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
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Diarios de motocicleta》
电影《摩托日记》,年轻的切·格瓦拉骑着摩托车穿越南美大陆,八个月的“On the road”,改变一生。
如果有一段旅途会让你朝思暮想,然又能成就这个念想,对于微不足道的小我那就已经很足够了。驰骋在路上的时光,虽短暂,终归也是活在梦想之中。
自驾环游北欧,是很多人的梦想,然而翻看众多旅行攻略,很少能见到真正自驾游北欧的旅行者,北欧除冰岛外,另外四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再加上遗世而独立的波罗地三国都靠的很近(从地理上准确表述应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范畴),但狭长的陆地以及内海的间隔,看似相连的大陆却曲折迂回,还总是被大海“截胡”。 几乎很少有人会一气呵成完成自驾环游这些个国家……顶多择一国自驾,再转乘航班抵达其它几国玩。所以要想一车到底,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走些地方,制定行程,真是伤透脑细胞,各种取舍,各种纠结。
为旅程连续性,敬请小伙伴们观看前两回:往北去——北欧自驾环游12国(一)(二)
【 预告片 】
【行程安排】
第一天: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
第二天:荷兰海牙、荷兰桑斯安斯风车村、荷兰阿姆斯特丹
第三天: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羊角村
第四天:德国汉堡——丹麦哥本哈根
第五天:瑞典马尔默——瑞典赫尔辛堡——瑞典哥德堡——挪威奥斯陆
第六天——第十七天:挪威奥斯陆——斯塔万格、吕瑟峡湾、哈当厄尔峡湾、松恩峡湾(奈柔伊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奥勒松、大西洋之路、克里斯蒂安
第二十三天:拉托维亚首都里加
第二十五天:波兰首都华沙
第二十六天:波兰奥斯维辛——波兰克拉科夫
第二十七天:德国柏林
第二十八天:德国乌珀塔尔——德国科隆
第二十九天:回到法国巴黎
【瑞典——斯德哥尔摩Stockholm】
离开此行挪威的最后一个城市——奥勒松,继续前行,晚上将再次进入瑞典,住在与挪威交界的一处滑雪度假村,有了也许是这辈子最奇葩的入住体验。我们估摸差不多得晚上十点左右才能赶到,酒店早早发来Email,告诉酒店晚上是没有入住服务的,工作人员下班前会把我们预订的房间钥匙放在一个指定的地点,于是一行5人在夜黑风高夜按图索骥,像盗墓者一样在漆黑的夜里东张西望寻找那个指定的十字路口,那个藏钥匙的木头箱,画面有点搞笑,黑灯瞎火地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类似的路口,心里有些发毛,重回原处仔细搜寻。
终于在离度假村好长一段距离的路边发现了昏暗灯光下的小屋和那个神秘的木头箱,一行人的欢呼声划破暗黑的夜,寻宝成功!!!
这是酒店方要测试入住客人的搜寻能力吗?哈哈哈!!!随附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也是醉了!!!
典型北欧风格的木头小屋,已进入深秋北欧的夜晚,感觉很温暖!
这是个典型滑雪度假村,此时入住的人很少,因为现在还未到滑雪的季节,到那时就一房难求了。今天要在路上整整一天,天气阴郁。看天气预报接下来好几天都是这样的,唉!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座将古老的诗意和现代的锋芒完美融合的城市,科学家的麦加圣地,一座最典型的北欧城市。
每年的12月10日都是这个国家被全世界关注的日子,将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关注的焦点就是诺贝尔晚宴所在地——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这里已经成为世界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文学领域专家向往的麦加圣地,是一个个科学巨匠辉煌的佐证。
位于瑞典市中心梅拉伦湖畔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一座红砖砌筑的建筑物,在高低错落、虚实相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
隔江远眺老城,跟着时间一起见证这座城市的兴衰成败。
市政厅的右侧是一座高106米的钟楼,顶端有三个造型优美、金光闪闪的风标,也叫金色“三王冠”,代表当年组成卡尔马联盟的三个成员国——丹麦、瑞典和挪威。
丹麦 、 瑞典 、 挪威 三国曾于1397年6月在 瑞典卡尔马城结成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共主邦联,即三个王国保留王国的地位,共同拥戴一个君主, 卡尔马联盟的目的是共同对抗德意志汉萨同盟在波罗地海和北海的贸易垄断地位,从此瑞典和挪威臣服于丹麦国王的统治。在联盟时期瑞典人与 丹麦人的冲突不断。1523年, 瑞典武装反抗起义赶走丹麦军队, 建立了瓦萨王朝。
市政厅是一幢800万块红砖建成的庭院式建筑,面向梅拉伦湖的一面墙体上有若干个拱形门洞,没有壁垒森严的卫兵,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入市政大厅的院子里面,但不得随意进入大楼,因为市长及公职人员就在这里工作,以免游客干扰正常的办公。
庭院里已是秋色满园,为阴郁的天气添些缤纷色彩。
市政厅由四个大厅组成,整座大楼有一位总设计师,每个厅由一位设计师独立设计,四个厅四个设计师,每个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自成一体。
一厅在动工建设之初就取名为"蓝厅",寓意蓝色的海洋,天花板也预想的要刷成天蓝色,代表天空。但在距整体完工只剩不到两年时间时,一厅才仅仅完成了主体工程,红砖垒砌的墙体还完全裸露着,在规定的工期内无法按原设计粉刷成蓝色,总设计师督查工程时,意外发现红砖砌成大厅在整体上产生一种高贵庄严的美,于是临时拍板,决定蓝厅就保留红砖的原色调。
至于为何不改名为"红厅",是因为"蓝厅"这个名称在开工建设之前就确定了下来,临时改名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庄重沉稳的红色大厅就此称为"蓝厅",张冠李戴至今。
二楼是议会大厅,也称为二厅。
抬头仰望二厅的天花板,就像一艘倒扣过来的海盗船,瑞典人是维京人的后代,维京人的祖传职业是海盗,所以瑞典人就是海盗的后代。议会作为政府机构最重要的职能部门,其工作地点的天花板设计成海盗船的造型,是否时刻提醒国人不要忘本,哈哈!个人理解。
仔细端详,顶头的"海盗船"船底是天蓝色,借此比喻“天窗”,其意为"这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透过天窗传出去",等同于我们那句“打开天窗说亮话”,以宣誓政治的"公开、公正"。
三楼即三厅,是前任国王精通绘画艺术的弟弟出钱出力自己设计修建的,所以又称“王子大厅”。
四楼就是四厅了,名曰"金厅",整个大厅富丽奢靡,流金溢彩,满眼飞金星,豪华至极,令人咋舌!贵而不俗,尽显皇家气派。
“金厅”正中墙上端坐着一位有点东方色彩的梅拉伦湖女神,象征着梅伦湖与波罗地海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人类向往美好之地,是市政厅的“镇厅之宝”。
大厅左右两壁以历史为题材,左壁叙事、右壁述人,分别表现了瑞典历史上海盗时代等各个时期以及瑞典史上重要的事和人。
艳惊世人的大厅壁画都是用金灿灿的马赛克拼成的,如此金光四溢的大厅,总共只用了八公斤黄金,事半功倍的效果简直难以置信,全仰仗于来自英国的青年设计师的聪明脑袋瓜。
市政厅外有宽阔的广场,美丽的花草树木之间以喷泉雕塑装点,无数摄影作品中出现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瑞典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瑞典式的古典浪漫。
市政厅周围广场宽阔、绿树繁花、喷泉雕塑点缀其间,加上波光粼粼湖水的衬映,典雅秀美。
