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计划
沈阳的历史与文化
1、城市概况
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业中心,是辽宁省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2、“沈阳”、“盛京”和“奉天”的由来
关于沈阳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沈阳被称之为"侯城"。据《汉书·匈奴传》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是燕昭王时期为抵御东胡,而修建起了了一条从造阳到襄平的长城,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5个郡。这时候的沈阳称之为"侯城"是辽东郡郡统辖下的戍边城,在侯城的基础上,沈阳开始拥有了城邑。
秦汉时期,沈阳依旧以"候城"的名称伫立于东北,成为秦汉两朝对抗东胡、匈奴的前沿阵地。
到了唐朝时期,沈阳终于不再只是一个边防城邑。工农商业的发展,让沈阳成为了一个边塞贸易重镇,唐睿宗景云年间在沈阳地区设沈州,这是因为当时的沈阳旁边有一条沈水的河流。辽金时期,延续了唐朝沈州的行政设置,并大力发展。
契丹人建立辽国之后,为了发展东北地区,从河北三河、天津蓟州等地掳来的汉人安置在沈州,为沈州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金国建立后,沈州因处于由上京会宁府到东京辽阳府和燕京这两条交通要道的汇合点,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
蒙古与金国最初争霸的那几年,曾经多次在东北地区(特别是沈州地区)发生激烈的战争,在战火当中沈州城被毁于一旦。
元太宗六年,高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 40 余城军民归降蒙古,蒙古授洪福源以高丽军民万户之职。随后洪福源率领降民在沈州城废墟上重新建起一座土城。元成宗元贞二年,辽阳、沈州两个安抚军民总管府合并为沈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元成宗大德元年改沈州路为沈阳路。在蒙古、元朝时期,沈州第一次更名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沈阳。
明朝建立之后,在收复辽东之后,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虽然行政级别发生改变,但是沈阳之名依旧不变。
后金建立之后,于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天的沈阳故宫)。1634年,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 年,清朝入关后随即迁都北京,改沈阳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直到北洋时期,沈阳一直都被称之为"奉天"。到了1929 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 年,日本人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抗战胜利之后,东北光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2021年4月3日
当日安排
中午从12点半左右从北京朝阳站出发,坐高铁,下午3点半左右到达沈阳北站,然后打车到宾馆,稍事休息,逛沈阳最著名的商业街——“中街”。
1、北京朝阳站出发
3、中街步行街
沈阳中街,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是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中国十大著名商业街,全国首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最长的商业步行街。
它是沈阳最早形成的商业中心,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至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后金将明朝所筑砖城进行改建扩建,按照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说,将原来的“十”字型两条街改筑为“井”字型4条街,即今天的沈阳路、中街路、朝阳街、正阳街。 当时,中街路称四平街,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
如今的中街商业街区由中街路与小东路组成,全长1500米,为国内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其中,中街街长579.3米,宽11.7 米,由著名书法家李兴臣题词书写“中街” 二字,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买卖兴隆,一派欣欣向荣之意!
