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6

六天五夜,带你玩转不一样的山西

天数:6 天 时间:9 月 人均:180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美食,摄影,人文,自由行,火车,徒步,穷游,省钱

发表于 2023-09-26 16:43


D1,南京至太原,参观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及太原博物馆,晋祠公园、太原古县城,住太原彼邻主题酒店。

D2,太原至五台山,游览殊像寺、五爷庙、广仁寺、罗睺寺、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住游客中心农家客栈。

D3,登黛螺顶,游梵仙山,普化寺吃斋饭,五台山至太原,游玩双塔公园,逛食品街、钟楼街,住太原和谐宾馆。

D4,太原至平遥,参观镇国寺、双林寺、平遥古城,住平遥鸿泰瑞客栈。

D5,平遥至太原,游览蒙山大佛、《满江红》拍摄地,逛太原首义门、山西饭店、汾河等夜景,住太原彼邻主题酒店。

D6,游览迎泽公园、晋商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逛食品街、钟楼街,欣赏迎泽公园夜景后返回南京。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上古时期的尧、舜、禹都曾经定都山西,其中尧建都平阳,之后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在山西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52处,高居全国第一,所以才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

早就有计划来山西一趟了,都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成行,这次终于决定独自一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把原来准备自驾环山西一圈的计划稍做修改,舍弃掉自由行不方便到达的部分,重点就去太原、五台山及平遥这三处地方。

9月9日晚上20:55,从南京乘坐火车,10日上午7:45顺利抵达太原,马不停蹄直奔第一站——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是首批确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里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把山西这片大地上从石器时代至今的最值得看的文物一一展示了出来,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天下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玉韫华夏、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说实话走入每一间展馆时,我没有刻意留意展馆的名称,而是随兴之所至,喜欢看的就多看几眼,不喜欢的就一带而过,就这样在里面盘桓了三个多小时。下面就是一些我觉得可以称为镇馆之宝的文物。

首先就是庙底沟彩陶罐。这是烧造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泥质红陶,以赭黑彩绘以各种抽象图案,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玉神面,新石器时代。2002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扁平体,整体大致呈倒三角形,系一抽象的神人形象。顶部轮廓戴有冠,两侧伸出并上弯,似一种翼状的发式。双眼镂空,似半睁半合,下部三角处钻圆孔一个,似神人之嘴,又可以作为一个穿孔。玉质润泽,造型凝炼,神态安详神秘,应是祭祀神的礼器。


兽形觥,西周青铜器,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最令人惊讶的是它保存的非常完美,几乎看不见锈迹,整体看起来豪华富丽,表面透着金属光泽,器身花纹繁复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鸮[xiāo]卣[yǒu],“愤怒的小鸟”一代原型机。山西吕梁市石楼县出土,商后期。作为博物馆藏品里的网红,山西博物院的”鸮卣“绝对排在前列,毕竟人家虽然有三千多岁了,却依然年轻态、萌萌哒啊!


龙形觥,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这件器形独特、纹饰奇绝的青铜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龙形觥独特的造型与花纹装饰,与同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相区别,龙形觥所属的桃花者村遗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来把龙形觥吊起加热酒,另一端没有封口是用来散水蒸气的。器身纹饰华丽精美,比较稀有的是器身两侧分别刻画有一条鳄鱼的图案。


玉牌联珠串饰,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由玉牌、玉珠、玛瑙珠、料珠组成,共有584件组成。玉牌呈梯形,正面用双勾法刻有对称的龙纹,线条婉转、流畅。上下穿孔均为侧、背斜钻。墓主人为晋献侯夫人。


晋穆侯次夫人玉组佩,1993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所谓次夫人,就是原配死后续娶的正妻。这是整个晋侯墓地出土的最大的玉礼器组合,也是目前全国同期墓葬中发现的最大的玉组佩,在我国玉器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展品旁边配了张发掘现场的照片,只见整个棺木里面铺满了玉佩的组件,非常震撼。

玉组佩由各种珍贵玉饰共204件串联而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古人配玉与身,目的是时时提醒自己,走路要端庄,不徐不急,因为走路太缓,玉件不能发出声音,走的太急,玉件碰撞声音又太过杂乱,只有速度合适,玉件才能发出环佩叮当、清脆悦耳的声音。《韩非子·观行》记载:“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错金铜盖豆,山西长治分水岭墓地出土。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长治市区基建中发现了大量墓葬,其中东周墓自春秋中晚期之际延续至战国中晚期,连贯地展现了晚期晋文化葬俗葬制的变迁。

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嵌错金、铜等表面装饰技术十分盛行。器表预铸、修刻出纹饰槽,其后将金丝或金片嵌入,称为嵌。嵌金纹饰需压实、裁剪、磨光,称为错。战国后期,伴随银、汞冶炼技术的成熟及细金工艺的发展,又出现了金银嵌错、鎏金等新工艺。


战国铜牺立人擎盘,1965年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


鸟尊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博物院的院徽即为此尊,2000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晋侯鸟尊,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其盖内侧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晋侯鸟尊的整体外型为鸟、象复合之体,以凤鸟回眸为主题造型,象形为辅,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完美融合,构思奇特、巧妙,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晋人崇拜凤鸟,这里还有一个凤鸣岐山的典故。相传周武王在伐纣的征途中路径岐山,此时山上有金凤鸣叫,人们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是周武王的文才武德招致而来的祥兆,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之下伐纣大业最终成功,于是更加深了人们对凤鸟的图腾崇拜之情。这件国宝被发现时,因为靠近盗洞位置已经被现代的盗墓贼用烈性炸药炸成了100多片碎片,专家花了近十年时间才修复,但因为缺少鸟尾象鼻部分的碎片,对鸟尾到底是内卷还是外翻一直争论不休,后来通过仔细清理发掘现场的碎片,发现了鸟尾缺失的部分,终于使这件国宝止于至善。

