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4

东北行之环长白山系之旅 第26天 沈阳到辽阳到鞍山

天数:1 天 时间:7 月 人均:300 元 和谁:一个人

今天的行程非常紧。不仅要游完清福陵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和新乐遗址,还要在赶往鞍山途中,顺道逛逛辽阳的白塔。

早上八点,清福陵一开门,我便到达了景区入口。门票40元,比清永陵还便宜10块,瞬间感觉赚到了。

正红门进入景区,面前是一条长长的神道。神道两侧成对排列着华表、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途中,经过一座拥有一百零八蹬石阶的拱桥。

过了拱桥,远远望见一座碑楼,碑楼内立着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记载着努尔哈赤的一生功绩。

碑楼继续往前,是一座具有城堡特征的方城。经隆恩门走进方城,眼前便出现了排成“品”字形的三栋大殿,正中心是隆恩殿,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配殿。

近前一看,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内还被布置成祭祀时的场景。绕到殿后,发现一座石祭台,祭台正对着方城北面的拱门,拱门上设有一座明楼。穿过拱门,进入一个月牙形的空间,迎面便是宝城。

顺着方城外侧的台阶登上城楼,可惜明楼紧锁,无法进去。不过,透过缝隙还能看到其中"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

站在城墙上,可清楚望见宝城正中心的一座巨型封土堆,封土堆下就是埋置灵柩的地宫。

方城的角楼有小径连接着宝城,宝城外围有一条环形的通道。绕行一圈,发现有游客正在陵前放置果、酒。估计他们是努尔哈赤的后裔,特来此祭奠先人。

逛完宝城后,又在方城城墙上又转了半圈,然后才从隆恩门处的台阶下来,原路返回到大红门。

游名人归葬地,并非我对墓葬形制有多大兴趣。对于探究诸如清关外三陵是如何继承和发展明代皇陵的功能布局形态,方城明楼又是怎样从凤阳皇陵内陵城的四面城楼演变成一面城楼,内陵城是如何逐渐改成宝山城等问题,我实在是不太在意。我的初衷,仅仅只是了解完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后,到他们命运的终点,现场感受一番。

相对于这些规模宏大,已开发成成熟景区的帝陵,我更喜欢那些散落在山林荒野、田间地头,被世人遗忘的孤坟荒冢。

迄今探访的所有陵墓中,印象最深的当属苻坚墓。记得当年查遍所有资料,也仅能确定它的大概方位。寻访途中,一路辗转,到了跟前,还得被迫翻越围墙,艰难地穿过玉米地。不过,终于与他的三尺黄土相视时,所有麻烦都不再是问题,反而与高潮部分一起,共同组成了一段有趣的经历。

从清福陵出来,直接打车去了辽宁省博物馆,整个行程大约30公里。这座博物馆的位置与吉林省博物馆的位置相似,都坐落于相对偏远的城市新区。

快速安检完,看了看博物馆的导览图,然后直奔三楼的古代辽宁展区。

古代辽宁展区按时间线索,分成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战国至隋唐时期、辽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五大展馆。

首先步入的是史前时期展馆。展馆分为“开拓洪荒,洞穴岁月”和“走出蒙昧,文明曙光”两大单元。前者以旧石器时代为主题,重点展示了金牛山遗址、庙后山遗址、鸽子洞遗址和小孤山遗址;后者以新石器时代为主题,又划分为氏族聚落和古国文明两大篇章。

氏族聚落篇章,重点展示了辽西的查海遗址、辽河平原的新乐遗址以及辽东沿海的后洼遗址和小珠山遗址。其中,距今7600年的查海遗址,便出现了礼玉和龙崇拜观念。虽然其玉文化的出现时间可能较饶河小南山遗址略晚,但辽西地区却以之为起点,将玦文化发扬光大,最后,经不断扩散传播,甚至形成了一个代表东方文明的“玦文化圈”。

古国文明篇章,则以牛河梁遗址为重点,系统性地介绍了红山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礼仪性建筑,成组的女神像和以龙、凤、人等为题材的成套玉礼器可以看出牛河梁遗址的政治和宗教地位。这也表明红山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产生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率先跨入古国时代。

从史前时期展馆出来,进入夏商周时期展馆。该展馆分为“与夏为伍,北土方国”“华风北渐,商鼎周彝”“游牧民族,北方铜器”和“濊貊遗踪,曲刃短剑”四个独立单元。

公元前2000年左右,辽宁地区出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和双砣子文化这四种具有代表性的青铜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与中原夏商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是后来东北不同系统民族文化的源头。“与夏为伍,北土方国”单元,就是以这四种代表性的文化为主题,形成的四大展示篇章。

