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

2023年9月成都川西阿坝尽赏小众美景(上:观音庙-错通翠-印经院)

天数:10 天 时间:9 月 人均:4000 元 和谁:和朋友
Day 1 上海——成都——马尔康(2593M)

9月12日她早上4点起床,一个人收拾行李,巨大的60L登山包、一个登机箱和一个被塞得满满的双肩包,最后她把无人小飞机斜挎到身上。3小时的飞行她依靠着窗口时梦时醒,中午11点飞机稳稳地停在了成都的天府机场,下了飞机,余老师按照约定来接她,他们很多年没见,似乎没有太大改变,她还是像余老师的学生一样,一路上问东问西了解四川这些年的变化,而余老师也边开车边尽力满足她的好奇。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位于成都主城区东南方向的简阳市,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投用的最大民用机场,它的开启也让成都成为了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它很大很新很豪华。

他们开着车一路北上,沿着成都SA2到G0512再到G4217高速一路开往本次旅行的第一站——马尔康。

不知不觉小车开过了棉虒镇、汶川镇、通化乡,他们来到了理县,再往前就正式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了,后面就开始进山了,弯道变成了正式的道路。弯弯曲曲的国道穿过了米亚罗,经过了梭磨乡,离开成都5个小时之后小车终于进入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州府——马尔康市。

【马尔康市】

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坝、红原大草原,南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小金县四姑娘山紧邻,属于高原峡谷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沿河而建的小镇干净、漂亮,建筑多是有特色的羌族碉楼,这里居住着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也是藏羌自治州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

他们沿着河流逆流而上,想找一个车位停下来,但是今天所有的停车场都停满了车,甚至停车场门口都横七竖八停放了车辆,小车几乎开到了小镇的尽头,这才找到一个车位。她下车,发现丝丝寒意袭来,打开手机才发现这里已经2600米的海拔,刚走了没几步,竟然有些喘不上气来,她跟自己说,一定是一天没吃饭的关系。他们看到河对岸热闹非常,又藏族装饰的餐厅(墨雅轩),决定早晚饭就在这里了。

餐厅是藏族同胞开设,有很大的院子,装修有当地特色,菜单上不少好吃的,但也简单,从字面可以看到所有食材。[核桃花炒腊肉],[鱼香茄子]、[酸菜汤]和一份[玉米馍馍]都是平时她很少吃到的食物,虽然没有高热量的补充,但是对此刻的她来说是从未有过的美味,她把蔬菜吃得干干净净,用玉米馍馍沾上酸酸甜甜的鱼香茄子吃了好多块,吃不完的玉米馍馍还不忘打包带走。

他们趁着天还亮带着玉米馍馍逛一逛马尔康的主街也为了找一下能住下的地方。

一路走了好几家,都是无房的情况,高高低低的山坡让人感觉疲惫,她觉得奇怪,为何今天这里如此拥挤?走着走着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体育场,走进去他们看到巨大的屏幕上写着“1953 – 2023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原来这里正在进行庆典的彩排,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州府,马尔康这两天集中所有重要的人物。

这家民宿在小镇的最东面,外立面是典型的藏族建筑而内部更是一个纯粹的藏居,木制房门低矮,屋内有巨大的整圆木作为房梁,所有的家具都是实木,有些被刷上了清漆,留有时光的痕迹,这里和她在香格里拉的落脚地很像,质朴无华,却让人安心。

她跟着姑娘去看了一下所谓的有公共浴室的标间,木制房间地板嘎吱作响,厚重的木门上挂着一个古老的锁,而她从未见过,木门的背后就是两个宽敞的铺着整洁床单的大床,中间有个小方桌,用藏民常用的厚毛毯覆盖着上面放着基本的用品,靠门的大床边还有个木制的窗,没有锁,没有防备,于是她选择了紧挨着墙壁的那个床。

刚安顿下来余老师说自己有些头疼!她停下手中的事抬头看着他,问是否可以继续行程,余老师说:你把你买的止疼药给我一些。于是她快速找出止疼药给了他,然后烧了热水方便他服药,吃完药的余老师似乎有所好转,说:我们出去走走吧。而外面天已经擦黑,她套上一件冲锋衣跟着他出了门,和上海30°+的气温比,这里夜晚10多度确实有些冷。