斯德哥尔摩是由十四个岛屿组成,濒临波罗地海西岸,是美丽的梅拉伦湖入海处, 70余座桥梁将这些个性岛屿联为一体,整个城市被水包围,散发着海的气息。
这个被海水和湖泊包围着的城市是个多中心的都会,不同的岛屿功能、侧重点不同,城市各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分布在各个岛上,桥梁众多,道路蜿蜒,初来乍到者,游走其间,很容易找不着北,惟在水光滟涟中穿梭,至于身在何处也就不计较了。
老城西部的骑士岛教堂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可以追溯到13世纪后期,是瑞典国王举行葬礼的地方,从1632年到1950年间,瑞典的君主都安 葬在这里。
Gamla Stan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中心,位于一个独立的小岛上,这个小岛的位置几乎也是整个城市十四个岛屿的中心,瑞典王宫、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包括诺贝尔博物馆在内的一系列博物馆都位于这个岛上。小岛向南向北联系的两个岛屿都是城中最热的商业和文化艺术中心。
走街串巷之时,最多见的自然是餐馆咖啡店,然而这些本应该是充满人间烟火的地方,却从不甘于仅仅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相反,看到的整洁精致的布置,尤其是优雅的露天餐位,让坐在里面的人也变成一道风景。老城的一天通常会从一杯醇香的咖啡开始,大街小巷弥漫着咖啡的香味。
诺贝尔博物馆前的大广场是游客大爱,这里是旧城的中心——大广场,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风格各异的建筑环绕着它,将它装点成了城市中最美一隅。
这个不大的广场在中世纪曾经发生过一场丹麦 国王克里斯 蒂安 二世制造的血腥屠杀,藉此瑞典推翻了丹麦人的统治,因而成就了瑞典乃至整个中世纪欧洲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
下图这幢红色楼房外墙上的窗子四周装饰有白色小方砖,它们有着重要的历史记忆,为纪念被 丹麦 人砍头的 瑞典 贵族,人们在红色楼房外墙上加上了白色小方砖。
如今这两座红黄相邻的房子是老城最上镜的建筑。红楼,是斯德哥尔摩最早的咖啡店。
林林总总的商店琳琅满目,在这里很少看到千篇一律的连锁店或是售卖雷同商品的店铺,大多数小店都是独立运作的,或传承家族多年的传统,或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每一个店铺都精心打造自己的橱窗世界,玻璃后面仿佛一个童话世界,正应了那一句“没有美丽的外表,谁在意你有趣的灵魂”,说的是人,商店也是同理。
漫步在狭窄的鹅卵石路上,逛着老城街道两旁那些古老的店铺,把玩着店铺里出售的各种古朴别致且精美异常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好想把它们统统带回家。
在欧洲,最热爱的就是在老城游荡,没有特定目的地,走哪儿算哪儿,脚步在石头街道上荡起回音,一扇门,一页窗,一张长椅,一个橱窗,斯德哥尔摩也是个让你挖掘不尽宝藏地。
很多欧洲的古城老街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就是因为有那些给予人们意外惊喜的小街小巷,被岁月磨砺的溜光润滑的石头路总让人不自觉地想走的慢点、再慢点……
斯德哥尔摩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那些奇思妙想的小店、珠宝店、古董店,惊艳你的眼,让你始终保持兴奋的最高点,敞开钱袋子,即便如此,这个陷阱还是如此甜蜜,让人心甘情愿身陷其中。
充满意趣的曲折巷子里,藏着许多小小的风景和秘密,有太多的可能等待你来发现。
“口”字型四四方方的瑞典王宫,坐落在老城区的斯塔丹岛上,是瑞典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王宫始建于中世纪,最早是一个军事堡垒,17世纪末期经过逐步改造、扩建,成为今日的王宫。
如今的瑞典王室已经搬到郊外卓宁霍姆宫(皇后岛宫),但斯德哥尔摩王宫仍是瑞典国王的官方居所。王宫临水而建,建筑呈四方形,庄重典雅,恢弘大气。
刚好碰上皇宫换岗仪式,据说今天只是个缩小版的,比起丹麦哥本哈根的童话Q版换岗要来得庄严肃穆得多,气场强大,充分彰显曾经的霸主气魄。
仪仗队从广场周边的柱廊中出列,开始喊话列队。刺刀、火炮,履行着古老传统的换岗程式,仿佛回到重兵器时代,浓浓的北欧冷艳风。
进入王宫内部参观,相比西欧那些极致豪奢的宫殿,第一眼就会觉得太朴实无华了吧,虽然拼豪华是完败,可是拼面积还是绰绰有余的,瑞典王宫共有608间房间,比英国的白金汉宫还多4间。
免费参观珍宝馆,各种金银珠宝、精美的器皿,以及王室贵族的锦衣华服、奇珍异宝。毕竟是曾经的北欧霸主,不可能总是如此寡淡,总归还是有它富丽华贵的一面。
瑞典皇族,也是接受了 罗马文化的。
精美的皇室徽章。
国宴厅里克里斯提娜女王的银座,就是那位被拍成电影的瑞典女王。好莱坞老电影《 瑞典 女王》,葛丽泰·嘉宝饰演的这位克里斯提娜女王,本片被誉为葛丽泰·嘉宝最动人的作品,没有之一。
好莱坞拍摄这部电影时,参考了很多王宫的资料,包括银之王座,王冠,王袍,现在看到的女王之座就是真品。今天的参观终于拔下多年种下的草。
瑞典也是个自行车的王国(和我上一集提到的丹麦,都是自行车使用率非常高的国家),所有道路基本都单独辟出自行车道;任何一个楼梯都基本会考虑到铺设推自行车的小道,随处可停,上下班时间能看到众多男女骑车飞奔,都是适合北欧人种长腿的大尺寸自行车!
王宫左侧,斜坡上去一个小广场,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教堂——斯德哥尔摩大教堂,正式名称是 圣尼古拉 教堂,是瑞典国王加冕的地方。教堂虽然并不那么宏伟高大,却气度非凡,是城市的重要地标。
精彩的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岛屿、海鸥纷飞的码头,交织出不同风格的旧城新镇……
一抹亮丽的红,给阴郁的天注入一丝暖意。
老城将梅拉伦湖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为淡水 ,东侧与波罗的海相接为咸水。 斯德哥尔摩是天然良港,港湾里停泊着各种船只。
每天许多游客乘坐游轮前往各个岛屿游玩。
不远处的国王公园,市民的休闲地。
斯德哥尔摩,不华美不造作, 简约却也不乏精致,可惜我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走,实在没有太多机会感受一个城市的人文气息。
在斯德哥尔摩大街上,还有一景,就是推着各式各样婴儿车的男男女女,大家不是在遛孩子,就是在遛狗。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瑞典出美男这个全球公认的事实,身材如雕塑般高大匀称,脸上永远挂着温和的微笑。这一天满眼都是金发大长腿,你只要看看欧洲足球赛就能看到瑞典队齐刷刷的金发。长成这样吧,还特顾家会过日子,大街上能看到很多兢兢业业带孩子的奶爸,这跟意大利街头那些动不动就搭讪的不靠谱男人相比,简直就是完美!!!
斯德哥尔摩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老城东方的动物园岛上,坐落着许多博物馆。时间实在是有限,只能捡最经典的参观了,瓦萨沉船博物馆The Vasa Museum收藏了世界上唯一一艘17世纪的船只,维京文化的历史见证。
外表看来其貌不扬的博物馆,是专为展览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这艘巨大的木头战舰于1628年沉没,由于沉船位置水域的特质而保存完好,木材几乎没有受到海水的侵蚀,堪称是考古界的一个奇迹,仿若独一无二的艺术宝库,把一个逝去的年代,展现在世人眼前。
长达三个世纪的维京时期,曾经让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闻风丧胆的维京人,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孕育的最狂放、强悍、无畏的掠夺者(说白了,就是海盗他老祖宗),他们是掠夺者也是出色的航海家。
船上的雕像非常精美,有 狮子 、圣经里的英雄、 罗马 皇帝、海中生物,还有希腊诸神等等,可以说是漂浮的宫殿。虽然之前也做过关于瓦萨号的功课,但当它出现在眼前那一瞬,还是相当震撼的!!!