夏家店下层文化曾雄踞燕山南北,当时是能与夏为伍的北方强大方国,可能与文献所记商代北土“燕亳”有关。

高台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东西相邻并频繁交流,同时对辽东以至东北其它青铜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马城子文化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地,影响远及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可能与活动于辽东地区的“貊”族源头有关。

双砣子文化早期受山东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的影响明显,后期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点,其发展路径是沿黄、渤海沿岸向辽东腹地传播,对辽东青铜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华风北渐,商鼎周彝”单元,展示的是辽西大凌河流域发现的多处窖藏商周青铜器(均为社稷重器)。通过对这些青铜器的研究,专家认为周初燕国势力已达辽西,这些器物的主人就是周初活动于燕地的“殷遗民”,他们服事于燕侯,但仍保持着原氏族组织形式。

“游牧民族,北方铜器”单元,展示的是商末周初,辽宁地区存在的一种北方式青铜文化遗存。这类具有浓厚草原游牧文化特色的青铜器,从黑海沿岸到蒙古高原均有发现,是这一时期欧亚草原的主导性文化。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这些游牧民族已经由内蒙古中南部向东迁徙,渗透到辽宁地区。

“濊貊遗踪,曲刃短剑”单元,介绍了西周至战国时期,辽宁地区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曲刃青铜短剑文化。这种短剑分布远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专家猜测,这或与东北古代“濊”“貊”族的活动有关。与青铜短剑文化相伴生的,还有一种石棚文化。这些大石棚一般座落于山岗顶部,顶盖宽大厚重,成为半岛一大奇观。其功能很可能与部族君长的社会地位和祭祀活动有关。

看完夏商周时期展馆,进入战国至隋唐时期展馆。展馆按战国至秦汉、魏晋和隋唐时期的历史顺序,分为“开疆设郡,秦汉一统”“民族融合,魏晋风云”和“边关重镇,隋唐营州”三个单元。

“开疆设郡,秦汉一统”单元含燕国边郡、秦汉离宫、开发辽地和夫余兴起四个篇章。

燕国边郡篇章展示了战国时期,从秦开却胡开始,设立燕北五郡和修建燕北长城的历史,从此辽宁地区正式被纳入燕国版图。秦汉离宫篇章重点展示了秦始皇东巡所建行宫遗址。开发辽地篇章介绍了汉代沿袭战国秦朝以来的规制,在辽宁地区广置郡县,极大推动辽宁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夫余兴起篇章则重点展示西岔沟墓群所代表的扶余文化。

“民族融合,魏晋风云”单元分为曹操北征、公孙割据、慕容鲜卑、北魏营州和高句丽五大篇章,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宁地区的政权更迭和新势力的崛起。汉魏之际,辽宁境内“三郡乌桓”和公孙氏政权分别割据辽西和辽东,后都为曹魏所代。两晋时期,慕容鲜卑崛起于辽西,建立“三燕”政权,高句丽则占据辽东山地。南北朝时期,辽宁东部地区被高句丽占领,辽西地区则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政权。这些政权和民族间的碰撞、兼并,加速了经济文化交流,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活力。

从游览集安丸都山城时,便抱了很大期盼来辽宁省博物馆观览《毌丘俭刻石纪功》。遗憾的是,吉林省博物院尚能看到这块残碑一角的复制品,而辽宁省博物馆内,写着“毌丘俭纪功刻石”字样的展区上,却空无一物。或许是文物参加外展了,不过不管怎么说,不远万里而来,缘悭一面,实在是心有不甘。

“边关重镇,隋唐营州”单元首先以军事重镇篇章,阐述了隋唐时期的营州城,逐渐成为中央王朝经略东北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发展过程,然后从胡汉杂居、日常生活、丧葬习俗和丝路东延五个篇章来展现营州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代营州“境连边奥,地接戎藩”,是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中转站。繁荣的商业经济,吸引了汉、高丽、契丹、奚、靺鞨、室韦、突厥、新罗、粟特等各族在此定居。他们为营州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从战国至隋唐时期展馆出来,进入辽金时期展馆。该展馆清晰明了地划分为“铁骑帝国,契丹索迹”和“金戈铁马,女真建国”两个单元。由于历史上,辽国崛起于西辽河流域,辽宁地区又是辽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辽宁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辽代遗迹遗物,这也让辽文化主题展示区的内容异常丰富。而金国兴起于松花江流域,前期定都于哈尔滨阿城,与辽河流域距离较远,不久后又直接迁都北京,虽然辽宁地区也是金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辽国,考古遗址和文化遗存便显得单薄得多。