沿着马尔康的小河他们逆流而上,去了河对岸的游乐场,在这样的小镇里常常会有丰富多样的游乐场,有吃有玩还有土特产,河的这边,顺着马路还有烧烤摊、音乐酒吧和一个巨大的KTV,2023年的阿坝州府也有着城市里才会有的娱乐活动,良好的交通和互联网的便捷让马尔康和成都的差距越来越小。因为第二天也要早起赶路,走了一会儿,他们准备回去休息。

在马尔康很多藏式民宿维护地很好,藏民也很朴素热情,住宿条件和一般快捷酒店无异,干净整洁,并且价格还很便宜,基本都有自家停车场提供免费停车服务。可以选择评分高的打电话确认空房情况。

Day 2 马尔康—— 观音庙(2888M)—— 格萨尔王城(3246M) ——甘孜(3361M)

他们说好第二天如果早起就早些出发,因为旅程出乎意料地长。

4点多她的生物钟就叫醒了她,她打开灯烧上一壶开水后快速去公共浴室梳洗换衣,回来喝了一杯热热的咖啡也顺手泡了杯浓茶,接着就是把包里和箱子里的东西再按规则摆放回去。

6点外面繁星灿烂,他们轻轻地把行李搬下楼,生怕惊扰到其他的住客,发起小车,车开出去时路灯发出微弱的光,但是在黑暗中还是能照亮道路。

从马尔康一路向西,看着天际慢慢泛起了鱼肚白,山影也逐渐绰约,不知不觉海拔开始走到了3000米随着天逐渐亮起来,她看到自己在一个又一个山头上绕行。6点50分,她看到一块路牌,写着“观音桥 54KM”她知道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应该很快能到达了。8点他们终于到了观音庙下的小镇,一条小街通往山脚,在这条街的街口,余老师停下了车让她去对面“早餐店”看看是否有她要吃的早点,她点了一份白米粥和一屉蒸包,还要了一碟辣椒酱。她喝着热乎乎的薄粥吃着冒着白烟的小包子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简单吃过早饭他们出发去真正的目的地——观音庙。

观音庙在这座小镇尽头的山上,一路上山他们还要再开了40分钟,一直到了一个岔路口,往右是“施工区域”的警告,往左是蜿蜒下山的小路,他们选择了左边的路,但当她看到通往顶层的石阶梯时她执意要下车自己走上去,无奈余老师开着车继续往下看看是否真的能抵达当地人告知的停车场。她爬上了10米高的台阶,发现在那个平台上有正在建造的寺庙,金顶被刷了一层又一层金粉,这就是正在进行维保的“观音庙”。 

【观音庙】

又叫土基钦波观音庙位于“金川县观音桥”景区,地处青藏高原川西北阿坝州金川县境内,庙建于公元七世纪,有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海拔2888米,在这里汇聚了藏地圣庙、高山草地,高山峡谷和高原湖泊,这里是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环节,也被誉为“中国版的北欧风光大陆“。它具有独特的藏旌建筑风格,气势雄伟,规模庞大,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扎巴和信徒的维护修建,到现在建筑面积达1822平方米

在高原藏区,似乎所有重要的寺庙都是依山而建,从众人熟悉的布达拉宫到鲜有人抵达的孜珠寺都是建在险峻的山谷,背靠着倾斜的山体,红白金让寺庙看上去庄严又威武,其实里面的喇嘛和觉姆是非常温和善良的,可能这种险峻的环境也是他们每天修行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在山林间穿行与自然融为一体让身心可以安宁。观音庙内供奉着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师、文殊菩萨等100多尊神像,庙中还有各种价值昂贵金银塔,并藏有大量经卷。庙壁上挂满笔调考究的唐卡,内外墙壁上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壁画尽雕刻佛教传略,具有浓郁的佛教文化风格。她穿过长长的走廊,徘徊在各个经堂之间,8点可以听到喇嘛们在上早课,她没有进入,驻足在门口观看,小喇嘛会时不时抬头张望,嘴里念念有词,昏暗的经堂仅靠高处的小窗洒下阳光,外围的菩萨面前会有供奉的酥油灯闪烁着黄色的希望,喇嘛们盘腿而坐鲜红的袈裟搭在肩头,另一边则是裸露的健硕的肩膀,在高寒地区无论春暖冬寒他们都始终如一,这种修炼也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心中有着对信仰的执着才能做到这样吧,她心里默默地想。

