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8

山西自由行(上篇)太原、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

编辑
天数:30 天 时间:10 月 人均:7000 元 和谁:夫妻
一、写在前面的话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它东依太行山,西依吕梁山,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五千年的历史看山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表里山河是山西 。。。那么,我们就把自己融入山西一个月,好好品味一下晋善晋美的山西吧。2024年10月16日我们从广东珠海直飞太原,行走路线如下:

1、太原3天:晋祠、山西博物院、山西督军府旧址、柳巷、钟楼街、早市、双塔寺

2、 忻州古城1天

3、忻州市五台山3天:南山寺、广仁寺、罗睺寺、显通寺、五爷庙、黛螺顶、菩萨顶、殊像寺、普化禅寺、龙泉寺、 明月 池、镇海寺

4、大同浑源县2天:恒山、悬空寺、永安寺、圆觉寺

5、朔州市应县1天:应县木塔、净土寺

6、大同市区3天:大同古城、大同博物馆、华严寺、纯阳宫、清真大寺、四牌楼、鼓楼、云冈石窟、善化寺、九龙 壁、代皇府、关帝庙、文庙

7、忻州市代县1天:雁门关、代州古城、阿育王塔、钟楼、边靖楼、代州文庙、

8、晋中市平遥古城3天:双林寺、镇国寺、北城门、二郎庙、马家大院、平遥古城民居博物馆、汇武林、日昇昌 记、协同庆 ——中国钱庄博物馆、平遥县署、城隍庙、文庙

9、晋中市灵石县2天:绵山、张壁古堡、王家大院、文昌宫

10、临汾3天:洪洞县洪洞大槐树、广胜寺;   霍州市霍州署;  隰县小西天;   吉县壶口瀑布;   乡宁县云丘山

11 、运城市3天: 万荣县 后土寺、东岳庙;     永济市 普救寺、鹳雀楼;      芮城 寿圣寺 、城隍庙 、永乐宫 、 解州关帝庙;    运城盐湖、中条山;   

12、晋城市1天:阳城县海汇寺、皇城相府       泽州玉皇庙;     

13、运城市3天: 运城盐湖、中条山;     晋城市阳城县海汇寺、皇城相府 ;       闻喜县裴柏村;                          新绛县龙兴寺、天主教堂

14、临汾市区1天:华门、尧庙、大云寺、鼓楼

二、太原篇

太原是我们山西之旅的首站,20241016下午15.40从太原机场出来乘坐G4公交到南中环地铁站乘地铁到府西街,在地铁站口附近入住锦江之星酒店。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离到地铁站口近、离食品街、柳巷也很近,方便出行、方便觅食。我们在太原游览了3天。

(1)晋祠

20241017,中雨,17°/12°,早上8点我们通过地铁和打的相结合来到了晋祠等待8.30开门,开门之后直奔文昌宫领取网红游戏——黑神话悟空的通关文牒,从这一刻起,我们正式开启了一路盖章、打卡“跟着悟空游山西”的旅程了!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 公里的晋源区晋祠镇悬翁山下,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晋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曾大兴土木扩建晋祠。此后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在晋祠维修增建,集儒、释、道于一统,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祠内琼楼玉宇,风景如画,国宝荟萃,其中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堪称三大古建国宝;齐槐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并称为"晋祠三绝"晋祠三匾包括水镜台、对越和难老。这三块匾额分别是清代乾隆翰林、书法家杨二酉,以及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等人所题,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免票80元,60岁以上免门票)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木构建筑的代表。殿内的宋代彩塑侍女像尤其著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和献殿之间,是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建于北宋,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这种十字形桥在中国现存古桥梁中是独一无二的。(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献殿是专门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建于金代(1168),其建筑风格简单轻巧,坚固耐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晋祠三绝:齐槐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

周柏是西周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这棵树位于晋祠圣母殿的北边。在山西太原的当地人看来,这棵古老的柏树就是一种长生不老的象征。晋祠三绝之一。
齐槐周柏
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之一,以其终年不息的水流和恒定的水温著称。它是晋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殿内有主像一尊,四周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侍从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被称之为晋祠三绝之一。

