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9

一路向东(中) — 从西藏林芝到四川安岳

编辑
天数:18 天 时间:10 月 人均:6000 元 和谁:夫妻

                                                                                      峨眉山

         洪雅至峨眉山56公里,车程约2个小时,我们在高铁站旁住下,这里可看到远处的峨眉山,去景区也比较方便。峨眉山因“如螓首蛾眉”而名,其位于四川省中南部,由大峨至、二、三、四峨4座山峰组成,其中大峨山海拔最高,与山下相对高差2600米,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气温比山下低约12℃左右。峨眉山最初为道教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七洞天,山上的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汉,经过数代的发展,明清时期迎来了极盛时期,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现有寺庙约30多座。峨眉山层峦叠嶂,植被葱郁,

城里仰望峨眉,金顶依稀可见
高铁站前的宣传牌

李白在其诗作《登峨眉山》中咏道:“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人们总结出老“十景”、新“十景”,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山路沿途还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山一大特色。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一起列入自然、文化双“世遗”名录,其实峨眉山自然景观一般,到这里主要看寺庙建筑,大致可为分山顶、山下两大片。峨眉山的寺庙多为明清建筑,有5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万年寺的大小306座铜铁佛像为首批“国保”,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洪椿坪于2006年并入,统称峨眉山古建筑群。

“天下名山”坊
峨眉山导览图

峨眉山我已是第二次前来,上次只游了报国寺就直接上金顶了,这次准备将几个主要寺庙都看看,包括伏虎寺、报国寺、万年寺、清音阁等,都位于低山区。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也是峨眉山最大的寺庙,山门匾额为康熙所亲书,寺内的七佛殿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其中列为“国保”的“圣积铜钟”为明嘉靖年间铸造,高2.3米,重12.5吨,但位于山对面的凤凰堡上,我们没有上去看。

报国寺
报国寺
报国寺
报国寺

报国寺往西1公里就是伏虎寺 ,有5路公交车可达,清代僧人在四周种树近11万株,被称为“布金林”,为峨眉山三大古林之一,环境清幽,古木参天,高5.8米14层的华严宝塔是镇寺之宝,以年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居中国铜塔之最,也是“国保”之一,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而且是一次铸造完成,塔身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寺还有现代新建的罗汉堂,规模不小但不允许游客拍照。

伏虎寺
伏虎寺
“布金林”
华严宝塔亭
华严宝塔
罗汉堂外
罗汉堂内

万年寺位于东边,距伏虎寺有十几公里,据说李白登峨嵋时曾住过此寺,宋代铸造的普贤骑象铜像为镇寺之宝,也为“国保”之一,铜像通高7.85米,重62吨,明代寺庙大火时殿宇全毁,仅存此像,与此像同为“国保”的是寺内无梁殿,为明神宗纪念其母70寿诞而建,但万年寺的索道维修不开放,步行上去要爬3公里山路,我们只好放弃了。最后坐区间车来到五显岗,此去清音阁仅1.5公里,且道路平坦无需爬山,刚走不远就遇上景区管理员送餐时间,一路上猴子不少,这样就省得我们再走到6公里深处的洪椿坪看猴了。

清音阁入口
看猴
看猴
看猴
看猴

清音阁的“黑白二水洗牛心”可能是峨眉山最主要的自然景观,只见一亭居中,两水合抱,即所谓左黑龙江,右白龙江,实际只是两股小溪流,汇合处有一黑色巨石,因形似牛心称牛心石,这就是峨眉山老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被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张爱萍将军在此留下一碑,书写的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的诗:“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但两桥之间的小亭正围起来准备维修。

"双桥清音"
牛心石
张爱萍题字碑

再往里走就是接王亭,明初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游历峨眉山,山上僧人曾在此恭迎,清康熙向峨眉山赠送楹联经卷,僧人也在此接待钦差。接王亭后就是清音阁,受地形限制此阁仅有一个殿堂,供奉华严三圣,清音阁始建于北宋,历史上曾三次失火,现为1917年后重修,距今也有上百年了。

接王亭
"双桥清音"
清音阁

清音阁前左拐向前可见唐代李世民游山石刻,据说他在当秦王时曾写下“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的诗句,但其是否上过峨眉山却无资料考证,再往前还有峨眉山僧人接待康熙钦差石刻。距清音阁1公里的一线天其实很一般,两山对峙,宽约6米,最窄处为3米,但这种景观到处可见,并无特别。

