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0

晋祠——艺术与智慧之美

编辑
和谁:亲子

太原的第二站——晋祠。

民宿在火车站,楼下是去晋祠的公交的首发站,7点上车,8点抵达晋祠公园。从停车场出来,没有走人们大多走的东门,而选择了离晋祠博物馆最近的北门——向曦门。

晋文公艺术博物馆前的水榭

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包括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不要门票,要预约。晋祠博物馆要门票(我们去时赶上优惠政策,享受了5折),当然,如果你购买了晋祠博物馆的门票,晋祠公园就不必预约了。

扩建后的晋祠

如今的晋祠是经过多次规划设计扩建的,园内建筑物面积3000余亩,建筑100余座,雕像100余尊,古树名木96株,千年以上就有30株。我们从8点多入园,逛到近1点,也只逛了晋祠公园北门到晋祠博物馆大门这片的公园和晋祠博物馆。这地实在太大,脚力不够,更何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晋祠博物馆,其他地方只能忍痛割爱。

我们入园早,走的又不是热门的东门,所以一路都错开了人流。正因为这一错开,我们有了不少意外收获。

首先与动物结缘。第一个结缘的是猫。从北门进入就路遇一只花猫,此猫毫不惧人,围着我们的脚打转,一路尾随我们走了几十米。据说晋祠和故宫一样有很多猫,这偌大的公园就是它们的领土。那年在故宫我们遇到了三只猫,这次在晋祠也遇到了三只猫——女儿说她属猫,果然以猫的属性吸引猫。一只是在进北门时,一只在龙兴晋阳群雕后的大树下,一只在水镜台——这只猫前世也许唱过戏,轻轻松松跃上水镜台,然后在上面踱步,久久不离去,最后消失在戏台的后台。第二个结缘的是刺猬。女儿正在细心研究饮马泉的泉眼,我看到旁边有亭,走过去想寻一处最佳自拍点,猛然发现脚边草灰色的“石头”动了一下,定睛一看边竟然是一只正准备藏入草丛的刺猬。至于松鼠、鸟类更多,就不赘述。

其次是各处景点人不多,赏玩可以随性。尤其在晋祠公园里,走很远都难以遇到人——当然,这公园确实太大,哪怕是人流高峰期,在这也难遇拥挤。进入晋祠博物馆,人也不多。晋祠的建筑彩塑书法艺术都堪称绝妙,可惜我是外行加文盲,很多艺术只能看个热闹,很多楹联不认识字,品不出味道。

比如下面这幅位于难老泉旁亭子上的对联,怎么看,怎么不认识,上网居然还搜不到,最后是拍照请教老师才看明白。

柳碧源

对联写的是:岁月有来往,山川无古今

还有这幅:

对联写的是:

水光射檐动,山色入廊空

即使如此,也不妨碍我在晋祠博物馆从人少逛到人多,前前后后转了两遍,4个多小时。第一遍是选取我们感兴趣的,一眼就吸引我们的,第二遍是听到导游的只言片语,然后上网搜了点介绍,再对照资料细看。所以晋祠的晋祠三绝三宝三匾还是没有错过的,并在晋溪书院悠闲地喝了龙井茉香奶茶和大红袍薏米奶茶——说实话,龙井茉香奶茶完全喝不出龙井味,尤其在喝了香甜的大红袍薏米奶茶之后,龙井的清香更是品不出来。

这里有必要把整理的三绝三宝三匾的信息赘述于下,也算巩固此番游历涨的姿势:

三绝指的是:周柏、宋代彩塑以及难老泉。

周柏,在圣母殿右侧,18米长,向南倾斜生长,像一条横卧的巨龙,也称“龙柏”,又名“齐年柏”,是晋祠内八景之一的“古柏齐年”,是晋祠的历史见证,也象征着祥瑞和长寿。其树干粗壮,得几人才能合抱。树皮厚实、皲裂,犹如一身鳞甲。树干的一面已经腐烂,被今人填上了水泥。

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殿内有主像一尊,是圣母邑姜,身穿蟒袍,霞帔珠璎,凝神端坐于凤椅之上,表现出统治者的尊贵与奢华。四周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在所有雕塑中最为珍贵,最有吸引力的还要数三十尊侍女像。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丝毫毕现,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被称之为晋祠"三绝"之一。导游一般会着重指出右侧头戴红花的侍女,因为她就是让梅兰芳反复琢磨如痴如醉的女子。她是在宫中为圣母唱戏的女子,头微微低垂,游客也只能看到这些。但导游会说:正面看,她含羞带笑,似刚为圣母唱完一曲,受到圣母的夸赞,所以一副感激和满足的神情。从侧面看,她眼睛红肿,眼角含泪,一副悲苦的样子。梅兰芳先生曾评价道:"一笑一颦,似诉平生"。于是我们可以想象,她的青春年华被葬送在深宫里,她有多少幽怨,多少哀愁,圣母面前,她强装欢颜,而背地里,又流下了多少心酸的泪水。这雕塑用写实、传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女戏子复杂的内心世界。于是你会更好奇,究竟怎样的:"一笑一颦”?此时你肯定是看不到的,所幸很多文创商店有此侍女的塑像,尚能借仿制品仔细琢磨。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吃起来口感香醇,回味无穷,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水位的下降,1993年,难老泉断流,后人们是用自来水替代难老泉泉水。2006年,山西启动汾河流域治理工程,据说难老泉有望在2018至2020年复流。我偶听导游说如今仍是自来水,不知是否属实。