西汉胡傅酒樽,1962年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出土,同时出土的铜器共有9件,尤以这件体型硕大、做工大气精美的胡傅酒樽最令人叹为观止。通体鎏金加彩绘,器身彩绘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口沿刻铭文“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根据西汉时期与今天重量的换算,约合38公斤,属于罕见的大型酒器。如此硕大的盛酒器出现于汉朝疆域之内,足见当时的北方地区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

西汉胡傅温酒樽,1962年出土于山西右玉县大川村,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有三凤形钮,熊形三足。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和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此器形制端正大方,纹饰精美,动物形象逼真,即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风,此种胡汉风格融于一器的精美文物在全国范围内亦属罕见,是研究汉代铜器铸造、量器制度、鎏金工艺及美术史的实物资料,是汉代青铜艺术和技术的典范之作。

汉代彩绘雁鱼铜灯,1986年山西襄汾县吴兴庄出土。造型为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


北魏杂技俑,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楼村出土。由7件胡人俑组成,均为深目高鼻的胡人。


北齐红陶牛,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570)娄睿墓出土。


北魏石雕柱础,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共出土4件,大小、纹饰略有不同,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是东晋宗室,因宫廷斗争而转投北魏,娶北魏公主,被封为琅琊王。


北魏石雕方砚,1970年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建筑遗址出土。此砚用浅灰色细砂岩石雕成,造型优美,正中突出长、宽各12厘米的方形砚盘,以联珠纹和莲花纹作花边。这件石雕方砚造型精巧,雕刻繁复,构思奇妙,严整敦实,是北魏石刻艺术的高水平佳作,堪称传世的同时代最为精美的代表器物。


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1965年出土于北魏贵族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这是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层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第三层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第四层六个人物,为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题记文字则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气势舒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遗憾的是这是一件复制品,先前在出土地大同博物馆看到的也是复制品,可见这件文物的价值有多珍贵,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有多么脆弱。


太原娄睿墓壁画《鞍马出行图》,北齐绘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墓主娄睿,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武平元年(570年)入葬。所绘内容为墓主人生前豪华显赫的生活场面及死后飞升天界的空幻境界。该作品完全摆脱了秦汉以来壁画墓的刻板程式,采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添补了我国美术史上北齐绘画的空白。仔细看画面中央的那匹马的眼睛,刻画尤为生动,可以无死角凝视着不同角度的参观者,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观看,果然如此。


北齐黄釉胡人双狮纹扁壶,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椭圆形口,短束颈,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正背面模印相同纹饰,呈浅浮雕状。腹壁正中站立一胡人,左手持物似骨朵,身前两侧蹲坐两只狮子。壶壁两侧模印象首,长鼻垂于底部。联珠纹边框。口部、足壁部分模印联珠纹莲瓣。该器明显受外来文化影响,是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北魏八曲银洗,1970年山西省大同市南郊轴承厂窖藏出土。这件八曲银洗每一曲都在器腹凹入较深,在口沿处又向器内侧深深盘曲,形成小弯,弯口处饰忍冬纹。银洗用锤揲技法在洗心打制出海兽纹,八曲花口式杯口,圈足亦为花瓣形,在银洗口沿下还有文字,据考证这行铭文是大夏(今阿富汗)文,而最后四个字母现仅可释读“XOSO拥有”,疑为是所有者的名字。5至6世纪大夏银器在国内极少见,其风格直接影响了唐代的金银器。 这件八曲银洗纹饰朴素,形制独具特色,保存完好,波斯萨珊王朝器物,目前欧洲还存有几件同一类型器物,极其罕见,是目前国内最早的一件多曲长杯。


北魏玻璃碗,1988年山西大同市南郊出土。波斯萨珊王朝饮器。外壁磨饰出纵横排列有序的椭圆形凹面,圜底,饰7个较大的圆形凹面。玻璃器在现代不算什么稀罕物,但在古代,却是难得一见的宝物。


太原隋代虞弘墓,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墓主人虞弘为西域鱼国人,19岁时出使北齐留任为官,曾在北齐、北周、隋朝历任显职。

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虞弘墓汉白玉石椁由底座、椁身和顶三部分组成,整体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建筑。石椁采用上等汉白玉制成,内外皆有浮雕,且施有彩绘和描金。浮雕的内容包含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具、行旅等,丰富多彩。图中所绘人物皆深目高鼻黑发,属地中海高加索人种,而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及花草等,均具有浓郁的中亚和波斯风格。


佛风遗韵馆是我唯一记住名字的展馆,原因就是展馆门口这尊硕大的佛头。里面的断臂S型佛像让人有种错认为是西方维纳斯的感觉。


侯马董氏墓戏俑,1959年山西侯马市西郊董氏墓出土。出土时位于墓室北壁上部,包含戏台场景及戏俑,结构精巧、装饰华丽,真实再现了宋金时期的戏台建筑形式,为研究宋金戏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侯马董氏墓戏俑一组共5件,5个戏俑并列一排站在戏台上,均施彩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从左至右分别为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和副净5个角色。其中末泥是主演,这与早期杂剧中以副末和副净为主演、以滑稽调笑为主要内容不同,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戏曲艺术正在走向成熟。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瓷器,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器,目前在拍卖市场,价值都是亿元起步,可以说价值连城。这件瓷器器身绘饰精美的海水、缠枝石榴、缠枝牡丹和莲瓣纹。画面饱满而不拥挤,装饰繁而不乱,是难得的元代青花杰作。


