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晋祠纪游

编辑
天数:2 天

2011年10月国庆期间到山西,行色匆匆未能在太原游览晋祠,引以为憾。2023年8月中旬重游山西时特意去了趟晋祠,了却十多年前未了心愿。

晋祠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是一处集自然山水与古建园林为一体的太原名胜。晋祠创建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的晋国宗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对晋祠的记载,后经历朝历代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和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据说晋祠现存三百年以上的古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3年8月13日,到达太原的翌日上午,我从下榻的太原南站附近的馆驿打的前往晋祠游览。

到晋祠要先穿过免费开放的晋祠公园,公园内湖光山色,绿树葱茏,大概是为了与晋祠古建相协调,公园内建了一些仿唐宋风格的园林建筑,倒是与公园深处的晋祠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不违和,可以看作是进入晋祠游览的序章。

一路西行,终于来到古色古香的晋祠门前,晋祠确切地名称是晋祠博物馆。

事先预订了晋祠门票,后来知道其实凭我持有的退役军人优待证可以在山西省境内所有景点免票游览,这是山西省拥军优属的德政,值得一赞。

晋祠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群大致呈东西向布局,进得门内,自东向西而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槐掩映下的水镜台。

水镜台是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戏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变幻为土地庙就取景于此。戏台分前后两部分,进晋祠先看到的是古戏台的后台,是唱戏的演员化妆休息和候场的地方,同时也作为演戏时的后幕。水镜台后台为明代建造的重檐歇山顶建筑,悬挂的“三晋名泉”匾额,由山西太原清康熙时期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

水镜台前的这株唐代时种植的槐树,树绿荫浓,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晋祠古树名木不少,这株唐槐和圣母殿旁的周柏是晋祠的名木。

来到水镜台戏台前台,前台是清代补建的由十二根明柱支撑的卷棚歇山顶建筑,三面开敞,往西面向圣母殿方向。

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为清乾隆时期翰林、名书法家、太原人杨二酉所题,字体秀丽。此匾与对越坊的“对越”匾、难老泉的“难老”匾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水镜”二字取之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

过水镜台继续西行,来到金人台。

金人台四隅各立一尊铁铸武士,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

四尊铁人中三尊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以西南隅的那尊铁铸武士保存最为完整。

还有一尊铁铸武士则是民国时期补铸的。

金人台西侧就是对越坊。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

“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的“对越在天”。

对越坊两侧还有钟鼓楼。

对越坊附近还有《晋祠之铭并序》碑亭,陈列着晋祠内最为珍贵的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不少字迹已模糊不清。晋祠还有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可惜我没有注意到。

过对越坊就是献殿。献殿与鱼沼飞梁、圣母殿,被誉为“晋祠三宝”的国宝性建筑。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建造时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完全由木头卯榫而成。献殿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后设门,余筑坚厚槛墙,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通透宽敞。

献殿是举行献礼、陈设祭品的所在,以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体现较好的通透性,应是献殿建筑的特性要求。此次山西之行,通过晋祠、平遥文庙、城隍庙、武庙等,我对献殿这一古代建筑有了直观的了解。

献殿之后就是鱼沼飞梁,为北宋时期建筑,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也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的雏形,在古代桥梁建筑史上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鱼沼是泉水汇聚的方池,池之上架十字形飞梁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造型典雅大方。飞梁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有大鹏展翅欲飞之势。

鱼沼飞梁之后就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又在唐叔虞祠南建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并赐封“显灵昭济圣母”,圣母邑姜成了晋祠供奉的主神,由此改变了宋以前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由水镜台、金人台、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形成东西向中轴线晋祠主建筑群。

圣母殿前临鱼沼,后倚悬瓮山麓,重檐歇山顶,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殿内无柱,仅前部设直棂窗复加柱廊,殿四周围廊,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雕于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基本完好。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快。

圣母殿前廊正中悬挂的匾额“显灵昭济圣母”,是北宋原物,为宋仁宗赵祯所题。

圣母殿内置神龛,圣母殿中的43尊彩色泥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2尊小像是明代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这些彩色泥塑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

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两侧42尊侍女宦官塑像有穿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分立在主殿、东西侧殿中,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清秀典雅,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宋代宫廷侍女、宦官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层次。

其中一尊红色头饰侍女像面容被称为“阴阳脸”,似喜似怨,写实传神,引人注目。

圣母殿前廊两边有2尊站殿将军,高约4米,分立左右,皆宋代原物。其中,手执斧钺者据说是《封神演义》传说中周武王姬发的得力卫士方粥,手执金钩者据说是周武王姬发另一位得力卫士方相。同为宋代雕塑艺术,圣母殿清秀典雅的宋代侍女彩塑与威武雄壮的殿前天王力士彩塑及金人台铁铸武士,体现出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不同的力量与艺术之美。

