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会稽山阴之绍兴,秋风秋雨愁煞人。
上海铁路局,和谐号D3205次,CRH2A重联型动车组执轨。沪昆高速铁路接杭深铁路,经过1小时29分钟的飞驰、于11点03分,准点到达绍兴北站。接驳快速公交“绍兴BRT1路”,半小时即到市中心——杭州银行(绍兴分行)对面,打车在起步费之内,下榻预定的银泰大酒店。
饥肠辘辘之下,方显酒店方位的便利所在。府山东侧,即是仓桥直街。这条街虽然不长,却承载着绍兴最古老的烟火气和悠然生活。小桥流水、老街台门、青石板路、江南水乡的“三件套”对于我们早已是耳熟能详,故此也就直奔主题“ 兰亭记·绍兴菜”。店名应该是取自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农历兔年,岁在癸卯,立冬之初,会于绍兴仓桥之兰亭,到此一行……。门口一副对联“沉醉睇刘伶,把盏追永和”,不得不在酒香与墨香的融合中陶醉其中。楼上包厢,名曰“流觞亭”。我等列坐其次,引水流觞,畅叙幽情。越府绍三鲜、树菇烧鹅、花雕鸡、西施豆腐羹、老绍兴臭豆腐、徐文长梅干菜扣肉、菌香牛仔粒、上汤奶白菜、绍味三臭、黄鱼鲞蒸肉饼、兰亭记虾饼、黄酒小笼。地道绍兴菜,越酒行天下。
饭后,沿府山横街西行散步,路之尽头即是府山公园东门,时值越城建区40周年之际,2023年金秋菊花展在越王台摆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越王台拾级而上,登临越王殿。一眼清泉,上善若水;清白堂记,丹心照壁;其清有德,官师之规。殿内正中横匾高悬“於越江山”,殿中间是越王勾践,文种、范蠡的三尊石刻浮雕像。东西两侧墙绘大型壁画《卧薪尝胆》和《复国雪耻》,画前驻足,吴越春秋的粉墨众生,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之势跃然而出。正应了两侧抱柱联的点题之笔:“生聚教训功垂於越,卧薪尝胆志切沼吴“。
三蓬亭,为纪念文种而建。相传,文种自刎而死,题跋自叙。死前曾有自策:“后有贤者,百年而至。置我三蓬,自章后世”,再寻阶而上数十米,即为府山之巅——飞翼楼。古越龙山望海亭,今之府山飞翼楼。
出了府山南门,便是绍兴博物馆。走进绍兴的历史,走进绍兴的前世今生。它根据绍兴历史上建置的变更,分"远古的绍兴、越国、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近代绍兴"六大部分。从於越先民的刀耕火种,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会稽铜镜、越窑青瓷,到浙东唐诗之路;从魏晋风骨,盛唐气象、大宋集美,到鉴湖越台名士乡。可谓越地春秋,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府山公园南麓东侧是党史教育基地“中共绍兴历史展陈”。序厅加上一栋三层的展览厅,共展出百余幅图片,并配有珍贵实物和影像资料。展陈分为“革命壮歌”、“建设洪流”、“改革春潮”、“时代新篇”四个篇章,场馆的布局契合了“四史”学习的主线。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2021年“七一”前夕,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展陈落成开馆。若有所思,知所从来, 思所将往, 方明所去。
“古轩亭口”,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之地。辛亥革命后,此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碑身镌刻大字为张静江书,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的《秋先烈纪念碑记》。纪念碑西侧建有“古轩亭口”牌坊,东侧建有秋瑾纪念广场及秋瑾汉白玉塑像,其后照壁上镌刻孙中山先生所题“巾帼英雄”四个鎏金大字。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从容就义为了唤醒麻木的民众。烈士的鲜血成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里的药引子,血的教训,只能用血来书写。民众的愚昧和看客们的麻木,革命者无畏,在他们眼里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划破铁屋子里黑暗的一道光,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鲁迅的《病后杂谈》文中再次提到:“这就是秋瑾小姐就义之处,他们常走,然而忘却了。”
DAY 2
鲁迅故里寻故人,寄意寒星荃不察。
越地文化传承千年,名人贤士辈出。但来这里的人几乎都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来拜谒鲁迅故里。鲁迅故里由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故居三部分组成。一堵石墙,上刻巨幅版画“鲁迅先生半身像”及鲁迅故里整体外观和街景,前置几组铜人雕塑。
东首是鲁迅祖居,沿街第一进头门,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仪门上方悬挂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第二进“大堂前”,正上高悬“德寿堂”匾,两侧抱柱联:“身无半文心通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三进“香火堂”;第四进为座楼。周家老台门是目前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
