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西南约13公里处兰渚山麓的兰亭,因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等人曾在此雅集并写下著名“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而成为书法圣地。依山傍水、竹木掩映、幽静雅致的兰亭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到绍兴旅游,兰亭不可或缺,我三十多年前就曾到过兰亭。2024年10月3日中午我到绍兴后,特意重游了兰亭。
故地重游,兰亭景区布置错落有致,更为雅致,旅游配套设施也完善。兰亭之“亭”原非亭台楼阁之亭,而是古代乡村行政机构,行于秦汉,《汉书》云:“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古代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也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所。
到得兰亭景区,入口处有一镌刻了兰亭集序片段的石碑,吸引人在此驻足留影。
过旅客中心,进入景区。未行多远,就看到竹林掩映处的鹅池碑亭,石质三角形的碑亭造型简洁古朴。
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碑高1.93米,碑上镌刻“鹅池”二字,两字肥瘦有别。相传“鹅”字为书圣王羲之所书,“池”字为其子王献之8岁时所书,父子手迹合璧,成为千古佳话,此碑被人称为“父子碑”。
碑亭旁就是鹅池,池水清碧,池畔岩石上还有几只放养的白鹅,寓意着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传说。
过鹅池上的小桥继续前行,就见到了兰亭碑亭。
兰亭碑亭呈四方形,砖石结构,单檐顶建筑,古朴典雅亭,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兰亭标志性建筑,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碑高1.73米,碑上的“兰亭”两字为清康熙御笔,可惜特殊时期此碑被砸成四块,后于1980年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残字遗憾。
兰亭碑亭前游人不绝,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抓住无人空隙,留下一二帧较为满意的兰亭碑亭照片。
过兰亭碑亭右转,就是流觞亭。
流觞亭为纪念王羲之“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上匾额“流觞亭”三个大字为清光绪年间江夏太守李树堂题。亭柱楹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
亭内有“曲水邀欢处”匾额和“曲水流觞图”,还陈列了当年曲水流觞所用酒具晋代羽觞复制品及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复制品等。
流觞亭前就是兰亭著名景点“曲水流觞”。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石上镌刻“曲水流觞”4个字,显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所描绘的景象和兰亭雅集修禊的典故。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位东晋名人雅士在兰亭雅集修禊。众人列坐于曲水两侧,将盛满酒的羽觞以荷叶为托置于清流之上,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飘流至谁面前停住,谁就要饮酒作诗,作不出的则要罚酒三觥,一觥相当于半斤。此次修禊日宴集,共有11个人各作诗两首,15个人各作诗1首,16个人因没有作出诗而罚了酒,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王羲之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书文双绝,宋代米芾誉之“天下行书第一”。
据说,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来此仿效王羲之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绍兴每年书法节也在此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盛会。我到曲水流觞处,见有不少游客在曲水旁聚坐,当然赋诗是不可能了。
岁月荏苒,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雅集的场所几经兴废变迁,早已不知其确切地址在何处了。今日的兰亭是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启在宋代天章寺旧址旁重建仿建的纪念性场所,几经兴废, 1980年又全面修复。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兰亭碑亭、御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依山傍水,竹木掩映,荷池田田,成为一处优雅的古典园林。
