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文博热度的提升,不惑之年又发掘了新的爱好。《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每一季每一集从未落下。读书,而后行路。更庆幸如今有了高铁的加持,可以一站一个城市,一城一番风景。于是策划了这一次沿京广线一路南下,打卡重量级博物馆的旅程。
河北博物院
从十九岁到石家庄上大学算起,前前后后我在这个城市呆了差不多八年。那时师大还在裕华路的老校区,我们宿舍楼就在裕华路育才街路口,步行到省博也就十几分钟。然而此前我从没进到过博物馆里,只因当年的兴趣点不是文物而是足球。省博广场上矗立的两个电子大屏幕比电视机的效果好太多。2002年的夏天,一群人每晚到广场席地而坐看世界杯的场景,成为我们学生时代最难忘的记忆。当然,客观上那个年代文博的热度远不及如今,博物馆也不像现在都是免费开放的。这一次专门在庄里停留一天,只为弥补这错过的二十多年。
酒店就订在博物馆旁边,过个马路就到。虽然又有几年没回来过了,但周边没太大变化,还是熟悉的长安广场、国际大厦、海龙电子城,红星包子和熏肉大饼还是一如既往在排队。省博广场也没太大变化,但当年的大屏幕已经拆掉了,现在广场上是鸽子的天下。从北门进,一路按攻略盖章,穿过中厅到南区,这里才是真正的展厅。
先进到一层东北的曲阳石雕展厅。保定曲阳是石雕之乡,曲阳石雕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得之前某次出差路过曲阳县,路边时不时能看到加工石雕的作坊,院子里散落着成品、半成品或汉白玉石料。博物馆展示了从汉代到元代的曲阳石雕代表作品,其中与佛教相关的题材居多,尤其是菩萨、弥勒之类的佛像。一进门是最早的西汉中山靖王墓石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石窟造像也因佛教的盛行精品倍出,像北齐的释迦牟尼说法像、镂雕弥勒七尊像,反映了这一时期精湛的工艺;另一个巅峰时期是唐和五代,代表作有胁侍菩萨立像、彩绘奉侍浮雕、彩绘散乐浮雕。可能是后者上过《国家宝藏》的原因,两幅彩绘浮雕在整个馆藏中最为瞩目。近距离观看,人物表情神态的刻画细致入微,服饰、乐器、器物的细节丰富,历经千年,色彩依旧。
一层西北展厅是名窑名瓷的展示。历史上河北境内分布着数个名窑,像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等,出土了众多精美的瓷器。以宋磁州窑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为代表的一系列瓷枕,纹样有花卉、诗词、孩童嬉戏等,形态、颜色各异。以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青釉龙柄鸡首壶为代表的青釉系列,很多是实用器型,青中泛黄或泛绿,古朴雅致。以唐代白釉凤首壶、白釉双鱼背壶为代表的白釉系列,色泽温润,明亮通透。以白釉黑彩叶纹灯、白釉黑彩折枝菊纹四系瓶为代表的白釉黑彩系列,纹饰多样,黑白分明。以三彩鸭形杯、三彩塔式罐、三彩凤首壶为代表的三彩系列,色彩的渐变过度特色鲜明,有些还带有异域风格。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出土的一系列元代青花在整个展厅中最为亮眼。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瓶身呈八棱形,上宽下窄,白地青花,海水龙纹,亭亭而立。蓝釉金彩月影梅纹杯通体施蓝釉,近似现在流行的克莱因蓝。釉上用金彩绘折枝梅花,很符合当下简约风格的审美。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最是惊艳。之前《中国国宝大会》详细介绍过这件瓷器,是存世最完整的青花釉里红极品。青花釉里红本就罕见,难度极高,更难得的是这一件罐腹部纹饰还使用了镂雕技艺,在电视上看不太清,只有在馆里近距离才能体会到这一工艺的神奇之处。
一层西南是北朝壁画展厅,展出少数壁画原件、陶俑和部分壁画摹本。展品主要来自东魏茹茹公主墓、元祜墓,北齐高洋墓、高润墓、高孝绪墓。壁画中的人物、动物很多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胡风汉韵彼此交织,上承大汉,下启盛唐。一些复原图更为清晰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人物的绘制线条较细,色彩和细节丰富,千人千态更还原真实场景。
