足
赤壁丹霞
赤壁丹霞
赤壁丹霞
赤壁丹霞

我们沿着木栈道继续向前,穿过“时光隧道”后有一个休息服务点,这是一个三岔路口,向左是去一线天,向右上行爬一段坡便到地心丹霞区域,“地心”并不是进入地下洞穴,而是位于峡谷底部,有一条将近500米的栈道,走起来很舒服,是近距离观赏地形地貌的好地方,龙回首是地心丹霞最大的一个景点,其景致包罗万象 ,红石岩怪石嶙峋,姿态万千,而在不长的“时空峡谷”,人行其中,蜿蜒曲折,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时空峡谷”
“时空峡谷”
“时空峡谷”

地心丹霞区域除了流畅的线条外,还有不少团状圆圈,纤细的岩石纹路清楚地展示了沙丘沉积的运动过程,纹路的变化反映出每一层砂岩随着沉积矿物质的含量不同而产生的颜色深浅差异,红色主要是由铁和锰的氧化而产生,这些颜色不是一成不变,往往在交错处和角落里形成更加复杂。最后我们登上西门台,由此前往景区出口还有1公里多路程,周边的景致都距离较远,在桥上可俯看刚才走过的深谷,眺望远处的黄土高原。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地心丹霞
黄土高原

今天在此游玩4小时,所走的路程达8公里,虽然是此行走得最多的一天,但比以前出游时动辄十几公里的记录,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在此友情提示:在波浪谷要拍出好照片,在时间要求上正好与甘泉大峡谷相反,因为早晚的阳光成斜线,能更好地体现波浪谷岩层的线条和纹理,中午时阳光直射,岩层的线条和纹理很不明显。至于网友经常提到的所谓“水上丹霞”,也就是所谓的C区,实际上位于景区之外,我们的司机也将车开到附近入口,是否去看随大家自愿,虽然网友对此地大力推荐,认为其景观胜过我们今天游览的陆地丹霞,但从实地情况看比较一般,尽管水色不错,但几乎看不上红色岩石,水上丹霞似乎名不符实,下午3点半我们踏上归途。

                                                                                  榆林镇北台

        最后一天乘C字头的城际列车继续北上,2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榆林。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有“塞上明珠”之誉,在其城北7公里处有两个相邻不远的景点:红石峡和镇北台,前者长约350米,峡谷东、西两崖对峙,下有玉溪河流过,在其东西两岸的石壁上有25处佛教石窟,西岸壁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有真、草、隶、篆等历代石刻160余幅,其中有清代左宗棠所题的对联,红石峡因此号称“塞上碑林”,为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是榆林老八景之一;后者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长城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军事设施之一,也是明长城中体量最大的建筑遗存,有“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 ,也是中国长城三大奇观:即东部的山海关,西部的嘉峪关,中部就是榆林的镇北台。

镇北台

我们在酒店放下行李,还未办理入住便赶往红石峡,但却被门卫禁止入内,原因是行程卡上有西安的记录,即便我们有连续7天的核酸阴性也不行,西安有1300万人,每天进入的外地人也有几十万,景区这种做法完全是典型“一刀切”。我们带着忧虑的心情转到镇北台,没想到这里只要绿码即可进入,看来红石峡的做法并不是榆林市的统一要求,而是景区自身的“土规定”。

景区大门

镇北台位于红山顶上,扼控南北,巍峨挺拔,台呈方形,高4层30余米,底大顶小,逐层收进,其中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周长320米,占地面积5千平方米,是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烽火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北台之各层均为青砖包砌,每层有石台阶可登,各层台顶外侧砖砌有垛口,台面上铺设青砖

镇北台

镇北台东墙南侧设城门,这个不起眼的小门就是进入镇北台的唯一入口,进去后左拐上坡又是一门,门上硕大的两个大字"榆塞",言简意赅地点明了镇北台的地位和作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周围原有屋宇环列,为当年太守台戍卒营房,配备有旗帜、鼓、弩、软梯、礌石、铁铳、火药、柴草等,现仍存遗址。

"榆塞"门

二层台南设砖石踏步和卷洞,向东直通三层,墙拐角立有一碑,落款为明万历时巡抚涂宗俊,但看上去应该是新立的。南墙石刻横额“向明”,也为涂宗俊所书,而北墙原有涂宗浚所书所题“镇北台”石匾已毁,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台顶周长35.4米,台面面积为255平万米,原建有木结构瞭望哨楼一座,清末时坍塌,

涂宗俊碑
登台卷洞
南墙横额“向明”
北墙横额“镇北台”

站在台顶北眺,整个城院和逶迤长城尽收眼底,东北侧还两座敌楼,但一看就是现代新修建的,远处是一望无际茫茫的草原戈壁。在城内西北角有一红山墩,是古代与郡县、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俗称烟墩,其历史可追溯到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赴此修筑长城,红山墩便是秦长城的遗迹,以后历朝都把这一地区视作边关重镇,为北方边疆的防御重点,有“天下之势,西北为首,而夷虏之患,全陕为最”之说,

北侧大院
东北侧敌楼
秦代红山墩
东侧大院

当时这里曾是汉、蒙边境,但陕北的军事治所延绥镇设在绥德,距长城还有200多里,明成化年间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他看出了蒙古部落屡犯边关、治所响应缓慢的弊端,便上书朝廷,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把延绥镇治所迁到了榆林卫,同时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复和加固了长城,次年又马不停蹄地完成了东、中、西三路长城,以后西北边疆、东北边疆争相仿照,建立起明朝绵延边境的长城防御体系,开启了明朝中后期的“长城时代”,余子俊也被后人誉为“榆林之父”,最后官至户部、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时任延绥巡抚涂宗浚又在红山顶上筑起镇北台。

镇北台

我是一个“长城控”,从东端的虎山到西端的嘉峪关,我走过不少长城要塞,镇北台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处边防军事设施,附近还有边境贸易场所,紧依台下方面侧是易马城,东侧是款贡城,这种情况在长城沿线比较少见,如今易马城已毁,但东侧的款贡城犹存。明代曾对北方实行经济封锁,蒙古族强烈要求互市贸易,几乎“无岁不求贡市”,“请以牛马易粟豆”,并且保证“边内种地,边外牧马,夷汉不相害”,巡抚余子俊考虑到边贸交易的需要,在红山脚下的长城南沿建起一座方形小城,取名款贡城,

款贡城

便于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献纳贡品,后又主持修筑了蒙汉民间互市场所—易马城。“款”的意思是通款、款待,“贡”的意思是通贡、朝贡,“款贡”是指在政治上臣服,派遣使者进贡牲畜、特产等物品,经济上则是以互市为形式的官方贸易。款贡城背倚镇北台,西高东低,城池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75米,占地3.6万多.平方米,南墙设一城门,是中原人员、物资进出的唯一通道,北墙则设两道城门,供朝贡、交易的人员、车马、物资通行,交易日搭

款贡城东墙

建帐篷供双方进行物资交易,城内原建有会盟馆,为明朝边关官员与蒙古部落首领或使臣洽谈和交接文书场所,据涂宗俊在《镇北台记》载:榆林红山市十分繁荣,“当贡市期,万骑辐辏”。镇北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设施,而款贡城是汉蒙商贸互通交融的产物,二者见证了边塞烽烟和和平共处的历史,成为与长城并行、互为补充的珍贵文物遗存。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三游陕北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