鲁迅祖居正对面立一照壁,镌刻“民族脊梁”四个鎏金大字。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细雨如丝,淅淅沥沥,打湿了布满青苔的青石板桥。寿家台门(三味书屋)与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隔河相望,中间狭长的水道三三两两停着一排乌篷船。自古越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但在这些船中,最夺目的就数这“青山绿水乌篷过,翠碧丛中一点墨”的乌篷船了。头戴乌毡帽,船夫起摇橹。白墙黑瓦间,穿梭水道中。成了绍兴独特的文化符号。
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昭示此乃累世经学的书香门第。第二进为大堂前,上悬“思仁堂”匾一块,两侧对联:“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穿过天井即第三进,有一间寿镜吾先生的书房,内置《二十四史》专用书柜,额枋上悬一块“三余斋”匾,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此生有味在三余。
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在绍兴就读于寿镜吾先生的私塾,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旁边摆的是寿镜吾先生的画像。鲁迅的课桌紧挨着左边的墙,课桌上刻的“早”字,谨以自勉。
走进鲁迅纪念馆,便走进了鲁迅伟大而不朽的一生。序厅一尊鲁迅座像,神色凝重,目光深邃。似乎在咀嚼他的《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主厅分两层,按时间顺序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
第一部分:鲁迅在绍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混沌初开;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思想进化,脱胎换骨。走异路,求新知。赴日留学,有一种茫漠的希望;弃医从文,改造国民之精神。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以此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教书育人,投身辛亥革命运动。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五四”新文学的诞生,《狂人日记》的发表,在铁屋子里呐喊,只为惊醒梦中人。地上本无路,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厦大闲居,两地相思,青鸟传书,轰轰烈烈的革命和炽热的爱情在广州召唤;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一同走吧,这里已无可留恋。第四部分:鲁迅到上海定居,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二楼北大厅,第五部分:民族魂。中间是鲁迅半身像,背靠“民族魂”三个鎏金大字。左边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的评价”,右边是“党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致许广平的唁电。”
不远处,就是鲁迅故居,走进周家新台门,便走进了鲁迅的童年。新台门形制与老台门差不多,也是南北向,前后六进深宅大院。第一进“竹丝台门”,挂“翰林”匾,过仪门,长廊间是四方形石板天井,即“桂花明堂”,两旁原各种一株金桂,故此得名。第二进“大堂前”,上悬“德寿堂”匾,两侧抱柱联:“持其志勿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过砖雕门楼,石板天井。第三进“香火堂”,现为辅助陈列厅,展厅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楼下西侧为鲁迅先生的卧室,里面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第四进为两开间楼房,楼下东首前半间称为小堂前,是鲁迅家用餐、会客的地方。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楼下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的卧室,后半间是过道;第五进是灶间;第六进为三开间平房,中间有门通往百草园。
那个承载了鲁迅先生童年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其实就是一个菜园子。是鲁迅小时候和伙伴们玩耍的地方,成年后专文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不必说一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高大的皂荚树,单是面对那块刻着“百草园”名字的石头,就有无限的遐想:“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从来如此,便对么?