晋祠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

水镜台是晋祠三匾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其名称来源于台前的水池,仿佛一面镜子,故名水镜台。

水镜台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

水镜台
对越是晋祠三匾之一,位于圣母殿外,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 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是对晋祠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概括。
难老是晋祠三匾之一,位于难老泉八角攒尖顶下面,“难老”匾由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先生题写,被誉为“神奇之笔”,表达了人们对难老泉永恒生命的赞美。

晋祠镇馆之宝:唐碑

唐碑的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27厘米。碑额左右各雕花首一对,齐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额首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属罕见的龙头飞白隶书。碑阴列长孙无忌、萧瑀、李勣、张亮、李道宗、杨师道、马周等七位跟随李世民东征的初唐功臣的亲笔签名和官衔。

唐碑:《晋祠之铭并序》碑是李世民为报唐叔虞神恩而作,它是李世民留世的唯一的一通行书碑,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它代表了李世民晚年的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巨碣。 被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又一通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

唐碑刻于唐贞观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 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一块行书碑,也是目前唯一传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法真迹碑刻,素有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之称。

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另外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塑。
金人台: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
真趣亭:建于民国五年(1916)。时任山西第十二混成旅旅长黄国梁游览晋祠,觉饶有真趣,故建亭于此,作为难老泉临流揽胜之处。登临亭中,凭栏听泉,尽显晋祠之清幽雅致。
古银杏树,位于王琼祠前有银杏两株,南雄北雌,树龄500余年。
晋祠胜景塑像之一
舍利生生塔: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创建,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8米八角七级,每级四门,每层提额皆为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杨二酉所书。塔顶饰有琉璃龙八条。每当红日西斜,漫天云锦,晚霞映照,古塔生辉。“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
(2)山西博物院

“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山西文物的精华,主馆共有四层,一层大厅设有总服务台,第二、三层设有历史专题展,第四层设有艺术专题展。据2020年7月山西博物院官网显示,山西博物院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从远古时期古人类的遗迹直到明清的晋商五百年盛衰,通过众多的文物珍品,展示了山西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的精彩之处。山西博物院的三件国宝分别是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侯马盟书和木板漆画。山西省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包括1、龙形觥,2、晋侯鸟尊,3、兽形觥,4、铜牺立人擎盘,5、刖人守囿车,6、庙底沟彩陶罐,7、侯马盟书,8、六璜联珠串饰,9、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10、虞弘墓石椁。(需要提前预约,不需购买门票,刷身份证进入)

龙形觥 :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晋侯鸟尊: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兽形觥: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铜牺立人擎盘: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庙底沟彩陶罐 :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5800——5300年)
六璜联珠串饰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
鸮卣(xiao you):商(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
山西自然博物馆

山西自然博物馆在山西博物院旁边,顺便在广场打了个卡。(需要购买门票)

山西自然博物馆
(3)山西督军府旧址

山西督军府旧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 史书记载该旧址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曾为潘美帅府,历代山西巡抚的衙门均设在此。民国五年(1916年),各省军务长官改称为督军,阎锡山任督军,因此称督军府。山西督军府旧址占地面积35110平方米,主要由门楼、前院楼房、渊谊堂、小自省堂、梅山和玉堂春组成,是中国保存下来较完整的督军府旧址之一。内存有清、民国年间石碑5通、碣1方。山西督军府旧址一直是山西政治中心,2017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搬迁,太原市组织实施综合整治配套工程,官方拆除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6处现代建筑,修缮南大门、渊谊堂、自省堂等历史建筑11处,依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修建仿古建筑6处。建设晋商博物院。 2019年10月16日,山西督军府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门票)

渊谊堂

渊谊堂位于督军府前院正中北侧,原为清代巡抚衙门的大堂,民国时期都督府改建为砖木混合结构建筑。石砌台基,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前设卷棚式抱厦三间。主体建筑外观为二层,内部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顶部为大木结构组合成的屋顶。大堂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镌有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石匾。门前辟面阔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檐周设有龙形雕花,柱头为五踩斗,绿琉璃瓦饰。后檐中三间辟圆拱形门窗,石质门窗框,二层上建有虚廊。 

