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四子王旗境内古迹

四子部蒙古族三百多年来驻牧生息、繁衍的杜尔伯特(四子部)草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匈奴居地;秦汉时为匈奴中部单于庭所在地;魏晋时期为拓跋氏据地,隶抚冥镇;隋朝时为突厥驻牧地;唐代隶振武军兼单于大都护府;辽属丰州东北境,隶西京道;金朝属西京路;元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部,中东两部皆为汪古部赵王传世食邑;明朝时期为北元察哈尔部蒙古汗右翼属地;清初封给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四子部驻牧至今。纵观历史,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先民们为了生存或因战争,或因驻牧,或因农垦而过往留驻于此,演出了一幕幕历史话剧,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历史古迹。现择其几处记载如下:

一、北魏古镇——抚冥镇遗址

著名的北魏六军镇之一的抚冥镇遗址在今四子王旗乌兰花乡土城子村,距旗政府驻地乌兰花镇七公里。抚冥镇建于386年。北魏六军镇的建立是为了防御当时出没于大漠南北的柔然汗国的南侵,遂在京都平城(今大同市)以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镇。抚冥镇是突出于北部最前端的军事重镇,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抚冥镇故城城墙遗址

正光五年(524年)四月,沃野镇匈奴族破六韩拔陵率义军攻占白道(今蜈蚣坝大坝),破抚冥镇、攻武川、占怀朔,大败北魏军,抚冥镇毁于战火。

古镇城垣虽毁,土夯犹存。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垣残存很少,北城城垣已湮没无痕,如仔细探寻尚依稀可辩。古镇东西长约八百余米,南北宽约二百余米。南城东部稍窄,城门尚可见其基础。城内已看不出建筑物,除有大量灰色素陶残片和粗绳纹砖外,遗物少见。城西北有一土阜,附近散落的碎砖乱瓦较多,土阜下有石条根基,可能为当年的一处较高建筑遗址。这里可以找到绳纹砖、子母口筒瓦、兽面瓦当、素陶平地器、弦纹陶片、瓷碗碎片等。曾有村民在解放前后在城南角挖出一尊高18厘米的黄铜铸菩萨塑像。

城中部有一凸出部分,长250余米,宽60米,遗有乱石、碎砖、乱瓦片。城南有较大土丘一处,土丘前有清同治年间庙遗址,可以看出系钟鼓楼遗基。村民在此曾挖出石柱础及焚烧过的方形松木柱。城中曾出土过铁铧犁、三足铁釜。20世纪90年代前后,村民住房及围墙上还有各种瓦当。经考古专家确认,此古城遗址系北魏抚冥镇无疑。

古镇在当年有一条小河(乌兰花河),常年清流不断,雨季洪峰汹涌,两岸牧草茂盛。河北岸有乌兰花山,山势不高,是古军镇的天然屏障。六十年代截河蓄水修建水库时,曾出土大量陶罐、铜镜、各种饰物,可惜多已散失。河北岸取土时挖出方形砖砌古墓一座,有甬道通往圆穹形墓中,墓中有男女遗骨各一具,墓门旁有动物骨骼一具,伴有小纯金宝剑、小纯金蝎子及腐蚀的其它随葬品,可惜被当地农民将金器打碎,将碎金卖给了本旗银行。河两岸发现多处先民生活遗迹,可见当年古军镇之繁盛。

二、岩画

四子王旗境内发现有岩画点多处,现列记三处。

(一)乌兰哈达苏木毕齐格图岩画点

毕齐格图(蒙语意为有文字的地方)位于乌兰哈达草原一个东西走向的平原冲击小峡谷中,常年有一股小清泉流淌不息,峡谷中灌木丛生,野花点缀其间,景色秀美。因地势低凹,雨水多年冲刷,峡谷中岩石裸露,多奇石。峡谷北崖系花岗石小峭壁,光滑平整,岩壁上刻有多种动物图案,多为牛羊、狩猎等形象,并伴有藏、蒙文字,刻有图案的岩壁东西延伸约一百多米,峡谷南系缓坡无岩画。

经查证资料,属于阴山岩画之乌兰察布岩画(著名岩画学者盖山林先生著作中曾有论述,称之为乌兰察布草原岩画)。岩画系匈奴人所留文化遗迹,蒙藏文字多是佛号,为后世蒙古族喇嘛僧所刻。

(二)补力太苏木山达赖草原岩面点:

此岩画点位于草原深处的一个岩石裸露的小山丘上,多系大小马蹄印及蒙藏佛号,保存较好。山丘下有石块堆砌的墓葬数十座。据当地牧民介绍,在“大跃进”年代,取石围建草库伦时,曾挖出几座墓葬,仅有尸骨,无随葬品。何时遗留不解。