2021年4月4日
当日安排
早上在酒店吃完早餐,步行去沈阳故宫,中午在一个叫素食斋的地方吃午饭,下午骑共享单车去大帅府,然后回到酒店休息,晚上去中街附近吃饭。
1、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 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
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 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 建筑100余座、500余间。 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永福宫
御花园
嘉荫堂和戏台
钟表展
齐白石画展
出口
2、张氏帅府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少帅府”,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这里。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主要有大青楼、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建筑。
2.1 门前广场
2.2 大门
2.3 三进四合院
张作霖于民国三年(1914年)秋天开始动工修建这座三进四合套院和西院北部的两组四合院。三进四合院是吸收奉天城清朝各王府建筑持点,遵循张作霖家乡辽南的生活习俗而建起的。民国四年(1915年)秋基本竣工后,又进行了室内外装修。民国五年(1916年)秋,张作霖全家搬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建成后,张作霖已升任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因这新三进四合院即是张作霖的办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故此,人们习惯称其为帅府。
张氏帅府的府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栋57间,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 四合院正门南侧有一座起脊挑檐的影壁,刻有“鸿禧”大字的汉白玉板镶嵌在影壁正中,正门两侧各立着一对抱鼓石狮和上马石。民国时期,四合院朱漆大门彩绘着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画像,内侧门楣上方悬挂着"护国治家"的大字牌匾。一进院东厢房为内账房,西厢房为承启处;东耳房是厨房,西耳房为库房;东西门房分别为电话室、传达室和卫兵室。通往二进院的大门是一座雕刻镂花的门楼,称垂花仪门。
一进院正房中间为堂屋,三进院是内宅。二三进院间有侧门回廊相连,并有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大小青楼。三进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又有东北辽南民俗风格,门廊柱的油饰彩绘独具特色,窗下墙身的砚石浮雕堪称一绝,是研究民族建筑和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
张氏帅府的东院由大、小青楼和帅府花园等组成。张氏帅府花园建有假山、花坛、雨路、亭台水檄、荷池和隧道。张氏帅府东北角建有关帝庙。
2.4 大青楼
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顶层有观光平台,是民国时期奉天城除凤凰楼外的最高点。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外部立体浮雕和内部主要房间的壁画装饰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假山南面门上刻有张作霖手书的“天理人心”匾额,北面为“慎行”。山上有亭洞和石阶,四周长满梧桐、皂角树,假山门洞正对大青楼正门处, 为张作霖亲自指挥建造,具有防御作用。
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2.5 小青楼
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张氏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整座楼体呈凹字形,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小青楼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来装饰。分布在小青楼的28幅雀替木雕,多以梅花、柳枝、兰花为主,风格各异。整组构图搭配和谐,布局严谨对称,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小青楼最为考究的是,它的每个门窗的上面均采用镇石砖雕装饰,这些镇石砖雕以花、鸟图案为主。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就是在这里走完了一生。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氏帅府被日本人占领后,小青楼的使用屡经变迁。
2.6 赵四小姐楼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民国十七年(1928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赵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独立成院。整幢小楼装饰很好,这里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的特色。其室内陈设以法式家具为主。
2001年10月,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将“赵四小姐楼”进行全面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内设会客厅、舞厅、餐厅、琴房、起居室、书房、办公室等多个房间的复原陈列,真实再现了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景。赵一荻故居是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当代冰霜爱情”的历史见证。
2.7 帅府舞厅
帅府办事处亦称帅府舞厅,因张氏父子经常在这里举办舞会而得名。位于帅府大院的东南侧,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全院占地3291.2平方米(含空间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为2996平方米,是一座罗马式砖混结构带地下室的三层青砖楼房。帅府办事处坐南朝北,建筑考究,楼内有装饰十分豪华的大厅,一、二层回廊后面都有客房包间。主楼东西两侧建有拐角式中式青砖瓦房,每侧均为13间。
帅府办事处曾是张氏父子接待重要宾客的外交活动场所。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时期,许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帅府办事处在张氏父子内政外交上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学良主政后,鉴于张氏帅府已有建筑不敷使用,遂决定将其父所修的西院卫队营部、两套四合院及网球场拆除,在此基础上修建红楼群,即后人所说的“少帅府”。红楼群由国内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并面向国际招标,最后选定正在给葫芦岛施工的荷兰建筑公司承建。