西花园
西花园一角
晋商博物院
晋商博物院展品
晋商博物院展品
小自省堂

小自省堂,时称礼堂,又称梅山会议厅,位于督军府旧址后院北侧,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自省堂”三字由徐世昌题写 (《中国考古集成》记载小自省堂的“自省堂”三字是康有为题写 )。小自省堂建筑风格为西式结构、中式装饰,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物。建筑建于石质基础上,面宽9间,进深8间,平面呈“工”字形布置,前后檐7间均为上下两层檐廊,侧面入口布置有西洋式倚门、尖拱窗。两山墙上下设有对称的狭长的窗户。屋顶为传统的卷棚歇山式,四角各建一座单层四角攒尖式角楼,琉璃瓦顶。厅内部四周建有二层木构围廊,厅堂内具有宽阔的空间。 

梅山会议厅
进山楼(钟楼)

进山楼(钟楼)位于山西督军府旧址院西北隅梅山,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进山楼为欧洲哥特式建筑,砖石结构,基座3层,楼体5层。民国九年(1920年)6月阎锡山在进山楼举行过“进山会议”,创办了“进山学校”。 在解放太原时被毁,1952年在原地重建钟楼,仿哥特式尖塔,钟楼顶部有五角星,每到整点报时,响彻全城,是太原的重要地标。

进山楼(钟楼)
(4)唱经楼

唱经楼坐落于太原市中心的鼓楼街中段,是明清时期科举文化遗存中为数不多的一处宣唱金榜之所,亦是太原市“科举文化博物馆”。一个巴掌大的小景点,游人甚少,但是其来头不小: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唱经楼是明朝以来科举考试宣唱考生客次的地方。现存建筑以唱经楼为主,由正殿、春秋楼、通廊相结合,平面布局呈"工"字形。唱经楼坐北朝南,为明代所建,由长廊与大堂相连,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顶,殿顶孔雀蓝琉璃剪边,一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南向明间设卷棚抱厦;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重檐设平座,檐下施双翘五踩斗栱。春秋阁为二层建筑,一层为三间窑洞式,二层为木结构前插廊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虽经清代重建,主体风格仍保留明代特色。(免门票)

唱经楼
唱经楼
唱经楼
唱经楼
唱经楼
(5)双塔寺

双塔寺位于太原南郊,是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太原市市徽上的主题图案。双塔寺原名永祚寺,因寺内筑双塔,故改名为双塔寺。双塔系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由晋穆王朱敏淳特邀护国禅师、五台山高僧妙峰法师扩建而成。寺庙依山而建,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坐南朝北,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寺内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皆系无量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建筑为元、明、清代混合结构,比较完整 。三圣祠,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深9.7米。处在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被认为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是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双塔位于双塔寺最高之处,均在寺之东南,寺内的文峰塔先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舍利塔后建,名宣文塔。两座塔形制相似,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54.7米,密檐式。两座砖塔一空一实,两塔相距17米,东塔内空可攀登而上,西塔内实,为仿楼阁式仿木结构,共分五层,上层塑像1尊。(门票:30元,60岁以上免票)

宣文塔

宣文塔(舍利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比文峰塔修建时间晚,塔内藏有佛舍利子,位于塔院北端,舍利塔有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由晋穆王朱敏淳特邀护国禅师、五台山高僧妙峰法师扩建而成。宣文塔高54.78米,13层。平面八角形,塔刹为铜铁制宝瓶顶,为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宣文塔塔身轮廓呈流线形,七层以上有明显收分,同时有琉璃剪边做装饰,雄伟壮丽。塔底层开辟塔门,塔内有阶梯,可盘旋而上。

宣文塔(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分别位于东南和西北方向。从东门进则可上塔,层层拾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一览太原风光;若从西门而入,仅走数步就可进入舍利塔的底层。在这里欣赏明代空心砖塔,塔心空劵形成的层层有塔室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一观舍利塔的内部结构,这也是在文峰塔之中看不到的风景。

登宣文塔,塔内有阶梯,可盘旋而上。
文峰塔

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是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为补辅太原“文运”补足而建造的风水塔。文峰塔高54.76米,13层,平面八角,为典型发的楼阁式空心砖塔。文峰塔塔身轮廓呈直线形,没有明显收分,塔身用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工艺精湛,古朴雅素。

