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2

四子王旗二人台剧种起源

编辑

 二人台剧种起源

二人台,又称“二人班”,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台”。

四子王旗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张家口。

四子王旗

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山西省忻州地区。

四子王旗

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所唱的多是小曲。

四子王旗

旧时二人台演出有一套习惯,一般先由丑角上场说“呱嘴”,“呱嘴”都是第三人称的现成段子。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称“叫门对子”)把旦角叫上场接演正戏。

四子王旗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东路二人台有《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

四子王旗

二人台的唱腔和牌曲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原始曲调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传统民歌、晋北民歌、陕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变而来;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二人台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一直深受流传地广大群众的喜爱。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河曲二人台艺术团在太原演出

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人才培养基地”在河曲二人台艺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河曲县多年来努力发展文化艺术的结果,标志着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艺术瑰宝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考证

二人台是内蒙古的地方戏,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区、半农牧区。其传统艺术形式多以生、旦二人同台表演,同腔同调。其表演形式有民歌对唱、硬码戏(以唱功见长,如《走西口》、《小尼姑思凡》等),带鞭戏(载歌载舞,如《挂红灯》、《打金钱》等)。有以笛、四胡、扬琴为主的出场伴奏乐器和鼓、锣镲为主的武场伴奏乐器。二人台同时流行于晋北、陕北、冀北(张家口地区)、银北(银川北部)等地区,其覆盖面达90多个旗县、1 500多万人。2006年,二人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此,这一民间艺术进一步得到各级政府并有关文化单位的重视与发展。

四子王旗

二人台究竟产生于何地,通过缜密的考究,并从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历史、地理等多方位的角度探析,得出这样的结论:二人台是孕育在晋陕冀,形成在内蒙古,发展在五省区,融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为一体的地方戏,或称综合艺术。

任何一种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必须经过几个大的历史变迁与时局动荡,而后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在劳动方式、生活习俗和意识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群体和地域中产生。二人台艺术产生于何地,这是蒙晋陕冀四省区热烈讨论,或者说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问题。山西省二人台专家贾德义和张存亮一口咬定二人台产生在河曲;而内蒙古二人台艺人刘银威则一口咬定“二人台产生在萨拉齐”。他们对于二人台热爱的心情是相同的。但是,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从历史的发展轨迹去考查,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二人台产生在内蒙古。这个说法首先从名称上讲就不严密。今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47年5月1日诞生于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时称内蒙古自治政府。其时辖境为今之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以及赤峰市部分地区。1950年12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3月6日撤销绥远省建制,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绥远省则成立于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如前述“绥远”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绥远建城后清政府赐名。时清政府设全国汉地为13省(民歌有: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茵茵的彩,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惟有那个蓝花花好),时绥远城将军为全国13个将军之一,系二品大员。主要节制边关军政等方面的事务,不管理州府县或盟旗民事。民国3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绥远始“独立办公”,统理军、政、民事。但当时还不是省级建制,类若今天的“特别区”或“开发区”。二人台的幼年与童年,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称为绥远或绥远省,不称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在它的“童年”小曲儿坐唱和“少年”打玩艺儿时期,如前述,是在由山西省管辖的归绥六厅或归绥道产生的。当然,这里应特别加以说明的,就是当时实行的是“蒙汉分治”的政策。如前述,同是这块土地的人民,蒙古族归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管理,乌伊两盟隶属理藩院管辖;而汉人则由山西省节制的归绥六厅管理。还有东路二人台流行地,清代称朔同府,包括宁远厅、丰镇厅、集宁、卓资等地,均以晋籍移民为主要移民。部分地区(乌审旗南)属于陕西省榆林府管辖。至于内蒙古的东部区如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等盟旗,同属理藩院管辖,与山西省无关,那里有闯关东的冀鲁豫人,流行二人转,没有二人台。乌海市的乌达地区原为甘州、肃州二卫边外地,明洪武九年(1376年)立宁夏卫,后升为镇,辖今之海勃湾地区,隶陕西都司。清顺治元年(1649年),清廷把鄂尔多斯地区划为6旗,实行盟旗制,海勃湾地区隶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民国18年(1929年)1月,绥远省政府成立后,海勃湾归沃野设治局管辖。民国26年(1937年),沃野县划归宁夏,称陶乐县,海勃湾又归宁夏省陶乐县管辖。海勃湾、乌达地区的二人台时兴时衰,没有形成规模。