圣母殿廊檐下陈列了不少碑碣,其中有三块是明代御制碑碣。

圣母殿东北侧苗裔堂,又称子孙庙,廊檐下明代儿童嬉戏图很是精美传神。

苗裔堂前的这株周柏名为齐年古柏,是西周时期种植的柏树,已近3000年树龄。至今古柏仍苍劲挺拔,茂盛葱郁。据说周柏原有两株,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古柏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呈向南倾斜45度侧卧之势,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咏此柏。

神奇地是一株有1000年树龄的柏树扶撑着倾斜的周柏,这株扶住了周柏的柏树名为“撑天柏”,可以说是周柏的子孙树,此景多少有点“老有所依”寓意 。周柏与圣母殿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

圣母殿的西南侧的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中有匾。

其中立匾“难老”为明末清初学者傅山所题,用笔苍劲冼练、颇具神韵。

难老泉亭建于泉眼上,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创建,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重建,八角攒尖顶。亭内泉眼深约10米,砂石砌筑。泉口围以木栏杆,游人可凭栏 观赏晶莹透明的泉水。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自悬瓮山断岩层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终年涌水,常年水温保持在17℃。《山海经》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北齐时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取名“难老泉”。据说李白来到晋祠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三泉之中,善利、鱼沼两泉水量不大,且时流时涸。唯有难老泉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是晋祠三泉中的主泉,成为晋水源头,被誉为晋阳第一泉。难老泉与圣母殿宋塑侍女像、周柏并称为晋祠三绝。

难老泉的泉池潭边聚集了不少排队等待掬取泉水祈福的游客。难老泉水从石雕龙首口中汩汩流出,游客从龙口处掬取泉水轻抚龙首和泉池潭中一尊石雕佛像的佛首顶,如此完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祈福程序。

难老泉水流下泉水落入池潭,池旁有不系舟。

潭中有中流砥柱和一道分水石堰,石堰有十孔,南三北七,泉水分成南北两道水渠流向远方,灌溉三万农田,造就了范仲淹笔下“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据说泉水灌溉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口感香醇,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晶。

难老泉亭后是奉祀晋源水神的水母楼,水母楼亦叫梳妆楼、水晶宫,据《晋祠志》记载为“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初建,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水母楼为重檐歇山顶两重楼阁,楼下石洞窟供奉一尊水母像。

二楼据说水母神龛两侧有八个鱼尾人形侍女塑像,被誉为“东方美人鱼”,堪称明代雕塑精品,可惜楼上未向游客开放,未能一睹芳容。

水母楼北侧近圣母殿有公输子祠,庙不大,供奉的是鲁班。

晋祠圣母殿东北侧的善利泉,又名北海眼,水量不大,据说水量仅相当于难老泉的1/10,近年因天旱及水位下降等因素,善利泉已几近干涸。泉井上建有八角攒尖顶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1年~555年),明嘉靖年间重建。“善利”一词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利泉东北侧是唐叔虞祠。

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叔虞,叔虞成为唐国国君,故称唐叔虞,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叔虞子燮 继位后改国号“唐”为“晋”,唐叔虞祠也称“晋王祠”,简称“晋祠”。

唐叔虞祠主殿为元代遗构,殿内也有雕龙柱。

殿前享堂廊内有元代乐伎雕塑,14位乐伎分两边排列,各持不同乐器,如此完备的乐队在元代壁画中偶见,而实物全国仅此独有。

唐叔虞祠北侧有昊天神祠,由前部的关帝祠和后面的三清洞、玉皇阁组成,现存建筑是清朝乾隆年间扩建而成。关帝祠正殿悬“如天之平”匾额。

殿内供奉关帝塑像,两壁是关羽故事的连环彩绘,为明代作品,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雏形。

唐叔虞祠和关帝祠南侧有钧天乐台,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的戏台。戏台前部为三面开放的元宝箍头顶建筑,戏台后台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殿堂。后台中间檐下悬“钧天乐台”匾,取自于《列子·周穆王传》“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看晋祠古戏台布局,古代水镜台祭祀唱戏酬神主要面向圣母邑姜,钧天乐台则是面向唐叔虞、关帝等神祇。

走过周柏,登上圣母殿后的悬瓮山腰的读书台、吕祖阁、三台阁等一组古建筑,据说傅山曾在此修行居住过。在此居高临下,可以俯瞰远眺晋祠一带景色。

晋祠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古建筑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显得合理妥贴而有美感,是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且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晋祠之旅不虚此行。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晋祠纪游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