二层是两个重量级展厅,展出战国中山国王墓和西汉中山靖王墓的出土文物,大部分镇馆之宝都在这里。西侧是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战国时代的中山国比满城汉墓墓主所处时代更早,规模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却在史书中记录寥寥。平山县中山王墓的发现,以大量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陶器等文物,填补了史书的缺失。一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必是青铜器。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并称“中山三器”。器型不走华丽繁复之风,而是以端庄厚重、古朴大气的姿态示人,与燕赵大地的自古以来的气质一脉相承。此外还有蟠虺纹铜瓿、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凤首流铜匜、铜孔雀饰、中山侯铜钺、金银狗项圈、陶人俑拜山一套等一众体量不大,但各具特色的精品,将中山国王的生活、战争、祭祀、信仰等一一呈现。一展厅出口处陈列着本人心心念念的一幅古地图——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它的地位和价值都写在我的地图史PPT里,此行之后终于可以用亲自拍的照片替换掉网上下载的带水印的图片。二展厅的展品中动物造型频频现身,一些重量级展品也赫然在列。错金银金牺尊、鹰柱铜盆、错金银铜神兽都是实用器物,其可爱的气质放在王宫里透着反差萌。错金银铜屏座由虎噬鹿、犀牛、铜牛三枚组成,其中以虎噬鹿造型最为生动逼真。上过《国家宝藏》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必是C位,近距离观看四龙四凤缠绕交错,灵动而不显纷乱,确实是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银首人俑铜灯和十五连盏铜灯既是2000多年前的照明用具,又以美观的造型、生动的纹饰,反映出古代工匠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石制六博棋盘材质为青石板,盘面上刻有多种浮雕纹饰,同样是将功能和艺术相结合,更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
二层东侧是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满城汉墓作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和“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来之前刚从保定满城出差回来,顺便到陵山实地转了转,见到了文物出土时的原始位置。陵山汉墓离县城非常近,整个山体呈现主峰居中,左右两侧辅弼,形如太师椅,从风水学的角度确实是所谓的宝地。西汉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的墓葬南北并列于陵山主峰东坡。两墓葬平面布局差不多,窦绾墓的耳室因其入葬更晚而更长。
满城汉墓的顶级文物众多,最著名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都在展。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刘胜和窦绾的两套金缕玉衣在C位展出,围观者始终不断。长信宫灯携铜羊尊灯、铜朱雀灯、“当户”铜灯等一众灯饰,展现了西汉王宫灯盏的艺术风格和设计巧思。错金博山炉身量不高,胜在工艺精巧。层峦叠嶂的山体、线条流畅的云气纹、细节处小巧的人和动物,和隔壁的铜骑兽人物博山炉一起,体现了汉代高超的铸造技艺。鎏金银蟠龙纹铜壶保存较为完好,黑金搭配的颜色,在灯光的映衬下尽显雍容华贵之气。透雕双龙白玉璧是馆藏众多玉器中最显眼的存在,其特别之处在于,在常规的圆形璧体上半部分加上透雕双龙卷云纹钮,别致之中又见尊贵大气。在展厅不显眼的位置,镂雕龙凤纹银铺首安静地屹立在展柜里。见多了金色的铜铺首,这枚银铺首在灯光下呈现的枪灰色,少了几分贵气,多了一丝冷酷。加之上半部分不同于常见的实心样式,采用了镂雕的工艺,搭配拉手一对纤细的盘龙,整体不见寻常铺首的厚重扎实,反而彰显出轻盈宛转之态。
