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四子王旗——草原上的炒米香

编辑
天数:1 天 人均:50 元

蒙古族人认为:当年成吉思汗一路打到欧洲,依靠的是剽悍的蒙古铁骑,而铁骑们赖以生存的便是那炒米和风干肉。“敌人那还生火煮饭呢,我们蒙古人用黄油拌上一把炒米,配上两口风干肉就可以与之厮杀了。”如今的炒米,早已不再是成吉思汗的军粮,而转而成为草原人民的待客美食。一碗金黄的炒米,看似简单,却追随着草原牧民走过了上千年。见证了元朝的兴衰以及游牧民族的迁徙定居整个草原文明的兴衰与变迁。

百年蒙古包三代人的炒米情

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子王旗,这里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着难以形容的博大和壮美。如今,为了保护草场,这里已经禁止放牧,许多牧民也已经告别游牧转而定居下来,四十多岁吉雅就是其中一户。当他得知我们要来,早已准备了一桌草原特有的美食,未进蒙古包就先闻到了奶茶的味道。虽然初次认识吉雅,但是他的热情让人感觉一见如故。在我们休憩的蒙古包里,他告诉我们这个蒙古包已经历经了百年的沧桑。从小,他们一家就生活在这里,在这里休息、煮奶茶、做炒米。现在定居了,盖了土坯房,但是每次吉雅进这个蒙古包都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说话之间,他抓了一把炒米放进递给我们的奶茶中,憨憨的笑道:“吃这个炒米,自家做的,泡着吃香,我从小就这么吃。”

传统炒米配蒙古奶茶

炒米是以糜子为原料,加以用牛奶提取的黄油加以翻炒而成。是草原人民主要的粮食。糜子在内蒙古的产地主要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指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四个盟市,即现在赤峰市(原“昭乌达盟”)、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原“呼伦贝尔盟”)】。耐干旱。早在五代十国《辽史》中就有了关于糜子记载:客里亦惕部首领脱里(即王汗)在年轻里曾在篾儿乞部做人质,被迫做捣米的苦役。而据考证:“蒙古”一词来源于“糜子”,古蒙古语中出现的“蒙古贞”一词意为:“种糜子的人” 可见,炒米与蒙古族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四子王旗——草原上的炒米香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