红楼群是张氏帅府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楼均为3层,另有地下室,其中有厢楼2幢,正楼4幢。大楼以北欧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属于英国都铎式和哥特式的设计风格。红砖外墙,局部以混凝土饰面,红白相间。屋面陡峭的坡顶上点缀着突起的老虎窗,形态动人,格调统一。四幢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轴线由前向后排为一列,另两幢楼呈东西向分别列于第一幢楼的两厢,形成一个“U”字形的前院,建筑布局规整而活泼,设计手法成熟而高超。每一幢楼的平面、立面造型各具特色,但风格大致相同。它们均采用三角形的山花、红砖墙体、坚立比例的矩形方窗,壁柱、线脚、门窗框、檐部系采用白色石头,色彩明快。西院红楼群的建成,标志着张氏帅府园区这一庞大建筑群正式形成。
但是西院目前没有对外开放。
3、边业银行(沈阳金融博物馆)
民国十四年(1925年),张作霖筹办的边业银行在天津正式成立后,便开始在奉天张氏帅府的正东修建新址。民国十九年(1930年),“手枪”形的边业银行大楼落成,整座大楼占地4967平方米,建筑面积7440平方米。其前楼主体建筑为四层,后楼一次为三层、二层,呈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正门6根由花岗岩雕刻成的巨型罗马式门柱,直排到三楼,三楼以上为一座西式门楼,由6根柱顶饰花垂穗门柱作为装饰。门前11级石阶形成的高大平台两侧装有饰灯。 边业银行除办理存款放贷、贴现、汇兑等一般银行业务外,还拥有发行货币和代理国库之权,成为与东三省官银号并驾齐驱的东北最大银行之一,资本总额超过2000万元,而张家的股份占其95%以上,实际上边业银行就是张氏父子的私家银行。
2021年4月5日
当日安排
早上骑共享单车游逛盛京城。先到南门天主教堂,再骑到东三省总督,然后回酒店,收拾东西去沈阳北火车站。
1、东三省总督府
东三省总督府,地处故宫和帅府之间。这座建筑外部为青砖墙体,为典型的欧式建筑,它是沈阳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之一。整个建筑呈“凹”形,门前还有对狮和上下马石。从顺治元年盛京将军设立伊始,到1912年宣统退位、东三省总督裁撤,268年间共有87位盛京将军、3位东三省总督在此办公,主政东北。
在87位盛京将军中,战功最大的当属首任将军何洛会。何洛会十几岁走上战场,攻锦州,掠山东,下太原,战四川,战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崇德五年(1640),随多尔衮围攻锦州,授正黄旗满洲都统。顺治元年(1644),从多尔衮领军入关,击李自成军于庆都。奉表迎世祖,擢升为内大臣,留守盛京,成为首任盛京将军。到了光绪二十一年,依克唐阿当了盛京将军。随着清末官制改革的开始,东三省总督的设立,光绪三十一年(1905)上任的赵尔巽成了最后一位盛京将军。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始设东三省总督。东三省总督,是指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在清末总管奉天(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民政务。从1907年4月20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设立,到1912年2月12日因清朝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东三省总督存在的时间不足5年,共经历了3任总督。其中,第一任总督徐世昌任期为1907年6月12日至1909年2月8日,第二任总督锡良任期为1909年2月8日至1911年4月20日,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任期为1911年4月20日至1912年2月12日。
随着1912年最后一位清帝——宣统的逊位,为效忠清室而屠杀革命党人和无辜平民的赵尔巽,结束了自己一年的总督生涯,同时也为东三省总督画上了永久的历史句号。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当时身为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惊恐万状,急调张作霖的前路巡防队进驻奉天自卫,并与其联手组织“奉天国民保安公会”,对革命党人血腥镇压。张作霖在此次镇压革命党人中立下头功,并掌握了奉天军事大权,成为奉天军政两界炙手可热、不可轻视的人物。
1912年9月11日,袁世凯发表临时大总统令,任命张作霖为陆军中将,二十七师师长,跻身政界。袁世凯死后,张作霖继续招兵买马,在东三省势力不断扩大。
1918年,政治野心愈发膨胀的张作霖率军入关,正式参与中央政权角逐,并于9月7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出任东三省巡阅使后,由于总督府毗邻帅府,张作霖便将其改为东三省巡阅使署,作为帅府以外重要的办公场所。
1928年6月4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实施皇姑屯炸车案,张作霖被炸身亡,东北政局危机四伏,动荡不安。
1928年7月3日,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设于原总督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策划下,9月24日,在沈阳成立了伪奉天地方维持会,起用汉奸袁金铠充任委员长。12月15日又成立伪奉天省政府取代伪奉天维持会。1932年,伪奉天省政府改名为“奉天省公署”,并将原总督府作为省公署办公处。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14年中,“奉天省公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傀儡政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三省总督府被人民政府接管,后交由辽宁省纺织研究所使用,1988年纺织所撤离后闲置至今,2004年被列入“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目前,沈阳市文物局已着手将其复原重建。
由于东三省总督府没有对外开放,所以我们只能从大门外看看这座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了。
不能进去近距离接触这座历史建筑,本人特意从网上找到了几幅具有非常代表性的照片。
2、沈阳天主教堂
教堂原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是法国传教士方若望所建。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现存建筑为1912年由南满教区法国苏悲理斯主教利用《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在原址上重建的。
中午12点30分,作沈阳北站的高铁回北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