“铁骑帝国,契丹索迹”单元按辽之统治、辽之经济、丧葬礼俗和佛陀之光四个篇章逐一展开。

辽之统治篇章,着重介绍了辽国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及四时捺钵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辽之经济篇章,展现了辽代辽宁经济成分的复杂性:汉人和渤海人从事农业;从事游牧业的契丹、奚等族,也逐渐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过渡,并兼营渔猎业。

丧葬礼俗篇章,通过显、乾两座皇陵,叶茂台墓和关山族墓的出土文物展示,直观地呈现出辽国贵族的墓葬特点,尤其是契丹贵族独有的葬具——金属面具和网络衣罩。

佛陀之光篇章,通过大量出土的造像、佛画、刻经和法器等佛教艺术珍品,展示了辽国灿烂的佛教文化内容。

“金戈铁马,女真建国”单元,以行政建置和经济与文化两个篇章,介绍了金代辽宁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古代辽金展区的最后一个展厅是元明清时期展厅。展厅分为“划省而治,蒙元一统”“关东风雨,大明气象”和“紫气东来,清皇祖地”三个单元。

“划省而治,蒙元一统”单元,相对简略,首先介绍了几设几废的辽阳行省,然后重点展示了元代陶瓷工艺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展示辽宁境内各宗教教派兴旺发达的文化景象。

随着明朝的建立,辽宁结束了自辽金元以来游牧、渔猎民族统治达四百余年的历史,重新纳入到以汉人为主体的大一统政权之下。对辽宁而言,这是一个边患日甚却又相对安宁的时期。塞外蒙古、女真势力的威胁,促使明朝的军事重心逐渐向东北转移。明政府通过“筑城关、辟马市”等措施,使辽宁成为中央政府抵御北方民族南进的重要屏障和控制东北亚地区的经略中心。经过两百多年的经营开发,辽宁地区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宗教兴旺、文化多元的局面,为女真的再次兴起奠定了基础。

“关东风雨,大明气象”单元,从边备重镇、东北通衢、兼容并蓄和尊儒循风四个篇章详细地解读了这段历史。

“紫气东来,清皇祖地”单元是展厅的最后部分。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在辽宁东部山区不断发展壮大,拉开了明清鼎革的序幕。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皇太极,经过五十余年的奋战,由辽左一隅,长驱西进,开创出大清王朝三百年基业。康雍乾时期,清政府灭南明、平三藩、收台湾、定新疆,成功抵制沙俄的入侵,迎来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有清一代,辽宁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繁荣富庶程度远超前代。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数次东巡祭祖。

逛完古代辽宁展区,已过中午十二点。见专题展厅还有古代佛像展,特意跑进去快速浏览了一圈。展厅的佛像主要分成石刻造像和鎏金铜像两种类型,石造像以北朝和隋唐为主,金铜造像从十六国直至清朝。这些造像总体上可分为汉、藏两种风格。

看完辽宁省博物馆,最大的感受是,无论从馆藏文物数量,还是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度上,它都远超过吉林省博物院和黑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无愧于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的江湖地位。

打车到沈阳路与正阳街的交界处,在附近快速吃过午饭,然后沿着沈阳路,步行到沈阳故宫门口。中午一点半,还以为游人会少一点,但看到入口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便感觉不妙。进大门一看,果然!这应该算是二十多天来,我遇到的最热门的一个景区。

沈阳故宫并非一次成型,其东、中、西三大建筑组团的建成前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简单来说,东部组团是努尔哈赤时期建造,中部组团是皇太极时期续建,西部组团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

公元1625年,萨尔浒之战已结束了6年,此时的努尔哈赤不仅占据了整个辽东,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阳,还夺取了辽西重镇广宁以及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座城堡,形势一片大好。辽阳宫城的建设已进行了三年多,眼看完工在即。然而,就在三月初三这天,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沈阳。诸亲王、臣子面面相觑,他们刚把自己的房子修起来,还没来得及住呢,又要迁都,当即表示强烈反对。不过,努尔哈赤意志坚定,毫不退让。最终,众人服从了他的命令,迁都沈阳,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大政殿十王亭

1626年努尔哈赤辞世,皇太极续建了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于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随后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乾隆帝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先皇旧宫与皇帝行宫并存的特色。

大清门进来,正对故宫中部组团的一进院落,正前方就是崇政殿。此殿为皇太极处理大政、接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的常朝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

崇政殿两侧分列左翊门和右翊门。任走一门,可进入二进院落。院落北部设凤凰楼。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有三层,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经过凤凰楼,可通往三进院落。此院落内分布着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和永福宫。其中,清宁宫是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其它四座则是皇太极次妃们的寝宫。