当年号称最豪华的战舰,是能征善战的古斯塔夫二世重金打造的, 400多人建造了2年。最后由于装备的大炮过多,头重脚轻, 1628年首航时不幸遭遇强风沉没在距离港口仅2公里处, 虽然这航程短得有点搞笑,但瑞典人仍视为国宝,因它见证了瓦萨王朝的辉煌和造船工艺的精湛。
1961 年被打捞出水时,她还沉睡在 17 世纪的旧梦之中,同时出水的还有数千件物品,包括船员的骸骨和数百尊装饰雕塑,每一个都能讲述一段古老的故事。
瓦萨号作为瑞典当时最先进的战争发动机,自有一股所向披靡的霸主气势。和它一起被发现的还有 1.4 万个散了架的木制品,包括 700 尊雕像,它们被单独保存,按照原来的位置放回到船上,真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据说瑞典政府当时为进行修复花费了2亿欧元。
复原当初船员的形象。
一艘被打捞的沉船,展示了瑞典人曾经的荣光和神奇的坚毅,虽然他们的历史无法跟那些上千年的古国相比,但依旧骄傲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承,而创造了安静又活力四射,令世人赞叹外冷内热的“小国寡民乌托邦”。
其实就在旁边的北欧博物馆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实在没时间了,天都快黑了,估计人家早关门了。
围着长满红色藤蔓的博物馆外墙猛扫一通。
想要真正走入瑞典人的生活圈,必须要乘坐一下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看看称为“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的地下世界。
地铁线路有红、蓝、绿、黑四大主线,每个主线下面还有好多不同的分支,站点加起来有一百多个!进站刷卡,出站不需要刷卡。
由于斯德哥尔摩是河流之城,所以地铁挖得很深,据我家老大说电梯深入地底的感觉与莫斯科地铁相似。
T-Centralan是最繁忙的中央地铁站,各线路换乘点,斯德歌尔摩的交通枢纽。建议把T-Centralen站作为中心站,向四周扩散,此站为蓝线。
你需要走到最底层的蓝线站台,立马会被不可抗拒的蓝色包围,我最爱的颜色!此站的主题是古代雅典奥运会,墙壁上的蓝白色橄榄叶图案,在人潮涌动的换乘要塞,缓解乘客紧张的心情,释放压力。
每个站台内壁看上去都像是地下岩洞,凹凸有致,仿佛是原始人居住的山洞。原来他们初期建地铁是爆破凿洞的方式,因此岩石洞穴的特点被保留了下来,引入艺术和绘画的装饰,能减少一些进入地铁的压抑感,却意外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艺术殿堂。
斯德哥尔摩地铁线有着令人惊叹的110公里长度,在地铁站等地铁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地铁旅行在无限美好的期待中经过每一个站点,不知道下一站又将穿梭在怎样激动人心的场景中。
红线上的国王花园站,绿、白、红长条状地砖, 地铁站在设计中融入了图腾、西洋棋盘等元素,人入其中,就似游览于欧洲人类文明的后花园,每个图案的背后都仿佛藏着一段传说。
只需购买一张地铁票,你就可以在大多数地铁站欣赏到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雕塑、壁画、油画、装置艺术、题词和浮雕,里面呈现了成百上千位艺术家的作品。
一站一风景,每一个站点以色彩鲜艳的壁画和浮雕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不同的主题,风格多元,特殊的声效和空间环境更让这这里变得非常神奇和梦幻,这里也是一个有趣又廉价的方式探索和发现斯德哥尔摩城市艺术和文化的不二之选。
比较大的地铁站里还有连锁的综合超市,方便上班族的购物需求,非常人性化,我们也刚好在这里为明天的路上做点补给,第一次看到这么五颜六色的菜花。
斯德哥尔摩——这座漂浮在波罗地海的水上宫城,把她比喻成雍容大气,高贵典雅的淑媛最为恰当,岁月没有磨蚀掉她的风雅,几百年的沉淀,愈发彰显出她的独特之美。她从海上来,消融在繁花似锦的灯火阑珊中。
这座城如散落进波罗地海的一枝铃兰花,在欧洲之北灿烂怒放,幽香四溢,美逾千年,等待有缘人来采撷,将她的美好妥帖珍藏。
搭乘地铁回到酒店,取车直奔码头,坐游轮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我们买的“诗丽雅(Silja Line)小夜曲号” ,“诗丽雅航运”曾被评为的“芬兰最值得信赖品牌” 的游轮。航程15个小时,在船上睡一晚第二天早晨到,省下一晚的酒店,也不会浪费路上的时间。
先排队把我们的车车送到船肚子里停稳当。
游轮底层有巨大的汽车运输仓,可以把客人的汽车一起载到目的地。经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和芬兰赫尔辛基往返定期航线的主要有两家游轮公司,诗丽雅(Silja Line)游轮公司(白色船队)和维京(Viking line)游轮公司(红色船队),每天下午各有一个航班。其实维京游轮的价格比诗丽雅还要便宜一些,服务也是很好的,只是时间对我们来说不是很合适。
从船底层停车舱坐电梯到大堂办理入住,放好行李。我们订了船上的自助海鲜晚餐,也不贵,1人36欧,晚膳时间掐得刚刚好,这会儿是船上最热闹的时候,人们纷纷涌向餐厅。
超大颗的“青口贝”是今日最佳,崇尚 “自然风”理念的北欧设计,在他们烹饪海鲜方面也秉承着这一理念,基本保持最原始的味道,鲜得想要流眼泪!!!
各种海鲜,熏肉,火腿,奶酪,五颜六色的甜点玲琅满目,有点无从下手,呵呵!
游轮在北欧,是非常重要的旅行方式,当你踏上甲板的那一刻,就会进入一个完全放松的娱乐王国。从包罗万象的餐饮服务,到眼花缭乱的演出和令人晕眩的夜店派对。还有,剁手党的天堂——免税店。
商业街两旁商店、餐吧林立,人头攒动。商店里有相对便宜很多的酒、香烟和糖果,而免税化妆品店更是女人们的天堂。据说许多芬兰和瑞典的酒鬼很喜欢坐游轮,因为可以买到便宜的烈酒。
这位韩国大叔,自美女DJ给他戴上耳机那一刻,就开启了销魂模式,根本停不下来,哈哈哈!
你这是要上天吗,哈哈哈!
小萌娃看情绪激动的大叔,有点懵,哈哈哈!!!
夜总会里座无虚席,有先遣部队已占好了座,水准绝不是一般,演出内容有摇滚、流行乐、还有劲爆的舞蹈,众所周知北欧的摇滚是相当牛的,有人会问“为什么北欧几个小国,那么稀少的人口,却拥有那么多让世界瞩目的优秀摇滚乐队”,有人说是北欧人的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摇滚,而我说摇滚是苦寒的气候条件导致的本能吧,漫长的冬季黑夜甚至比寒冷更让人抓狂,让人抑郁到疯狂的阴霾,摇滚乐可以让沁入骨髓凛冽空气中人们的血液沸腾,应该说音乐对冬日的北欧人甚至比三文鱼和壁炉更重要吧。
在习惯了恶劣自然条件的同时,北欧人从未停止过对自然对生命对自我冷静审慎的思考,选择摇滚,对北欧人来,与其说是末日身审判来临前无奈的自我放逐,不如说是无边黑暗主宰下决绝的自我救赎。摇滚如同阴霾的天空被划破,阳光绽放的第一缕微笑,微弱单薄,却是对生命热望的鼓舞,对生命意义的坚持。
【芬兰——赫尔辛基 Helsinki】
来赫尔辛基,哪怕你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仅从文化、艺术、建筑和设计的角度来欣赏,这几个教堂都是必看的,恢弘气派的白教堂(Helsinki Cathedral)、俄罗斯风情的乌斯别斯基教堂(Uspenskin Katedraali)、建筑奇迹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 Rock Church)、设计感十足的的静默教堂(Chapel of silence)。
上议院广场是芬兰的历史中心,由大教堂、参议院、赫尔辛基大学等新古典主义建筑围绕而成。
广场中心的这组铜雕像最上面的那尊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为什么这个北欧的城市会供着俄罗斯人的皇帝老儿呢?后来脑补了一下历史,芬兰从13世纪开始直到1809年为止一直被瑞典人统治。1809年俄军出兵进攻瑞典,迫使瑞典将芬兰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芬兰从此成为俄罗斯帝国辖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兼任芬兰大公。1894年在此广场上树立了这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
广场周边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黄色建筑独具特色,东西两侧分别为内阁大楼和赫尔辛基大学。上议院广场不仅是赫尔辛基市民活动的中心,也是来自世界各地游客欣赏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最佳场所。
芬兰1917年独立以后到现在已经100年了,至今一直保留着这尊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可见芬兰人民宽容大度之心。
广场的核心建筑,白色传奇——赫尔辛基大教堂,又称“白教堂”,是路德新教教堂,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主体白色,巴洛克式的绿色穹顶将其衬托得巍然耸立,气宇非凡。与不远处红砖色尖塔的乌斯别斯基教堂各领风骚。教堂所在的高地高出海平面80多米,大教堂顶端是淡绿色圆拱的钟楼,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
走进教堂,教堂的内部与其精美大气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可以说乏善可陈。这是因为,在北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路德宗。路德宗(Lutheranism)是马丁 路德于1529年创立的新教,其教义核心为“因信称义”,即人只有具备了纯正的信仰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纯正信仰的必然结果。在这一教义的影响下,北欧的建筑、设计、审美都呈现出简洁的特点,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位于城市最繁华热闹的购物中心门口,这座观其表怎么也不能和教堂联系起来的纯木质建筑,就是第二个打卡点——静默教堂。这是一个2012年建成的年轻教堂,拿过建筑学大奖,得到全世界的瞩目。
它在各种砖砌建筑的映衬下,那么特立独行,甚至有些许格格不入。这是设计师有意而为之,想让人们逃离城市的喧嚣,获得片刻的安宁。
静默教堂提供一个圣殿,让你倾听自己灵魂的声音,从喧闹到陷入冥想的寂静,仅一步之遥。
老街区上百年历史像城堡一样的楼房,大片斑斓灿烂的树叶上升起童话般的尖顶塔楼,仿佛诉说着秋天未尽的故事。
沙皇遗痕——乌斯别斯基大教堂,也叫“红教堂”。教堂的十三个金顶,与古雅红砖外墙,在赫尔辛基城市轮廓间,突显一抹东正教留下的痕迹。显眼的金圆顶和红砖砌成的教堂显得格外凝重,是俄罗斯渗入芬兰历史的见证。
站在教堂外的平台上远眺白教堂,与红教堂交相辉映,成为赫尔辛基最美的天际线。
芬兰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安静、低调和内敛,不怎么与人亲近,但也不是那种冷漠的拒绝和高傲的态度,连孩子都透露出一种见人害羞的味道!