流觞亭东侧是王右军祠。这是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祠堂四面环荷花池。
走进祠内,中庭一方墨池上有以石桥相连的墨华亭。
祠堂正厅香火堂,正中置王羲之塑像,上悬“尽得风流”木匾;两侧有《兰亭集序》摹本挂屏。祠内左右两侧环廊墙壁上镶嵌各种版本的《兰亭集序》摹本石刻,我最着意的是冯承素摹本。
相传王羲之真迹《兰亭集序》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御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王羲之《兰亭集序》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至此失传。后人皆以冯承素双钩填廓摹版本与真迹最为相似。
流觞亭后就是御碑亭。
碑的正面是清康熙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则是清乾隆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祖孙两代皇帝同刻一碑,这是全国独特的,也是兰亭的镇亭之宝。
御碑亭西侧有十八口水缸,水缸旁各置一石桌,上置一块方青砖,游人在青砖上用毛笔蘸水写字,体验当年王献之学字场景。
兰亭园林西侧是一片荷塘,夏日荷花盛放时,当美景宜人。
过荷塘上堤,堤下流水潺潺,这条溪流应该就是兰亭江了,有曲桥和碇步可过涉溪过江。
溪西岸是天章寺旧址,已建亭保护古代天章寺遗迹。
天章寺遗迹周边是一片公园式的文创休闲场所,有供游客仿曲水流觞的文创场所,有小桥流水的仿古码头景观、有兰亭书法博物馆,兰亭江上还有供游客乘坐摄影的竹筏等。兰渚山麓兰亭这片区域园林优美,文化内涵深厚,周边浅溪淙淙,幽静雅致,实在是绍兴郊外一处节假日休闲和书法研学的好去处。
兰亭徜徉不觉到了日暮,出兰亭景区。
乘坐兰亭至鲁迅故里旅游专线车离开兰亭,到游人如织的鲁迅故里时天色已黑。
用罢晚餐,盘桓一会,便乘坐绍兴地铁1号线返回下榻的住所,结束半天游程。
4日上午,我乘绍兴地铁1号线到城市广场站,出站沿胜利东路东行转新建北路北行到斜桥。
登桥而眺,河北岸一带是一片古色古香的老街区,这片区域就是四街六弄的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东起中兴中路,西临解放大道,北至环城北路,南到胜利东路,总面积约0.8平方公里,是绍兴城内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
过斜桥,沿萧山街东行,左转斜桥弄东行,来到位于斜桥弄8号的王羲之陈列馆。
王羲之陈列馆展示陈列王羲之和历代受王羲之影响的书法家作品。进入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王羲之教子习字图》,右边是根据北京故宫养心殿三希堂原样陈设的“三希堂”,展出为清乾隆珍惜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复制品。三幅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名的书帖真迹,《快雪时晴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伯远帖》现藏于北京故宫。
中庭展厅的玻璃展柜展出了四幅《兰亭序》慕本复制品,有唐代褚遂良黄绢本、冯承素神龙本和宋拓定武本,还有明代祝允明临摹的《兰亭序》,从中可感受到《兰亭序》一千六百多年来历代传承临摹的历史。后庭的阅古楼陈列了深受王羲之书法艺术影响的历代与绍兴有渊源的书画大家的作品复制品,其中就有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三绝:《兰亭序》和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宋苏轼《黄州寒食诗》。
离开王羲之陈列馆,前行左转进入蕺山街。沿街北行就看到了位于蕺山街中段游人聚集的题扇桥。
题扇桥因王羲之在此桥畔为一卖扇老妪题扇而得名,据传任东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从蕺山街宅第出门途经此桥时,见一名在桥头摆小摊卖六角竹扇的老妪生意清淡,满脸愁容,顿生恻隐之心提笔为其扇子上各题了五个字并谓只要对人说这是王右军题的字,每把扇子必能卖出百钱的好价格。老妪将信将疑按照王羲之的嘱咐卖扇,不一会儿扇子便被抢购一空。后来,人们便将此桥改名“题扇桥”,为越中尽人皆知的古迹。当然,现在的题扇桥已是清代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重修的单孔石拱桥。虽非故物,但清代的这座石桥古朴典雅,庶几能替代和揣度东晋王羲之题扇的场景。
距题扇桥不远,蕺山街西侧有条名为躲婆弄的小巷也与王羲之题扇轶事有关。那位因王羲之题扇而大卖的老妪尝到甜头后,多次候在桥边等王羲之过桥时求王羲之再在扇上题字售卖,屡次三番,王羲之不胜其烦,就躲在桥旁小巷里,等到老妪走后才过桥。后人便将王羲之躲避卖扇老妪的这条巷弄称为“躲婆弄”。
走上题扇桥,小河两岸河街并行,前街后河,粉墙黛瓦,乌蓬游船穿梭,桨声欸乃,碧水悠悠,一幅熟悉江南水乡古城镇的画卷。
站在桥上北望可以看到蕺山,它是绍兴古城内三座山之一。公元前490年,越王句践以九座孤丘做为立足点建城,千百年来六座小山已先后平夷消失,但府山(卧龙山)、蕺山和塔山依然矗立,成为绍兴这座先秦建立的古城座标。我国所有古城中,城址能从始建至今完全不变的,似乎绝无仅有是绍兴。