春秋勾云纹玉璋,1977年长子县牛家坡出土。残件。


人首神兽纹玉戈,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内部两面雕刻相同的纹饰,以双勾技法为主。侧面人首神兽形象,头披长发,大耳圆鼻,臣字目,大獠牙,长髯及足,利爪长尾。头发丝线雕琢精细,每毫米并列5~6条。此戈纹饰题材诡异,雕琢技艺高超。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西周玉面覆,1980年洪洞永凝堡出土。


西周龙纹玉环,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两面相同,刻两条蟠卷龙纹。双龙首尾相追于涡旋线和卷云纹之间。双龙之间的空间刻有卷云纹。纹饰皆以双钩技法雕琢,线条婉转流畅又富于变化。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西周龙纹玉牌,1994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


玉簪。雕工非常精细。

西周玉鹿,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黄褐色,扁体片状。呈站立状。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后肢前曲,表现了鹿昂首观望,蓄势待发的神态,富有活力。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春秋晚期龙形玉佩,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玉质润泽,龙蜷曲弓伏,回首卷尾,全身遍布隐起谷纹,是春秋晚期龙纹的典型式样。

明青玉螭耳杯。胎相当的薄,透光度极好。


从山西博物院出来后,又乘坐公交车前往山西青铜博物馆。来到这里才发现,原来青铜博物馆和太原博物馆是连在一起的,参观时不分彼此。

青铜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没有想象中丰富和精美,不过观众互动的地方比较多,个人觉得,如果参观完了山西博物院,这里就没有必要再过来了,毕竟交通也不是太方便,乘坐公交车下来后,要步行很长一段距离。


西周貘形尊,2006年出土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墓地。貘为哺乳类动物,似猪似象似熊,为我国古代一种凶猛无比、嚼铁如泥的怪兽,史书虽有载,但早已在我国灭绝,目前在东南亚尚存它的近亲——马来獏。此尊制作精美,为倗国铜器,以貘作造型,生动可爱,十分罕见,说明当时中国还有獏类生存,为后人留存和提供了古代生物的珍贵信息。


义尊,出土于山西省洪洞(tong)县,是国家一级文物,敞口,方唇,扉棱发达、器体厚重,圈足下接高台,在义尊的器内底部共铸有铭文21字,以及一个“丙”字族徽。铭文内容为:唯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赐义贝三十朋,用作父乙宝尊彝。意思是说,在丁亥这一天,周武王赏赐了义三十朋贝,义做了这件青铜器来纪念。三十朋的贝在当时来说,可谓是一大笔钱。

据文献记载,周成王分封他的同母胞弟唐叔虞,也只是给了三十朋贝而已。据此可见,义与周武王的关系十分密切。义尊也是目前极少见的一件关于记载周武王的青铜器,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是博物馆其他一些精美的藏品。

从青铜博物馆出来后,又去了此行的重点之一,晋祠博物馆。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后来被追封为晋王的开国诸侯唐叔虞和其母邑姜而建的。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到过晋祠,并对晋祠进行了扩建,还撰写了《晋祠之铭并序》碑文,这一碑文至今都有着极其高的艺术价值。在宋代,宋仁宗曾追封唐叔虞,并且修建了圣母殿,以此纪念唐叔虞之母邑姜,之后在其他皇帝时期又陆续筑莲花台、铁人和铁狮子等。

晋祠公园是一处大型的城市山水园林,公园本身是免费的,但里面的晋祠博物馆却需要购买80元的门票。


走入晋祠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色的琉璃牌坊,牌匾上书“晋祠胜境”四字,牌坊始建于明代,为四柱三楼式建筑。1984年,从太原郝庄乡马庄迁于此。


跨过牌坊一路走来,经过唐园首先看见的是飞龙阁,整体建筑坐落在假山石洞上,从假山石洞下穿行而过,就来到了龙兴晋阳群雕前,雕塑讲述了李世民的戎马一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晋祠也是大唐的龙兴之地。2003年,值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塑铸这组青铜塑像。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勣,前面为尉迟敬德,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


继续向里走,就来到了晋祠博物馆门口,刷身份证进入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水镜台。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那么到晋祠主要看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观三绝,看三宝,赏三匾。

晋祠三绝:一是周柏唐槐,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近乎倒伏,但仍充满了生机。

二是宋代彩塑,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是难老泉,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泉下面的龙头滴水处,有许多游人接水祈福。


晋祠三宝:一是圣母殿,是宋代的龙柱神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重建于1102年(宋崇宁元年)。“圣灵昭济圣母”巨匾乃宋真宗的御笔。大殿为重檐歇山顶,为中国现存宋代建筑最早的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角柱显著升起,形成飞檐。殿顶黄绿琉璃相加,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前檐柱上木雕蟠龙栩栩如生,现存是北宋的原物(元佑二年,即公元1087年),已经保存九百多年。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



二是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为晋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为沼,圆形为池,因池中又多鱼,故名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下由18根八角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最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已经建成,现在我们看到的鱼沼飞梁是宋代的遗存,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宋代十字桥鱼沼飞梁,曾在敦煌壁画中出现过这种样式,现实中仅此一例。


三是献殿,建于1168年(金大定八年),1594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明间敞门,四周槛墙,上至直棂栅栏。四角结构合理,坚固耐久,店内敞朗,外观稳固而舒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晋祠三匾:一是“难老”,难老泉在晋祠三绝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二是“对越”: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明代万历四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


