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卧佛院你就不能只写卧佛😜
你还要写那绝美的五代经幢:
一旦走进卧佛院45号刻经洞,你会立刻被入口崖壁的这处经幢所震撼,语言已经形容不出它的美:繁复?精致?华美?造型别致,比例协调?都是都是!!
你看基座最下,托塔的四位力士“力拔山兮气盖世”,胸前的护甲镜似乎还闪着寒光;二层,莲座壶门内饰二麒麟相向而卧,看似呆萌但张力满满,随时准备腾跳起来护卫佛法;再往上,二蟠龙两趾相交,另两趾托塔,好像在比试,互相不服;第四层四位天王从容就坐,威武肃穆,拱卫幢身,试看哪方妖孽能翻出掌心?每层间或如意或卷草或祥云或鲜花分隔;上半部分,天宫楼阁边祥云袅袅,柔软低垂的层层幔帐上华盖擎天,佛祖盘坐娓娓布道,四禅定佛并坐,一霎那莲花绽放塔铃盈动......
"经幢本是佛教的一种小型单体石建筑,类似于纪念碑。为石刻圆柱形,多呈六角或八角状,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幢身一般都刻《陀罗尼经》或密宗的咒文、佛像等,又称陀罗尼经幢。经幢最早见于初唐,随密宗的传播而盛行于唐宋,以后转衰。建造经幢的目的大致有三:为了宣扬佛法,刻经其上;为了纪念高僧的大德;为自己建立功德捐资而建。密宗认为,刻有《陀罗尼经》的经幢具有无限的法力,可以镇魔驱邪,护佑太平。如果经幢的影子映在人的身上,或者幢上的尘土落在身上,一切罪垢与孽障便会自然消除,得到无上福报。所以在密宗盛行之地,常见经幢。"
这座经幢除了不是圆雕是浅浮雕外,还与常见经幢明显不同的是幢身无文字,既没有刻《陀罗尼经》,也无密宗咒文。这并不奇怪,因为就在它隔壁的经窟,唐人早已把《陀罗尼咒经》刻上了窟壁。并且是谁为什么刻此经幢的题记也保留旁边,清晰可见。
你还要写那40多万字的石刻佛经:
这些经文多为唐楷,也有行书,既工整规矩,又流畅舒展,密密麻麻如雕版印刷般刻在石壁上。老师说清晰可识的经文有22部,70余卷,40多万字,总面积150多平方米,几乎将盛唐民间最流行的佛经经典都收录在内,如《妙法莲花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般涅槃经》……等等,俨然一座唐代佛经宝库,洋洋大观,精妙绝伦。其规模之大,所刻卷品之多,当为国内历代石窟刻经之首,令人叹为观止。
你要写“凉州瑞像”:
它双肩浑圆,束腰,袈裟贴身,坚硬的石头在工匠刀下变得柔软起来,如曹衣出水;它有着当年全国统一的造像仪轨:佛陀着右袒袈裟,左手握衣襟于胸前,右手下垂,掌心向内(或向外)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台上,这可是唐朝早期佛教造像的网红爆款哦,彰显着大唐气概😍
49窟还有一尊瑞像保存不太完整,面部右臂左手损坏严重,但头光的花纹色彩细腻鲜艳、袈裟的纹理圆润饱满、身后还有千佛,也令人过目难忘。
你还要写“十一面千手观音”:
她虽然破损严重,却依然是安岳最美的千手观音,也是安岳最符合仪轨的千手观音。
她造型唐风明显,身着半臂式天衣,颈带璎珞,上半身全裸,腰身纤细呈“S”形,下着贴体羊肠长裙。头部虽然破坏,但痕迹上明显能看出三层三面,之上还有延续,首如塔势造型独特,应为十一面观音;手臂为六臂,上举的两臂有一定破损,明显看出持有法器,猜测右手为金铎,左手为金轮,中间两手掌破坏严重,手势应该是双手合掌,最下的两手保存较好,右手是降魔印,左手是与愿印,手印下方有相对应的恶鬼和拿口袋的穷鬼,手里还有铜钱;同时在整个浮雕的背后是阴刻的千手,手上各有一眼。
观音十一面和千手千眼是典型密教信仰的表现。
还有这些这些:
当然,你一定会写巨大的卧佛:
卧佛院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直到1982年,四川文物部门在安岳进行文物普查才使这里为外人所知。
卧佛镌刻在距地面5米高的崖壁上,全长22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形体修长,身着袈裟,颈部有三道蚕节纹,神态安祥,双目微闭,似睡非睡,展现出释迦牟尼佛涅槃时那圆满自足、超脱一切的佛性---佛已涅槃,佛法永驻。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涅槃之时头朝北面朝西,侧卧于树林中的绳床上,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身,双足并拢,呈吉祥卧平静地入灭。佛经的卧佛造像仪轨由此规定: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头朝北枕右臂,双足相叠)。中国的其他大型卧佛造像全都按照佛经经文雕刻的右侧卧。安岳卧佛头东脚西,面南背北,是全国唯一一处刻在崖壁上的佛祖左侧卧涅槃像,也是全国现存唐代最大石刻涅槃像。
这尊卧佛在300余平方米的崖面刻上、中、下三组群像。上一组是释加牟尼佛生前讲《大般涅槃经》的说法图,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对诸弟子作最后的教诫,而后平静地入灭。说法图的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坐像,左右两侧又分前后两层人物:前排是阿难、迦叶和其他七位弟子;九位弟子的左右两则分别站立一菩萨;后排是天龙八部。这组紧密的群像构图中,所有人物皆恭敬而立,面部表情多样,有的神色凝重,有的悲哀号哭,有的愁苦不已......中部禅坐一弟子,面壁而坐,低头抚摸佛祖左手,似乎不敢相信佛祖的离开......
卧佛头顶后方刻一金刚力士半身像,足外侧立一金刚力士全身像,二人左右对应,赤裸健壮上身,怒目攥拳,形象饱满而有张力,威严地护卫着佛祖。
佛祖脚边,力士嘴唇紧闭,眉目含悲,右手握拳,似乎马上要垂足顿胸开始嚎啕:
“卧佛下方密密麻麻、龛龛相连的浮雕小造像,是以《圆觉经》和《华严经》为依据,依山就岩雕刻的十二圆觉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内容,在崖壁间以铺陈的方式逐幅表现出无一雷同的情节及人物。经考古工作者对这些图像进行梳理,确认其为北宋末南宋初雕凿的完整的五十三参图像,展示了善财童子向五十三位菩萨、智者求学的图景,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全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石刻浮雕,有重要的宗教学价值。善财学佛图向佛教徒提供了一个学习佛法、实践佛法的直观教材,形象地展示了一条通往成佛的途径,吸引善男信女皈依佛门。”
巨像之下,人更渺小,膜拜者的心灵会受到极大震撼,信仰的力量会更加强大。
所以,卧佛院远不止卧佛!
甚至,你还可以写贾岛、写塘里的荷花、写景区正在绿化的大妈和她脚下的小狗狗......
难忘今夏,坐在卧佛对面树下的石阶上,大家静静聆听老师讲课时,面庞上轻抚过的山间微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