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

2023年9月川西阿坝6天尽赏小众美景(中:噶陀寺 —亚青寺—色达)

编辑
天数:10 天 时间:9 月 人均:4000 元 和谁:和朋友
Day 4 德格印经院(3200M)—— 噶陀寺(3948M)—— 亚青寺 (3944M)—— 甘孜(3361M)

  今天他们会去噶陀寺和亚青寺,这是她闻所未闻的地方,没有太多期待的寺庙,她收拾自己疲惫的身体打起精神上路。小车开出德格县,一路上遇到的藏民把车开得飞快,越野车里总能看到穿着红色袈裟的喇嘛裸露着一只被晒得黝黑的臂膀,坐在高高的驾驶座上面无表情。余老师让她把攻略里的“噶陀寺”介绍读一读,她抑扬顿挫地读完了几百字,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寺庙是康巴地区藏传佛教的发祥中心,是能代表宁玛派的寺庙,其珍藏的文物堪称绝世之藏文孤品,也是康巴地区红教最大的朝拜之地。

  沿着G215南下,一路有被金沙江哺育成长的藏族村落,阳光早早启程一路照耀着他们,依山而建的公路见不到几辆车,远处的高山时而被云带缠绕山腰,时而露出全貌,江水蜿蜒有时湍急有时温柔如伊,路过一座一座寺庙金顶红墙和白塔堆砌在郁郁葱葱的山坡上,让人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她眼前的风景除了不断变换角度的山坳就是各种形态的白云,她开始对大山深处的自然景色有了审美疲劳。

 他们大约开了40分钟后来到了“普马村”,这里有个限高的龙门架,龙门架的底部有一块不起眼的路牌,写着“噶陀寺==>”,如果一个不注意真的很容易就忽略了。开过这个龙门架就是一路盘山,一路都是漫长无尽的之字路,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海拔从3100米爬升到3900米,当她看到了山的背阴处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寺庙,庙宇顶部还拉着大大小小五色经幡时她以为这就传说的”噶陀寺“,她拿出手机准备拍摄,但是余老师似乎没有停下车的意思,继续以80码的速度往前开,面对她的疑问,余老师淡淡地说:应该不是这个,噶陀寺在这座山的后面!

好吧,他们没有做停留,继续向噶陀寺前行。直到他们又看到一个牌坊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侧的柱子上写着“大密旧译法源东胜噶陀金刚座”,过了这个牌坊,里面才是真正的天空之城、莲花之地。建在山凹处的坛城通体金色,还有琉璃瓦和随风摇曳金片的加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目不转睛看着这座坛城眼前的场景让她想到了“藏地密码”里他们在地下城看到的一轮又一轮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次布满祝福与诅咒的建筑。

他们慢慢驶过牌坊,寻找着停车场和噶陀寺的门。这样神圣寺院的门却是很不起眼,在一条小道的尽头,他们把车停在了小道旁的空地上,她下车走到铁门前,虚掩着的铁门似乎并不欢迎她,她茫然找不到方向,余老师站在远处望着她,她摇了摇头,直到有信众拖家带口走过她身边,自然地推开门走了进去,她这才和余老师犹豫着跟了进去。进门映入眼帘的场景震撼到她,刚刚还在对面山头的坛城此刻就矗立在眼前,她仰起头都难以望到顶端,以前只在唐卡里见过的复杂的结构现在化作立体3D呈现在她眼前,她的眼睛应接不暇。

【噶陀寺】由48座经堂、42座辩经寺、5座坐经寺、11间印经房、513套寝房组成,内藏有7000余部藏书级众多稀世珍宝,这里除了闪闪发光的巨大坛城还有依山而建白色庙宇建筑群被誉为“川西大山中的布达拉宫”,而在海拔 4800的一根石柱上还建有一座寝室,那是真正的天空之城。她跟着信众穿过经堂,听师傅传授经文解答民众的困苦疑惑,看信众脸庞释然的表情。她准备围坛城转一下,听到来自东北的3个大姨说从色达下来来到这里,已经在家里交代了遗嘱准备长居于此,然而家人总是在劝导他们回去,佛若在心中,身在哪里都是一样。她跟在她们身后疾步前行,并非有意窥探但这样的虔诚信仰让她好奇。把这噶陀寺内内外外转了一下,她退回到来时的路上。升起了自己的小飞机,想一睹山凹处的神秘。半山腰低矮的修炼房是她心中色达才会有的小屋子,几平方米的空间却承载着深厚的信仰,铁皮的或木制的屋子一间挨着一间密密麻麻蔓延在山坡上,屋子的所有角落都烙下了时光的印记,无论屋子的主人辗转了几世,屋子还是旧有的模样。这些寝屋也是僧侣们修行的场所,他们常常要在里面冥想静观自己的内心,在炎热的盛夏,在极寒的冷冬里他们的心保持着同一种温热,他们不燥不焦通过诵读经书体悟人生。