熊孩子出没的地方!!!
又是一个怎么看都不像教堂的岩石教堂,粗线条的岩石垒就的外立面,稍不留意就会被错过,这座建于1969年的教堂有点飞碟着陆的感觉,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设计,现如今看来这样的创意也是非常经典,充满设计感的。
通过隧道般的入口,钻进教堂,别有洞天,这里没有主的雕塑,没有圣像,更没有华丽的装饰,教堂四壁是岩石,正面是简单的圣坛,上方是巨大的穹顶,以玻璃隔断进行采光,简约且庄严,玄妙的点线面完美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的典范。
岩石堆砌的教堂,体现了芬兰人坚韧,崇尚自然,带点神秘的个性,据说教堂四周的岩石碎块是经过精心挑选堆砌的,渗出的水滴会沿着岩壁流到下水道,增强了回音效果,音效绝佳,这里除宗教活动外还不定期的举行包括交响乐在内的各种音乐会。
从鹅黄到橙红的秋叶妆点着这座海港城市,和彩色的房屋一起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带你走入一帧帧绝美的油画里,绚烂的秋色给这座标准的北欧小国配上了最华美的背景。
来赫尔辛基,必去的还有以音乐家西贝柳斯命名的西贝柳斯公园。“芬兰音乐之父”西贝柳斯是和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舒曼等齐名的音乐大师,人们称赞他的交响乐“具有贝多芬的逻辑、柴可夫斯基的风格”,享誉世界乐坛。他谱写的《芬兰颂》在沙俄统治年代,鼓舞了全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独立而斗争。一个国家不乏民族英雄,抵抗侵略反抗暴政马革裹尸的战士是英雄,为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息呼号奔走的音乐家也是英雄。
西贝柳斯1957年逝世后,按国家民族英雄规格为他举行国葬,树立西贝柳斯纪念碑,建立西贝柳斯国家公园,并以他的住所为基础建成西贝柳斯纪念馆。
一个巨大的西贝柳斯金属头像嵌在一旁的赤色岩石上,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他那颦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音乐家当年进行创作时的神态。
公园里还有一座不锈钢管的纪念碑,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成为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不朽作品的象征。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流动的线条宛如飞扬的旋律。
秋风起,季节的变换给大地穿上一层最美丽的衣衫,这是萧瑟漫长的北欧冬季来临前最后的灿烂和热闹,时光流转赋予的华丽礼赞,为每一个生命周期画上圆满的句号。
晚上坐渡轮2小时到与赫尔辛基隔海相望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接下来将开启波罗地三国一日一国游模式,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些偏僻小国犹如落日余辉般低调地绚烂着,世界走得太快,她们却固执地停留在过去!
【 爱沙尼亚——塔林Tallinn 】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一日一国游,波罗地海岸边三个陌生的国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它们地域上属于东欧,文化上却隶属北欧。她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风光,静静地待在欧洲一隅,等你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位于波罗地海芬兰湾的南岸,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隔海相望,只需2个小时便可横跨芬兰湾抵达,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道,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
初中地理课第一次听说的波罗地海,多年前离我们遥远的海洋和国家,今日真真切切来到了你的身边。塔林三面环水、方圆仅有不足160平方公里,却是北欧惟一一座完整保留了中世纪风格的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城市分老城和新城,今天就交待给老城了,这是目前北欧唯一保持着中世纪味道的城市了。依然是阴郁的天,不过这样更符合中世纪古城的腔调吧。
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条顿骑士团的十字军骑士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城堡,后来,这里又发展成为汉萨同盟的主要中心。在后来的几个世纪,塔林曾被进攻、洗劫、毁灭和多次的掠夺,但许多建筑还是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这与古城严密的防御系统不无关系。
塔林至今保存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全长1900米的中世纪城墙和维鲁大门相似的26座圆形尖顶防御塔楼,堪称中世纪文化精髓,通过胖玛格丽塔堡垒,进入老城。
说到塔林,很多人都把它和中世纪联系在一起,确实,一进入城内,中世纪的元素铺天盖地而来。中世纪的塔林非常繁荣,当时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位于城中心的一座山丘之上,平均高出周边20-30米,上城的“上”恐怕是两重涵义:一方面说明它的地势相对更加突出和高耸,另一方面也暗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高人一等,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 权利机构和上层阶级的聚集地,下城则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
早在13世纪,塔林就因为是重要的贸易港口,成为德国商贸军事同盟“汉萨联盟”的成员,而被烙上浓重的德国印迹。城中最为华丽的商会会所“黑人头兄弟会”曾是德国商人市政辩论会的地方,是当地仅存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绿、红、黄三色以及有复杂装饰雕刻的大门,几乎每张塔林的明信片上都能见到它。
这里属于上城片区,保存着许多历史古迹,是政府部门的办公楼,或外国驻爱沙尼亚使馆。
古老的尖塔教堂零星分布在塔林老城错落有致的红顶房屋之间,漫步街巷,抬头总能望见高耸入云的塔楼。
相比欧洲其它沧桑的中古世纪老城,塔林并没有因为战火而失去色彩,反倒有一种童话般的浪漫纯真,最迷人的就是明亮色彩的建筑,鹅卵石铺就而成的蜿蜒小巷,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塔林是大型游轮的停靠站,夏天人满为患。现在游轮已经不是很多了,但游客也不少。
爱沙尼亚在二战前是独立的国家,二战后被斯大林纳入苏联,很不情愿地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一员,直到1991年才重获独立,所以塔林仍保留了俄罗斯风格的东正教堂。
看出这张照片中那只高跟鞋长筒靴是什么吗?其实它是一根连同屋檐的排水管,一盏路灯,一根下水管, 塔林人绝不轻易放过每个细节的装饰美学。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是塔林最大最为宏伟的东正教教堂,兴建于1894年到1900年间,鲜明的东正教特点,顶着5个洋葱头,这也是整个波罗地海一带深受俄罗斯东正教影响的证明。
洋葱头式尖顶,丰富的火焰状拱形元素的运用赋予了建筑明快的韵律,而建筑外观白色与橙红相间的色调又与周边建筑的色彩保持了一致。
不管什么光线、什么角度,看上去都那么美。建筑往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明最具体的结晶,而欧陆文明结晶最显赫的代表之一就是一座座古老的教堂,它以各种形式成为大城小镇中的最美丽地标。
到了塔林,当然是一定要看塔的,Tallinn译为“塔林”,简直翻译得太妙了,不仅发音完全吻合,意境更是恰如其分,无数教堂尖顶构筑名副其实的塔之森林。
登上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塔林老城,远处依稀可见的是波罗地海,一片红色的屋顶映入眼帘,一座鲜活的中世纪童话小城像巨幅油画,着墨浓重,层次错落,构图丰满地在眼前铺陈开来。
这座古老的城市经过时光雕琢散发出甜蜜而又浪漫的韵味,让你迷失在中古世纪的遗风中。
俯瞰全城,北欧和俄罗斯文化在这里交汇,当全世界都深受空气和环境问题困扰时,她依旧干净、透澈、遗世独立。
倘佯在老城 ,你会为一堵斑驳的老墙、一座房屋的尖顶、一扇落地的窗,造型奇特的门,发出惊呼,细细寻味那种不经意,淡然的美丽。
通往下城的长腿街,一面城墙已经成为当地艺术家展示出售他们绘画作品的场所。
上城通往下城的路,鹅卵石铺就的街道蜿蜒交错、厚实的城墙、古朴的塔楼,抬头便可见的哥特式尖顶,生锈的古旧路灯,浓浓的中古风。
塔林市政厅广场,是下城的中心,世俗欢乐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了最富生命力的画面。
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八面棱体的塔楼──市政大楼,塔林城的地标。