其实中西文化对于宗教和信仰有着不同的内容但却有统一的逻辑和规则,西方的教堂和藏地的庙宇,西方上帝的信徒和高原上度母、观音、释迦摩尼的礼拜者们没有区别,他们都有百分百的虔诚之心。

  她走进摆满了释迦摩尼雕像的经堂,中间四壁上密密麻麻排满了佛陀雕像,外围是一圈转经筒,当地藏民一早就在这里拍成一列一列快步前行并转动身边的经筒来为自己和家人积福,她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与她擦肩而过,她觉得自己是这个空间的观察者,他们似乎没有感知到她的存在,心中只有他们的佛和对佛的喃喃自语。她跟随着他们的脚步饶了一圈转经道,抬头看到旁边的龙门架上有画师在画壁画,心无旁待的程度不亚于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创作时的专注,她站在那里又看了一会儿。当她走出转经堂看到缠在山腰的云雾已经消失,太阳也露出了全部的光芒,金顶更闪耀了,风吹动下的明黄色窗幕在轻轻飞舞。楼下的停车场也停满了车,人越来越多,余老师发消息问她:在哪里?他们约在了停车场,准备逆流而行去下一个目的地

在下山的路上,她感叹壁画的精美和信徒的虔诚,余老师说:这里的画师是这几年看到的藏地比较专业的画师了,运笔手法和绘画技巧以及对颜色的运用水平比前几年好太多了。

<TIPS>:

观音庙现在是不收费的,因为不是观光景点,是僧侣修行场所,参观时请避免大声喧哗,保证僧侣的正常作息。建议早上出发,可以避开9点后的客流,山路仅供来去2车道通行,所以高峰时期会有拥堵发生。

下山后他们沿着G317继续向西,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绕过了一个又一个S弯,在鲜有人走的路上,她还看到了野生的猕猴,硕大的身体,红色的脸面,她和它对视,10米不到的距离,他们都愣住了。

在之后的行程,她看到的是更多虔诚的教徒,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通往佛祖的路,一次一次长头指引着他们抵达心的彼岸,路边的车辆驶过这些信徒的身边,都会因为他们的虔诚而放慢车速,轻轻从他们身边行过,似乎是怕惊扰到正在修行的人。

小车急行在蜿蜒的G317上,偶尔会看到开阔的草甸,星星点点的黑色高原“原住民”在陡峭的山壁上吃草,而放牧的藏民在草甸上支起了黑帐篷袅袅炊烟从帐篷里升起。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住黑帐篷的情景,好奇让她没有任何嫌弃与害怕,和在魔都精致生活的她判若两人。

又开了2个小时,他们来到了一个分岔口,路牌上有一个Y型标识,一边是到“甘孜”,而另一边是到“色达”,他们沿着G317继续驶向甘孜,30分钟后,他们正式进入“甘孜县”,

还没进镇就看到一个精致的国家级旅游景区——格萨尔王城。这里修旧如旧,但终是能感受到刻意修葺的人为感,不需要门票可以进去走一走,于是他们停好车进去溜达了一圈,到处都是“G317进藏必X”的贴标,所有的建筑新到让人没有了兴趣。