  临近中午,他们开始下山,日头直直地晒下来她把手臂伸出窗外,感受这正午的阳光,行程过半本以为会阴雨绵绵大煞风景的天气却格外晴朗,太给她这个小太阳面子啦,尤其是在今天,金顶和耀眼的太阳光最般配了,她裸露的手臂被晒得发烫。

  下山后他们走了一段G317便拐上了中国最美县道——甘白路。这是一条228KM连通甘孜县到白玉县的道路,一路上海子、草甸、原始森林、花海、雪山和成群的牦牛让她目不暇接,甘白路也是她走过S弯最多的公路,幸运的是旅行淡季路上车辆极少他们可以让小车在路上随着弯道翩翩起舞,一旁的金沙江有时温和有时咆哮也好像在唱着一曲多重奏,高潮迭起。他们开了快3小时,翻越了4300M的拉龙措,宽阔的道路促就了大气磅礴的风景,一条道路伸向了天际,两旁的高山令人仰止,阳光透过浅浅的云层洒下缕缕耶稣光像极了宫崎骏笔下的童话世界。接着他们又翻过了4,500M的曲登隆巴然后就进入了白玉县,今天他们又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亚青寺。

在看了那么多金光灿灿的庙宇和气势恢弘的寺庙建筑群后她以为自己会审美疲劳,但当亚青寺出现在她视野里的时候,她还是被深深震撼。蓝天、白云、金色的塔、被红色袈裟包裹的觉姆,在这一片宽广的山谷间仿佛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紫外线纯粹到不假思索,她从车上下来后便躲进寺庙大门的阴影里,蹲在地上把半瓶防晒霜抹在自己裸露的皮肤上,她从来不带太阳伞出门,在高原上她会把自己完全曝露在神灵的目光下,与这里的空气、阳光和风0距离接触。余老师走了很久才发现她没有跟上来,于是又喘着气回来找她,在阴影的角落里发现她蹲在地上,他说:带上你的飞机,我们去后山看看,那里应该有更好的视角,而前面是觉姆生活区,禁止男子入内!他们沿着寺庙的外围开到了后山。后山有个观景台,台阶延伸到山上的莲花生大师佛像前,巨大的佛像似乎是这里的定海神针,俯视着山谷里的每一寸生灵。白云压着山头,因为纯粹就好像触手可及,她喜欢极了这种距离感,每次她都会在这样的山头驻足久久不愿离开。还记得第一次上高原,在香格里拉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山头,云的姿态是那么低从她头顶飘过把她包含在影子里,这一刻内心是丰满的。

【亚青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阿察乡,距离白玉县城 122 公里,离甘孜县城102 公里。该寺始建于公元1985 年由蒋阳龙多加参尊者(喇嘛阿秋仁波切)创建,是川藏青藏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与色达五明佛学院是齐名的大型修学地。流经这里的昌曲河将草原湿地围成了一个小岛,寺庙就建在这四面环山的小岛上,有数千间信徒居住的小木屋,纵横交错的河流包围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这里闭关修行者过万,以女性修行者(觉姆)为多,形成世界最大的觉姆区,修行者所住的小盒子房,都是自己建造的,最盛时多达近两万间,站在修行山的观景台望去颇为壮观。每当清晨或黄昏,炊烟弥漫,河水闪耀着金光,颂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动人心弦。这里寺规森严,每一个来亚青的清修之人也不由自主地对自身严格起来,每一处地方均禁止吸烟/喝酒/吃肉,当地的馆子,也全部为素食饭馆。

她爬到了4000M的观景台上,360°的美景就像环球巨幕,除了天上飘过的白云,所有的画面都似是静止了,她转了一圈又一圈,怎么看都看不够。最后她决定放出小飞机,把这神秘高地的美景带回去。站在观景台上从强烈的阳光下看清楚镜头里的亚青,这个时候旁边走过来一个喇嘛,用不熟练的汉语问她:能看得到吗?她抬头笑着说:能啊,你看~ 于是她转过身用自己的身影挡住了强烈的阳光,让屏幕变得可辨,邀请这个喇嘛一起来看此时此刻的亚青寺。小飞机飞过白塔阵,飞过金色的坛城,飞过高低不一紧密相连的密修屋,小飞机以一个肉眼无法企及的角度扫过被河流包围的觉姆区,喇嘛惊喜地说:啊,真的可以看到啊,真好!“是呀,太美了~”她也情不自禁感叹。小喇嘛一直站在她身边看着从未看过的自己生活了那么久的世界,也许今天他对自己的生活又多了一个新的视角。她持续各种拍摄,直到2块电板都耗尽,她不敢再用剩余的电量做远距离飞行尝试,这才泱泱收起飞机和手机回到车上。

  他们正式告别亚青寺,这次她没有能进入觉姆生活区,无法近距离了解神秘世界的内幕有些许遗憾,这个好奇的种子埋到了她的心中,她对自己说:这一定不是最后一次来这里。她想带他来亲眼看一看这个世界。

 