穿过敬典阁旁的小门,便来到故宫东组团。东组团的结构非常简单,偌大的广场上,北部是大政殿,南部两侧分布着十王亭。整个广场上全是摆各种姿势拍照的游人,好不热闹。

大政殿西北角有通道直达西组团。这个通道毗邻后宰门,可看作故宫中部组团的四进院落。

从七间殿进入西组团,首先抵达的是《四库全书》复运记碑。碑亭的西侧便是文溯阁。文溯阁建于1782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文溯阁后,有殿廊连接着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

文溯阁的南面是嘉荫堂,穿过嘉荫堂,是一座戏台,当然,不用说也知道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看戏的地方。

溜达完故宫西组团,直接从斯文门出了景区。在这里,终于守到个没人的空缺,拍了张照片。

结束了沈阳故宫的游览,看看时间,已快三点。赶紧打车前往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距离清昭陵很近,藏在龙山路的一片幽静之中。这里的游人寥寥无几,与沈阳故宫形成鲜明反差。这是我喜欢的调调。

买了20块钱的门票进场。大门内立着一块硕大的箕形器石雕,石雕上刻有介绍文字:距今7000余年,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遗址……吾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这一介绍与辽宁省博物馆内关于新乐文化遗址的介绍是一致的。

往里走,不远处就见到了几座修建成半地穴模样的原始建筑。看了其中的两个,属于遗址挖掘现场,我决定还是先越过它们,直接去文物陈列展厅。

新乐遗址的文物陈列展厅规模不大,所陈列的器物数量也比较有限。但通过馆内的介绍,我了解到新乐遗址分为上、中、下三层文化堆积。其中辽宁省博物馆和刚才大门口石雕上所介绍的,仅仅只是新乐下层文化。

新乐遗址中层文化堆积属于偏堡子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在红山文化衰落的大背景下,西凉文化南下,在辽西与小河沿文化接触后,形成南宝类型,然后他们继续沿着下辽河进入辽东区域,形成了偏堡子文化。新乐遗址所在辽中地区,仅仅只是偏堡子文化先民东迁辽东的途径之地。

新乐遗址上层文化堆积有独立考古学命名:新乐上层文化。该文化的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至2000年前,是下辽河东部最早被识别的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展厅内介绍文字显示,与新乐上层文化同时存在的,还有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双砣子二期文化和双坨子三期文化。

该部分的介绍内容是与辽宁省博物馆内的相应内容存在差异的。省博物馆内仅认可夏家店下层文化、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和双砣子文化四种,压根就没提到过新乐上层文化。

听谁的呢?估计只是专业见解不同,没必要较这个真了。

了解完新乐遗址的具体内容,重新回到遗址展示区。发现很多房址内再现了新乐先民集体议事、宰割狩猎等生产生活的场景。

在先民生活过的土地上漫步一圈,重新回到景区大门。看了眼身后的太阳鸟雕塑,便离开了景区。

回到酒店,取回寄存的行李,刚刚五点。在火车站附近的餐厅吃了晚饭,便检票进站了。

沈阳北站的发车时间是下午六点十六分,半个小时后,动车停在了辽阳站

辽阳这座城市,历史实在太过悠久。至少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向辽宁渗透,设置辽东郡时,它便已经存在了。她绝对有资格获得“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的称号。而且,在此后的2000年时间里,直到努尔哈赤定都沈阳以前,她作为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的地位从未改变,堪称辽东、辽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不过遗憾的是,这样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跟黄龙府一样,几乎已见不到什么可见的遗存了。唯一还在诉说历史沧桑过往的,仅剩一座辽阳白塔

辽阳站白塔公园仅500米。但这500米,我却走了15分钟。沿途商贩摆满了地摊,加上又赶上晚饭后的遛弯时间,实在是难以快速穿行。

白塔十分显眼,老远就能望见。走到跟前,最后一抹夕阳即将落下,算是留给我几分钟最后的观赏时间。

白塔建于金代大定年间,传说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庆寺塔的俗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故俗称白塔。

饭后的市民绕着白塔,一圈圈的快速行走,显然,这样的运动方式,较一般快走,更能得到佛祖庇佑。塔下聚集了一大帮人,主持人正用麦克风大声呼喊着,像是正进行某场活动的预演。我就在这嘈杂的氛围下,静静地看着白塔。一会的功夫,四周彩灯亮起,让白塔换了颜色。

我只给自己预留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完宝塔,便原路返回了火车站。

匆匆而来,匆匆而过,时间太短,我完全没有资格去评说这座城市。不过我相信城与人之间的缘分,有些地方,甫一到达,便会生出抗拒之心,但这座城市不一样,我有去探索她的强烈愿望。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再次遇见。

晚上九点过一分,火车抵达了鞍山站

千山,我来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东北行之环长白山系之旅 第26天 沈阳到辽阳到鞍山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