加图片描述

她找到了一家在“白塔”附近评价还不错的住宿,打电话去问,居然还有甘孜地区酒店统一平台预定打折,这让她小小惊讶了一下,这种大环境下如此级别的甘孜县还能以区域为维度发展自己的平台而不依附Ctrip等大平台促进旅游业发展,可见他们对当地旅游业的信心是远高于她这样匆匆路过的游人,这可能也是现在围绕着国道(G)发展出来“新农村/新旅游”行业能够充满活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把车开到了酒店,国道旁的一栋楼,有后院可以停车,有餐厅卖当地特色羊肉、烧烤还有川菜,一栋5层的建筑还配有电梯,对于要带2个行李的她来说非常友好。在海拔3300米左右的地方温差很大这里的房间不仅干净还配有地暖让人安心。

在小程序搜“浩强明悦会”可登录当地酒店订房平台(2023年信息),价格比大平台略低,多晚入住也有优惠。

办理完入住, 4点多未到晚餐时间,而他们已经饥肠辘辘,选择不多,老板娘指了指旁边宁夏人开的清真餐厅(清真穆兰餐厅),他们便出门右转找了个户外的位置坐下。余老师只记得她想吃川菜,于是点了“麻婆豆腐,干锅花菜,孜然牛肉”,还要了2杯八宝茶。很快上了三个大盘子,红彤彤的三个菜似乎用了同一个配料炒制,麻婆豆腐好像是用面筋炒的当然就没有麻婆豆腐该有的味道,而孜然牛肉很实诚,都是精肉不带一丁点儿油花,可能是用了黄牛或者是牦牛,而她根本顾不得这些,把三盘菜里的辣椒,青椒、红椒、干辣椒统统挑出来吃完安慰自己说:都是维C对身体好!留下一大盘肉和一大盘面筋,终于把自己喂饱了。听说这家烤羊肉还是不错的,可以尝试一下。

这里的太阳6点才落山,她站在窗口,望着对面的山峰,看太阳突然就落了下去,一眨眼的功夫小镇陷入昏暗,她躺在床上看书,其实已经昏昏欲睡,晚饭没有吃好的余老师是真的饿了,10点说想出去吃个烧烤,她强打起精神跟着他出门去,来到一个烧烤店叫了10个羊肉串、炒面片和八宝茶,但是很不幸,这家的宵夜又是失败的尝试,被打断的节律让她一整夜都辗转反侧,而每一次翻身,胸口的伤痛都会让她从迷迷糊糊的睡意中醒来,这一夜她睡得很不舒服。

Day 3 甘孜 —— 错通翠三连湖(4616.9M)—— 玉隆拉措(4040M)—— 德格印经院(3200M)

等到4点,她不得不起来喝水,然后起床给自己煮咖啡,收拾行李,余老师起床喝了一杯热茶,他们准备好了重新出发。7点多天蒙蒙亮,他们把车开出停车场,发现停车场出口左侧有个门面是新开着的,一早就开始营业了,还有米粉卖,余老师想到她昨天在观音镇上说要吃“米粉”,于是让她吃得暖和再走,他们点了两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尽管这米粉非常普通,但在早上能吃上热乎的,她还是觉得很开心。7点30分左右他们出发去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错通翠三连湖。

【错通翠三连湖】

甘孜县出来往德格方向走,路过错阿乡的时候,看到错阿乡的指路牌,左转上山,小路进去大概 800 米就开始分路,这里很容易走错,直走是水泥路,左转非铺装路上山,沿途没有车,沿途经历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当他们开在深浅不一望不到尽头的炮弹坑路上,当他们怀疑路的尽头是否有值得他们这样付出的美景的时候,当他们翻过了第三个山头,这时的太阳终于爬上了开始上班,阳光照在了他们来时的路上,她这才看清楚之前的爬坡有多么险峻,之前的弯道有多麽无尽。

他们以5迈、10迈的速度前行,她紧紧抓住车上的把手,生怕自己被抛出窗外,阳光透过玻璃的缝隙挤进车内狭小的空间,照在她脸庞手臂上,她立刻变得暖洋洋地。他们回望山底,看到了一辆红色的牧马人也在往山上开,他们知道这虽然是条难走的路,但还是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很快牧马人追上了他们,他们把路让了出来,让牧马人先行,越野车很快爬上了顶端,一转弯就不见了踪影。然后他们也抵达了秘境,越过垭口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木栈道蜿蜒几里,铺就在山崖边,悬崖下面就是三个大小不一的湖泊静静的分布在雪山山顶,风景漂亮的不能用语言表达,雪山倒影在湖面。她看了一眼海拔——4616.90米,这是她正式旅途的第2天,也是她整个旅途的巅峰时刻。