三是“水镜台”,水镜台位于中轴线最前端,始建于明朝。初来晋祠的游览者,会将水镜台的背面(正对大门的一面)误认为是正面,其实绕过去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后半部分单檐卷棚顶楼台式正是演剧的前台,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而清代补建的卷棚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杨二酉所题,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据说86版《西游记》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所变的小庙宇就是以晋祠水镜台为原型的。


水镜台西侧,“对越”牌坊东侧,就是金人台。金人台又称莲花台,台中心,是琉璃制成的小阁,为明代遗物。台四隅各有金人一尊,依《晋祠志》所云“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金人质属为金,是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之神。据史料记载,北宋元祐初年,晋水泛滥成灾,时人认为晋祠为晋水源头,应以金神镇之,方能止住水患。于是在元祐四年至绍圣五年,铸齐铁人四尊,采用当时极为先进的分节叠铸法,由上百块铁范合铸而成。


参观完晋祠博物馆后,继续游玩晋祠公园。

四美亭,青瓦卷棚扇形亭,面阔五间,西壁设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砖雕,三周勾栏,设美人靠,为游人休息凉亭,在此观景畅抒幽情,景致最佳,故有良辰、美景、赏心、乐趣“四美”的雅称。


台骀泽,解放后依地形地貌挖掘而成,相传台骀为汾水之神,故称台骀泽。


从晋祠出来已经近傍晚6点,等赶到太原古县城时,已经傍晚6:40左右,太原日落时间大概就是6:45左右,于是找了家叫晋南印象的饭店,点了过油肉、面疙瘩,边吃边等待夜色降临。

不得不说古县城的夜色还是挺美的,不过据我的观察,这座所谓的古县城,应该是现代新修建的仿古建筑群,里面能够算得上年代的建筑屈指可数。


从古县城出来返回酒店可谓一波三折,急急忙忙赶到公交车站,计划乘坐的直达公交车刚刚开走,不得不多等待了近30分钟,才乘坐上回酒店的公交,期间还换乘了一次,一直折腾到晚上10点多才返回酒店,不过酒店的基础设施还算令人满意,选择这家酒店,就是因为靠近火车站,因为明天一早就要乘坐7点多的火车前往五台山。


前往五台山的火车是几十年前的老绿皮火车,里面不仅没有空调,而且速度非常慢,从太原开到五台山足足有五个半小时,不过票价只有15.5元也是真心便宜。中午从五台山火车站出来后,门口就是开往五台山的大巴无缝衔接,票价25元。

我们是从五台山的北门进入的,过了北门继续开到集福寺下车后,已经下午2点多,在小饭店吃了迟到的午餐,然后从这里乘坐公交车前往中心寺庙区。五台山虽然门票需要135元,但好在里面的公交车都可以免费乘坐。


五台山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曾发愿:“只要你来五台山,我必会见你。 只是以什么样的样子来见你、不知道,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路边众生皆有可能、只要你来、我会迎你一千里、送你八百里。”

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象土砌的平台,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合称“五台”。

相传五台山原来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五台山共有124座寺庙,其中青庙(汉传佛教)99处,黄庙(藏传佛教)25处。来五台山第一个要朝拜的寺庙,一定是文殊菩萨的祖庭殊像寺,里面供奉着全五台山最高的文殊塑像,文殊代表大智,所以这里可以求智慧,求学业。多年来高考、中考、考研、考公务员学子们在殊像寺文殊菩萨前摆供许愿,供祈福吉祥牌位祈福、供智慧明灯祈求,更有实力者在寺内请师父们做吉祥普佛法会加持,往往会对学子产生不可思议的启智祈福效果!


殊像寺没有大雄宝殿,只有大文殊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修建的,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很多人都知道的五台山“荞面头文殊菩萨”的故事,指的就是殊像寺中的这尊塑像。相传当年塑文殊菩萨像时,绿毛狮子已塑完,文殊菩萨就差塑造头部了。工匠们却犯了难,菩萨的面容、神态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你说要塑成这样,他说要塑成那样,七嘴八舌,众说不一。做饭的伙夫正在伙房里和荞麦面,听见院里吵闹,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忙出来挤在人们中间打听。弄清吵闹的根由后,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弄的,你们再吵也无用!”一句话,说得大伙不张口了。伙夫返回房里,正准备做荞面食,突然,院内金光照耀,伙夫朝打开的窗口望去,原来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寻彩画匠描摹已经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笼屉里的荞面搬出来,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头部捏好了,文殊菩萨也在空中隐没了。匠人们来了以后,接着用泥仿塑,却总是不很理想,便把荞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把所塑的菩萨成为“荞面头菩萨”。


在文殊像的背后,供奉了一尊观音菩萨塑像。大多数寺庙里的观音历来都是脸朝南坐,而殊像寺的观音却面向北方,因此被称为“倒坐观音”。有趣的是在后门外的影壁墙上画了一幅伏虎罗汉图,其两旁的对联为:“问观音为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其意问的是大慈大悲法力无边的观音不愿回头普渡四方,恨的是凡夫俗子不肯抛却手中和心中的名利。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


在五台山的所有寺庙中,就属龙王殿最受游客欢迎,名气最大,而且香火最为旺盛。千百年来就是人们祈求学业、求事业财运、求子嗣、求姻缘、求身体健康必去的寺庙。


广仁寺,也叫十方堂,是具有浓烈的喇嘛教特色的寺庙。广仁寺系清代道光年间修建,原来是罗睺寺专门为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而修建的招待所。

所谓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面,这里泛指诚邀天下客。

这里的天王殿没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只是在墙上绘制了四大天王的画像,与大多数喇嘛庙情况相似,绘画很有藏传佛教特色。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