他们准备从甘白路往甘孜方向开,今晚要赶回甘孜,明天去参观色达会比较从容。但是他们一开上“甘白路”就发生了“交通拥堵”,而这次拥堵的始作俑者是这里的一方霸主——牦牛群。这些大家伙们在这肥美的草原上畅快地进食,下午5点开始成群结伴回家,它们走在来回两车道的甘白路上,巨大的身躯好像越野车,以5码的行驶速度前进,偶尔还会有一两头牦牛把犄角缠在一块儿打闹。路上的机动车对他们毫无办法,量太大,体积太大,猛按喇叭拍打着车门,但它们依然悠然前行,不会有丝毫影响,直到它们的主人——牧民出现,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黝黑的牧民骑着摩托,手中拿着皮鞭,吹着口哨从牛群后面压上来,这些大家伙好像很害怕一样加快了牛蹄向路两边的草地小跑过去,牧民口中的哨声好像是在和它们对话,它们也能听懂纷纷把道路让了出来,一时间甘白路上牦牛、双向行车和开着摩托的牧民一场看似无序的熵增持续了30多分钟,他们的车只能无奈地跟在其他同向的越野车后慢慢行驶,一番热闹后终于开出了牛群,她对从车旁路过的牧民表示感谢——扎西德勒~~~牧民的笑容温和朴实。

  他们享受着甘白路上的美景和S弯,开过了4600M的措阿隆巴,车和司机又经历了一次最高海拔的考验,眼看着翻过这个垭口就应该是一路坦途,谁想到翻过山看到的却是一大片乌云压在天际,他们不约而同静默了。车速没有放缓,因为他们也没有其他选择一路向北,绕过那些“之字”路后,他们到达了山脚下,山谷里升腾起云雾,太阳至此不见了踪影,越开云层越厚,逐渐开始有雨滴,雨滴从小而密集转向大而猛烈,雨刮开始快速摇摆,“你看,这是薄冰!”,余老师指着前挡上厚厚的一层冰渣,一边说一边还伸出手去前挡玻璃上抓了一把伸到她眼前让她摸一下,感受一下一日四季的神奇。对于热爱高原生活的她这已经是N次见到,海拔的极速变化是能在翻一座山的过程中看到各个气候带的物种多样性,并且还能感受到四季分明。她的生活也好像这一路的坎坷,像风像雨又像云,每个瞬间都真实,每种形态却都无法持续。

  在甘白路上开了3个小时,他们终于回到了“甘孜”,又回到了那个白塔旁的酒店,放下行李她才想起来今天好像又没有吃午饭,她快速选择了(何家坝美蛙鱼)就在酒店旁,自助的形式让她过足了川菜火锅的瘾,这些在上海要排N小时才能吃到的美味在这里就是路边平凡的美食,她爱极了这里鲜美的鱼头和健硕的美蛙,青花椒和麻辣蘸水让她恢复了元气又变成那个麻辣欢快的小射手。边吃边和余老师讨论明天的行程,美蛙鱼太过开胃,而且想到自己明日可以抵达心中的圣地,她更兴奋了。虽然现在色达的开放和进入有诸多限制,但在她眼里这些可变的因素只是她抵达彼岸的途中风景,她眼中只有“目标”。从天亮吃到了天黑,当她站起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吃得走不动了,他们走回酒店洗漱睡觉,巨大的体能消耗让他们都很快入睡,并且睡得香极了。

Day 5 甘孜(3361M)—— 色达 (4100M)—— 马尔康

要进入“色达(喇荣沟)”是需要在微信小程序上进行预约环保车(2023年9月为早9:30 & 15:30)从洛若镇集散中心上车进入喇荣沟参观,参观完毕后再从洛若镇集散中心返回。自从昨晚在餐桌上说到色达环保车难以预约,余老师就一直心事重重,而她对此毫无察觉。

清晨4点多她的生物钟又唤醒了她,他们决定早起就早点出发。6点他们把行李塞进车,她抬头看到满天繁星,星河让她目眩,她痴痴停在那里看了好久,连余老师让她去餐厅要些热乎早餐都没有听到,看了很久她才移步到厨房问人家要了几个刚煮出来的鸡蛋,捧着鸡蛋坐回到副驾驶上,清晨3400M的甘孜只有几摄氏度,她想起2天前他们从这里出发,之后经历了密集的美景冲击,今天一定也能收获出乎意外的风景。经过了这几天,她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旅行节奏,他们常常会比太阳还勤奋,在山路徘徊中迎接日出。

今天余老师一改往日的沉稳,一路以高于80迈的速度在G317上行驶,边开边研究路线。他选择了那条耗时短却充满了危险的道路, G317开了26KM,一直在黑暗中行驶,远处的高山像一副剪影如梦似幻。天亮起来的时候他们开进了455省道,之后几乎都是非铺装路,堪比错通翠三连湖的上山路,炮弹路颠簸、晨雾让地面湿滑泥泞、无数的发卡弯让原本狭窄的道路更为险峻。21KM时而有水泥路时而又回到了非铺装的泥泞土路,她被车颠得几乎要飞起,她感觉很不舒服,看着导航上预测抵达目的时间:9:32…. …9:40… …9:29… …她问余老师:你可以慢点的,开那么快是不是为了让我赶9点半的环保车进沟?

