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7岁的少年杨建光,作为榆次中学生的代表,前往北京天安门。在这次毛主席对红卫兵的接见中,他距离毛主席只有十几米。万人汹涌中,他永远记住了那张充满魅力的脸。也是那一次,他获得了一枚毛主席纪念章。这枚像章穿越了岁月,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情结。 没有人能够准确估量这一次接见,对他精神的震撼,人们只知道,40年后,这个当初的少年,创造了国内个人投资规模最大的毛泽东纪念品展馆纪录。 10月14日,当记者在晋中市榆次区工业园区见到杨建光兴建的毛泽东纪念品展馆时,顿时为之一震。这是一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展馆,在已竣工的一号展厅内,陈列着5万多件展品。其中有3万多枚像章。此外,仅塑像就有200多座,最高的达到4.2米。其他诸如出版物、书信手迹、证件、刺绣、唱片等各种门类的收藏品还有1万余件,不少是罕见的孤品和珍品。再看眼前的杨建光,中等身材,面部棱角分明,轮廓很深,堪称英俊。只是从那灰白相间的头发和深陷的眼眶,隐约可见一种因体力透支而产生的疲倦。 是的,这位58岁的老人的确太累了。纪念馆2006年6月正式动工,2007年6月完工,9月28日试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杨建光为此透支健康,四处借钱。他投入的,是一生的心血。 正是上午,阳光洒满展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60岁的张辉和62岁的胡泉久久地停留在展品前。两位老人都是榆次经纬厂的退休工人。张辉已经是第二次来这里了,他连声对记者说:“这件事太不容易了,这些展品真好。一下子想起了很多过去的东西,很有教育意义。我们回去,要叫家里的人都来看。” 从9月28日到现在,虽然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阴雨天,但展馆仍然有近万人次的参观量。还有不少学校看中这里,要做青少年教育基地,其中,一所中学已经与杨建光签订了协议。 徜徉在这座纪念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风貌如在眼前。 票据上,国务院第三招待所,1971年一晚的住宿费是0.3元;1968年,一位军官送给侄儿的结婚礼物是一整套50枚毛泽东像章;唱片《蝶恋花》上,印着毛主席语录……展馆里,仅各种《毛泽东选集》的中文版本就有30多种,外文版的《毛泽东选集》还有20多种。最大的毛泽东像章直径达到30厘米。最小的像章则不到成人小姆指指甲的一半。说起这枚最小的收藏品,杨建光非常得意,这是他在天津以非常低的价格淘来的,是目前仅见的孤品。 杨建光并不单是简单地陈列收藏品,书法、美术功底都很深的他,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几个作品:用像章拼出来的中国地图,地图上的每一个省都是用当地的像章做成的;用像章拼成“韶山”、“南湖”、“井冈山”、“遵义”、“延安”、“天安门”图案标志,描绘毛泽东一生各个重要时期;用毛泽东语录拼出毛主席纪念堂图案。其精致程度,完全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这些设计,受到了观众交口称赞。 在杨建光的努力下,他创造了两个纪录——国内个人毛泽东纪念品收藏最齐全,个人投资规模最大的毛泽东纪念品展馆。 这个纪念馆的一切,让记者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一个退休的普通干部,怎样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 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杨建光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12岁时,父亲去世了。作为革命干部的后代,杨建光在各方的照顾下长大。从煤矿工人到乡长,到民政局的副局长,杨建光的工作始终是最出色的。工作之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 自从受到毛主席接见后,杨建光就开始了收藏毛主席像章。在那个年代,收藏毛主席像章是很多人的爱好,杨建光并不特殊。时光流逝,人们的时尚观在转变,社会上的收藏门类日渐多元,杨建光却从不曾改变。他花在收藏上的钱越来越多。上世纪90年代初,从榆次到太原有了小巴车,每个星期六,他早晨6时就出门,要赶最早的那一趟车,去南宫淘收藏品。渐渐的,他在那里有了名气,有什么好东西,都有人给他留着。杨建光还经常自费出门,到现在,已经去过十七个省、市、自治区。不管到哪里,他一下车,第一句话都是,你们这里的收藏品市场在哪? 收藏品越买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杨建光在国内收藏界名气也渐渐大起来。2003年,杨建光萌生办展览的想法,他租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办起了免费展览。