李世民游山图
一线天
一线天

第二天我们坐景交车直接上山,从黄湾游客中心到雷洞坪50公里,车程大约1.5个小时,步行至接引殿缆车下站15—20分钟,途中可见崖下云雾翻腾,还有一些彩林景观,但只有寥寥几株,数量并不多,最后乘缆车登上金顶,这是一种类似重庆嘉陵江式的大型缆车,每次可载上百人,虽然手机预报金顶全天大晴,但从接引殿开始就已云雾弥漫,金顶海拔为3079米,超过了林芝索松村,奇怪的是人们并无高原反应。

黄湾游客中心
云雾弥漫
云雾弥漫
云雾弥漫
彩林景观
彩林景观
彩林景观

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金顶的主角,这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由台座和十方普贤菩萨像组成,通高达48米,总重量660吨,前方阶梯两侧是列队成排的白象,到处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此像建于2006年6月,现已成为峨眉山的标志,我上次来时金顶并无此像,山上还比较清静。普贤金像后的华藏寺与最高处的金顶铜殿合二为一,金顶铜殿高28米,重檐殿顶环以绣棕锁窗,铜瓦镀以真金覆盖表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金顶入口
到处熙熙攘攘
到处熙熙攘攘
到处熙熙攘攘
普贤金像
白象成排

据说是中国最大的金殿 ,大大超过武当山,在此俯看山下气象万千。其实金顶并非峨眉山最高处,与金顶相邻的万佛顶海拔3099米,比金顶高20米,是峨眉山真正的最高峰,但我始终没有看到附近的万佛顶,甚至没有找到去万佛顶的路,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事后上网查询方知,金顶至万佛顶还有6—7里路。

普贤金像
华藏寺
金顶金殿

1

金顶金殿
气象万千

     

最高处为万佛顶(网络图片)

                                                                              乐山大佛

         峨眉山距乐山仅37公里,动车只需20分钟,乐山古称嘉州,现为地级市,下辖峨眉山市及4区6县。去乐山大佛,可坐3路公交,过岷江一桥后很快就到,但乐山大佛站竟无人下车,我们随大流在下一站龟城山站下车,入口处显示距大佛山门100米,其实至少有500米,而且是只出不进的东门,而景区规定游客只能从北门进入,左侧的赤壁丹崖上石刻琳琅满目,如“回头是岸”、“奇绝天下”、“凌云直上”、“落霞晚翠”等,但大多数人并未驻足欣赏,而是匆匆而过,直奔前方的大佛而去,

嘉州夜市
龟城山站入口
丹崖石刻
丹崖石刻
丹崖石刻
丹崖石刻

我发现其中有一幅是“苏东坡载酒时游处”,临时用手机上网一查,原来苏轼是乐山以北70多公里的眉山人,历史上眉山曾隶属嘉州,因父母去世苏轼曾两次回眉山守孝,写过的一首《初发嘉州》未提到大佛,但苏东坡对此佛始终念念不忘,在担任杭州太守时有位朋友赴任嘉州,苏东坡写了一首《送张嘉州》相送,其中有“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一句。元祐年间苏轼又写下《送吕昌明知嘉州》,其中有“卧看古佛凌云阁,敕赐诗人明月湖”一句,后人就在此建了载酒亭,与东坡相关的景点还有东坡楼、苏园等。

丹崖石刻
丹崖石刻
丹崖石刻
上为“苏东坡载酒时游处”,下为“仰苏”

大佛位于岷江东岸凌云寺西侧临江崖壁,故又名凌云大佛,这里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古时水势相当凶猛,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凌云山麓,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凌云寺主持海通禅师决心开凿大佛以镇水患,便四处化缘筹集资金,甚至自毁双目以表决心。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但修到佛肩时海通禅师去世,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因工程浩大朝廷又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但修到佛膝时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三江汇流处
游人如织
乐山大佛山门

四十年后西川节度使韦皋也捐赠俸金,使得乐山大佛建设得以继续,经三代工匠的不懈努力,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终于完工,前后历经长达90年。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临江端坐,头与山齐,双手抚膝,体态匀称,通高71米,其中头高14.7米,头宽10米,耳长7米,鼻长5.6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是中国最高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附近有依崖凿壁而成的海师洞,洞额3字为清乾隆时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洞深约10米,相传为海通禅师居住过的地方,当年他就是在此主持开凿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海师洞