最后来到三层的慷慨悲歌——燕国故事和赵国故事展厅。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已知最大的战国时期青铜铺首。相较于满城汉墓的银铺首,这一枚更显得霸气威严。陶制的列鼎列簋整齐摆放,细数个数,果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此外,河北博物院有多处免费的盖章点。印章数量虽不多,但胜在体量够大,还有渐变色,是整本盖章册子中最漂亮的。最好的,免费的,燕赵大地就是大气。
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
出河北,入河南,第一站就是“文字之都”安阳。这里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也是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的出土地。商朝在此兴盛,留下了盘庚迁都、武丁中兴的历史和女将军妇好的传奇。在前往郑州之前特意在安阳停留一天,探访殷墟,了解甲骨文。
上个月底从新闻得知,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了。对于自己提前了整整一年的到访颇感遗憾,早知道这个计划就推迟一年了。23年2月,我们参观的还是安阳河西岸旧的宫殿宗庙遗址区。比起各大省级博物馆,这边的客流明显少了很多,但其实还是有不少独一无二的好东西。
遗址区内分布着多个宫殿宗庙建筑基址,但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北面还有宗庙祭祀坑,能看到很多随葬品以及人和动物的遗骸。室内展厅包括殷墟博物馆和几个主题展厅。甲骨窖穴展厅主要展示了最著名的YH127甲骨窖穴。这里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数量多,样式全,内容丰富,是殷墟早期发掘的集大成之地。妇好墓遗址在地下,展示了部分出土文物和发掘坑,但大部分珍品并不在此。重点当然是殷墟博物馆。虽然下笔的此刻已经被新馆代替,有了更多首展的文物,但参观的当时还是旧馆,有限的展品也足以代表殷墟的考古重大成果和意义。初进展厅,首先看到殷墟的历史简介和大幅的《盘庚迁殷图》,之后是大量实用陶器、石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是展馆的重点。鼎、壶、尊、簋、彝、罍、盂、觚、斝,各式器皿一应俱全。将军亚长征战四方,铜钺高悬彰显军权的威严,凯旋之时有牛尊盛满美酒。司母辛铜鼎、司母戊方鼎则为商代青铜冶炼技术的高度发达提供了有力证据。此外还有少量甲骨在展,但更多的珍品在下一站中国文字博物馆才能见到。
原本中国文字博物馆不在计划的行程中,来到安阳后又查到大部分殷墟出土的甲骨在此展出,于是订了晚一点去郑州的火车,下午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这里是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广场中央、展馆门口矗立着一个金色的标志牌坊,形似汉字“字”,至于是篆体还是金文,网上说法不一。展馆整体为一座金色建筑,支撑的柱子为红黑配色,墙面、柱面上的纹饰与商代青铜器的纹饰如出一辙。一楼大厅的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概念,四面浮雕分别以中国文字、书法、甲骨和少数民族文字为主题。一楼展厅介绍了“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发现和发掘过程,一面墙上展示了刻辞甲骨在全世界的收藏分布情况。展出的卜甲卜骨以龟的腹甲、牛的肩胛骨为主,记录了大量占卜、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的内容,为后人留下了可考的文字历史。展厅中有猜字的互动小游戏非常有趣,试着猜了一些,对错各半。想起读研时,同宿舍有个研究中国古代汉语的小伙伴,她的论文就是考证古文字,想来一定认得更多。除此之外,这里还展出一些青铜器、简牍等,包括贾伯壶、温县盟书、里耶秦简等。
河南博物院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拥有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考古遗址,自然也出土了大量重量级文物。此次走过河湖四省,要论精品数量,豫博绝对排第一。从郑公大墓到殷墟妇好,从淅川下寺楚墓到三门峡虢国墓地,九大镇馆之宝的名额数量显然无法囊括。鬼使神差的一次意外,让豫博的参观流程跨越了一年分两次才完成,也因此给到了更多的参观时间。