市政大厅,始建于1371年,威严气派,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顶楼尖顶上的老托马斯风向标是城市的守护者,也是塔林的标志。在下城,不管你走在哪条狭窄的街道,都能看到市政厅的高塔,是城市设计师的绝妙之作。8个世纪以来城市的心脏,塔林人民的生活中心,四周布满商铺和餐厅。
下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石板路上琳琅的店铺和散发着刚出炉面包和咖啡香气的露天餐厅,一种更真实生活的存在,满满的市井烟火。
广场四周还可以见到很多汉萨Hanse风格的建筑(汉萨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因为塔林自14世纪起就加入赫赫有名的汉萨同盟(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决定了今天塔林城市的风格,那些商会留下来的建筑在市政广场中沿小街一字排开,昭示着曾经的繁荣。
现做的的糖炒杏仁很好吃,姑娘们是属于一家叫做“老汉萨”(“Olde Hansa”)餐厅的。
餐厅门口招揽生意的小哥中世纪装扮,腰间的手工制作纯牛皮的皮带、皮夹和脚上的尖头靴,相当贵气,还把免费兑换酒水的传统硬币塞到你手里,就冲这好客的帅气劲儿中午这一顿就交待在这儿了。
客官~~里面请,WOW!!!一脚跨进餐厅,瞬间穿越,一秒入戏,昏黄的烛光,笨拙的橡木餐椅,分明就是“权力的游戏”场景嘛。
翻看古书一样菜单,菜式都是中世纪的,沿袭自14世纪的传统美味, 菜单以四种文字标示:爱沙尼亚文、德文、俄文和英文,可以吃到猎人在附近森林捕获的野鹿、野猪和熊肉。
小哥热情喜气得很,很喜欢他们的标配,皮带和皮夹。
入座前必先洗手,对爱沙尼亚人来说,黑面包是非常神圣的,所以摸面包之前要洗手,这个餐厅保有古老的习俗。
由于历史的原因,爱沙尼亚的饮食习惯非常接近德国,他们的菜式有德国菜实实在在的风格,肉类是主菜,爱沙尼亚的菜谱上也是以各种肉为主。
今天就甩开膀子"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吧!喝的是他们自酿的蜂蜜啤酒。
我们点了著名的火烤大肘子,野猪肉和鹿肉,尝试汉萨时期餐桌上最寻常的一餐。
中世纪建筑里暗黑的哥特风,完全以蜡烛照明,四周墙面别致的彩绘,屋顶原始的木梁结构,昏黄摇曳的烛光,相当有feel~~
"老汉萨餐厅"就在塔林市政厅旁边很好找,据说是迄今欧洲最古老的餐厅,餐厅的建立是向汉萨同盟和他们的先祖致敬,这座建筑是汉萨同盟时期一位富商的宅邸,因而完全尊崇当时的每一处设计,执着于每个细节。
穿越之感的老汉萨餐厅,是这段历史活生生的呈现。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吃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有些吃的是名气,有些吃的是文化,有些吃的是特色,有些吃的是环境,有些吃的是历史,而有些吃的是味道.....。想要深入感受中世纪文化,除了要去街巷和教堂里转转,一定要来这里吃一顿传统的爱沙尼亚美食才完美。
酒足饭饱,继续走起来,去邂逅这座城千年光阴酿出的千面之貌,充满了建造者的巧思和艺术智慧,不得不佩服欧洲人对建筑的审美,以及在建造过程中执着于百年大计的不懈追求。
街边的橱窗总有不断出现的精彩。
塔林老城就是一座鲜活的博物馆,广场附近古迹很多,市政厅对面是欧洲最古老仍在营业的药店 Raeapteek,它成立于1422年,相当于中国明朝永乐年间开的店,营业将近600年了,至今保持着旧日模样,展示医学古董,很多古代医学书、草药标本、古时制药的器皿,一个有故事地方。
展示间里摆放着许多据称具有神奇疗效、并使用过数百年的中世纪药水,风干的青蛙腿、梭子鱼的眼睛、传说中的独角兽的兽角粉、女巫用的黑猫血、羊毛的油脂、木乃伊碎片、泡在油里的蚯蚓、蛇皮药水、烧焦的蜜蜂、蝙蝠药粉、狼的内脏与兔子心等。
那时俄国的沙皇也从这里订购药品,生病的市议员也曾在这里购买风干的青蛙腿、虫皮和黑猫血。目前药店里从阿司匹林到化妆品都卖,普通药店有的它都有,普通药店没有的它也有。
其实这里目前仍在热销的是古法制作的“杏仁糖”,在15世纪被作为药物在这里被发明和出售,裹着一层甜蜜糖末,带着淡淡的药香,香甜可口,你绝对想不到是治疗什么的???失恋,它可以治疗因失恋所致的心痛,在中世纪失恋也是种很严重的病呀!!!呵呵!
塔林老城很小,却藏着很多有趣的去处,下一站目的地的意义变得不那么重要,只要身在其中,便是最大的乐趣。
丹麦人于1227年至1346年占领塔林,修建了上城的主体。“塔林”一词就是“丹麦城堡”之意,一段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墙,几百年风雨沧桑留下的刻痕,但依然坚不可摧。
塔林作为当年重要的贸易城市,有着浓浓的贵族气,一道长长而巍峨的城墙扎扎实实地把它拥入怀中,这条长达2.4公里的城墙上静静屹立着18座戴着红帽子的城堡。城楼每隔一段就有一个防御塔楼,它们顶着极具童话感的红色尖顶帽,一种历久弥新的美,感觉时光倒回,回到塔林的过往,中世纪的时光印记清晰可触。
弹丸小国的爱沙尼亚,已度过外治时期的漫长冬天,呼吸着和谐相处的清新空气,撑举着自尊自强的绿荫大树。无论是古城堡还是教堂,这些象征外侵者征服爱沙尼亚民族的建筑,塔林人都大大方方地当作自己历史的一部分细细珍藏。这个受尽外辱却从未屈服的民族,在心理的承受力上也是一个奇迹,具有欧洲人张扬的个性,又有波罗地海宽广的胸怀,既承袭着古老的民族传统,亦接受来自各统治国家的文化,将屈辱化作生命的感悟,用善与美的眼光审视世界,收获一份轻松与自由的和平岁月。
穿过古城墙是丹麦国王花园,据说是守卫这个古老城市的三位“黑衣修士”, 空洞的帽兜下没有面孔,透着宗教的神秘、虔诚与威严。
这是个送福的“黑衣修士”,手心向上,代表“送福”,所以摸摸他的手,会得到福气交好运的,他的手已被摸成金手指了。
顶上的那位“黑衣修士”,两手深深地合在袖兜里,无欲无求,代表“惜福”。
这位“黑衣修士”,双手合十于胸前,代表 “祈福”。
守护城市的三位“黑衣修士”,代表全人类共同的心愿:祈祷幸福、守护家园、给予爱!
塔林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古老城市,著名的 凯瑟琳小巷 ,完全保持着中世纪的模样,隐藏着一间又一间艺术家工房,他们用传统的方式制作玻璃器皿、帽子、被子、陶器、珠宝、手绘丝绸等商品。他们固执地留在城市一隅,让过去的一些生活方式驻足留存。
小巷里最显眼的是一侧的墙壁上巨大的墓碑,这些墓碑都曾经是 凯瑟琳 修道院内的遗物,后来被发掘出来后安装到了墙壁上。
穿过圣 凯瑟琳小巷来到老城主街,人流开始密集。这条大街是中古时期的商会街,百年前这里一整排都是行会、商会,建筑物都相当气派。
看来这只铜牛是个网红打卡点,很多人在这合影。
老城东端的终点是维鲁城门,建于14世纪,仿佛一扇“时空之门”,跨出一步就是与众多繁华都是没什么区别的塔林新城区,新旧两个世界仅一门之遥。
古老的城墙守卫着历尽沧桑的老城,在岁月流逝中, 塔林老城依然静静地定格在中世纪的时光中……就如一位娴静标致的姑娘,没有摄人心魄的美貌,却是万人之中,你一眼就看中的,而且永远忘不掉的那个人,时间在这里变得微若无声,几乎都可以忘记存在。
【拉脱维亚——里加Riga】
拉脱维亚在历史上和其他波罗地海兄弟一样遭受了多国列强轮番的摧残...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都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并在苏联解体后相继获得独立,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是这三国中最大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欧,但在文化上兼具北欧色彩和前苏联的味道,现在,拉脱维亚已是欧盟和北约的一员,紧紧地拥抱了西方。
虽然同为波罗地海三国的首都,但里加并没有爱沙尼亚的塔林老城那么幸运,二战期间,里加几乎被夷为平地,现在的老城大多数建筑都是在19世纪建起来的,有着张扬的新艺术风格,因此也被称为“北方巴黎”。
里加城堡建于1330年,最早是立沃尼亚骑士团(Livonian Order)的总部。如今,这座城堡转换了身份,是拉脱维亚的总统府和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从塔林来到里加,观感发生巨变,仿佛经历了从静谧的中世纪跨越至喧嚣的现代世界。跟塔林不同的是,里加的老城非常小而且与新城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新、旧建筑临街而立,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在里共融,把里加妆点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
拱顶广场是老城的中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见证了拉脱维亚的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历史的印记依然历历在目。
在里加老城处处可以感受到800年历史积淀的痕迹,当各种占有者渐渐远去之后,留下大量风格迥异的建筑,从中世纪的哥特式到19世纪欧洲盛行的新艺术风格建筑比比皆是,精妙绝伦。
建于中世纪(1211年)的里加圆顶大教堂,曾是当时波罗地海国家最大的中世纪教堂和最古老的宗教建筑之一,其风格结合了罗马式、早期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新艺术风格的建筑风格。
据说这座教堂有两“最”,第一“最”:它是波罗地海地区最大的教堂,第二“最”:教堂里由6768根管子组成的管风琴是欧洲最大的管风琴。但那天我们到广场时正值中午,该教堂下午从2点至5点才可进入参观,留点遗憾吧!