在这里烧一壶水,来杯咖啡简直完美。她拿上小飞机和咖啡径自走向栈道,在栈道平台上余老师放上了2个折叠椅,她站在栈道的边缘,望着面前闪着光的湖面,给自己倒了一杯热美式,狠狠地喝了一口咖啡,深深呼吸着高原纯净的氧气。然后她开始组装她的小飞机,小飞机的首秀就要开始啦

她一直都是“不知者无畏”,上天偏爱她,总是给她机会做各种尝试,一同上来的“牧马人”也带来了小飞机,已经用飞行侦察过这里的地形,她这个社牛就凑上去请教应该怎么起飞,怎么降落,因为自己的“偷懒”在家里学习的教程这里已经忘得精光。很快,她就让小飞机嗡嗡作响地飞起来,她不知道应该看手机还是应该看飞机,小飞机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但是从手机的实况来看,它在天上非常稳健,给她带回的是肉眼无法企及的美景,她让飞机360度旋转,让飞机向远处地雪山山顶驶去,这种驾驭感和操控感让她兴奋不已,她全神贯注地抓取她想要的每一幅图景,完全忘记了余老师说:我们可以坐在雪山脚下,喝着咖啡望着三连湖聊天放空的最初设定。她还是那个在都市里拼命转动的飞轮,把所有的美景都定格并且努力带回去。这样的景色怎么看都不腻,为了这样的风景跨越几十公里的炮弹坑,忍着寒冷和颠簸也是值得,美景都是藏在难以抵达的尽头。

“多年以后我会在某个地方,

一边叹息,一边讲述,

黄色的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少有人走的那一条,

一切的不同,

都是从这儿开始。”

上错通翠还是建议开4驱越野车,非铺装路的石子很尖锐,非越野车会费轮胎,转弯和路况不好,4驱更安全些,路上信号也不好,车也不多,如果可以的话还是2台以上车结伴同行更好。

从错通翠三连湖下来,他们和牧马人结伴往前走,走到玉隆拉措的时候他们被近在咫尺的雀儿山折服了,不约而同开进了观景台,站在这样宏伟的自然面前,她感觉自己是渺小的,是不值一提的,是应该诚服的。然后牧马人就开上了通往玉隆拉措的小径,他们继续走在G317上,下午的目的地是——德格印经院。

因为一早就出门,到了高海拔,看了鲜有人见到的美景,松懈下来他们觉得有些疲惫,车开到“达马洞观景台”余老师停下来休息。她一个人下车随处走走,看到不远处的小河边开满了格桑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花瓣透着艳丽的光芒,被格桑花围绕的是一座白色的圆佛塔,像极了加德满都的博大哈大佛塔,而它名为——博纳大佛塔。

白色的塔身和金色的塔顶,四壁画着俯视的佛眼,她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发现佛眼在注视着她,这也表示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之意。小车急行在蜿蜒的G317上,偶尔会看到开阔的草甸,星星点点的黑色高原“原住民”在陡峭的山壁上吃草,而放牧的藏民在草甸上支起了黑帐篷袅袅炊烟从帐篷里升起。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住黑帐篷的情景,好奇让她没有任何嫌弃与害怕,和在魔都精致生活的她判若两人。

再往前开不远就是他们今天的第三站——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

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位于四川德格县的萨迦派寺庙-更庆寺内,德格印经院和更庆寺原本都为德格土司家庙之一,规模宏大。德格印经院至今已有 270 多年历史,院内珍藏各种典籍 830 余部,木刻印版 29 万余块,印经院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手工雕版印刷法,印制《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佛教典籍,印制的经卷原材料考究,印刷工艺精美,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确保经卷字迹清晰,经久不变,其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经济、宗教、医学等具有很高的价值。德格成为康巴标准藏语的发祥地,与印经院丰厚的文化积淀不无关系。