基本陈列1-10展厅以“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为主题,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细数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脉络。1展厅走向邦国新石器时代以陶器为主,其中包括来自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双连壶。但围观最多还要数各大文博节目的必选品贾湖骨笛。近距离观察,那就是一只小小的鹤尺骨。没有青铜重器的威严,也没有玉器瓷器的温润,看似平平无奇,却各种“最早”、“改写”加身,彰显着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乐器史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和韵天下,远古来声。8000多年前的华夏初音,我们的先人就是听着这样的笛声,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区区部落走向泱泱大国。
2展厅夏商时代展厅有大量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的文物展出。杜岭方鼎有两个,是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大的商代早期青铜器。这里展出的是小号的那个,大的在国博见过。以妇好鸮尊为代表的妇好墓青铜器精品同样在此。鸮尊也是上过《国家宝藏》的流量单品,其呆萌的形态与一般青铜器的庄重威严形成极大反差,也因此成为文创周边的宠儿。鸮尊也有两只,另一只在国博。两张照片放一起,恕我眼拙,貌似没啥差别。同样萌萌哒的还有好几个铜觥——后母辛四足铜觥、妇好圈足铜觥、父乙铜觥,都是与上博著名的父乙觥相似的“四不像”神兽造型。另一件酒器妇好铜方斝就更符合将军的人设,气质上显得英姿飒爽、威武霸气。
3展厅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展厅延续了青铜时代的特点。以三门峡虢国墓地的文物为主,展品有簋、觥、角、爵、卣、壶等体型较小的青铜器。比如兽面纹铜方觥就与2厅的几个铜觥如出一辙;“虢季”铜方壶是一对两件,壶身上的精美纹饰极为清晰;“晨肇贮”铜角形态与爵近似又有区别,是目前所知角中最大的一件“角王”。又一镇馆之宝,有“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柄铁剑看着残破不堪,但来头不小,它的出土把中国冶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此外还有一些玉器,尤其是几件成组的玉佩极为精美。
4展厅东周展厅依旧是青铜器的主场,主角们纷纷现身,诠释了“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的说法。展厅集合了各式“青铜壶”,圆壶、方壶、扁壶大小不一、风格各异;而在众“壶”之中,C位无疑属于莲鹤方壶。第一次站到它面前,感叹于它巨大的体型和精美的设计。盖顶上一只仙鹤立于双层莲花瓣中央振翅欲飞,壶身上四只神兽盘踞而上,底座的支撑亦为神兽。另一只龙耳虎足方壶与莲鹤方壶形制如出一辙,只是身量小一点。此外还有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关于郑国历史的介绍和一组九鼎八簋加编钟的阵仗,据说郑国大墓出土的还不止这一套。玉器和跽坐人铜灯也值得驻足。
5、6展厅秦汉魏晋南北朝从青铜画风转向以砖石和陶器为特色。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都是残片,徐美人墓志、甘陵相碑、袁安碑则展现了东汉、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一件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同样引人注目,但成色上比满城的那两件略逊一筹。画像砖的题材丰富,但最多的还是展示车马或反映战争的内容。以上过《中国国宝大会》的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陶楼为代表的陶艺建筑算是本展厅的一大特色,各式各样的仓楼、望楼、戏楼、院落、水榭一应俱全,既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技艺,又具备了艺术品的精致和想象。六博作为一种当时流行的游戏,在很多文物中都有所体现。六博陶俑待在一个安静的角落进行一场有趣的博弈,两位对手正襟危坐,展开无声的厮杀。