(三)查干哈萨图岩画:

查干哈萨图岩画位于四子王旗卫境苏木西北约50公里处,这里距中蒙边境15公里,岩画座落在一个西北低、东南高的斜坡上。这个岩画位于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斜坡上,有一些同斜坡基本一致的岩石盘,散落其间。岩石高出地面0.2-1米,岩石呈灰白色、粗略但平面光滑。创作岩画的岩盘约40~50 块,每块岩画幅数也不尽相同,少则2至3幅,最多10多幅。岩画多表现奇蹄动物蹄印,当地牧民称之为“马蹄子”。据专家考证,岩画内容“是与猎手和游牧民族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野生动物和家畜是游牧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希望猎获野兽和家畜的成长,是决定游牧人的思维方法。在山岩上凿刻蹄印的目的,专家认为是生殖崇拜。根据我国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对乌兰察布盟类似岩画考证的年代,可以把四子部查干哈萨图岩画的年代上限大致定为新石器时代,下限也应在青铜器时代。

三、净州古城

净州古城遗址位于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距旗政府驻地乌兰花镇25公里。古城四面丘岭起伏,塔布河由南山低洼处流经古城向北而去。

净州又作“静”或“靖”,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设天山县,辖今四子王旗一带,元改为路,明初废。据史料记载,宋代即在此设边境榷场(边境互市贸易的地点),初期规模不大,根据战争情况时开时闭。北方民族崛起后,宋势力南迁,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此扩大了榷场规模,商贩聚集,为商贾服务的客店、货栈、酒楼、茶肆逐渐增多,遂设置了天山县,金灭辽不久,升天山县为净州,列为丰州支郡。

古城大致为正方形,边长约800米。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筑有城墙,内有两处建筑遗址(南北长各30米,东西宽各15米)。遗址上散见很多金黄色琉璃瓦和长条砖。北部城墙大部被洪水冲坏,但建筑遗迹尚可辩认。

净州古城遗址示意图

城中有南北和东西走向的大街和交叉的小街。街两旁有建筑台基数十处,上堆大量砖瓦瓷片。一些建筑台基修建的非常精致,先是在夯过的土基上放一层15厘米厚的石板,再用砖铺成高30厘米的束腰砖台,可见上面所建的街署店铺等建筑之一斑。城西南墙内有文庙(孔子庙)遗址一处。1959年在呼和浩特市西五十家街小学校内发现了原净州古城文庙石碑一块(现藏内蒙古博物馆),碑高175厘米。石碑背面文字因磨损而无法辩认,从正面字迹中得知此碑为元代大德年间加封孔子制诏。

从碑文可以看出,在元成宗铁穆尔帝时(大德十一年,1307年)净州文庙仍然完整。净州古城在蒙古大军伐金时虽然遭到损坏,元帝国建立后,又重新加以修建,为净州路建置。

净州古城历经辽、金、元三个朝代,历史久远。古城遗址出土过许多文物,见诸记载的重要出土文物有金代“行军副统领露字号之印”一枚,大铜权(铜制秤砣)一件,小铜权一件,铜瓶一对,铜炉一个,均由国家文物部门收藏。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文物走私猖獗,诱发了农民盗挖古墓,仅1994年初步统计古墓被盗掘1600余座,其中不乏研究历史的珍贵文物。

四、金堑壕

金堑壕俗称边墙,蒙古语称“和里木”。堑壕为金代所建,东北西南走向,每隔十数里建有类似峰火台的遗迹。当时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雄踞漠北。金统治者为了防范蒙古南犯,遂建造了如此工程浩大的军事设施,并由汪古部驻守。然而,走向没落的金王朝仍没有阻止住蒙古铁骑的进攻,蒙古大军伐金就多次由现在的乌兰察布市北部进军。

五、元代敖包遗址

今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达忽拉嘎查南10公里的罕乌拉山顶,有一处保存至今且规模巨大的元代教包。这座巨大的敖包高6米,底径25米,分为底座、甬道、包顶三层,全部用黑色石片、石块垒成,上面饰有许多宗教饰物和彩带。在巨型敖包四周,,还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敖包100多个,景象蔚为壮观,堪称内蒙古自治区敖包之最。

罕乌拉山元代敖包,位于元朝大都(今北京)至岭北和林(位于蒙古国)的著名驿路之侧,四周是广阔的草原,景色十分壮美。考古工作者曾在教包周围发现了许多元代文物,有灰甲片、铁箭头、建筑构件、瓷器、酒具残片等。

经研究确认,达忽拉嘎查罕乌拉山敖包,是内蒙古草原地区历史较久远、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的敖包群,也是一处极有旅游参观价值的风景名胜古迹。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宗教信仰、民族风俗、驿站交通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四子王旗境内古迹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