登上宣文塔,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

不同角度仰望双塔寺
不同角度仰望双塔寺
三圣祠

三圣祠,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深9.7米。处在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被认为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是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祠前的花园是明代牡丹——紫霞仙,是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迄今为止存留的全国唯一的明代牡丹。虽是历经沧桑,仍苍劲旺盛。据说,每年春夏交接之际,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紫霞仙率先绽放、噴芳吐艳,花径如盘,瓣大肥硕,紫中透红,红里发紫,香气浓郁、独领风骚。

处于三圣祠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被认为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
宣文塔
不同角度看到的双塔寺
不同角度看到的双塔寺
1949年解放太原战役中,解放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攻克了双塔寺附近的阎锡山守军,打开了解放太原的门户。1954年为了纪念解放太原烈士在双塔寺南侧修建这双塔烈士陵园。
不同角度看到的双塔寺
不同角度看到的双塔寺
不同角度看到的双塔寺
(6)太原购物、觅食好去处:柳巷、食品街

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是个购物的街区,是太原的"王府井"、"铜锣湾"式的商业步行街,也是太原市一条历史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拥有中国四大夜市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距离柳巷不远还藏着一条遍布美食的食品街。食品街位于市中心钟楼世纪广场附近,北起府东街,南至钟楼街,宽10米,全长552米。北部为特色风味区,中部时尚酒吧西餐区,南部山西特色风味区,餐饮各具特色。主路采用青石板、便道采用厚青砖席纹铺地、谭石收边的手法,建筑立面全部恢复明清古建设筑风格,木门窗、青砖墙、石板路。山西饮食文化特色的铜雕塑配上仿古的城市家具使整个街景浑然一体,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风格使整条街道彰显文化气息。

柳巷
柳巷
柳巷
柳巷
柳巷
柳巷
柳巷
柳巷
食品街
食品街
食品街
食品街
食品街
食品街
食品街
体育路早市一角

10月19日早晨,我们起了个大早来到体育路的市民早市体验了一把太原人的日常,这个早市六点开始9点结束。瓜果蔬菜、鱼类肉类一应俱全,物价便宜,这里还有热气腾腾的早点供应,花了13元竟然吃饱吃好了两个人!

玉露香梨

在这个早市,我认识并品尝了玉露香梨,卖梨的小伙见我们是旅游人士,向我们推荐了这款当地特产,他告诉我们,山西隰县产的玉露香梨最好吃,他卖的这个梨不是隰县产的,叫我们到了隰县必须要品尝。太实诚的小伙了,他感动我们了,必须要帮衬帮衬!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吃过最好吃的梨,它肉质细腻、饱水多汁、清甜爽脆、且梨心很小且甜,感恩小伙的分享。于是乎,隰县玉露香梨在我的脑海里深深扎根了,开始期待隰县的行程了。

体育路早市一角
体育路早市一角
三、忻州古城

我们出发前原计划是10月16日飞至太原第二天早上就前往五台山的,从晋北玩到太原再游览太原南部的其他景点,可天气预报显示,五台山连续几天都有雨,天气不稳定,所以,我们就只好先游览太原,然后到忻州古城,再到五台山了。

20241019下午坐15.26的火车离开太原前往忻州古城。

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兴寺街。 忻州古称九原县、秀容县,故忻州古城又称“秀容古城”。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 2017年,忻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古城保护改造项目。忻州古城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中国杂粮之都、东方佛教之都、晋北温泉之都为支撑,打造集文化展示、商业休闲、民俗娱乐、手工创意、民宿体验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复现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画卷。开街以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忻州古城先后于2019—2022获得很多荣誉,2020年通过了国家AAAA级景区的评定,同时还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小镇奖” 。忻州古城最吸引我的是: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们给人以和睦友善、安逸祥和、宁静休闲的美好感觉。这里的物价相对较低,资本介入不深,有一种来了就是忻州古城人的感觉。