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之子名“罗睺罗”。他十五岁随佛出家当沙弥。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证了阿罗汉果,被称作“密行第一”,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曾在罗寺所在地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寺即是祀奉罗睺罗的寺庙。

罗睺寺第四重殿里的“开花现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内正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有时八瓣莲花会缓缓绽开,现出四方阿弥佛。其实,这是巧设机关人工操作的结果。这大莲花与下面的大圆盘用通柱连在一起,当僧人在圆盘下的暗室驱动木轮,通柱即会转动,莲花随之开启或闭合,遂出现“开花现佛”景观。


五台山的塔院寺,因为无与伦比的大白塔而闻名,可惜的是,因为维修,大白塔被脚手架罩得严严实实,看起来一点美感都没有。大白塔下四周环绕着一圈长廊,廊内有120多个转经筒,上面写满了经文,古时候很多人不识字,就通过手来转经,表示念过了经文,转经的方式要顺时针,据说绕塔的功德不可估量,因为佛塔是威力强大的圣境,到了有佛塔的地方一定要转绕,不要拍个照片就马上离开了。顺时针绕塔有3圈、7圈、21圈、108圈等,都能得菩萨加持,让一切不顺远离每个人。虽然没有拍照,但来五台山必做的顺时针绕塔三圈,我还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了。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第二年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安顿。同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这是五台山第一座寺庙。

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又名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

无量殿殿内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殿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显通寺中轴线上的千钵文殊殿。殿内正中佛坛上,有一尊造型非同一般的铜质镀金文殊像,系明代万历九年所塑。这尊文殊像共有五个脑袋,从下到上渐次缩小,但五副面孔虽有点不尽相同,却均是那么明眸生辉,面含聪慧,美而不俗。文殊菩萨坐于狮背上,从身体侧位伸出无数臂膀,每只臂膀上又生出无数只手,据说共有一千只。一只手上托一金钵,每一个金体中端坐着一尊释迦牟尼佛。于是千钵文殊又称“千臂千钵释迦文殊菩萨圣像”。最下面的两只手,一手摇着铜铃,一手挂着一柄金刚杆。铜铃与金刚杆均为法器,以此警示世人应迷途知返,遵法行事。这尊明代雕塑不仅在五台山堪称精品,就放诸全国也不多见。

为什么文殊像还可以这样来塑呢?佛教传说,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智慧第一,而文殊菩萨究竟有多大的智慧呢?这尊千钵文殊告诉人们,她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佛教讲,一只手握一个钵,代表一个僧人;一千只手握一千个钵,便代表一千个僧人。一千个经佛点化了的僧人的智慧集中到文殊菩萨一身之上,她的聪明智慧就无边无际,没有谁能与之伦比了。大千世界中,无论发生了怎样难办的事情,靠文殊菩萨的大智大慧都会迎刃而解。


山坡上的铜殿和铜殿前的五座铜塔,金光闪闪,吸引人进一步观看。

铜殿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六座殿宇。该殿是由明代显通寺著名僧人妙峰祖师从13个省(当时全国共有13个省级一样的机构)一万户人家化缘得到的十万斤青铜铸造成的。铜殿从里到外浑然一体,天衣无缝。铜殿内正中供有铜质文殊骑狮像,周围铜壁上铸满了铜质小佛像,共一万尊。我特意观看了内壁铜板之间的缝隙,均补焊过,几乎不留任何缝隙。

这座精美绝伦、价值连城的铜殿监制于荆州,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春运回五台山。因万历皇帝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五月兴工重修显通寺而没有安置,到万历三十七年显通寺竣工后,铜殿才被安置在这个地方。



菩萨顶,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灵鹫峰上,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菩萨顶前有108级台阶层层向上,气势宏伟,仿佛一架“天梯”,踏完108级石阶,既可以到达“人天相接处”的菩萨顶,也象征着把人生的108件烦恼踩在了脚下。


进入山门,就是天王殿,殿内彩塑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南方增长天王手中持剑,以“锋”谐音“风”;东方广目天王手持琵琶,以琵琶之意谐“调”;北方多闻天王手中撑伞,以伞之意谐“雨”,西方持国天王手中捉蛇,司“顺”,连起来便是“风调雨顺”。


参观完菩萨顶,准备离开前,突然大雨滂沱。虽然带了伞,但也只能护住头部不湿,没有犹豫,冲入雨中。菩萨顶的排水实在是搞笑,排水沟居然最终排向了供游客上下的台阶,造成所有的水全部顺着台阶而下,仿佛瀑布一般,没走几步,鞋子就成为了漏水的潜水艇,裤子大腿以下全湿。


等好不容易赶到游客服务中心时,已经傍晚6:30左右,准备换乘公交前往南门的石咀镇住宿,可是一打听,公交车已经没有了,身体潮湿寒冷,只能在中心旁边的农家客栈找了一间房,讨价还价到120元一晚。


第二天不急不忙睡到自然醒,在客栈吃完早饭后,乘坐公交车前往黛螺顶。

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虽然只有400米,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由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

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昨天登顶菩萨顶,爬了108级台阶,今天直接涨了10倍,据说踏完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

攀登大智路,几乎没有缓冲的地方,全程直上直下,在这里,可以看见许多磕长头的信徒,可以说是除西藏外,看见虔诚信徒最多的地方。


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

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顶的主殿,殿内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

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也叫“朝台”。略有不同的是,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目前需要一天的时间,每人350元包车前往,而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称为“小朝台”。