7、8展厅隋唐时代的C位被武则天金简和并列在旁边的杨国忠进奉银铤占据,前者是一代女皇的心愿卡片,后者是当朝宰相的税银凭证。大量的三彩器物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动物、场景、事件,包罗万象。三彩鹰首壶、三彩牛角形杯、三彩鸳鸯尊、三彩文官俑,形制上带有浓烈的异域风格,扑面而来的是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之风。
9、10展厅展出的是宋金元时期的代表文物。前者有碑刻拓片、三彩工艺、陶俑和画像砖,后者则以瓷器为主。10展厅的入口,两只天蓝釉瓷瓶亭亭而立,一扫青铜的寒气。一只是呈现蓝色的钧窑天蓝釉荷叶花口瓷瓶,另一只则是泛着一点淡青绿色的又一镇馆之宝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后者之所以能成为镇馆之宝,不仅因汝窑的地位,更因天蓝釉形成的难度和传世的稀缺性。
13厅的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厅,主要展出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一众精美的青铜器。不曾想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云纹铜禁。这架长方形的青铜器造型繁复又不失庄重大气,走进它的那一刻,似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威严与霸气,整个人不寒而栗。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它的制造工艺——失蜡法。《国家宝藏》曾重点介绍过这一工艺的技法和历史。而铜禁的出土,不仅改写了失蜡法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时间,也证明了这一本土传统工艺并非舶来品。看着那满身细小错杂的透雕云纹,能够将精致与霸气集于一身,除了感叹,我已词穷。隔壁的“王子午”鼎同样采用失蜡法铸造。器型少了几分霸气,束腰和纹饰更添几分精致和优雅。此外还有龙耳虎足方壶、龙首双耳簋等青铜器皿,以及编钟等乐器,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青铜铸造技术水平和艺术特征。
16展厅“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是23年底开辟的新展厅。这里不仅有豫博自己的馆藏,还聚集了山西、陕西、山东、江西、四川、湖北、湖南和河南各地方等多地博物馆的藏品。“妇好”夔足方鼎体型算不上最大,与众不同的在于夔形扁足的设计。“长子口”铜方尊像一座方口方座、上大下小的花瓶; “大兽御”铜尊同样是上大下小,只是形状变为圆口圆座。看到“宋公栾”铜簠,误以为进到了自助餐厅,真的太像自助餐保温炉了。“匍”雁形铜盉、兔尊又现动物萌宠的身影。目雷纹方内铜钺龇牙咧嘴,凶中带萌。来自山西的龙形铜觥造型独特,形似龙舟,在众多觥形器中独树一帜。来自四川的羊首兽面纹铜罍盖上蟠龙昂首,双耳间羊首形态逼真。
湖北省博物馆
荆楚文明,华夏正音。来到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文物无言,却觉耳畔不断传来遥远的钟鼓齐鸣,声声震耳。
第一次预约参观刚好是周日。由于中小学还没放假,想着即便是周日也不会有太多人。但我还是低估了博物馆的热度,蜂拥而至的孩子及其家长老师,让我在馆外就已然感到了压力。进馆后更是看着越王勾践剑展厅前望不到头的长队,承认了一个资深自由行者的百密一疏。权衡再三,决定将参观分为两次,先参观人流量相对较少的几个展厅,把最重量级的曾侯乙和勾践剑留到周二。
湖北省博物馆的一大特色主题就是乐器,参观者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因为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但当我走进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展厅,才了解到这里不止有曾侯乙编钟,各式各样的古代乐器印证了荆楚大地音乐历史的源远流长。这边,崇阳铜鼓以青铜塑身,云雷纹饰体,无需擂击,已似鼓声震天。另一边,战国漆器浮雕十弦琴通体浮雕纹、大漆髹饰,两千多年后仍精美依旧。从简单的哨、塤,到大体量的钟鼓、琴瑟、铙镈,从骨、陶制作,到石器和青铜,一件件或质朴或精致,是来自远古的天籁,是出自时代的匠心。