由于北侧的九曲栈道维修未开放,我们是从南侧的凌云栈道下去的,排队时间长达1小时,到大佛脚下已近下午1点,原以为在此游览可能会限时,实际上佛脚下面地方不小,可以容纳很多人。我们在此仰望大佛,真是顶天立地,视觉令人震撼,在大佛左右两侧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小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排队1小时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手部
乐山大佛脚部
乐山大佛

大佛右侧岩壁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通道—九曲栈道,岩壁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沿途布满摩崖佛像,而右侧岩壁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全长近500米。乐山大佛正面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或“大像阁”,但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但壁上凿洞犹存。大多数游客并不知道,乐山大佛只是后人的通称,正式的官方名称却长期是个迷,1989年发现大佛右侧峭壁上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由此得知其真实名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九曲栈道
九曲栈道石刻
九曲栈道石刻
凌云栈道
凌云栈道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乐山大佛确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佛头顶上共有螺髻18层,总数为1051个,远看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并非直接在岩石凿成。大佛两耳和头颅后面还有一套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其中第4、9、18层螺髻中各有一横向排水沟,衣领和衣纹皱折、前胸的排水沟还与右臂后的相连。佛头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洞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景区内还有一座古塔,因位于灵宝峰顶而名灵宝塔,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具有着航标的功用。灵宝塔为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29.29米,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培修,为乐山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其中塔基这一层高达5.1米,以上各层逐步收缩,塔檐紧密相接,每级都开有窗眼用以采光,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塔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乐山大佛我也是第二次来了,本想第二天上午乘船游览,换个角度从江上正面平视大佛,甚至已在网上订好了船票,但因枯水季节游航停航未能如愿。

灵宝塔
江上看佛(网络图片)

                                                                              丹霞双佛

        提起乐山大佛人人皆知,但说到乐山不远的齐山双佛,大多数人可能闻所未闻,我作为旅游达人也是首次听说,所以这是计划外增加的项目,也是在携程网上看到后临时起意的,原因有三: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双佛罕见,三是工艺精湛。齐山并非一座山,因双佛凿于悬崖上,高与山齐,故称齐山双佛,此景在乐山北面的眉山市彭山区,位于江口镇的彭祖山景区西北角,这里是中华长寿养生始祖彭祖的故乡,传说此人活了800多岁,基于古时彭山一带的“小花甲计岁法”,60天为一年,实际寿命为130多岁,这里山不高,仅158 米,有彭祖墓、彭祖祠、仙女洞等景点,但我对彭祖长寿不感兴趣,来此只为齐山双佛。

彭祖山景区大门
彭祖寿像
彭祖山景区导游图

佛像开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 713 年),距今已1311年历史,比乐山大佛还早70年,其设计和规模都属国内罕见,为世界第一大双佛,其中单个佛像也是世界第六大佛。乐山距彭山北站69公里,动车仅25分钟,出站即有77路公交前往,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首先看到的是景区新建的大门,正中斜坡上有两个硕大的“长寿”2字,进门后便是999级台梯,我们沿左侧景交车道再右拐向前,过壁山寺后一直走到底,20多分钟后再沿木栈道上山,再经过挂满红布条的许愿树不久,就可远远看到前方崖上高耸的双佛了。

999级台梯
壁山寺
挂满红布条的许愿树

除了佛像高大之外,造型上更是独具特色:双佛一立一坐,立佛为释迦牟尼,通高 32 米,头盘螺丝发,双领垂佛依,左手托施品印,右手上托施无畏印,赤足站立于莲台上,脚板宽0.7米,莲台直径约5米,据说此佛脚为千年原状;坐佛为多宝如来,通高 28 米 ,双手施禅宝印,双眼紧闭,端庄慈祥,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头饰、衣饰与释迦牟尼佛相同,为世界最大多宝佛像。双佛同显源于佛教经典《法华经》,释迦牟尼为众生宣讲此经时,多宝如来为证明其实义,于七宝塔中自地涌出,称“如是如是,皆是真实”。在此地二佛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右佛释迦牟尼保平安,左佛多宝佛送财富。释迦牟尼大家都比较熟悉,但知道多宝如来的人可能不多,据说他是佛教