游客目前能够上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得益于清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钟情于黛螺顶的自然风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这样就省去了朝拜五个台顶的攀登之苦乃至风霜雨雪的阻挡。在乾隆四十六年( 1781) 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宫,让他办这件事。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一殿。从此以后,朝山信众到此寺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了许多的路程。


攀登黛螺顶,我没有选择乘坐上下的缆车,全程依靠双腿,待从黛螺顶下来,再次攀登梵仙山的时候,才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梵仙山是最近几年的网红,据说这里求姻缘很灵验,但上山的路没有像模像样的台阶,几乎全是碎石片垒的路,道路崎岖难行,是五台山所有寺庙中道路最难走的,视乎在考验着信徒的诚心。

梵仙寺供奉的梵仙其实就是狐仙,据传是千年狐狸修炼而成,因为忌讳说“狐”字,由此一般人称之为“胡仙”。据传狐仙非常灵验,尤其针对求姻缘和求偏财最为灵验。登顶之后,在寺庙的很多地方都悬挂着“有求必应”的牌匾和锦旗。

梵仙寺主殿呈二楼状,共有上下两层。下层为石拱结构,上层为木质结构。里面分别供奉着胡老太爷、胡老太奶,以及从胡大太爷、胡大太奶一直到胡六太爷的塑像。

狐大仙喜欢烧鸡和白酒,因此爬山的路两侧全部是卖这些物品的摊贩,不过目前寺庙不提倡带这些东西朝拜,原则上也不容许带入寺庙,但还是有许多善男信女带着烧鸡和白酒前来,摆上供台后会很快被撤下装入麻袋,估计不用多久又会回到摊贩处循环使用,所以一套烧鸡和白酒价格只需要20元人民币。

来到梵仙寺,姻缘是必须要求的,我自己已经年过半百,那就为女儿求一个吧!


人说,来五台山必须做完八件事情,才算没有白来一趟五台山。第一件事就是去黛螺顶“小朝台”,第二件事就是去五爷庙上柱香,第三件事就是去塔院寺绕大白塔三圈,第四件事就是去看显通寺的铜殿,第五件事就是去罗睺寺见“开花现佛”,第六件事就是上菩萨顶登108级台阶,第七件事就是登梵仙山求一次胡仙,第八件事就是去普化寺吃一顿斋饭。

普化寺的斋饭有两种,一种是相对高端一点的自助餐,38元一位,一种是在五观堂的普通斋饭,20元一位,我吃的是后面一种。

在五台山吃斋饭,吃的不是饭,是体验。在寺庙中用素斋无疑是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的机会,按照佛教的说法,吃斋是积功德的事;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这也是值得期待的一种体验。


僧人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相当于寺庙里的食堂。佛门规定学道者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五观堂里面是一排排的桌凳,每个人面前摆着两碗一筷,食物放在靠墙一侧的矮桌上,需要自己去选择,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主食有馒头、花卷、玉米、南瓜、油炸面包片等,素菜有杂烩、青菜豆腐汤、榨菜等,自己打完斋饭回到桌前只能埋头吃饭,不得说话,不得左顾右盼,更不可嬉笑吵闹。


说实话,饭菜口味一般,但我添了两次饭菜,吃得非常饱。吃完饭走到马路对面,就是长途汽车站,乘坐12:30的长途汽车返回了太原,用时大约3.5小时,票价82元。

抵达太原后,已经下午4点钟左右,立即乘车去了双塔公园。


太原双塔公园,是一处免费的大型城市公园,里面的永祚寺双塔,需要买30元的门票才能参观,是太原的标志景观。

我绕着公园几乎转了一圈,里面很大也很新,可以说鸟语花香,景色怡人,最后的双塔没有进去,过后想起来估计会后悔吧,但当时确实没有参观的欲望。


乘车来到今晚的住宿点和谐宾馆,这里离柳巷商业区非常近,放下行李休息一会后,就轻装去了食品街。

首先在铜锣湾吃了两串红柳烤串,然后边吃边逛到了食品街和钟楼街。


钟楼街是太原历史上著名的街市,这里两旁有许多有故事的历史建筑,如今已经是来太原必逛的地方。


看见街上唯一需要排队购买的弘祥蜂蜜大麻花,也凑热闹买了些,作为明天的早点。


次日一早,乘坐火车去了平遥。下火车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功课,准备乘坐公交车前往镇国寺,谁知道路边连一块公交站牌都没有,就在左顾右盼不知所措时来了辆摩托车,说是30元可以包来回,于是没有犹豫,跨上后座就走。

镇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北15千米的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万佛殿是镇国寺的主殿,万佛殿内的梁架上至今清晰地留有建殿时的题笔——“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大汉天会七年即北汉王刘钧天会七年(963年),由此可见镇国寺万佛殿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


镇国寺万佛殿内的11尊彩色塑像,均为五代时期的原作,目前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国仅有的绝版作品,在中国美术雕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价值珍贵。万佛殿里的11尊五代塑像饱含五代时期塑像的风韵。主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释佛丰满庄严;迦叶、阿难,一老一少,身披袈裟;四菩萨面相丰腴,躯体柔丽,呈现着盛唐时期特有的s曲线,饱满而优美;二天王强健而威猛;供养童子稚气而天真。侍立两旁的菩萨微微隆起的腹部和浑圆的胳膊充分展示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每尊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之所以叫做万佛殿,是因为大殿墙壁上绘制了许多佛像,而在进门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的图案最有特色,一幅为普贤菩萨的化身,一幅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万佛殿内的观音像被塑造成面容秀丽、姿态优雅的完美女性。该雕塑是明代塑造的,面向北方倒坐表明了观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