广场上有许多露天餐厅和咖啡馆。
广场另一侧,与大教堂隔街相望的原证券交易所大楼,现在成为一座艺术博物馆,它是里加第一座折衷主义风格(从属于新艺术风格)的建筑。精美的外立面既有古典主义的基本骨架,又有新艺术风格的现代装饰。在第二层,窗户间的方形壁柱上有一组优雅的古典风格神像雕塑。
广场上的影展主题竟然是我国西藏的人文风光,一直以来欧洲对于这个遥远的东方也是他们为之神往的地方.
广场背后延伸出去有很多小巷子,往北走的一条小巷中,隐藏着名气很大的“三兄弟之屋”, 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三幢建筑分別代表了里加在中世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这三栋屋子也是迄今里加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建筑。这三幢建筑展示了当年里加人是如何利用狭小的土地空间来建造住宅的。
里加老城犹如一座露天的欧洲建筑博物馆,穿行其中,两旁的街景仿佛一席流动的盛宴,向人们展示着建筑的精华。
里加在近一两百年间退去战火的伤痕,散发出谜样色彩。虽然新艺术诞生于巴黎,却在里加保留了世界上最多、最完整的新艺术建筑群,因此里加被曾游历至此的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称作“北方巴黎”,也正是因为这些艺术瑰宝,里加被例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再往北的街区还能看到一段城墙,城墙和塔楼看起来都很新,是按照16世纪始建的古城墙进行原样修复重建的。战火曾经摧毁了里加的许多历史古迹,但里加人珍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都按原样重建起来,而不是统统改建成所谓的现代化都市。
城墙尽头有一座雄伟的塔楼,在1330年初建时它被称作沙塔。到了17世纪时,这里用来储存火药,因而又改名“火药塔” 。这是里加老城古城墙防御体系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塔楼,目前是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
小船游弋,波光鳞鳞,让这座古老的都城多了一份灵动。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这也是拉脱维亚最美的季节。金黄的树林给美丽的护城河镶上金边,大片的树叶散落在地面水面,微风吹过,不时上演着落叶归根的画面。
跨过护城河,远远地就能看见高耸的自由纪念碑,它被称为“米尔达”。这是一座由公众募捐建造而成的纪念碑,设计建成于1935年,取代了原先矗立在这里的俄国统治者彼得大帝的雕像,这是拉脱维亚第一次独立的象征。
自由纪念碑顶端少女她手举三颗星,面向西方,代表了拉托维亚的三个地区,上面的题字是“为祖国和自由”。1935年揭幕的自由纪念碑是为纪念在1918年-1920年期间拉脱维亚独立战争阵亡的军人而兴建,是拉脱维亚的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自由是血的代价。
在老城和新城之间是大片的城市绿地公园,树林间若隐若现一座东正教堂——基督诞生大教堂,金色的穹顶为城市的天际线增添了一丝耀眼的俄罗斯风情。1876年,当时的里加被俄罗斯帝国统治,城市内涌入许多信仰东正教的移民,为了满足信徒们的需求,开始修建这座精致的东正大教堂。
教堂采用了传统的拜占庭风格,内部装饰使用大量黄金相当奢华,此刻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庄严的结婚仪式。里面不许拍照,偷偷用手机迅速扫了一张。
天空蓝渐渐显现出来了,开始放晴啦,出现好些天未见的湛蓝色,终于开启晴天模式了!运气来了,里加终不负我,也许是托两位新人的福吧,开心!!!
情绪高涨的七大姑八大姨们!!!
话说拉脱维亚这个国家,有两项很有名的“世界第一”:女性平均身高世界第一的国家(高达1.7米);男女比例差异最大的国家(女性比男性多8%),所以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顺利解决终身大事,绝对是可歌可泣的,祝福他们!!!
里维广场周边有一排色彩缤纷的18世纪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在边上,屋顶上的猫也是里加最著名的标志物,你可以在明信片、冰箱贴和各种宣传画上看到它的身影。
自中世纪起在欧洲许多国家,黑猫就是魔鬼的象征,厄运的凶兆。然而这只黑猫却堂而皇之地立在屋顶上,这是有典故的:一个当地富豪因被剥夺商会资格,在商会对面建起了这栋建筑,屋顶铸造了黑猫,并把猫尾朝向商会,对其羞辱表示不满……最终,法官判决,保留建筑,将猫转了个身,猫头对向商会。
这段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早已随时光消逝,而原本象征凶兆的黑猫,成了里加的标志。
里加被成为“北方巴黎”并非无缘无故,她曾经是欧洲最富有的城市,也是波罗地海最大的港口,能拥有超过800座精美绝伦新艺术建筑的城市在欧洲也是屈指可数,其华丽程度远超过他的姊妹城市塔林和赫尔辛基,只有巴黎才能与之媲美。
迷人的街道隐藏着过去的时代碎片,同时也不乏青春活力,有着如西欧街头一样的景致。
里加“不莱梅乐手雕像”位于圣彼得教堂后面,是里加青年男女约会的地标。这座造型奇特的雕塑由四个动物组成——鸡站在猫的背上,猫站在狗的背上,狗站在驴子的背上。四个动物都伸着脖子张着嘴在唱歌。
“不来梅音乐家”出自于格林童话,讲述一只鸡、一只猫、一只狗和一只驴为逃脱被宰杀的厄运从主人家里逃出来,去不来梅做歌手。为求一顿饱餐,四个动物合作演唱的和声产生奇妙的效果,吓走了强盗的故事。
走在里加街头,每走一步打动你的细节就能与你相遇, 满大街的漂亮小店,随便走进一间,点杯咖啡、一份甜点,就是一份惬意的时光。
里加老城还有一处著名的建筑就是“黑头宫”了,它也最能代表里加新与旧的传承。这里曾经是未婚德意志商人组成的“黑头兄弟会”聚会场所, 云集了当时的钻石王老五。
最早的“黑头宫”建于1344年,历经多次天灾人祸的破坏,甚至在1948年(前苏联时期)被彻底夷为平地。幸运的是,古老的建筑图纸得以保存下来,在新世纪到来之前,人们按照原样进行了精确的重建,最终于2001年竣工,作为献给里加800岁的生日礼物。
黑头宫对面的市政厅同样是重建而成的,原来的建筑消失于二战的炮火之中。崭新的立面采用的是文艺复兴的古典风格,一尊正义女神雕像立于屋顶的山形墙之上,背后的塔楼则是巴洛克式的。
里加曾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古老里充满了活力,悠闲时携带着忙碌。老城赋予她古典凝重的美,清丽幽雅,古朴外表下藏着文艺小资的美。任何人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新城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城市运河河湾处,绿荫丛丛,繁花锦簇,极具动感的酒吧和音乐厅于高高的尖塔和塔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迷失在奇特的氛围中。
地球人都知道拉脱维亚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今天走马观花的匆匆一瞥,我却将更多的镜头转向了街头巷尾的老太太,感概万千。
曾经一位学者说过:“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其中一个标志就是看有多少优雅的老太太。”
细思,极有理,为什么是老太太呢?因为她们不会再为吸引异性而争奇斗艳,也不会为寻找更好的上升机会而让自己表现得完美无瑕,更不会努力紧跟潮流而招摇过市。一言以蔽之,老太太最容易“本色”出场,不用拼颜值,也无心取悦任何人。
一整天穿梭于新城旧城之间,在街头看到的她们,干净、整洁、斯文、儒雅、头发或许灰白,但步履轻盈,面容温和,说话声音不高,穿着有品位而不乏个性,就似一个流动的老年时装秀场。她们就是一群普通的象我们天天能打交道的周围邻里的王大姨,李奶奶们,这就是她们真实的平常。
那么如果一个老太太能随时随地呈现出 岁月不经,优雅从容的状态,那就是嵌在骨头里的,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常态。而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为了点击率,盛装造作地出现在街头招摇过市,实在不喜欢那些网红视频。
总之,见到如此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老太太,你无需心生怜悯,更无需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伤。因为在她们身上,让人看到的是生命的尊严与风度之美,时光虽然流逝,却可以这样优雅老去。
年轻的美,是自然生命的馈赠,年老的美,更有说服力,那是一个生命对自己的雕刻,锤炼与塑造,让美与优雅融入自己的灵魂,成为自己,成就她们晚年的风姿卓越,也正是这样的女性,才是更好的母亲,更好的妻子,更好的公民。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何时何地,她们都是最美的风景。
说到底,一个民族有多少优雅老太太,绝不简单是风尚或流行的问题,其背后透视出这个民族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肌理。一个社会中,优雅老太太的多与少,一定和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
【立陶宛——维尔纽斯 Vilnius】
历史上曾一度强大到与俄罗斯分庭抗礼,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就是——立陶宛Lithuania,维尔纽斯是立陶宛共和国的首都,一战后独立,但二战时被苏联吞并。1990年立陶宛再次独立,加入欧盟和北约,和以前的老东家渐行渐远。