齐山双佛
坐佛为多宝如来
立佛为释迦牟尼
齐山双佛
佛脚

东方宝净世界教主,也是佛教的财富之神,被经商求财众生常年供养,“念诵南无多宝如来,供养多宝如来,即可具足财富,称心所需,受用无尽”。单佛常有,双佛罕见,至少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最为绝妙的此山为红色丹霞地貌,因此我更喜欢称为丹霞双佛,这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齐山双佛神态端庄,气质优雅,我认为在面容刻画方面胜过乐山大佛,相比之下后者显得有些呆板,但乐山大佛与此地确有渊源,有人曾把坐佛的上半身和立佛的下半身组合起来放大5倍,结果得到的图象与乐山大佛一模一样,所以专家认为:乐山大佛的蓝本可能就是齐山双佛,因此,四川不仅有乐山大佛,还有国内罕见的齐山丹霞双佛,建议人们游过乐山大佛后到齐山双佛走走。

丹霞双佛
多宝如来
释迦牟尼
丹霞双佛
丹霞双佛

齐山双佛右上峭壁的老鹰岩上有一个岩洞,相传彭祖曾在这里修炼内丹,并将导引行气炼得炉火纯青,因此,这里被当地人称作彭祖炼丹洞,附近的老鹰岩摩崖造像为唐代石刻类文物,释迦牟尼脚下有16个窟龛,窟龛内有各类佛像,每个窟龛都有5尊,中间大致都是坐佛,坐佛两旁各有两尊站佛,但大部分都已被风化了。网上有人认为,彭祖是道教的先驱,释迦牟尼是佛教先驱,佛教和道教的信念不同,为何彭祖和释迦牟尼同居一山?彭祖是先秦时期的人物,佛教是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佛教兴起的也就是少林寺协助李渊建唐,

老鹰岩摩崖造像
老鹰岩唐代摩崖造像
老鹰岩唐代摩崖造像
老鹰岩唐代摩崖造像
老鹰岩唐代摩崖造像
老鹰岩唐代摩崖造像

两者的起源各不相同,修行的方式也不大相致,佛就是佛道就是道,二者虽有鲜明的界限,但在这里却各自存在互不冲突。彭祖山既有彭祖又有释迦牟尼,也许是佛教和道教也有共同之处,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西方极乐世界,道教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修炼成仙,道教和佛教的修行文理都讲究积善成德,助人为乐,共同方向都是升天,这可能就是道教、佛教通融的地方,也是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能够融合的起发点,因此,川渝两地的很多庙宇同供道佛并不为奇,国内有些名山甚至儒释道三者共存。

丹霞双佛
多宝如来
释迦牟尼
丹霞双佛

                                                                               自贡二馆

         乐山向东130公里就是自贡,但自贡高铁站距市区较远,我们改坐汽车前往,车程也是2个小时。自贡以盛产井盐著称,开采井盐已有 2200年的历史,探明岩盐资源储量79.3亿吨,因盐设镇、设县直至设市,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可上溯到东汉章帝时期,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历代盐工在此先后钻井13000多口,清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盐业中心,1939年因盐设市,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供全国1/10的人口食用。位于市区解放路的盐业博物馆,原为陕西盐商集资兴建的西秦会馆,是陕西籍盐商为联络同乡、聚会议事的同乡会馆,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历时16载,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竣工,

全国盐业产区分布图
自贡盐业产量图

耗银5万余两,占地3451平方米,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于一体,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殿阁巍峨,造型奇特,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万阁楼和廨房,用廊屋及其它建筑组成有纵深、有层次的5个大小院落,四周以高墙环绕,形成多层次、封闭式的布局,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可分为 3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正面的武圣宫大门、献技楼,两侧的贲鼓、金镛二阁,大门双狮高2.27米,突目隆鼻,身披卷毛,四爪锋利,正身向外扭头相望,张口作嘶吼状,门内各建筑物间用廊楼相接,与后面的抱厅相望,构成四合院落,中间庭院开阔疏朗;