镇国寺后院中轴线上是三佛楼,两厢分别是观音殿和地藏殿。地藏殿内彩塑包括有地藏菩萨、闵长老和道明和尚、十殿阎罗、判官、小鬼。


观音殿内的塑像比较新,应该是近年刚刚塑造的,所以围栏没有围得那么死,可以靠近拍摄。

里面的十八罗汉塑造的比较有特色。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坐鹿罗汉,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

有一日,他骑鹿来到皇宫,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想开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

随他出家做和尚。

欢喜罗汉,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举钵罗汉,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托塔罗汉,佛教中的塔,是载佛骨的东西,于是也成为佛的象征。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静坐罗汉,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后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

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过江罗汉,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

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骑象罗汉,这位罗汉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笑狮罗汉,原是一名猎人,因为学佛,所以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开心罗汉,他是中天竺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

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


探手罗汉,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于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沉思罗汉,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沉思罗汉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趋凡脱俗。


挖耳罗汉,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


布袋罗汉,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


芭蕉罗汉,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芭蕉树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他出家后修成罗汉果,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

长眉罗汉,相传他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于修成正果。


看门罗汉,相传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这锡杖在人家门上摇动,有缘的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舍。

降龙罗汉,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


伏虎罗汉,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


幸亏选择乘坐摩托车,这里又偏又远,虽然有公交车,但车次非常少,尝到甜头后,和师傅商量,再加30元,带我到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双林寺的名称来自于“双林入灭”。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时,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双林寺以彩塑闻名,寺内彩塑达2000多尊。


才进入双林寺大门,心头就一凉,只见天王殿及千佛殿被维修的脚手架包围得严严实实,四周也围了挡板,看来这里的彩塑杰出代表号称“全国韦驮之冠”的韦驮像以及最美的自在观音像是无缘相见了。

释迦殿内,释迦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菩萨。东尊文殊菩萨手持经卷,西尊普贤菩萨手持莲花,俱戴簪花冠,发后系带,两肩披天衣,飘带沿肩挂臂而下,造型简练而具亲切感,显示明代塑像趋向人性化的风格。


一叶观音位于释迦殿释迦牟尼像的影壁之后,观音上身微裸,身姿秀美,侧身单腿盘坐于一片莲花瓣之上,具有温文的女性风度。她不在乎波涛起伏,泰然自若,目空一切,是观光者眼中圣洁的化身。


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庑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檐歇山顶,梁架结构、斗拱、门窗装饰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大雄宝殿即是正殿,大殿中有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

精彩的是两侧的两尊胁侍菩萨,色彩明艳,造型生动。


菩萨殿在中院西侧,主像为二十六臂观世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富于变化。菩萨虽多手多臂,但并不使人感到不自然,相反形象的端丽娴雅、雍容大度,却慈祥感人。


罗汉殿中尊观世音菩萨安处于十六尊者中,气定神凝,相好庄严,与十六尊者的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阎王殿位于双林寺一进山门内左侧,正对罗汉殿。殿内置六判官、十殿阎罗以及地藏王菩萨一塑,均为明代制作,工艺精湛,形神兼具,是双林寺内明代塑像中的珍品。


后殿佛母殿为后代补修,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有五尊女像及侍者为清代重妆。


从双林寺出来后,已经中午12点多,师傅把我带到平遥古城北门外的四六面馆,在这里吃了莜面栲栳栳等平遥特色。吃完饭往北门走的过程中,看见鸿泰瑞客栈的招牌,于是进去要了个单人间,在里面休息了一会儿,就轻装去了平遥古城。


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古城本身是免费参观的,但里面的一些小景点通票要120元,我没有购买,对这些人满为患的参观点不太感冒。


漫无目的地在各条大街转了个遍,发现古城最繁荣的行业是古装租赁,走到每一个地方都能够看见搔首弄姿的人们在那里拼命凹造型或者拍摄短视频。


逛累了就返回客栈,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在客栈旁边的邱师羊肉串店点了烧烤并喝了一瓶啤酒。

晚上出去逛平遥古城夜景,发现城门楼全部没有亮灯,有点不可置信,询问当地人晚上几点钟亮灯,也说不会亮灯,走在白天已经走过的街道上,来到中心的牌楼处,看看确实没有什么夜景可赏,于是返回客栈。


次日早晨,乘坐火车返回了太原。然后转乘公交,去了蒙山大佛景区。

去蒙山大佛公交车不是太多,需要掐好点才能无缝换乘,去时比较顺利,几乎没怎么等待就换乘上了去景区的公交。在景区大门口买了两个鸡蛋灌饼,一路边走边吃往山上爬。

蒙山大佛,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

蒙山大佛比乐山大佛早162年,是世界第二高度大佛,仅比四川乐山大佛略低8米,比已经被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蒙山大佛从元末神秘消失到再度被发现,其间经历了600余年。现在的蒙山大佛佛头是上世纪80年代大佛被重新发现后修复的。


一路沿着右侧山路往上爬,景色不错,泉水潺潺,树影婆娑,经过的这处新修的石桥,号称御驾桥,据说当年的武则天等皇帝登山拜佛时曾经从此桥经过。


等终于气喘吁吁地来到蒙山大佛脚下,近距离观看大佛慈祥的面容,才能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仔细观看佛身,已经被风化的不成样子,几乎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如果没有这颗后加的佛头,大佛景观就会大打折扣。虽然佛头是后加的,但和佛身几乎没有违和感,不得不佩服修复者的良苦用心,现场观看的结果,还是非常壮观的。