波罗地海三个国家中,只有 立陶宛 在20世纪之前建立过独立的国家,这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国度,兼具了北欧的明朗梦幻与东欧的孤傲神秘。很少人会记得在1000多年前,它曾经是欧洲的三大国之一;到16世纪之后,又与波兰 联合成立了 波兰 — 立陶宛 联邦国家,称霸 中欧 200余年,直到被新崛起的周边强国瓜分灭国。
“黎明之门”是维尔纽斯存留下来的唯一城门,与其说是一座城门,倒不如说是一座巴洛克宫殿外墙,精致的城门好像不太具备防御功能。这儿就是老城区的起点了,一路向北走,就能到到达老城中心。
16世纪末许多在 罗马 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意大利工匠纷纷来到 维尔纽斯 ,为这里的建设添砖加瓦, 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巴 洛克 风在维尔纽斯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在宫殿、教堂、修道院等建设中成为主流建筑风格。
1671年,天主教修士在城门上修建了一所小礼拜堂,以供奉圣母玛丽亚像,传说中该圣母像具有非凡的魔力,来自立陶宛和周边国家的罗马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均把它视为圣物,前来朝拜。平时二楼中间的窗户是开着的,在楼下也可以瞻仰圣母圣像,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没有开放。
穿过城门进入老城,教堂接踵而来,在这里最多的不是人,而是各种教堂,由于历史上维尔纽斯多次易手,被波兰,德国和俄国占领过,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教堂特别多,基督教的,东正教的,犹太教的和伊斯兰教的,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城市,曾经被称为“北方的耶路撒冷”。
以巴洛克风格城市著称的维尔纽斯,得全靠脚力游走老城的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教堂博物馆实在太多太密集,抬眼一个,低头就会错过另一个。基本路线是从南至北由黎明门穿过市政厅广场到达格季米纳斯山,内容之多很容易漏掉,所以得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随意拐进一个教堂院落,从院门及顶上的符号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东正教场圣所,一幢巴洛克式的教堂——东正教圣灵教堂掩映在一大片泛着金黄的树林里。
东正教圣灵教堂,教堂外观,低调而淳朴,内部以绿色为主基调,采用洛可可式装饰相当豪华。由于教堂内部严禁拍摄,从网上找来的图片供大家观赏。
穿过老城区的黎明之门,顺着古朴的街道一路前行,便可以到达这座教堂,位于一处环境优雅的庭院之内,周围被茂密的灌木包围,是维尔纽斯东正教教徒经常聚集的场所。
四周静谧无声,只有阳光穿过树叶留下的斑驳树影。1705年,俄罗斯大文豪普希金的曾祖父汉尼拔曾在这里洗礼。
维尔纽斯虽然历经战乱,但至今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以及新古典主义建筑,整个城市还仍然是中世纪的规划和布局,漫步老城,仿佛是在浏览一个中世纪建筑博览会。
与圣三一修道院相邻的是一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的历史建筑,立陶宛国家爱乐乐团。
1905年12月4日至5日,曾在这里召开了有2000多名代表参加的立陶宛第一届现代意义上的议会或国民代表大会,大会第一次提出了从俄罗斯帝国独立,成立自治国家的愿望。当时,这一目标虽然没能实现,但它却是迈向1918年《立陶宛独立法案》的重要一步,为后来建立独立的立陶宛国家奠定了基础。
小萌娃也出来放风溜达!
教堂太多了,只能再挑几个印象深刻的与大家分享。始建于1514年的圣 帕拉斯 凯维东正教堂,毁于18世纪的火灾。修复后的教堂既保留了原初的哥特式风格,还加入了巴洛克和俄罗斯拜占庭风格。
被货摊包围着的东正教堂如同玩具房,萌萌的。
据说这座教堂还收到过沙皇彼得一世所赠予的特别礼物,因而受到东正教徒的崇拜。
虽然经过几个世纪战火的破坏和不断的修缮,但维尔纽斯老城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风格。那些保存下来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式建筑集欧洲各流派建筑之大成,是维尔纽斯丰富历史的重要见证,共同将它构筑成一座丰富多彩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这里的建筑精美华丽不输布拉格,却十分静谧,游客很少,恍若来到时空另一端。
狭窄蜿蜒的巷弄,两边布满教堂、店铺、手工作坊、贵族的府第和隐蔽的庭院。如同一件件艺术品般林立在老城各个角落,漫步其中仿佛浏览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市政厅广场处于老城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古老的广场,与市政厅同时存在,老城区最重要的广场,往南直通黎明门,往北由皮利斯街Pilies Street(城堡街)连接维尔纽斯大教堂。
广场边立陶宛第一个巴洛克式的教堂——18 世纪的圣卡西米尔教堂,粉红配乳白的外墙,柔媚又优雅。
粉红色的墙体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市政厅,跟后面参观的维尔纽斯大教堂一样,入口处的立柱和门楣均为多立克式,显得庄重而威严,现在会经常举办一些摄影、美术展和音乐会等,可以免费参观。
这么早已经有人精神饱满地在干活了。
位于维尔尼亚河畔的圣安妮教堂(St. Anne's Church),一座精致的哥特式教堂,高22米,宽10米,并不高大,全用红砖砌成,被誉为哥特式建筑中的明珠,一点也不夸张。
教堂顶端是优雅纤细的主塔由若干小角塔簇拥,晚期哥特式建筑所喜爱的火焰状尖拱加强了尖塔的垂直上升感,如同拔地而起的红色森林,向上无限延伸,充满生机活力。
圣安娜教堂无论是远看,还是近观,都精美的无可挑剔,无与伦比。据说1812 年拿破仑远征莫斯科,途经维尔纽斯时,被圣安妮教堂的精美所吸引。他说:“如果我是个巨人,我要用双手把圣安妮教堂带回巴黎,把它和巴黎圣母院放在一起。”
老城就是这样一路一精彩,接下来是大教堂广场,城市的中心, 更是立陶宛的国家标志。
1989年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曾属苏联的波罗地海三国 —— 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要求独立,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8月21日,三个国家一共200万人走上街头,顺着连通三国首都的公路,手拉手组成一条650公里长的人链,一直从维尔纽斯连接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这就是著名的“Baltic Way”事件 ,当年的独立发起地就是维尔纽斯,而立陶宛200万人链的终点就在这个大教堂广场。
6个月后,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接着,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相继独立成为了自由国家。要知道三个国家总人口不过500多万,占三国总人口40%的民众参与了这一壮举,可见当时声势之浩大,人链场景之震撼,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全世界舆论一致倒向三国,苏联只能顺应大势,接受三国独立。
据说,广场地面上有一块刻有"STEBUKLAS"争取独立的“奇迹”地砖,这几个字是拉丁文,翻成英文就是“MIRACLE”,如果能找到,站在上面顺时针转圈,就能实现你的愿望。很遗憾,我没找到!
维尔纽斯大教堂建于1387年,是立陶宛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圣殿,立陶宛大公曾在这里加冕,前苏联统治时期把大教堂改成了仓库,虽然没有当初我们“破四旧”那么恶劣,但是这一圈走下来,波罗地三国人民恨疯了苏联人不无道理。
走近维尔纽斯主教座堂,新古典风格的建筑外观,加上希腊式圆柱、教堂立面三角形山墙、雕饰等,乍看差点误以为是希腊神殿。
维尔纽斯大教堂对面高52米的钟楼----也是古城堡的瞭望塔,这座城市最高的建筑之一,至今里面还保留了17座钟表,钟楼上方的那座大钟是全城人的标准对时。
今天的最后一个目的地,离大教堂不远的格季米纳斯山(Gediminas Hill)上的格季米纳斯塔楼。
在大教堂的后面有个很高的土坡就是格季米纳斯塔楼的所在地了。登上这座塔楼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是位于立陶宛国家博物馆后面的直升电梯,这个是收费的,另外一条是土坡背后的攀登小路,免费的。
格季米纳斯塔楼,建于13世纪,在历经了多次战乱和重修后至今依然屹立在格季米纳斯山顶。虽不惊艳,但朴素和历史的沧桑感才是它的本色。
几百年来,立陶宛经过多次的战乱,凡攻下维尔纽斯的军队,都要把自己的旗帜插在这个塔楼上,现在上面插的当然是立陶宛的国旗。红色的八角形塔楼屹立在绿草甸铺就的格季米纳斯山顶,国旗在塔楼上迎风飘扬,是立陶宛人民不屈的民族意志独特的表达,让每个来到这个国家的人震撼动容,久久难忘。
站在山丘上可以看到对面有一座差不多高度的小山丘,山顶耸立着三个白色的十字架,名为三十字架山。也是维尔纽斯的一个观景台。曾在斯大林时代被毁掉,直到1989年后才得以复建,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立陶宛人的苦难与希望。
这个地方建议不要坐山脚下的缆车,一定要爬上来,不要错过半山腰的景色,尤其是秋天,给你一个色彩斑斓的维尔纽斯,而爬到山顶上则是拍维尔纽斯全景的绝佳地点,层林尽染秋色无边!