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经过历代修缮,忻州古城建筑规范,规制完整。古城东西南北,四门齐备。 四面城墙,四座城门,各有瓮城,瓮城各有门,形成“四面城墙八座门”的格局。城墙高大雄伟, 44座马面拱卫,城墙上的城门楼二层三檐,歇山顶式门楼多、雄伟。砖、土、瓦、木、石的组合应用,完成与完善了作为军事设施的城墙。 (免门票)

忻州古城夜景
忻州古城夜景
忻州古城夜景
忻州古城夜景
忻州古城的早晨(20241020),阴天、偶有小雨。
元气早餐
南城门外的天主教堂
忻州古城南城门楼

忻州古城南城门楼:原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596—1598),在1972年至2006年间历经损毁与修复,因城南为明代四乡建制时的“集贤乡”,遂称南城门为“景贤门”。城门为拱券顶式门洞,门额刻书“景贤门”。城门上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南门匾额上书”、“三关总要”寓意忻州古城为长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的掌控之地;北面匾额上书“诚鼎春秋”,寓意忻州有“春秋大义、诚信如鼎”之品节。

忻州古城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忻州古称九原县、秀容县,故忻州古城又称“秀容古城”。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因繁荣富庶而得“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赞,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更具“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名, 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

忻州古城
忻州古城进士坊
忻州古城美食多
忻州古城人们生活红红火火。
忻州古城小吃
忻州古城
忻州古城
忻州古城秀容书院一角:“校舍峥嵘,雄健九龙岗,规模好堂皇。舟山远列作屏障,马水环萦翠带长。山明水秀,人辈出扶家邦……”这首清代秀容书院校歌,至今为忻州市第一中学校承继。
忻州古城秀容书院

忻州古城内的秀容书院,是忻州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其时,此地置秀容县,遂以此名。作为一座保存相对完好、至今仍具教育功能的书院,秀容书院是清代教育文化的一个缩影。

忻州古城秀容书院
忻州古城一角
忻州古城极富年代感的供销社。
忻州古城泰山庙巷——一条白天黑夜都挤满食客的美食街。
忻州古城消费:物美价廉,两个人的午餐,仅花了51元。
忻州古城明月楼

忻州古城有一座建筑叫明月楼,也叫凌云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毁于1954年,复建于2019年,为两层三重檐歇山顶木楼,匾额上书明月楼,面阔五间,占地269平方米,通高22米!相传闯王李自成北上路过忻州,在凌云楼看过戏,当晚住宿在贡院的至公堂。也就是今天古城内七中的后院!还有一个传说,明月楼是由康熙赐名的!

忻州古城明月楼
忻州古城一角
忻州古城一角(醋是山西的特产)

遗山祠:创建于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2010年重建,是为纪念“金元文宗”元好问先生而建。现存建筑为清式风格,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20平方米。正殿坐西向东,面开三间,单檐硬山顶,这里既是纪念遗山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遗山文物的主陈列室。祠堂有南北配房等大小房屋29间、牌楼2座、石碑10通、砖石木雕百余处。2007年6月,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山祠正殿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忻州古称九原县、秀容县,故忻州古城又称“秀容古城”。
忻州客运站(中午开始下雨)

据天气预报,10月21日五台山是晴天,于是10月20日下午我们来到忻州客运站坐大巴去五台山,可因当时五台山正在下雪,大巴车停止运行。我们只好以每人100元的价格四人拼车去五台山。下午5点顺利入住五台山台怀镇鸿苑宾馆。

四、五台山篇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又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又称“五台山”。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汉僧所住)和黄庙(蒙藏喇嘛所住)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其最鼎盛时期为唐代,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现存寺院共47处。主要寺院有: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黛螺顶等。

我们是10月20日下午到达五台山的,在五台山游玩了三天,23日下午才离开。初到五台山遇到了下雪天,可把我们这两个小老广乐坏了,皑皑的白雪映衬着古朴的台怀镇,银装素裹,于是,第二天早早起床,徒步2.1公里,一边赏雪景,一边上南山寺,抓紧时间拍雪景。可惜第二天太阳出来就把雪融化了,我们还没有玩够呀!