“是的,如果你能赶上就最好了,我们试一试吧”

但是路况远远比他们预想的要艰难,455省道之后是100KM的6983县道,说是县道不如说是山沟里的泥泞小路,7点多的山里云雾萦绕时不时有冰渣子落下来,他们在能见度只有5米的盘山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驶,海拔一直在4000M左右徘徊,余老师一直沉默着全神贯注看着前路,她记得他说过要去色达这条路上有一个海拔很高的垭口,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信息可以参考,她会时不时测一下海拔,清晨薄雾中的山静的像一幅画,他们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看着远处连绵的山峰慢慢披上了金光,日照金山在此刻是独享的风景。7点40分,当太阳完全升起,他们来到了“4580M的乃龙山垭口”,转过垭口看到一个观景台,远处金色山峰和纯洁的云海吸引他们停下赶路的脚步,余老师把车停了下来,他们在堆满玛尼堆的路旁留下此刻的身影后继续赶路。

翻过了这座山就过了海拔最高的点,后面一路下山,耳膜感觉的变化让她知道现在海拔在快速下降,余老师没有踩刹车,小车在2车道中间飞驰,她默默伸手抓住了车顶的把手。不知不觉他们竟然开进了刚才看到的云海中,车外不知道是云还是雾,山坡上郁郁葱葱,金沙江也跟着他们奔腾,路旁偶尔会有藏式小房子和白顶的帐篷,云雾缭绕的山坡针叶林一层又一层这个景象像极了新西兰的格林诺奇那个藏着金色指环的神秘森林。

早上8:30他们终于开过了曲仓,终于可以看清楚前面的山头,山头上也隐隐露出了太阳光照耀的痕迹,再往前开,他们看到一个公交车站,车站旁立着一块路牌,上面写着“蚌珠村/吉泽村”小车在这里往右拐了进去,走进了“塔洛路”,路的两侧出现了许多高高低低的小山坡,光光秃秃,路也变成未修好的炮弹坑路,2车道的县道慢慢变成只够一车通行的乡间小道,海拔又开始上升,他们又走进了迷雾中,视野变得更狭窄,车速越来越慢,连转弯都难以辨认,这种危险她曾经经历过并且改变了她一部分的人生,她有些害怕,但是又不知道能做什么改善现状。她和余老师商量能否开慢一些,得到的安慰是:你可以放心,和我在一起可以玩一下心跳,呵呵!她深深叹了一口气望向车外,在山间小道上偶尔能遇到牧民和三三两两的牛,她有看电影的既视感。

9点05分,他们终于开出了6983县道,进入了G548,沿着548国道他们还要开20公里,从色达县开到洛若镇集散中心,所有通过小程序预约的班车都在那里上车,早上9点半有一班,下午2点半还有一班。

色达后山的天葬台如果当天有仪式,早上11点开始就会有家属抬着遗体绕天葬台转一下,然后才会正式进入场地完成仪式。随着早上班车上山的游客是可以目睹这神秘的仪式。下午的一定看不到了。她并没有好奇,毕竟她人生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在甘南的郎木寺天葬台开始的,那也是神圣的地界,这样的探索可能一辈子一次就足以,她并不好奇并且敬畏这样的仪式。

9点38分,他们终于抵达洛若镇集散中心,他们看着那台载满了激动民众的大巴从他们眼前开过,她和他同时觉得无助,一个上午的努力以失败告终。然而余老师还是不甘心,把车停在路边,让她去问一下情况,她背起准备好的背包和小飞机向组织排队的工作人员跑去。工作人员确认没有预约成功的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从这里上车的,这无疑又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那我该怎么办?”她问

“你可以试试去金马草原游客集散中心坐车上去。”工作人员边说边拿出手机,拨通了金马草原游客集散中心的电话,电话那头说中午12点还有30个座位可以售卖。她立刻打开地图让工作人员把集散中心的地址标注出来,然后边感谢边跑向他们的车。

当她打开车门坐到位置上,才发现自己心跳加速,心脏有隐隐的疼痛,她突然想起来自己有早搏的问题,她不该在3900米的海拔极速奔跑,她大口喘着气试图把刚才的信息表达完整,但是余老师总是打断她,让她开导航,让她把开着导航的手机驾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最后她忍着疼痛嘶声力竭道:我知道~我在拿!!!一时间,车里只剩下她的喘气声,司机发动车开始飞速向游客集散中心进发,那就是他们来时的路在色达县中心广场附近,距离洛若镇集散中心还有20公里,此刻时钟指向了10点。她的心跳快到让她喘不上气,她伸手去包里找随身携带的保心丸,含了2颗然后伸手问余老师要了热茶,笔直的548国道上去喇荣沟的大巴时不时开过他们身边,他们有些着急又有些无奈,过了许久她才可以平缓地呼吸。