楚国八百年展厅用竹简、青铜器、漆器、玉器,展示了战国七雄之一楚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能够完整保存实属少见,而楚人用奇异的造型、明艳的色彩,为后世呈现出楚文化的独特气质。这里集齐了彩绘漆木制的房俎、方鉴、鼎、簋、敦、盘豆、酒具、案、棋局,以及各式镇墓兽。这其中又以彩绘漆木龙耳方壶和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最为惹眼。前者形制类似青铜方壶,却以木为体,仿铜漆身。后者底座两只卧虎,虎背上各立有一只昂首高歌的凤鸟,两鸟背对支撑一面大鼓。鼓声未至,气势上已然赢了。
梁庄王珍藏展厅展出了明仁宗朱高炽第九子朱瞻垍与王妃的合葬墓出土的文物,是目前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等级最高的,其随葬物品的奢华程度也堪比帝王。在众多的金器、玉器、瓷器中,最显眼的要数各种穿戴配饰。缀满玉珠的冕惯和皮弁、镶嵌巨大宝石玉石的金冒顶,还有各式黄金首饰应接不暇,参观者仿佛置身黄金珠宝店而非博物馆。
没有任何修饰词或副标题,这个最有分量的展厅就叫曾侯乙。1978年,今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一组编钟的出土让一个隐没在史书中鲜有人知的周代诸侯国闻名天下。尽管是周二,曾侯乙展厅仍然人流如织;尽管做好了被震撼的准备,但当我步入展厅,远远地扫一眼布满展厅的一个个硕大的玻璃展柜,一瞬间有种心跳加速的感觉。铜联禁大壶、大铜尊缶、铜提链壶已然尽显王族的恢宏气势;但比起一旁的曾侯乙尊盘和铜鉴缶,瞬间又失了颜色。令我惊叹的并非古人制作“冰箱”的巧思,而是当我看到尊盘上密密麻麻、极尽繁复的透空纹饰时,便与脑海中另一件来自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完美重叠。同一年出土,同出于东周时期荆楚地区,同样的分层铜梗连接的三维镂空结构,同样极致的视觉冲击——虽然学术界仍有争议,但我更愿意相信,那就是失蜡法技艺的巧夺天工。靠墙的一边,赫然又是一组九鼎八簋。礼崩乐坏的僭越,或是天子恩赐的加等,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只是看到升鼎那平底束腰的形制,又不禁让人联想起河南博物院的王子午鼎。从淅川下寺,到随州擂鼓墩,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为后世记录并呈现了楚地独特而灵动的审美——穿越千年,仍历久弥新。而正当我还沉浸在曾侯乙青铜器带来的震撼之时,穿过一面影壁,一个巨大的玻璃房强势闯入视野,巨型编钟静静地矗立在里面。它不动声色,又不怒自威,以一种睥睨天下的眼神,俯瞰着芸芸众生。而四周贴着玻璃垂涎如我的凡夫俗子们,无不张大了嘴巴,噤了声响,却惊为天人。无需专门到地下音乐厅去看什么表演,“东方红一号”早已带着这仙乐上了九天,正是字面意思的“此曲只因天上有” 。青铜器和编钟已然足够震撼,但后面还有大量精美的乐器、玉器、漆器给予观者持续的惊喜。含“龙”量极高的铜建鼓座最适合这个甲辰龙年,十大八小,远观如一簇火焰,近看又盘根错节。《二十八宿图》漆木衣箱则是一件中国天文史的见证物,证明了在公元前5世纪初我国就已经存在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十六节龙凤玉佩环环相扣,设计精巧,工艺超群。鹿角立鹤亭亭而立,造型流畅,风格独特。
走出曾侯乙展厅,依依不舍,意犹未尽;曾世家展厅延续主题,揭开曾、随国名的历史谜团。这里展出了随州叶家山、京山苏家垄、襄阳郭家庙、随州枣树林、随州擂鼓墩、随州文峰塔等从西周早期直至春秋战国的多处曾国墓葬考古的成果。以考古的方式,“挖”出一个与楚国相邻,且同样有着近800年历史的“曾世家”,用实物印证史书中的随国即为曾国。展厅的文物以青铜器为主,且大多姓“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来自苏家垄的曾仲斿父铜方壶,在国博曾见过同时出土的另一件,有着春秋时期典型的形制和纹饰。来自叶家山的青铜组器阵容强大,有曾侯谏铭文的就有铜壶、铜盉、铜盘、铜鼎,还有龙纹兽面纹铜罍、麻于铜尊、麻于铜卣、曾伯桼铜壶,器型大多不是很大,但胜在纹饰精美。曾侯璵甬钟和错金云纹铜鉴缶来自随州文峰塔,编钟与“冰箱”的搭配与曾侯乙墓如出一辙。