五台山门票:全价票135元/人,60岁以上免票,景区内交通车车次很密集,免费乘坐,出行非常便利。在三天的时间里,我们游览了南山寺、广仁寺、罗睺寺、显通寺、五爷庙、黛螺顶、菩萨顶、广宗寺、殊像寺、普化禅寺、龙泉寺、明月池、镇海寺。

台怀镇傍晚的雪景
台怀镇傍晚的雪景
台怀镇傍晚的雪景
第二天早晨徒步去南山寺随拍
第二天早晨徒步去南山寺随拍
第二天早晨徒步去南山寺随拍
第二天早晨徒步去南山寺随拍
第二天早晨徒步去南山寺随拍
第二天早晨徒步去南山寺随拍
第二天早晨徒步去南山寺随拍
(1)南山寺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很大,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

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是元成宗为其母徽仁裕圣皇太后敇建的寺院,总规划者是元代泥泊尔著名建筑师及造像大师阿尼哥。为建此寺,裕圣皇太后曾两次亲临五台山。又据寺内遗存碑刻,此寺在南北朝时已经存在。元、明、清历代对此寺进行修缮。清光绪元年,普济禅师于五台山出家,将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合并为南山寺,再次进行大规模兴修,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如今的规模。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是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特色的古刹。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门票)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因前门围蔽施工,我们只能顺着公路上山,徒步上山还是有点累的。
由于前门围蔽施工,我们只能从后门进入南山寺。
极乐寺大雄宝殿:是南山寺的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大殿佛坛正中,塑“世尊拈花”像;佛两侧,塑阿难、迦叶十二弟子像;佛坛扇面墙上端两侧,各塑飞天供养菩萨一身。大殿两山及后檐墙内璧前方置像龛,内塑十八罗汉像。大殿内壁绘佛传故事壁画。殿内悬挂“真如自在”牌匾为慈禧太后亲书。
极乐寺大雄宝殿内悬挂“真如自在”牌匾为慈禧太后亲书。
极乐寺
极乐寺
极乐寺
砖雕
走出南山寺主殿的大雄殿的四合院,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
南山寺最高层是佑国寺,佑国寺内又有三层。
佑国寺

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佑国寺的石雕
佑国寺的石雕
佑国寺的石雕
佑国寺的石雕
佑国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为佑国寺的主体建筑,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院内共有451幅现代浮雕作品,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唐僧西天取经传说及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造型生动,构图精妙。
(2)广仁寺、罗睺寺

广仁寺亦名十方堂,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原为罗睺寺下院,清光绪年间独立为寺,名广仁寺。这是一座兼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喇嘛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119.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班禅行宫、观音阁。左右配楼严整齐备,营造精巧。寺内佛像均为铜质,镀以赤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免门票)

广仁寺亦名十方堂,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原为罗睺寺下院,清光绪年间独立为寺,名广仁寺。
广仁寺
广仁寺
广仁寺

罗睺寺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清康熙年间改为黄庙,即喇嘛庙,宇有六院,占地12725平方公尺,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禅房、配殿、廊房地产118间。寺的后殿有一个著名的"开花见佛"活动机关装置,那是用寺院内的一棵"圣树"做成的,成为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点。山门前有一雄一雌唐代石狮,硕大雄浑,威武壮猛。台怀中心区诸寺多雕有石狮,而唐代的遗作惟有此一处。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也比较特殊:风(持剑者)、调 (抱瑟琶者)、雨(持伞者)、顺(握蛇者)。文殊殿,内供文殊菩萨,不同于一般青庙,这里的文殊菩萨面部为乳白色,而非贴金黄色,肩膀两边伸出了肩花,花上还放置了经书和智慧剑,文殊坐骑是卧在莲花上,而不是站立砖台。这些都体现了黄教文殊造像的特点。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门票)