色达县就一条主干道,中心有个四四方方的金马广场,和很多小镇一样,这个广场就是整个小镇的核心集政治、商业为一体,也是小镇的代表。金马草原游客集散中心就藏在金马广场后面的解放路附近,余老师把车停在了路边,然后让她去买票,就买她一人的票,余老师说他早已去过很多次,不必再次参观,正好可以在小镇上休息一下。她独自去到窗口,买票,做人脸识别,听柜台后的小姐姐快速地述说“说明事项”,再次回到车上她才想起来自己早餐也没有吃,而进色达的发车时间是中午12点,让他们对是否吃午餐也纠结不已,最后他们决定等她从色达下来后吃一餐当地特色——藏餐后再离开。

11点半他们匆匆逛完了色达的主街,她回到游客集散中心排队上车进入喇荣沟参观五明佛学院——她魂萦梦牵的地方。

【喇荣五明佛学院】

色达五明佛学院位于色达县洛若镇,海拔3900米。学院属于佛教宁玛派建于 1980 年,是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一手创建的。如今是世界最大的佛学院,真可称得上是佛国天堂。这里是信仰的国度,是灵魂的栖息地,天界的佛国。僧侣们选择逃离世俗的喧器在此修行,一待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每一幢红色的小木屋都是僧侣的寝屋。对旅游者来说,到了这里站在山头向下瞭望,那些房屋瓦舍就令人晕眩陶醉,清一色又相对比较整齐的屋顶在阳光下闪着红色的光辉,既整齐又壮观实在是太美了。别的不用多看,就这些就足够摄影爱好者难以挪步。

要进喇荣沟参观一定要提前预约,在小程序里搜索“喇荣沟进沟预约”,点击“运输专线”。网上预约只能预约“洛若镇集散中心一喇荣沟一洛若镇集散中心”这条线,另外一条线是“县城集散中心一喇荣沟一县城集散中心”,只能现场购买。

她跟随着兴奋的人群上车,期待看到网红照片中宏伟的红色小房子,但不知为何,今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车辆把出县城的路堵得水泄不通,短短300米竟然堵了1个多小时,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她和余老师通报这个情况,余老师打趣说:你的藏餐要来不及吃喽。她回:不吃饭我会生气的!!!

原本预计2点她能从色达下山,可现在2点她才刚进沟,车辆开出县城又走了30分钟才进入色达喇荣沟的景区大门,后山一路都是盘山路,后山山顶上成群结队的秃鹫和巨鹰围绕着天葬台一圈一圈又一圈地翱翔,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唯有这些承载着人类灵魂的神鸟自由穿梭。

巴士转过无数个弯后开始有低矮的小皮屋子出现在车窗外,大家不约而同拿出手机,她也不例外,她看到紧挨着的建筑群,她按下了快门,但是当巴士转过最后一个弯道,她被眼前成片的绛红色冲击到了,她怔怔地看着窗外忘记了要拍摄和记录,巴士丝毫没有因为车厢内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放缓车速,大家像看了一个长镜头,从远到近直到深入其中,她还没来得及思考自己身在何处,车已经稳稳得停在了坛城旁的停车场,司机告诉他们这一车从这里回去的时间是1个小时后。他们争先恐后下车,生怕被耽误了时间,她也不例外,下车后立刻能感受到4000M稀薄的空气和灼热的紫外线,一边走出停车场她一边把身上的冲锋衣、棉衣、羽绒背心一一脱下来塞进背包里,但脚上的步伐却一刻也不敢停,有些喘但能坚持。

停车场的右边就是坛城,是喇荣沟重要的地标,也是一个观景台,她跟随参观的人爬上狭窄的楼梯,观景台前站满了刚下车的游人,所有人拿起相机对着对面山坡上无法计数的小房子一阵拍,她静静地站在人群身后,这不是她想要的风景,她的直觉告诉她。她看到远处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经幡随风飘扬,她待人群散去走到观景台的边缘留下一张全景,看似平缓的山坡其实已经4000M多,紧密相连的绛红色小房子里住着在这里修行的觉姆,她们每日需要走过无数台阶,从自己修行的小房子里下到大殿去学习,一日三餐又要回到自己的小房子,在这高海拔上上下下本身已经是对体力的考验也是修行重要的一部分。她望着对面的山坡看似触手可及,其实要抵达是需要有修行的毅力走过那些台阶。她深吸一口气,决定去走一走。

回到主路,她沿着菩提大道往前走,换一个角度看到的又是另一幅画面,山凹中的学院楼就像她城市里的学校楼,一栋一栋错落有致,唯一的区别可能是这些楼有的带着金色的“帽子”,屋顶上会有吉祥八宝在这灿烂的阳光下闪烁耀眼的光芒。所有的修行小屋依着山势而造,公路是弯的,住宿屋群也展现出漂亮的弧形,寝屋群落后的山头上青草肥美闪着新绿色的光芒,大片的白云像棉花糖悬停在山坡上,镜头里的蓝、白、绿和绛红都是最原始无需任何修葺的美景,可能除了欣赏真的无法再做什么。