看完所有其他展厅,最后只剩下越王勾践剑展厅了。此厅几乎只有这一件重要展品,又不像编钟那么大可以容下众人围观,所以这里是分批限流的,出一拨进一拨,故而从开馆就开始排队。每次路过都嫌队伍太长,下一次路过发现更长,于是一直拖到了最后。漫长的排队等待,终于冲进去挤在人堆里观察了几分钟。深埋地下2500年仍毫无锈迹的“天下第一剑”静静地躺在不大的玻璃展柜中,他其实并不像武侠电影里的宝剑那么长,貌似比匕首稍长一点,两侧利刃,剑身布满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尾端近手柄处有八个看不懂的铭文——“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没有大型青铜器的宏大伟岸,只一柄青铜短剑,在黑暗的背景和一束射灯的聚焦下显得威严霸气,又透着几分冰冷气质,这或许就是他独享C位的缘由吧。
湖南博物院
辛追夫人,千年不腐。一座马王堆,成就湖南博物院。而当我站在最后的展品——辛追那如天井一般的展示窗向下望去时,回味整座博物馆的大小宝藏,可能这“千年睡美人”才是最无趣的那一个。
首先来到二楼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展厅以时间为轴,围绕“湖南人”这一主题,反映了湖南区域文明诞生、发展、演化的来龙去脉。第一部分“家园”,几枚来自不同时期的印章摆放在醒目位置,其中最显眼的当属一枚小小的龟钮金印——“长沙王印”。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展品包括早期人类遗迹、商周青铜器、里耶秦简、长沙窑彩釉瓷以及少数民族器物,展示了“湖南人”这一群体的形成过程和生活方式。以虎纽铜錞于为代表的一组巴人铜錞于具有典型的巴族特色,衍生出一段巴、蜀、秦、楚之间的战争史。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的展品与水稻、农耕、“天下粮仓”密切相关。一件是来自旧石器时代的陶釜,虽然残存的部分不多,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器。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是整个二楼的精华所在,除了大名鼎鼎的四羊方尊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只有复制品外,其他的重要文物都集中于此。商代大禾人面纹方鼎独特的人面浮雕颇有几分现代卡通气质,不禁让人怀疑难道是穿越时空的设计。旁边的商代豕尊造型极为写实,生动还原了三千多年前的野猪的形象,也见证了猪与华夏民族的悠久渊源。皿方罍不仅被誉为“方罍之王”,更是以一段盖身分离近百年而今合体重聚的前世传奇登上过《国家宝藏》。展柜里的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各种雕刻技艺和纹饰集于一身,灯光下的金属光泽透着一种摄人心魄的绝美与惊艳。看到战国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复制品的一刻,会立即联想起刚刚在湖北博物馆也有一个几乎同款的。虽然今天身处两省,但战国时同为楚地,这大概是当时楚国特有且非常流行的一种乐器。“双胞胎”的惊喜还不止一个,在河南博物院出现过的人物跽坐铜灯又惊现湖南。如果说虎座凤鸟架鼓还只是形制相同,但细节大有不同,这跽坐铜灯则在我反复对比亲拍照片之下,仍难辨彼此,高度怀疑是批量生产的。西晋青瓷对书俑和南朝铜舞蹈俑由于器型太小而不太显眼,却以灵动的造型吸引了我的目光。动静之间似有了画面,鲜活的俑,诵无声的书。
三楼就是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也是湘博重点文物的集中地。墓葬的主人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两千多年前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首先是三枚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印:“利苍”玉印、“长沙丞相”铜印和“轪侯之印”铜印。随后看到的是辛追墓出土的各式大小木俑。精美的漆器是马王堆的一大特色,盘、匜、盂、壶都是常见的生活器皿。其中一件彩绘漆木“六博棋具”,不仅用具完整,且色彩依旧。与之前河北博物院石质六博棋盘、河南博物院六博陶俑,共同演绎着汉代爆款游戏的盛极一时。