莫因半壁忘全壁,最爱诗园是沈园。
沈园又名“沈氏园”,始建于南宋。分为古迹区(北苑)、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彼此相连,又相对独立。过了“放翁桥”便是“沈氏园”的石牌坊大门。迎面一块“断云石”,有意无意地点明了沈园的主题——陆游和唐婉的千古绝唱。
落叶知秋,霜降冬来。园内错落有致的亭台楼轩、小桥流水,曲水流觞。荷花池旁,寒鸦戏水,鲤鱼摆尾,生趣盎然。满眼池中之物,独怜秋之残荷,顿生一丝清冷“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分布在北苑池塘周围的景点,从“诗境石”、“问梅槛”、“八咏楼”、“六朝井亭”、“闲云亭”、“钗头凤碑”、“宋井亭”、“葫芦池”、“春波桥”、“如故亭”、“孤鹤轩”、到“冷翠亭”、这些诗情画意的名字,无一不是按照陆游和唐婉的故事情节而来。香消玉殒钗头凤,沈园就此成为陆游终生魂牵梦萦的相思地,深情不能自遣。写下沈园怀旧诗二首,其中一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可谓是绍兴独有的至极浪漫。
从双桂堂再向东,过两园间的夹道“宫墙怨柳”,即进入东苑部分。入口出置一太湖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首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被金庸大师借《神雕侠侣》中李莫愁之口,多出了一个“人”字,而被世人所熟知。连沈园的一块石头也不能幸免,影响力可见一斑。主要建筑均环水而建,池畔假山堆叠,高低错落。四周树木掩映,亭台相映。琴台识音,广耜观鱼。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相印亭,琼瑶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故鹊桥归路。
牌记曰:“绍兴二十一年,春,两人邂逅于沈园,陆游重忆往事,感慨怅然,题《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传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可惜唐婉的全词没能流传下来。后人不忍让唐琬的才情埋没,依断句补拟了一首《钗头凤》。 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现在的《钗头凤》题壁墙,是用沈园考古挖掘出来的旧砖砌成。沈园相遇、无言以对,留词相望,残壁遗恨。当年陆游覆水难收,情不可遏,走到墙壁信笔而书,写下了《钗头凤·红酥手》,怅然而去。唐婉触景生情,以泪相和,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作为答词。一唱一和间,尽识人间愁滋味。故而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欲休还说,却话沈园题壁时。而今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相爱不能长相依,此情绵绵无绝期。
从“如故亭”抬眼望去即是靠墙的“半壁亭”,亭前有楹联:“莫因半壁忘全壁,最爱诗园是沈园”。亭壁上镶嵌“重建沈园碑记”石碑,记述了沈园的历史变迁。一条羊肠小道,通向一墙之隔的南苑——“陆游纪念馆”。主要由安丰堂、务观堂、碑廊和雕塑组成,集中表现了陆游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第一进展厅“务观堂”,主要陈列陆游的手迹复制品和碑刻、拓片等。后面庭院,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雕塑。东边名为“孤村夜雨”;西边名为“铁马冰河”。第二进展厅,“安丰堂”为陆游史迹陈列,三个主题分别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壮志、“却恐他乡胜故乡”的爱乡赤子、“沈园非复旧池台”的爱情悲歌”,展示了“壮心未许全消尽,恒古男儿一放翁 ”的英雄本色。显眼处,一尊陆游雕像,背衬毛泽东手书陆游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表达了陆游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地方菜是绍兴文化的一部分,我等食客也是游客的一部分。沈园附近的“小绍兴家宴”,入园前预定,出园时入席。在绍兴这个最具风骨的地方,一个“小”字则更显江南的柔情。
可能是景区的客流量比较大,点菜区的食材都是预制盆菜。但是看上去很新鲜,所见即所得。千岛湖鱼头皇,干菜排骨,炖豆腐,特色粉丝煲,尖椒牛柳,绍式酥鱼,雪菜马蹄小炒,芋艿豆腐皮,腌笃鲜,干锅花菜,绍兴印糕。菜很精致,糕很别致。一念秋风起,一念花辞树。尘世里有多少美丽的遇见,寻寻觅觅不如不期而遇。
沈氏小园,墙边廊道,偶得一词,求阙补缺。尝题小阕于此间,待得云开见月明。
未完待续……
2023年12月3日 梁
首次种草携程个人主页,排版格式默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梁言讷语”微信公众号供稿,2024年1月23日。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去五山一水四分田的上虞追寻宫崎骏的夏天 16079
- 浙江周边游丨绍兴上虞两天一夜,访古迹,赏风景,拍美照,摘葡萄吃,很香! 70164
- 绍兴——游览古城风光,寻访名人足迹 3524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