站在山顶看远处林立的教堂尖顶,那些层层叠叠的红房顶,维尔尼亚河穿城而过,很自然地将维尔纽斯分成新城区和老城区。
苏联解体后,维尔纽斯迅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欧洲城市。许多古老的建筑得到修复,并在维尔尼亚河以北发展了“新城市中心”商务区。
你一定要君临城下,俯瞰整个维尔纽斯,一河两岸,新旧立判。那些红色屋顶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些鳞次栉比的新建的写字楼、商品房,彰显这个国家蓬勃的发展力。
除了拥有众多古典建筑,维尔纽斯也是一座现代街头艺术之城,颇多重口味有意思的涂鸦墙画,这种文化冲击,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多少让人有些讶异,很多街头壁画涂鸦值得去打卡。
比如火车站附近街道上的这幅维尔纽斯第一网红,普京与特朗普的亲密画像,2016年,美国大选的白热化阶段,这里因为一幅「涂鸦」而在欧洲社交媒体上备受瞩目。神色暧昧中,特朗普把口中的烟圈吹进普京嘴里,就是那种被烟民称为“shotgun”的把戏,一旁还配有文字“make everything great again”。画中的普京和特朗普不由让人想起闹得满城风雨的特朗普通俄门,虽然宣布此案无证据结案,但谁又知道真相呢?
许多涂鸦表现出一种无厘头的生气和怪趣,拥有东欧式的沉郁,却带着荒诞的犬儒色彩,如米兰 ·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以玩世不恭为人生志向。
穿梭在热闹的大街或僻静的小巷里,随时能遇到艺术家们的小确幸。
这里还得说说立陶宛的物价,虽然也是欧元区却大大低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也是波罗地三国中物价最低的,很多装饰别致的饭店酒吧和小店,消费都不高,花个3欧就可以吃一顿好的。去光顾了城外一家大超市买了两大袋东西,最后结账才二十多欧,一度认为算错账偷笑着出了超市。好些食品单价低于一欧元,几毛钱欧元一个的夹肉点心好吃得让你喜出望外。照这么估算一个月五千人民币能在这里过个中上的生活。前几天刚经历了世界物价最高的几个国家,仿佛一脚跨进天堂,花钱都不用想,那叫一个“豪”,呵呵!
如今的立陶宛人在经历了历史的大起大落之后,守着小小的国土,儒雅而谦和,这个偏僻小国犹如落日般安静地绚烂,却创造了欧洲为数不多GDP正增长。
至此我的波罗地三国草草结束了,有机会我还会回到这些低调而绝美的小众国度,再去细细探索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盛极一时的名城,她们大气而不张扬,灵动而不喧嚣,处处藏着深厚神秘的历史感;她们借助时光酿就自己的传奇,孤独的怀旧。
今晚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命运多舛,刚烈不屈的国家——波兰。
★ 关于签证(申根签,法国)★
我此行的国家全部都在申根区内,个人觉得目前法国是最好签的国家,只要按照清单准备好资料,基本72小时之内就出来了,第二次签法国就给了我4年多次往返。北京地区,直接去“中智法签”,很容易搞定。
★ 关于货币 ★
1、瑞典部分商店是可以使用欧元的,但并不多,而且现在使用现金的也很少,几乎99%都是刷信用卡,大多数瑞典人们进行消费是使用瑞典克朗的,不妨兑换一些瑞典克朗,毕竟这种货币的使用范围较大。
2、芬兰其实也是欧元体系的国家之一,这里的通用货币就是欧元,因此这里的居民一般都是使用欧元的。
当然了,最方便的是刷卡消费,大多数刷卡是VISA和MASTER,建议使用全币种卡,因为非全币种VISA卡都是美元转换,汇率两次转换会增加成本。这几个北欧国家几乎是一卡走天下,火车、汽车、公交车、渡轮都刷卡,甚至上厕所、买小吃都能刷卡,也有例外,比如……刷卡机器坏了的时候。
3、波罗地海三国统统都用欧元,可以提前换好欧元。刷卡只能是VISA和MASTER信用卡,三国境内的银行目前都不支持银联卡。
波罗地海三国的信用制度也很发达,任何超市、餐饮店(甚至任何快餐店)、通讯服务商、酒店、交通销售终端(含人工)、纪念品小店等都可以直接刷信用卡,所以完全没必要为现金不足的事情发愁。
【 信用卡提示 】
1、在欧洲信用卡刷卡消费的时候,有些商家会问你用哪种货币结算,是当地币结算、欧元结算还是美元结算,很多欧洲区信用卡的结算货币是欧元,但咱们的外币结算体系走的是美元,所以建议大家都直接选择用美元结算,因为国内办的信用卡外币账单一般都以美元结算记账,如果以当地币结账也是先换算成美元再换算成人民币账单,所以如果你在消费的时候直接选美元结算,那么能省下一次当地币换美元的换汇钱。
2、欧洲的信用体制很健全,所以很多地方信用卡采取的是射频芯片卡,国内也有些信用卡加了射频芯片,但是不要尝试在欧洲使用,国内的射频芯片跟欧洲完全不同,老老实实刷磁条。
★ 关于交通 ★
【加油】
一定要问清楚你的车子是汽油还是柴油。到了加油站,记得不要先拔枪,而是先插卡,输入密码,然后选择你的油枪型号,付款成功再拔枪,插好以后要用手一直捏着才能加油,加满会弹开。加油站一般都是先扣掉预付款,然后过几天再按照实际加油费返还你。所以一定拿好收据,有个凭证。
【停车】
北欧几个国家的停车费惊人,工作日期间,停车位收费60—70元/小时,一不小心就被贴罚单,最低罚款1000元人民币。在城里游荡我们几乎不动车(把我们的车停酒店,免费),搭城市交通或腿着快捷又便宜,城市里不光停车费奇贵,而且找停车的地方就要耗去很多时间,对于分秒必争的我们是绝对不允许的。还有就是,加油站的便利店东西都偏贵,所以如果不是路上急需,还是去超市备货比较划算。
【市内交通】
除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使用过公共交通(地铁)外,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号称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不可错过!尽管是自驾,也要腾出一些时间来感受地铁交通。
其他几个国家的游览都是把车停酒店,基本靠腿完成所有市内行程。
【自驾游行程规划】
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坐游轮(连车带人船上过夜)——芬兰赫尔辛基(渡轮2个小时)——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波兰首都华沙。
波罗地海三国的总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从南到北最长距离不过650公里,东西横跨也不过500公里,因为疆域小,三国的铁路系统并不发达,好像没有跨国铁路,而坐飞机更是会把时间都浪费在了去飞机场的路上,所以,最好的旅行方式就是自驾。应当说,波罗地海三国的基础设施还是不错的,路况在绝大部分地段都非常好。如果你想去一些原始态的自然保护区探探险,一辆轻型SUV,足以应付了。
特别提醒:自驾过程中,切记安全驾驶,牢记各国的限速、信号灯等交通规则,安全出行。
★ 关于酒店 ★
北欧的高福利、高消费众所周知,至于高到什么程度您只要点开携程、booking里的酒店价格看看就知道,当然土豪另当别论....
此次出行我们共5个人,需要2——3个独立房间, 所以大多数都是预订的“价格便宜、地理位置好、评价不错”为标准的公寓式酒店或民宿,基本上是两居或三居的整套房子,这样的酒店都有免费停车和设备齐全的厨房。北欧这几个国家的城市停车巨贵,选择免费停车是绝不可少的。
波罗地三国除了爱沙尼亚塔林的消费水平与北欧国家持平外,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酒店就要亲民很多了,我们选择的都是围绕老城周围步行范围之内可以到达且有免费停车的酒店,如果不是自驾,完全可以住在老城内,感觉就更好了。
【特别提示】
1、预订这些国家的酒店时一定注意,凡带Apartment的公寓套房或者度假屋时一定要看清楚它的特别提示,因为大多数是没有前台服务的,需要通过电子邮件和他们事先沟通好到达时间,否则会很麻烦。
2、在预订房间时,初看价格都很便宜,比如看着500左右的房间,点进去,加上服务费、清洁费,总计也要1000,每家的服务费和清洁费都不同,务必看清之后再下订单!
★ 生活日用 ★
1、酒店基本都可以通用双孔欧标,全程没碰到特殊插座。
2、建议带烧水壶,保温杯。
4、对于标准中国胃的,泡面必备。
5、行程29天衣物很多,真空压缩袋很实用,节约行李空间。
6、九、十月入北欧,伞和雨衣必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