2.二人台流行于绥中、绥西。绥中与绥西(即今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晋陕冀宁移民聚居的农区。世人每提到内蒙古自治区,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其实不然。昔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已随着人口的增多,因为沙化和被“垦荒屯田”,草场已大面积缩小并退化。真正的草原,只有位于今之内蒙古东部区(非二人台流行地)呼伦贝尔(市)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以及科尔沁草原,其余草原已不具规模,或小有规模,还有就是广袤的毛乌素沙地。根据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人口普查与地名普查来看,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今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市和乌兰察布市(原乌兰察布盟)的农区。而这些地区的农民,百分之九十是晋陕冀移民。他们的祖辈北出塞外垦荒屯田,当时属于“前院到后院”,非跨省大迁移。坝上地区系察哈尔部(民国17年设察哈尔省,1954年撤省),属于本省农民“坝下移居坝上”。概上所述,二人台的形成,是由这些移民创造的。或者说,没有晋陕冀移民,不会形成二人台;没有当年的绥远这块土地,也不会形成二人台。

3.行政区划的变革。在行政区划未变更即未设绥远省之前,可以说“二人台是山西的,或陕西的”。但那个时期还不叫二人台,属于小曲儿坐唱、打坐腔,艺人的表演叫唱玩艺儿,团体叫玩艺儿班子。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设绥远省至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中间的20年绥远省政府没有把打玩艺儿或玩艺儿班子作为一种艺术去重视与发展。同样,山西、陕西、河北省也没有去重视这个艺术。当时作为二人台的雏形———打玩艺儿,还属于一个自生自灭的民间艺术,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无享誉一方的艺人,只是属于民间百姓聊以自娱的原始的艺术形态,或以“挖莜面”为业近乎乞丐的露演方式。只是到1951年绥远省民间艺人学习会期间,绥远省政府副主席杨植霖以省人民政府官方的名义作《二人台翻身》的报告(原文载1951年6月14日《绥远日报》)之后,才正式把这个艺术叫作“二人台”。二人台这个名称也才响亮地叫响于华夏大地。此前,任何官方文牍或团体文告,至今都没有发现有哪一家,有谁把这一民间艺术称之为“二人台”的记载。

在1949年之前,山西、陕西叫“唱玩艺儿”,张家口坝上叫“蹦蹦”、“平地楼”。那个时期的二人台,还很原始,艺人们过着一种近乎乞丐的生活。在山西全省有50多个剧种,打玩艺儿根本上不了大雅之堂。在陕西,秦腔、道情是大宗。在河北有河北梆子,宁夏有眉户、秦腔。只有在绥远省,除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之外,省内再没有属于地方的戏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绥远省人民政府决计把二人台作为“省剧”来打造,及至1954年蒙绥合并后,内蒙古自治区仍把二人台作为重点艺术来扶持。各盟市旗县乃至自治区,几乎每年都规模不同地多次举办大小文艺汇演。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在理论研究、剧本创作、表导演和舞台艺术诸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并被兄弟省区认可。再者,在1964年国务院文化部号召大演现代戏,并1979年全国各地搞文艺集成时,文化部与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区有关负责人一起就二人台的归属或研究重点、发展方向问题作过探讨与研究,参与者都同意内蒙古自治区把二人台艺术作为重点去挖掘、整理和研究、发展。这些事例虽无官方正式之文件,但根据晋陕冀宁已出版的“艺术集成”来看,显然各有侧重。惟独有关二人台的记载,其重点被放在内蒙古,这也是事前达成共识,世人皆知的大事。而内蒙古自治区各有关政府机关和艺术团体也确实把二人台当作“省剧”重点扶持与发展,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

另一点,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在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2400万人,可以设想,一个世纪以前,同是这块土地,人口更稀少。而在这广袤的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只能允许那些形式简单、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团体存在。特别在一些交通闭塞的旗县,大型艺术与艺术团体是难以在这人烟稀少的地区生存的。就像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乌兰牧骑一样,二人台正好具备短、小、精这些特点,这就为二人台在塞外的生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至2004年底,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有40多个县旗(市、区)流行二人台,覆盖面达1 000万人,占内蒙古总人口40%。这一庞大的群体都能接受并喜爱同一个艺术,不正说明二人台在内蒙古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广泛的人民性吗?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四子王旗二人台剧种起源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