接着看到马王堆的另一大特色丝织品,有的色彩如新,有的纹样规整,更有像是大名鼎鼎的素纱单衣,轻若鸿羽,薄如蝉翼,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缫丝、印染、机织技艺,甚至有些至今无法复刻。马王堆的特色文物似乎有点多,看罢织物又来到帛书帛画的展区。上知天文——《天文气象杂占》和《五星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两本天文学专著,五大行星和彗星都被详细记载,成为汉代天文学发展的佐证。下晓地理——《地形图》、《驻军图》两幅出现在我那一书架各种地图史著作和本人课件上的古地图,终于以实物原件的形式出现在眼前。不是地信人,你不懂在南京看不到《坤舆万国全图》、在兰州看不到放马滩纸的那种遗憾和怅然;所以,当我来到长沙,以为又要希望落空的时候,马王堆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当我一眼捕捉到这两件展品的刹那,我惊呼“它居然展了,它居然把原件拿出来展了”;那一刻的激动与惊喜,不研究地图的人大概无从体会。它们不像《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有青铜塑身,它们可是来自两千多年前货真价实的锦帛织物。感谢马王堆把它们保存得那么好,让我们至少能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睹古图的真容。然后是辛追墓和利豨墓出土的两幅T型帛画。画面集天地人三种不同空间图像组合,描绘了通天之法、永生之路,传递着古人的天地观、宇宙观、生死观。帛画之后是辛追夫人棺椁。朱地彩绘漆棺上绘制了各种动物、神兽,历经两千多年仍保留着鲜艳的色彩。一帛一木,一漆一彩——古人面对生死,仍不失审美、不忘浪漫,将艺术与信仰呈现于身后的狭小空间,待重见天日,为后人赞叹。
后记
这是一篇迟到了一年的游记。这是一段中断了11个月又重新出发的旅程。它原本始于2023年春节过后。原定的路线是安阳、郑州、西安。但变故来得没有预告,2月18日上午,在河南博物院看过了云纹铜禁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正准备去找妇好鸮尊的间隙,行程在卫生间的台阶上戛然而止。意外的崴脚,不仅改变了原本的计划,也让当时的我们一度陷入困境。虽然身处800公里外的异乡,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我们还有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和很多普通人给予的善意。博物馆出借了轮椅,刚好斜对面就是河南省职工医院。急诊医生及时给出了诊断和建议,用某团外卖购买了护具,外卖小哥很快送到急诊门口,医生帮忙做了固定。归还轮椅的间隙,博物馆门卫小哥给我搬了椅子,还把叫到的车直接放行进院子。手机软件打车回到酒店,酒店大堂的李经理和保洁大姐提供了很多帮助,还免费送了晚餐。虽然只是她们自己的职工餐,但足以让遭遇意外的异乡人温暖备至。继续使用某团外卖购买了双拐。退掉之后所有的行程,买到了郑州回家的卧铺。在12306申请了重点旅客,轮椅上车。列车上遇到一对好心的大学生情侣,一直给我们提供方便和帮助。一路下来,唯一不讲人情的只有郑州站的客服,说车站的轮椅不能推出车站大厅,而车辆又被挡在站前广场外,几十米的距离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正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广场上的保洁大叔看到我们的状况,及时提醒我们广场不远处有学雷锋岗亭,他们能提供轮椅送站,这才顺利进站。凌晨一点,家乡车站的工作人员准时出现在车厢门口,一路将我们送出站,送到路边上车点。原来不是所有的车站都不允许轮椅出车站大厅。
2024年1月18日傍晚,当我们拉着行李到达酒店时,那么巧,出现在大堂迎接我们的正是李经理。虽然她依旧戴着口罩,但我们还是一眼认出了她。整整11个月过去,一天都不差,我们又来接续中断的旅程,也是来感谢帮助过我们的好人。显然,李经理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我们,但当我们提起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她还是很能快想起来,毕竟参观博物馆崴脚的客人大概几年也遇不到一个。或许,只有在旅途中遇到困难的人,才最能感受一个城市的温度;正是一个个萍水相逢的普通人给予的善意,回应了那些傲慢与偏见。愿好人一生平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