沿临街水岸北行,不远处是蕺坊桥。
这座东西向单孔石梁桥是2010年新建的仿古石桥,据说原桥在躲婆弄,已不是古桥,甚至都没有采用原桥石材和样式,只是沿用的蕺坊桥桥名。据说,原蕺坊桥连接古时东西两岸的许多作坊,所以叫蕺坊桥。
桥西堍有木质蕺坊牌坊,桥堍旁民居山墙上摹写了王羲之字帖,给这座新桥增添了一点古风。
过蕺坊桥,继续沿河东岸北行,来到咸宁桥。
咸宁是西晋年号,这座石梁桥以此为桥名,可见此桥始建于咸宁年间(公元275-280年),桥石栏板外侧镌刻的“咸宁桥”名中的繁体字“宁”字是宋代以前的写法,因而断定是宋以前所始建的古桥,清咸丰九年重修。
咸宁桥是一座用替梁木技艺建造的古桥,即在桥石梁下还有三根圆替梁木,至今尚未腐朽,实属少见。
咸宁桥东堍南侧有名为谢湾咏梅诗廊的临河长廊,取咏梅之名是因为附近曾是南宋诗人陆游梅园旧址。
走过咸宁桥,西行来到西街上的戒珠讲寺。位于蕺山山下的戒珠讲寺原是东晋王羲之的住宅,后王羲之舍宅为寺,初名“昌安寺”, 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起开始叫“戒珠寺”,意思是“戒律洁白,犹如珠玉”。 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衢州刺史赵磷直书“戒珠讲寺”额,今存。
王羲之之所以舍宅为寺,传说是王羲之生前最喜欢鹅和珍珠,一天他在家里玩赏一颗宝珠时,一位僧人前来造访。王随手将珠子放在案桌上招待客人。这时又有朋友来访,王请僧人在屋内稍候,自己出去会那个人。王回来时发现桌子上的珠子不见了,便怀疑僧人拿了。虽不便明言,但脸露鄙夷之色。僧人深感委屈却有口难辩,回去后郁闷自缢而亡。几天后,王羲之家的大白鹅也死了,刨腹一看原来是鹅吞下了珠子。王心中悔恨交加,从此戒掉赏珠的爱好,并舍宅为寺。两晋南北朝不少官宦贵族笃信佛教,多有舍宅为寺之举。后世也有此举,成为当时佛寺建筑和寺址重要来源。
戒珠讲寺取名讲寺,说明此寺源系浙江天台山的天台宗,“讲寺”侧重研习佛法义理、讲经论道,为天台宗所倡。戒珠讲寺为古代绍兴城中八大名寺之一,现在的戒珠讲寺为2012年重建,已看不出多少古迹了。
戒珠讲寺前有墨池,墨池因王羲之书法练字清洗笔砚,长年累月池水渐墨而得名。池畔屏墙斑驳沧桑,颇具古意。
蕺山街上一些老屋的粉墙上摹写有王羲之书帖,给街区增添了几许典雅之气。
沿着戒珠讲寺东侧小路登上蕺山。蕺山是绍兴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蕺山又名王家山,盖因山南有王羲之宅第而名。蕺山因山上长满蕺草而得名。蕺草,也称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毒之功效。
蕺山半山腰的蕺山书院曾是明代著名儒学大师刘宗周讲学之地,也是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在蕺山学派的弟子中,以黄宗羲和陈确最有影响。清末时,书院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执教于此。
继续登山,来到山巅的文笔塔。
此塔原名王家塔,建于清初,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形成三塔鼎立之势。1937年因侵华日军建碉堡而被毁,2003年底重建,为蕺山标志性建筑。
登上宝塔远眺俯瞰,绍兴城历历在目。
下山回到蕺山街,街上有建于清代的尚德当铺。据说清时绍兴当铺遍及城乡,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绍兴的当铺有六十四家之多,尚德当铺即是其中之一。“绍郡当业,皆地方绅富组织之”,尚德当铺老板王达夫是号称“王百万”的巨贾。
尚德当铺所在宅第为三槐堂,三槐堂王氏之祖王祜为五代十国及北宋时期人物,后为北宋监察御史,其在自己家院子里手植槐树三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在宋真宗时果然为相。
三槐堂构架颇具江南传统特色,前为尚德当铺,后为宅院,是清末绍兴典型的商住合一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屋、仪门、前楼、后楼,两侧连以厢楼。门屋经商,前、后楼住人,中间有仪门相隔,周封以高墙,高墙内设避弄(更道),层层设门。
沿西街西行,经过一处台门。
继续前行,来到笔飞弄13号的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是颇具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蔡元培为清末翰林,后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为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有“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誉。
离开蔡元培故居,已是中午,绍兴书圣故里之行就此结束,乘车前往南宋古桥八字桥游览。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去五山一水四分田的上虞追寻宫崎骏的夏天 16017
- 浙江周边游丨绍兴上虞两天一夜,访古迹,赏风景,拍美照,摘葡萄吃,很香! 69884
- 绍兴——游览古城风光,寻访名人足迹 3498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