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

四子王旗——蒙古族传统礼仪之美

编辑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非常重视礼仪。从《长春真人西游记》中看到,成吉思汗肇兴于朔漠之时,各种礼仪已经整然有序。成吉思汗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遣侍臣刘仲禄“如朕亲行”的虎头金牌去迎接邱处机。邱处机所到之处,群众皆以稽首礼夹道欢迎。到元代,蒙古族的礼仪又有新发展。据《元史·礼乐》记载,元初,衷从本俗之礼(即蒙古族礼仪),至元六年,忽必烈又“稽诸古典,参以时宜”,丰富了蒙古族礼仪。

  13世纪出使蒙古草原的意大利人柏朗嘉宾也说过这样一段话:“蒙古人非常讲究礼仪,十分尊敬

  别人,互相间不论谁都是友好的。”蒙古人尊敬别人的习惯,至今仍到处可见。在今日的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族见面必互相问候,即使邂逅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则互问:“赛拜努!”接着互相问全家好,草场好,牲畜好,最后互问“索宁尤拜那?(意为有什么趣闻或有什么新闻?)”如果客人需要到家里叙谈,主人则前边引路。

  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札萨》(“札萨”在蒙古语里,意思为法度、法令,主要是指成吉思汗的命令。)中,规定行路时经过用餐人的旁边,要下马与之共席用餐,这是蒙古族传统的礼俗之一。据《蒙古秘史》记载,朵奔蔑儿干猎于脱豁察黑温都尔山林中,遇见兀良哈歹人杀三岁鹿而烧其肋脏者,朵奔蔑儿干说:“朋友,将分子肉来!许之。”兀良哈歹人自己把鹿身上象征福气的部分和皮子留下后,就把鹿肉全部分给了朵奔蔑儿干。此事说明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并沿袭至今。

  古代蒙古人见面时有互赠皮条的习俗。后来,哈达传入蒙古地区后,为蒙古人所吸纳并成为蒙古民族最上之礼敬用品。据我区蒙古族民俗礼仪专家娜仁其木格介绍,蒙古族礼仪介物问候礼仪有献哈达、交换鼻烟壶。通过哈达和鼻烟壶表示友好,传达崇高的敬意。哈达是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礼、拜年以及遇见长辈和贵宾时都用哈达表达敬意。哈达问候表达了对对方的崇高敬意和美好祝愿。哈达主要有黄、白、蓝三种颜色,不同颜色的哈达敬献的对象也有所不同,黄色哈达敬献给喇嘛,白色哈达敬献给长辈和尊贵的客人,蓝色哈达在同辈之间问候时使用。哈达一般是细长条带,四方形的很少见,长度在0.5米到1.5米之间,两端约有半寸长的丝条,质地有布、绸、帛,献的哈达要叠为三层,敬献时叠口向着对方。春节时,晚辈或年龄小的人要跪地献哈达,并把长辈或年长者接着哈达的手腕向上托住。如果同辈,双方要碰一下捧着哈达的手。男士之间在献哈达问候之后行请安礼,女士之间献哈达问候之后鞠躬,异性之间献哈达问候之后行请安礼或握手礼。平常,给尊者和长辈献哈达的时候,用张开的双手高捧哈达,举过头顶,身体要略向前倾,把哈达放到接受者的手掌上。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而言。但哈达成为蒙古族日常交往礼节中的礼敬用品,是在明代末至清代,随着喇嘛教的盛行,广泛流行起来。据说,北京崇文门的别称“哈达(德)门”,就是因为清代蒙古人进京拜谒时多表现为蒙古族历史文化现象,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清代,鼻烟壶风靡一时,大约从乾隆初年开始,“料制鼻烟壶”兴盛,几乎官商所必备。鼻烟壶在蒙古地区也流行起来,朋友见面,第一件事互赠鼻烟壶,以示敬意。此习俗在内地虽然于民国以后渐衰,但在蒙古民族中仍盛行。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地区,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鼻烟壶仍是人们见面时的必备之物。

  娜仁其木格介绍说,敬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在蒙古包内坐定之后,主客双方互相交换鼻烟壶,并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闻一闻烟味,再互换鼻烟壶。如果是同辈男士之间,要用右手递壶。如果是在不同辈分人之间,晚辈跪一足,用双手递壶,长辈要微欠身,右手递壶,闻过后再互换。互换时问候一些生产和自然的情况,比如畜牧可好、草场可好、风是否大等等。女士和长辈交换鼻烟壶时,女士先把自己的鼻烟壶举过头顶,再碰一下额头,双手递给长辈,问候身体状况。女士接过长辈的鼻烟壶,只是举过头顶之后双手恭敬地还给长辈,以示对长辈的敬意,并有领受长辈的关心之意。同辈女士之间、年轻异性之间、儿童、未婚女士不行交换鼻烟壶问候之礼。

  蒙古族形式多样的问候礼仪里蕴涵着他们对对方的尊敬之意和关心、关怀之情,并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搭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四子王旗——蒙古族传统礼仪之美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