一时间,成为新闻热点,他被媒体称为“红色收藏家”。新华社、央视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展览一直办到次年,仅租金和水电费就花了一万多元。凭他和妻子两个人的工资,难以继续。但是,8万多人次的参观量与大量的好评,让杨建光看到了其中的精神价值。 他在内心暗暗发誓,一定要办一个自己的展览馆。 他开始跟周围的人念叨这件事。不出杨建光所料,他的想法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一个人要搞一座纪念馆,你是不是疯了?”周围的亲人、朋友措辞强烈。杨建光的大哥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事是好事,可这不是咱个人能办得了的。”可不是么,一个拿退休工资的普通干部,没钱没场地,凭什么去盖一座纪念馆? 杨建光偏不信邪。他游说亲戚朋友,多方筹资。不厌其烦地讲,退休前不拿讲稿能讲一上午的好口才,发挥了作用。最终大家还是拗不过他,在南京一家保险公司当部门经理的大女儿一次就给父亲拿了32万元,二女儿是大学老师,也把准备买房的12万元拿了出来。杨建光的哥哥姐姐也都从最初的反对,转而支持,纷纷借钱给他。可还是不够,仅土地的征用费就需要数十万元,杨建光作主,又把家里的一套房子卖了,再从银行贷款30万元,最后愣是凑齐100多万元,可以开工盖展馆了。 三 杨建光的妻子霍秀玲是一位俊秀的女子,即使年近六旬,仍然可以感受到她温婉的风韵。 杨建光对妻子很满意。退休前她是图书馆的干部。而杨建光的收藏品仅保存就是不小的工程,整理收藏的工作就是主要由她来做。图书的晾晒、像章的分类保存,她都做得很专业,为了让那些丝绸的图像不被虫蛀,她还专门买了樟木箱保存。 可是霍秀玲对丈夫不满意。她说起来都是嗔怪,两口子工作都不错,可是因为杨建光的收藏,家里从来没有积蓄,工资一到手就被杨建光花没了,几乎就没过过什么好日子。但是其实她嘴硬心软,每回最后都顺从了丈夫的爱好。杨建光悄悄告诉记者:“为了安抚她,我也想出来个妙计,每个月先把工资全交给她,然后再向她全领出来。” 说起建这个纪念馆的艰难,霍秀玲泪眼婆娑。去年五一,大女儿专程从南京赶回家看望父亲。没想到老伴见到女儿第一句话就是:“卉卉,你什么时候才能给我那30万元?”女儿伤心得不行,跟妈妈哭,我爸怎么这样?不关心我,就关心这个纪念馆?霍秀玲说:“女儿哭得那么无奈,我只能安慰她,说你爸也是着急呵。在建馆这个问题上,我开始是不同意的,但是我知道,我要不支持他,这个事弄不成,我们这个家也得散了。那咱就支持他吧,顶多日子过得苦些。” 终于,一块最初长着一米多高的荒草地,变成了一个大型的、高品位的纪念馆。 四 40年的收藏历史,杨建光的藏品如此之多,人们都猜测他是个百万富翁。的确,以收藏品的市面价值而言,杨建光可以算得上是个“杨百万”。但他的弟媳说,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百万负翁”——负债的负。因为这么多年,杨建光从来没有卖过一次自己收藏的毛泽东纪念品。 可是杨建光分明有太多在常人眼里“发财”的机会——仅只是一套“文革”邮票,市面估价就达到了十几万元。有人说他,随便卖点什么,还不比现在的日子过得好?2003年,一位平遥的商人找到杨建光,欲以一百万元买下他的毛泽东纪念藏品。商人自然是看准了其中的商机,认为用三年的时间做展览,不愁赚不到钱。但杨建光却一口回绝:“给再多的钱也不卖。” 在与杨建光的对话中,他的内心世界一点点显现。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这位年近六十的老人,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倔强个性。 记者:“资金如此困难,没有考虑过在不影响全部收藏品系列化的前提下,出售一点,补一下资金的缺口吗?” 杨建光非常干脆地回答。“绝对不!我可以卖我的房子、卖收藏的古董,但是,绝不卖这些。” 记者:“女儿要集资房子,那钱拿在手里是不是心里也不好受。” 杨建光:“我做的这件事,对于未来的人非常有益的。人要看大节,不能拘于小节。” 在有着几十年党龄的杨建光眼里,毛泽东纪念品所承载的,已经远远不止是一种纪念品,其中深含着中国人最为质朴而热烈的感情。杨建光说:“毛泽东纪念品的种类、数量和流传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算得上收藏史上的壮观现象。建纪念馆,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这是我的生命,也是我的精神家园。现在,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我所收藏的纪念品,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轨迹,如何看待过去,也就反映了我们怎么看将来,希望更多的人在参观中受益。在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会与时俱进,二号展厅的收藏品将结合DV等手法,更有现代感地来反映这个时代。”(信息来源:太原晚报)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