盐业博物馆(西秦会馆)大门
大门石狮

第二单元以参天阁为中心,客廨列居左右,后为中殿,前有抱厅,参天阁两侧配以水池花圃,建筑比肩接踵,密中有疏;第三单元包括正殿和两侧的内轩、神庖。会馆中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多达数百件,尤以石狮、献技、金镛,贲鼓等楼阁的雕刻最为突出,而屋顶造型更是复杂多样,有歇山式、硬山式、

第一单元庭院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重檐六角攒尖式和重檐庑殿式,重叠配合使用,其中以武圣宫大门、献技楼、参天阁和贲鼓阁、金镛阁最具特色,或歇山屋顶正脊加建一六角攒尖屋顶,或上下重叠由两个歇山式屋顶,檐脊屋面相连,翼角起翘似飞,挺拔高昂,这种多檐的复合结构,为明清两代建筑中所罕见。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屋顶造型复杂多样

民国时这里曾为自贡市政府的所在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倡议,创建盐业博物馆,郭沫若题写了馆名,“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为该馆的基本陈列,全面地展示了从钻井、采卤、输卤、天然气开采与利用、制盐诸方面的发展过程,展示了自贡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内涵。

第三单元正殿
园林
侧门
屋脊
藻井
石雕
石雕
大门

自贡的另一张名片是“恐龙之乡”,上世纪70年代在北郊大山铺发现大量保存完整、品类众多的恐龙化石,1980年至198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发掘,获得100多具以恐龙为主的珍贵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保留了1500多平方米的遗址现场,化石标本几乎囊括2.01—1.4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恐龙种类,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其基本陈列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精品奖。

“国家地质公园”碑
恐龙外型的游客中心
指示牌

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城北11公里方特王国旁,坐35路公交车可达,首先看到的是“国家地质公园”碑,后面就是形似恐龙外型的游客中心,我们走进恐龙世界厅,21具恐龙骨架在此陈列,身躯高大,体型壮硕,其中最大的一具竟长达23米,活体重达40吨,场面令人震撼。

恐龙世界厅
恐龙世界厅
恐龙世界厅
恐龙世界厅
恐龙世界厅
恐龙世界厅
恐龙世界厅
恐龙世界厅
恐龙世界厅

与恐龙世界厅相邻的恐龙遗址厅,则是一大片原始挖掘现场,地面散落的恐龙化石层层叠叠,情景同样令人惊叹,最后我们来到中央大厅,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更清晰观赏,从上往坑内俯看,可见巨大的恐龙化石成堆垒迭,此外在二楼展室还看到了恐龙头骨、恐龙蛋等。自贡还有“南国灯城”的美名,自贡灯会以文化品位高、灯彩精品多、艺术特色鲜明、灯会场面宏阔著称,成为国内与哈尔滨冰灯南北交相辉映的代表性的灯会,

恐龙遗址厅
恐龙遗址厅
恐龙遗址厅
恐龙遗址厅
中央大厅
中央大厅
中央大厅
恐龙头骨化石
恐龙蛋化石

但自贡灯会以元宵节灯会最为著名,平时却无法观赏到,我看到地图中有一彩灯公园,上网查询得知平时也有亮灯,但专程过去一看并无彩灯,所谓彩灯公园名不符实,我认为平时这里也可安置一些彩灯,供外地游客欣赏。  

                                                                                 荣县大佛

         荣县位于自贡以西34公里,西周时十臣之一荣公封国于此,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唐武德元年(公元618)设荣州,曾下辖6个县,以“荣”为名长达1400多年。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冬,陆游以蜀州通判之职摄知荣州,即代理荣州知州,次年正月离去,在此历时70天,这也是陆游一生中频繁调职、也最受排挤的时候,从《入荣州境》到《别荣州》,陆游在此共创作了32首诗词,其中《入荣州境》中有“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的名句,故荣县被称作“诗书之乡”。我们到此并非怀念陆游,而是奔荣县大佛而来,这里有全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的如来石刻佛像,县城里以大佛命名的例子很多,有大佛街、大佛桥,甚至还有“大佛洗车”店。