她一路拍拍停停,左顾右盼总想把这里一切都带回去,其实她知道拍摄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大殿也就是山谷中的广场,那里才能看到被大家惊叹的绛红色禅修寝屋群,这一上一下的海拔就是200M确实让她犹豫不决,她看到很多通往山脚的路口放着“清修区域,禁止入内”的路障,把游客挡在了真正的色达之外,但她是那个总喜欢闯入不被允许境地去一探究竟的人。在一条下山的台阶前,她看到路障被人移动过,于是她趁管理人员不注意一闪身走下了台阶,每个平台之间有约16格台阶,水泥制成,一人展臂宽,两旁是野草和埋在野草中不规整的绛红色铁皮屋子,她揣着好奇向下行走,看到建在山坡上的学堂,有着和城市学校一样干净整洁的教室,窗口望进去几案通明,三四层的学堂披着藏式建筑的外衣自带着严肃的气质。

一路向下很快她遇到了觉姆(女性修行者),2点刚巧是她们下课,当她走到山脚下偶遇大批的觉姆从学堂出来,她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是独自一人匆匆而过。无一例外这里的觉姆也和喇嘛一样剃度,穿着红色的袈裟,为了阻挡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她们会戴上觉姆帽,那是红色或者黄色的简易鸭舌帽,她们多数人会背着白色帆布袋,里面会装着沉甸甸的经书,有些年轻的觉姆也会在身上斜挎一个运动背包,像都市里那些爱运动的年轻人那样,她们会将自己的爱好习惯揉进每日的修行中,她们也会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在放学路上嬉戏打闹。她深入她们中间,跟随她们回去的方向,她顺应着她们的步伐迎合着色达的节奏。她是一身游客打扮,并且除了她这里没有第二个外来的游人,但她不曾感觉尴尬,她觉得自己和这样的场景毫无违和感,也有觉姆会停下来打量她,她会向她们微笑,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她遇见的每个人。宽阔的大殿前这些下课做鸟兽状的觉姆们突然就散开来,有些回到山坡上简易的小铁皮屋继续今天的修行,有些成群结队倚靠在路旁的围栏上说笑、发呆、享受阳光,还有些则在大殿前的绿地里席地而坐舒展自己的四肢,取上一本书和所有大学里常常能看到的场景一样。这里也是个清修的学院只是更封闭,不易被打扰。

她站在大殿前的广场闭上眼睛,感受午后温暖的阳光,她缓慢移动自己的脚步,在原地转了一圈想体会一下在这里修行能带来的不同,高原的风吹走心中的烦恼,大口呼吸纯净的空气排空脑海里长长的To Do List,在这里可以专心致志只做一件事——修自我!

晒了几分钟太阳,她拾阶而上走到大殿正门找到了一个可以拍摄全景的角度再给自己设定好闹钟就开始各种拍摄。她反复检查自己的照片,一次一次按下快门,自己手中连成片的小屋像极了纪录片里看过很多次的风景,而此时此刻她就在现场在那个镜头里,在自己梦过多次的地方,她觉得难以置信,这一刻她知道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直到现在她来四川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所有的美景都无法取代此刻的满足感,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这个行程中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她拍景,拍人,拍天空,拍自己,最后她也像觉姆那样倚在护栏上晒起了太阳,直到闹钟响起,她不得不回到现实,回到作为游客的身份,她开始在风景里找一条路,通往回去的路,这条路的终点是坛城,抬头看看,目标是多么金碧辉煌,眼前的路却是多么艰难,笔笔直的阶梯数也数不过来,而要在20分钟内在4000M的海拔走完这些阶梯对她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她在大殿广场上犹豫了几分钟,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率,收起了相机,往台阶走去,一路攀爬不想停止脚步,因为一旦停下来,她就开始喘粗气,她默默数着自己走过的台阶数,16格为一层,一层,两层,三层,四层,后来她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也忘了自己究竟数到了第几层。她看着自己的心跳已经到了160+,她停下来回头看了一眼走过的路,大殿、金顶、那些教学楼都在她的脚下,她知道自己也在修行,她在为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修行。午后的紫外线肆无忌惮亲吻着她裸露在外的皮肤,她又抬头看向她将要走的路,还有一半的台阶等着她攀登,石阶时而高时而低,台阶路旁也会有一些石凳供人休息,现在她特别能理解这些椅子的必要性,她也能理解喇荣五明佛学院建设在这里的意义,所有她所能看到的一草一木都是经过高人深思熟虑设置而建的,与自然共生的修行环境和清修的目的息息相关,劳其体肤,修其身心。