德格印经院是藏族三大印经院之首,院内收藏的模他们跨入半掩的木门里面别有洞天,没有电灯,没有任何电器唯一能发光的是酥油灯,还有室外充足的阳光通过木窗射进屋里,她尤其喜欢这样强对比度的光线呈现,几万片木雕版被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而书架从底部铺到建筑的顶部,这就是最原始的图书馆的布局,这样的书架在这个房间里一排连着一排,

光在这里成了魔法师,它定义了知识的模样,它告诉每个来参观的人这里有多深邃,这些阴影下的古老文字有多珍贵。她走在“大藏经(丹珠尔)”的典藏大殿久久不愿离开,她知道虽然自己只是一个过客。走到尽头,她看到一盏摇曳着微光的酥油灯,旁边有个陡峭的木制楼梯,旁边的指示牌上写着“由此上三楼,参观印刷区(巴尔恰东)”。

她总是很幸运,每年只有六个月开放印刷区的参观,她能够亲眼见到两两一对的师傅完成经书的手工制作流程实在是很幸运。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工艺大体可分为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四个流程。又可细分为裁纸、泡纸、兑墨、研制朱砂、印刷、晾晒、分页、核对、装订、打磨、刷色边、包装等十几道工序。所有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可相互交叉,有条不紊。印刷所用的经版可分为朱砂版(红色的经版)和墨版两大类,也可以分为长,中,短三大类。印经院经书的印刷是每三人一组,其中一人专门负责运送经版,供组内负责印刷的工人使用。同时还要负责印好经书的集、晾晒、分页和初级校对。而印经书人员则为两人一组,一高一矮相时坐,印版放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此谓版桥),高坐的人负责接纸并准确固定印版与印纸之间的衔接,以及在印版上刷墨。矮坐的人则一边递纸一边持卷布滚筒对其滚动印刷。

 她看着这些师傅手持工具一遍又一遍将经文从木雕版上拓到米黄色的纸上,每完成一页就是在给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累积人间的福报。他们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着简单的食物,这就是他们每天的全部。他们每天都会被涌入的游客观瞻,但是他们依旧保持着几十年的动作和习惯,这无疑是人世间最朴实无华的修行。她顺着台阶想上到第三层,突然头重重撞到了梁上,她站在原地哑然失声,用手揉着额头抬起头眼睛里有泪光,她看到阳光顺着高出的窗口直直地照射进来,像佛光普照大地照顾众生,她想人生都是需要自救不能总指望别人来疼爱,咬咬牙,她继续往上走,来到了晒经阁, 

 这里的经书纸有的被叠放在地上,有的被挂在长长的晾晒架上,光没办法普照,而是从仅有的缝隙里投出来,经书被风干好让水分快速蒸发又不至于被晒到变形。在阴影中,她看到余老师也在专注地拍摄,她站在远处等待,等待他完成后站到他的位置,她想了解一个专业人员的眼光里晒经阁的模样。光线中还有漂浮的灰尘,这是肉眼可见的动态,微小却活跃。

最后一层是户外屋顶,她爬上去站到了高原的阳光下,金光闪闪的法轮和八宝吉祥,她站在屋檐边缘把镜头藏到了飘动的风马旗里,打开了视频拍摄,她极其喜欢这样的画面,从内向外的视野让自然的风吹动起来,她能感受到高原上的自由和随心所欲,这正是她在都市生活时内心最缺乏的。

余老师催了她几次,她才恋恋不舍下楼跟着他去了另一个屋子,在这个屋子里有几个师傅盘腿席地而坐,借着窗口的灯光制作雕版

 这样的情景她在甘南的拉卜楞寺也看过,那里是唐卡研习中心,披着袈裟的喇嘛们密密地一个挨着一个坐在窗下,冬季的拉卜楞寺天暗地很快,光线很差,但是这些喇嘛师傅非常专注在自己的唐卡制作上,用极细的小小楷沾上用矿石研磨制成的颜料在打好底稿的画布上细细描绘,他们的专注让她吃惊,她站在他们身后看了很久很久好像时间凝固了一般,后来她听拉卜楞寺的主持说,这些师傅年老时可能会失明,但他们却会以此为荣。