从大佛处下来后,又去了开化寺参观。里面的铁佛殿始建于隋末唐初,后因战乱被毁。如今的铁佛殿是2009年参照唐代皇家庙宇的建筑风格在原址上修复的。整体感觉质朴雄厚,与殿内的唐代铁佛风格协调一致。大殿正中莲花须弥宝座上高坐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与旁边的迦叶及阿南立像已经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开化寺连理塔,始建于宋代淳化元年即公元990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两塔南北并立,南塔额为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额为定光佛舍利塔。


从开化寺出来后,一路紧赶慢赶,准备搭乘1:30的公交车离开的,但到了车站才发现,站牌上的公交车时刻表和实际发车时间有出入,正好一名拉客的司机说13元可以把我送到想去的太原古县城,于是上车走人。

太原古县城上次来因为太晚,拍摄电影《满江红》的地方已经关门,这次特意留出时间来拜访。

电影《满江红》是春节档最火的影片。来到剧中人物反复行走的深宅窄巷,顿时有种穿越的恍惚,走着走着,耳畔仿佛充满了电影里的配乐,脚步也不由自主配合起了电影里面的节奏,如果再能够租赁上电影里的服装和道具,立马会将氛围感拉满。


徜徉其中,游客们可以轻松地寻找到电影中的同款场景。“秦桧”房中的幔帘是片中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记忆点,可惜装着“黑鸦”的鸟笼只留下一地鸡毛。


里面房间里张大背诵默写了一墙的“密信全文”也都得以情景再现。近距离地走进这里,或许会让人有种走入剧中的错觉。


从古县城回来后,首先去酒店放下行李,这次订的还是上次住过的彼邻酒店,只是换了一个房型,房间更加温馨。


今天的游览目标是太原夜色。从酒店出来后,步行去了不远处的五一广场。周边的天一宫酒店和首义门灯光效果不错,看起来富丽堂皇。

接下来去的山西饭店才是太原夜色的天花板,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在灯光的衬托下金碧辉煌。


汾河的夜景也是不得不看的景点,从迎泽公园走过去,用时不是太多。

从汾河返回时,已经走得筋疲力尽,扫了辆共享单车,骑回了酒店。


次日一早,去了迎泽公园游玩。迎泽公园在太原的地位,相当于玄武湖在南京的地位,是太原解放后建成的第一座城市公园。


整个公园围绕迎泽湖布局,周围及湖心点缀精品古建筑,游客漫步其中赏亭台楼阁、小桥长廊,感受庭院深深的闲趣。

在公园徜徉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出来去了晋商博物院。


晋商博物院,原来曾经是阎锡山的督军府旧址,后来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2017年9月,山西省政府搬迁,后来改建为“晋商博物院”。

晋商博物院集收藏、展览、议事、接待、外联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展示内容以晋商历史以及晋商创造的商业文化为主。

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义方彝,“义方彝”与山西青铜博物馆的“义方尊”一样,均为西周早期青铜器,从同一墓坑被盗,两件珍贵青铜器上有相同的铭文,均为“隹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赐义贝三十朋,用作父乙宝尊彝”。“义方彝”器身为长方体,身部微鼓,颈部和圈足饰夔纹。主体纹饰为带双层卷角的兽面纹;器盖为四阿形,四面主体纹饰均为大兽面纹。器身和器盖的四隅及正中,均带有长钩状扉棱。器盖及器底的铭文基本相同,器底的铭文比器盖铭文多出族氏铭文“丙”。这个叫做乙的人可以说是古今晋商第一人,他投资武王伐纣,事成之后受到武王赏赐。


汉代的古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现在终于看见玳瑁原物了,就是一种稀有的海龟而已。因为玳瑁非常难得,用它来制作的用具自然就弥足珍贵了。


彩绘龙盘,彩绘龙盘出土于陶寺遗址的早期王级大墓。彩绘龙盘上可以看到整条龙呈盘曲状,口中衔一树枝状物品,彩绘龙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是中国迄今科学发掘所见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且与后世一脉相承的最早的龙形象,它与夏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极为相似,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也有学者称它为“中华第一龙”,是罕见的文物珍品。


博物院里面文物不少,布置的也非常新颖,许多文物可以零距离接触,特别是编钟,游客还可以上手敲打。


博物院里面的建筑非常精致大气,每一栋都各具特色,体现了山西的精髓。


从博物院出来后,返回酒店退房,然后前往山西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靠近山西博物院,原本不在自己的参观计划中,因为离晚上的火车还有一大段时间,于是决定过来参观一下。


既然是地质博物馆,里面肯定少不了各种精美的矿石。各种五颜六色的珍贵矿石看得人眼花缭乱。

斜绿泥石

祖母绿

萤石

方解石

作为地质博物馆,里面的各种动物化石和恐龙肯定也是少不了的。


晚上的太原食品街和钟楼街逛过了,白天还没有逛过,于是再次来到食品街。

首先吃了长沙臭豆腐,味道回味无穷。临走前,又吃了一碗鸡汤面。


钟楼街可以说万国建筑博物馆,许多建筑退却了夜晚灯光的加持,才能更加凸显建筑原本的特色。


因为看见迎泽公园的古建筑非常多,夜晚灯光也一定很美,于是从钟楼街出来后,又再次来到公园,等待夜晚灯光的开启。

傍晚6:50左右,公园灯光点亮了,这时候天空还没有完全暗下来,但因为要赶火车,也来不及继续等待下去了,急急忙忙拍摄了一圈,傍晚7:20就离开了公园,扫了辆共享单车去了火车站,然后乘坐火车卧铺返回了南京。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太原1841
六天五夜,带你玩转不一样的山西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太原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太原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太原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太原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山西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