当心率平复一些她就又开始了攀爬,一步一步机械动作让她不需要思考,有些路既然选择了就必须要走过,不能回头也没有捷径,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向上攀登是唯一能做的。她背着塞得鼓鼓囊囊的背包一口气爬到了终点,出口有管理人员看守,她无视别人追问的眼光径自向停车场走去。

在车辆出发前她抵达了停车场坐上班车,她非常疲惫,车里很闷热,她的心跳依旧很快,车在强烈的阳光下绕着盘山公路而下,她把窗帘拉了起来昏昏欲睡,突然一个急刹车,她被摇醒,于是给余老师发了一个短信,告诉他她已经坐上班车回来了,余老师说他们在约好的藏餐馆见面,“我要吃肉!;)”她发出消息然后就又睡着了。

【雅姆热藏餐】

这家藏餐厅就在游客集散中心大门正对面,她下车后就直接往餐厅走去,爬上宽宽的阶梯(又是阶梯)正门的装饰非常有藏地特色,走入里面也是放满了藏式家具,粗犷的木椅木桌,还有门口供奉的度母唐卡,无一例外告诉来人这里的藏餐是多地道。她到的时候余老师正在点菜,她褪下背包和身上已经被汗浸湿的抓绒衫,要了一瓶矿泉水一口气喝了大半瓶,被紫外线晒红的脸庞还滚滚烫,余老师点完菜就坐在木椅子上独自刷着手机,对于她的问候也没有回应,她有些奇怪却也无暇再问究竟。直到上来一桌子热气腾腾的炒菜——炒藏香猪、炒牦牛舌、原味酸奶和唯一的碳水——炸土豆。她饿了一天来不及说什么就开始大口吃肉,余老师还是默默吃着酸奶,刷着手机,桌上的菜几乎不吃,“不吃一点嘛?”她问道,然没有回应,她继续埋头吃饭,希望快快吃好能赶紧赶路,时钟已经指向了4点。她把所有能吃的都吃得干干净净,然后去柜台买单,余老师已经先她一步向车走去。一路沉默不语,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何要这样对她,坐到副驾上,她很乖地不再提任何要求,“看到那个导航的手机了么?找一下!”余老师生硬地对她发号施令,一边在后排杂物堆里胡乱翻找,她记得早上来时车颠簸了一下,手机掉到了驾驶座下,于是她附身去驾驶座翻看,在脚垫的夹缝里找到了手机,余老师就再也没有说话。

发动小车,他们往马尔康的方向行进,开出色达县,他们进入548国道,和来时的路一样,沿途需要走过各种桥,82KM后他们进入成那线33公里后又进入了G317,他们又回到了G317,一路都是S弯,隧道一个接着一个,她很知趣地每次进入隧道会手动关闭外循环并摇上车窗,3个半小时无声的行驶,她觉得周围寂静地可怕,窗外也渐渐暗了下来,她疲惫的身体越来越想睡觉,在无尽的盘山公路上时而有牦牛群时而又云雾缭绕,余老师始终以80迈以上的速度在行驶,有时贴着悬崖她能清晰地看到杜柯河咆哮的面容。“你放心吧,可以睡一会儿”,余老师终于和她说话了,然而她说什么都不敢睡。夜色里依着弯弯曲曲河流行驶的G317始终像是在舞动的路,她对这样的经历有阴影。

就这样他们在黑暗中又开了3个小时,他们开过了“观音桥镇”,她终于看到了自己曾走过的道路,这个时候余老师说:今晚我们住马尔康。

她立刻打起精神拿出手机在马尔康订了2间舒适的大床房,她一定要好好休息一下。走到G248他们就还有35KM就能回到马尔康镇上,本以为这段路会很短,谁知道这段路尽然成了整个行程中开得最“谨慎”的一段,40迈的速度跟在一辆工程车后,不超车不着急,她在一旁也不好意思催促,一直到了“松岗大桥”,前面的工程车把车靠右,示意他们先过桥,这时候余老师笑了起来,说:连大车都看不过去了,看我一直跟着他嫌我太慢了。

午夜11点,他们终于抵达马尔康的酒店,酒店给了他们舒适的房间,终于可以躺在大床上休息,这一天过得特别漫长。

Day 6 马尔康 —— 成都 彭州

今天要从高原下去了,他们要回到成都的彭州市,一早被生物钟叫醒,她已是毫无睡意了,昨晚睡得不错,今天可以恢复断了一周的晨跑了,她一直想在高原跑一次,此刻便是最好的时机。