她从雕刻印板的屋子里退出来,跟着余老师走回到印经院的一楼,余老师指着院子角落说让她去看看,她走过去被那里一个笑盈盈的师傅叫住,师傅示意她捧起双手然后往她手中倒入了黑色的水,并示意她喝掉,她知道这是师傅在给她祈福,她低头做了喝水的动作,师傅看着非常开心直朝她点头,而她也很开心抬头看到余老师拿着相机给她拍下了这有趣的一段。

她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黑色的液体就是洗经板的水,在信仰如此深重的地方,这些洗涤经书板的水也充满了神圣不可言喻的力量。

在德格印经院里流连忘返,在门口余老师说“去转一下”,他们跟随着信众围绕印经院转了3圈,3400M的高原要跟上藏民的步伐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圈后他们坐在门口的木椅上累到说不出话来。

休息够了他们又开始讨论今晚的吃和住,在藏区有很多有特色的民宿,但这些民宿一般都依山而建,需要走上陡峭且蜿蜒的台阶,他们看了几家,被台阶劝退,马路边的商务酒店是更好的选择。

今晚的晚饭她终于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她决定吃在德格县镇上排名第一的川菜馆(家香园),摸索着来到这个川菜馆和在成都能看到的中型川菜馆几乎一样,干净典雅的装修,整齐的服务人员,厚厚的漂亮的菜单,她看了半天点了“豆花牛肉,茄汁锅巴、番茄炒蛋和虎皮尖椒(¥158)”。这次的川菜特别正宗,量大、味足特别是火候和辣味都是她最爱的,之前豆花饭没吃上,但这豆花牛肉里的豆花就可以当饭吃,茄汁锅巴里的锅巴也是被番茄汤泡的软而不烂带着韧劲,她连着吃了好多块,在那么多川菜中虎皮尖椒无疑是最开胃最让她欢喜的,来了四川辣椒无论怎么都好吃,一个人炫完,而余老师就着一大盘番茄炒蛋吃了满满一碗大米饭。也许对于一天只吃一顿正餐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天上美味。

吃完饭逛一下超市,她给司机买了可乐补充糖分,还给自己买了两瓶水,另外在超市竟然还看到了新鲜的榴莲,不得不感叹一下中国基础建设的强大,在这个高海拔峡谷里还有如此鲜货。

回到酒店停车场,看到旁边停了一辆从同一个地方来的越野车,这不禁激发了余老师的好奇,他们好奇是什么样的同乡会在这里出现,刚说到车主就现身了,老乡遇老乡两人格外亲切,站在楼下聊了起来,而她则上楼去了,洗个热水澡后躺在大床上看书,过了不久,她听到楼下广场上响起了歌舞声,拉开窗帘看到马路对面的空地上聚集了穿着当地藏族服装的男女老少,他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高亢的藏族歌声伴随着强劲有力的锅庄,时而是温柔悠长的音调,他们就会舒展着自己柔软的身段演绎浪漫的节奏

她看地如痴如醉,几次都想下楼加入到他们之中,有时候她真的觉得自己前世可能就是属于高原的,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在这里投胎转世。

这一夜她早早安睡,因为每个清晨她都要面对未知的旅程,不知道海拔会有多高,不知道路程会有多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饭,她什么都不知道,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作息,她尽可能让自己早些入眠,高质量地睡一觉比什么都重要。睡觉前她一直在问余老师色达究竟是什么摸样的,因为这个执念在她心中就和“亚丁稻城”一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这一次她离心中的执念是那么近,她总是好奇并且总是对自己实现目标这件事有十二万分的热情。最后余老师终于拗不过她,同意临时改变行程,原路返回走甘白路回到色达,当然其中的风险可能是翻越5000米的垭口,他不确定他的高反会否成为他们前行的障碍。

—— 未完待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2023年9月成都川西阿坝尽赏小众美景(上:观音庙-错通翠-印经院)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