陆游塑像

荣县大佛通高36.67米,头部长8.76米,肩宽12.67米,脚宽3.5米,佛像慈眉善目,神韵飘然,衣纹流畅,气势雄伟,但对于荣县大佛究竟是什么佛,目前说法不一,有说是弥勒佛(未来佛),有说是释迦牟尼佛(现世佛)。乐山大佛属弥勒佛,如果荣县大佛属于释迦牟尼佛,那么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释迦牟尼佛像,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古代石刻佛像,规模仅次于乐山大佛。据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考略》及乾隆《荣县志》等古籍记载:“大佛山,在东城一里,唐人刻大佛……”,由此可知荣县大佛造于唐代,从雕刻的手段来看,大佛的颈部有三道纹,也是唐代惯用的雕刻手法,据说为晚唐时期(乾符二年后,即公元875—907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也有说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历时长达8年才告完工,但至今尚无准确年代的考证。

荣县大佛

荣县大佛位于城东500米处的大佛崖,我们一走进刚建成不久的山前广场,就可远远看见山崖上洞内的佛像,但只有头部露在外面,肩以下身躯均被建筑遮掩,崖顶上还有砖阁一座,远看像在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崖下方有一依山而建的大佛禅寺,唐代名开化寺,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建筑以佛像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人们要入寺内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寺下方有石阶108级。游人进入大佛禅寺,首先看到的是大佛庞大的双腿,要一直登上第四层才看清头部及上身。

荣县大佛
荣县大佛
荣县大佛
荣县大佛

大佛头盘一个大大的螺髻,面容丰腴,“耳厚广长”,山根与额相通,眉间紧缩如“吉祥”字状,给人以慈祥中有威严、凝思中含智慧的感觉,大佛双肩坚强壮实,胸脯饱满高挺,双手丰硕修长,体现了所蕴藏的无穷力量。荣县大佛在造型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并使男性的庄严和女性的慈和融汇为一体,佛像袒露前胸的服装让人联想到唐代妇女的装饰,其手足与身躯的形态反映着唐代崇尚肥美的时俗情趣,整个形体充满浓郁的人间气息。

荣县大佛
荣县大佛
荣县大佛(腿部)
荣县大佛(脚部)

大佛位置的择地也极为讲究,坐南面北,地势陡峻,从佛顶到后山呈60度,坡四周崖角都低于整个崖体,一有雨水就会往四周流散,不会直接渗透到岩体内,由于周围排水较好,佛身比较干燥,又因山体属厚层砂岩,地层相对坚硬,易于雕凿和保存,大佛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型护罩,可使佛身免遭风雨侵蚀,而且大佛凿刻完工后即修有殿宇保护,唐时曾“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所以一千多年来大佛保存较为完好,我们现在见到的崖壁上的梁柱孔穴,就是当年大佛楼留存下来的遗迹,

荣县大佛
荣县大佛
荣县大佛拱型护罩

现在的建筑则是政府拨专款于1988年新修的,为四重檐歇山式仿木结构,既能有效地保护大佛,又可让游客逐层观赏大佛慈颜。我们从大佛东侧登上崖顶,可见上面建筑名为护身楼,附近还有一池曲桥,不知是泉水还是雨水形成。我们从西侧下山,大佛崖的半山腰有古迹“啸台”,相传黄帝之子玄嚣打猎时曾在此小憩,是为“嚣台”,又传魏晋名士孙登来此,登台长啸呤咏,后称此为“啸台”,历来是文人墨客载酒赋诗胜地,陆游也曾登临游历,路口有一“放翁枕石处”,后人为纪念陆游,将他登山休息的亭子取名为“放翁亭”。

山顶护身楼
山顶水池曲桥
“放翁枕石处”

在大佛崖东面另一座小山上还有一座白塔,我们也上去逛了逛,此塔名镇南塔,又称文峰塔,有旺文气、促学业之寓意,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自贡各县市唯一的“国保”级古塔,2022年以白塔为核心建成白塔山公园。白塔始建于宋代,外观近似密檐塔,实际为阁楼式,通高21.6米,塔基为方形须弥座,高2米,边长7.8米,塔身也为方形,底层有拱门,塔顶呈覆盆,外观是11层,各层均开窗,塔内实为6层,其中第5层有一佛像,虽历经风蚀雨浸,但仍然形态完整,坐姿端正,五官清晰,目视前方,塔内有塔柱、心室,有66级台阶盘旋至顶

荣县镇南塔
荣县镇南塔
荣县镇南塔
荣县镇南塔
镇南塔“文保”碑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一路向东(中) — 从西藏林芝到四川安岳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