5点半喝完一杯黑咖啡穿上跑鞋她出发了,用双脚丈量这个小镇,还记得6天前刚到这个小镇,下车没走两步就气喘,这个晨跑有太多的未知等待着她,她有些兴奋有些担心,推开酒店的玻璃门,外面的院子还是一片漆黑,下坡走到马路上,路灯明亮耀眼,亮着“待载客”小黄灯的出租车四处游荡,她不知道该往哪儿去,看着地图想找体育场,结果被导航直接导向小镇的最东边,沿着穿镇而过的小河跑,周边的景色越来越眼熟,不知不觉竟然跑到了第一晚住的藏式民宿,她又过河向反方向跑去,可能是因为她刚从4000M下来,这2600M海拔的含氧量对她而言已是“富足“,她的步履轻盈呼吸顺畅,尽管心率显示已是150+,跑着跑着她来到了小镇的中心,崭新的广场上竖着”我爱马尔康“的路标,她停下来喝了一口热水和地标来了一个合影,这个时候已经跑完了5KM,她觉得非常轻松甚至是舒服的,于是她有了很多时间去悠闲地逛一逛清晨的马尔康。

沿街的商铺和大城市一样丰富多样,她对着玻璃拉伸自己的躯体,她喜欢此刻的自己,不为任何人努力,所有的汗水,每一次呼吸每一寸前行对她来说都是此生的财富。她往回走,天空渐渐亮了起来,云彩成了玫红色,然后是金色,然后突然整个小镇就亮了起来。

街道两旁的早餐店一家挨着一家每家门口都有热气腾腾的笼屉在现蒸点心,她突然觉得有些饿了,加快了脚步,一路也会遇到一些穿着运动衣的晨练的人,很多人一看便是来这里小憩的游客,他们擦肩而过,他们相互打量,他们会心一笑。回到酒店正好遇上余老师招呼她下去吃早餐,于是他们约在了一个早餐铺,她到的时候余老师正在吃油条和白粥,她问老板娘要了两个煮鸡蛋和现磨的豆浆,优质蛋白质非常健康。

吃完早餐他们收拾行囊打道回府,回去之前他们特意绕道去了“卓克基土司官寨”参观。

【卓克基土司官寨】

位于距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西索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918年),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至1940年,土司索观赢进行了重建。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土司官寨,又称土司署或土司官邸,是旧时土司管辖土地行使权利的中心,也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卓克基镇西索村,其布局仿汉族四合院结构,上下五层,共有大小房间63间,是一座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现主要开放一至四层,一层主要是厨房经幡房和酿酒房等;二层有蜀锦楼,中央红军在官寨内召开会议的场景以及军用沙盘等历史文物及文字档案。三层展示的是土司的卧室餐厅吸烟室会客室等。四层是宗教文化展示厅。卓克基土司官寨集官署、防御和居住为一身,是康巴地区难得一见的建筑精品。

相比收门票的土司官寨遗居她更喜欢小河对岸错落有致的西索村民居,

在那里有些民居被改造成咖啡馆、青年旅社、小餐馆和酒吧,每家每户窗口都放了漂亮的小花,手写的菜单在半掩的木窗后若隐若现,咖啡馆也多是石头屋的装修,既有藏式的唐卡、转经筒做内饰也有几十万的咖啡机彰显专业,更有有趣的“招老板”启示让她玩味很久。

花了1个多小时她逛完了整个民居到停车场汇合,他们开车回成都。

回去的路基本就是G317和高速,在第一个服务站余老师让她坐到了驾驶座上,“后面都是高速了,你可以试着开一下”,这一开就是3个半小时,她的歌单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她走过了多少个隧道,快到成都的时候,余老师让她进“都江堰”服务区,他让她休息然后定位到了要带她去吃午饭的翘脚牛肉店。

【彭州】

又开了40分钟,他们来到了彭州市郊区公路边一个棚户级的小院子,可是院子大门紧闭,他们这才意识到下午3点闲适的成都人没有加班的习惯,于是他们来到了余老师正在管理的休闲娱乐度假村上,周日的下午这里茶室、餐厅、游乐场所都异常热闹,停车场早已停满了来自成都和周边地区的车辆。他们坐下要了特色的蹄花和干锅边吃边聊,回到了彭州余老师终于可以放松心态好好吃饭好好休息了。酸菜蹄花还有海带,酸酸辣辣非常开胃,蹄花被炖的绵软,凝凝的胶质感入口即化,配上现烙的锅边饼实在是太成都了。之后余老师带她到了预定的酒店,嘱咐她在酒店稍加休息,晚上来找她吃晚饭,她下楼才发现这里非常热闹,听说这里是这个区域开发最好的一块,美食林立商业业态也很时髦。

他们来到一家叫“骆氏热窝兔头”的路边小店,原来这是一家二十多年的老店,马路上小板凳随意摆放,大家都是邻里街坊有些是吃过晚饭散步到此随意坐下来啃几个兔头解解馋,兔头有五香味、麻辣味、还有怪味,怪味是特色,酸甜口带着成都特有的麻辣。另外还有拌郡把也是他们家的特色,热热的卤菜和兔头比常吃到的冷吃美味太多,让她又种下了草,聊到愉快之处又加了一盘花生毛豆双拼,浇上兔头的酸辣汁越吃越开胃,一边吃一边约好了明天回成都的火车。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2023年9月川西阿坝6天尽赏小众美景(中:噶陀寺 —亚青寺—色达)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