三宝指的是:鱼沼飞梁、献殿、圣母殿。

鱼沼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桥曰“飞梁”,亦称“板桥”,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衬托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给人以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飞梁”之意,当在于此了。晋祠的这座鱼沼飞梁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桥梁,算是古代的立交桥。梁思成先生点评:“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献殿,为供奉先人宗族之地。它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于1955年依原样翻修。它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古人在建造大殿时,材料只有木头,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完全是木头和木头卯榫而成,但是却结构严谨密实,饱经风霜而不腐,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晋汾古建考查纪略》中这样评价“ 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殿之四周均无墙壁,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如营造法式小木作中之叉子,当心间门扇亦为直棂栅栏门 ”。这样的建筑风格非常适合山西这样的风沙天气,下边采用实体墙壁,上边用珊栏隔开,既保证了通风也可以防止风沙的侵袭,作为祭祀的场所可谓是设计精巧,别具匠心。

圣母殿后文会介绍。

三匾指的是:水镜台、对越、难老。

“水镜台”是个古戏台,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这二字使古戏台有了深意。初来晋祠的游览者,会将水镜台的背面(正对大门的一面)误认为是正面, 其实这是后台,是明代建造。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的是前台,是清代补建的。后台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前台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其实水镜台在建筑结构方面也很有特色。它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对越”题于对越坊上,“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二字被誉为“雄伟之笔”。

 “难老”:难老泉在晋祠三绝中已有介绍,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在晋祠我们饶有兴趣做的事就是把上了岁数和看上去粗大年岁很高的古木一一拍照比较,对照规律猜测树龄。在晋祠的众多古木里我最爱柏树,不仅是周柏,虽然人们大多推崇周柏唐槐。而我爱柏树,晋祠里所有的柏树,因为它看上去青春不老。和其他的树比起来,它看上去纤细稚嫩,实则成熟稳重。同等粗细的树干,柏树往往活了上千年,而皂角、柳杨之类的或许只有几百年。还因为它树干有纹理有色彩有力量,自成一种古典、静穆、深沉、健壮之美。其树干肤理极细,有的还呈现黄色、灰色与褐色的斑彩,有种卓尔不凡的苍劲感。更因为在柏树身上还有凄美坚贞的故事:当年圣母殿前是有两株柏树,一为龙头栢,一为凤尾栢。这两栢本是悬瓮山上的连理栢,被人们移植至此。它们隔着圣母殿遥遥相对,根却相扣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如饱经风霜的夫妻相爱相守,坚贞不渝。后来也有人称凤尾栢是妖树,砍掉了凤尾栢,孤独的相思成疾的龙头栢渐渐向凤尾栢的方向倒去。当倒到与地面成45度角时,它右边长出了一颗小柏,撑住了它,人们称这株小柏为“撑天栢”,善良淳朴的人们认为这是凤尾栢的孩子,凤尾栢有灵,借小柏守护自己的爱人。在晋祠,在周柏四周还有不少柏树,有2600年、1000年、300年——生生不息。至于槐树1300、1400、1500年的我们都标记在案。

我还喜欢圣母殿上的木雕盘龙。当然,我查看了关于圣母殿的介绍,知道圣母殿也是杰出的艺术。它是宋、辽、金时期祠庙建筑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宋代木构。此殿也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古建外面一圈都是外廊)的建筑。殿内空间完整高敞。殿柱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和生起(建筑物立面上檐柱自中央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显著;檐口线从次间上翘,形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但我还是更爱廊柱上的八条木盘龙。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分别是蟠龙,有鳞的蛟龙和没有角的螭龙。它们有的大口猛张,有的抿嘴不屑,似乎在怒斥、蔑视、叫嚣、对抗,神态逼真;它们四四相对,利爪伸出,似直刺虚空,亦似要刺穿对手,腿部肌肉强劲,跃跃欲试,虎虎生威。虽经历千年,仍鳞片层层,须发根根,每个细节都迸射着让人叹服的魅力。这需要雕塑者怎样的观察,怎样的想象,怎样的心性,怎样的手艺啊。建造雕刻这些艺术品的人都是凡人,却能如此精准地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生活的感悟变成作品,变成实物,让之定格,让它们穿越时空仍引起人们的共鸣,让后人浮想联翩。岁月风霜的侵袭留下了斑驳,后人没有刻意翻新,描金绘翠,而是以这质朴沧桑的容颜引发人们对时光的感慨,对岁月的敬畏。

我还喜欢看这些建筑的斗拱,从唐宋时期体量庞大的受力构件到逐渐变小成为装饰部件,从结构简单变得繁复,从强调实用到强调美化,斗拱的变迁也是文化和时代风尚的变迁。而世事轮回,如今不也正面临实用与浮夸之间的较量,简单与繁复之间的取舍吗?

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早有耳闻,早有认知,但唯有亲眼目睹,唯有伫立其前,才能从视觉到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总有人说出门旅游多辛苦,网上不是有照片、视频、有文字,不是还有万能的朋友圈,何必行万里路吗?照片拍到的是静止的,有角度视野限制的,视频朋友圈受到拍摄者兴趣爱好视野的影响,你看到的是别人的。哪能如现在,站立在美景面前,既能精密精准聚焦到你想看的,又能全角聚焦随意切换?哪能如现在从晨昏到正午,甚至到傍晚,随着光线心境的变化,每一次凝视都有不同的收获?哪能如现在呼吸这清晨的清风,草木的清香,阳光下微尘的气息,在俗世中陶醉于艺术的芬芳?

再次庆幸出门早,选路准,时间充裕。再次感谢古人们用智慧和精工为今人留下了艺术盛宴。

下一站,山西博物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晋祠——艺术与智慧之美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