罗睺寺山门前有一雄一雌唐代石狮,硕大雄浑,威武壮猛。台怀中心区诸寺多雕有石狮,而唐代的遗作惟有此一处。
罗睺寺
罗睺寺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比较特殊:风(持剑者)、调 (抱瑟琶者)、雨(持伞者)、顺(握蛇者)。
罗睺寺文殊殿,内供文殊菩萨,不同于一般青庙,这里的文殊菩萨面部为乳白色,而非贴金黄色,肩膀两边伸出了肩花,花上还放置了经书和智慧剑,文殊坐骑是卧在莲花上,而不是站立砖台。体现了黄教文殊造像的特点。该殿面阔三间,四出廊,单檐歇山顶,为明代木构建筑遗存。
罗睺寺
罗睺寺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人间婆娑世界)、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合称"三世佛"。三世佛前及东西山墙内壁下方塑“八大菩萨”像;佛坛前。塑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珠杰组成的“师徒三尊“像。此殿所置释迦、弥陀、药师三尊主像,塑绘精致。神情庄重,是五台山地区明代造像重要遗存。
大雄宝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书“意蕊心香”“慧灯净照”匾额两块。
罗睺寺
罗睺寺第四重殿里的"开花现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内正 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有时八瓣莲花会缓缓绽开,现出四方阿弥佛。其实,这是巧设机关人工操作的结果。这大莲花与下面的大圆盘用通柱连在一起,当僧人在圆盘下的暗室驱动木轮,通柱即会转动,莲花随之开启或闭合,遂出现"开花现佛"景观。此殿是罗睺寺的大藏经阁。
(3)显通寺、五爷庙

显通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区灵鹫峰脚下,海拔1262米,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位居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寺之首。它与河南洛阳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称作“释源宗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北魏时称灵鹫寺。唐代称大华严寺。明初赐恩贝大显通寺,万历中改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复名大显通寺。占地面积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拥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等400余间。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现存建筑均为明、清异构。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七重殿宇各具特色,辉煌壮丽。(门票10元,60岁以上免票)

显通寺前大牌楼,从这里上一段坡路约200米左右才到显通寺的钟楼。
进入显通寺大牌楼远远就看到钟楼了。
显通寺钟楼

显通寺钟楼没有按照传统的建筑布局建在寺庙之内,而是建在山门之外。钟楼为两层三檐结构,楼内梁上悬有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叫幽冥钟,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铸造,为忌讳皇帝“万岁”,重达9999.5斤。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

站在钟楼上远观周围的庙宇
站在钟楼上清楚地看到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正在维修。
大显通寺山门
山门外两侧石碑,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写有“龙”、“虎”两个大字。为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
显通寺观音殿
显通寺大文殊殿
大雄宝殿

五台山显通寺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五台山显通寺大雄宝殿
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仿木结构,面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雕刻精湛,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又名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

无量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殿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

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在全国也不多见。

无量殿
无量殿侧面,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在全国也不多见。
千钵文殊殿

五台山显通寺千钵文殊殿内的千钵文殊铜象,铸于明代,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

千钵文殊殿后面是铜殿,最后面是藏经阁。
铜殿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是显通寺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为全国罕见的文物,位于显通寺的后高殿前。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多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

据记载此殿为明代万历皇帝为感母恩而建造,用铜十万余斤。负责建造是高僧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他在今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祚寺(即双塔寺),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所建造。

铜殿
五台山显通寺铜塔,位于铜殿前。原有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两塔铸于明代,现只存两座。

五爷庙

万佛阁是五爷庙的正式名称,原是塔院寺属庙,与大白塔相毗邻,是通往显通寺的又一条路径。寺庙前地势开阔,当年是大清历代皇帝朝台寝宴的行宫,俗称“皇城”。“皇城”与五爷庙之间,终年涌动着数以 万计的朝圣礼佛者。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面积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免门票)

万佛阁
五爷庙就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坐北向南,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存殿宇多为清代所建。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

五爷庙就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坐北向南,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存殿宇多为清代所建,五爷庙在五台山的名气是最大的,每逢初一十五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前来,时间久了就有了祈雨、唱戏、赶集等一系列活动,游客慕名前来五爷庙一般是求财求事业的居多,据说可灵验了。

万佛阁文殊殿坐东向西,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

万佛阁文殊殿坐东向西,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装饰性很强,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

五爷庙戏台
(4)黛螺顶

20241022,天气晴朗,一大早我们便搭乘景区交通车来到清水河畔的黛螺顶山脚。黛螺顶,原名叫青峰,创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明朝时期又称大螺顶,直到乾隆十五年间被改名为黛螺顶,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又称“小朝台”,是台怀寺庙中最高之处。黛螺顶所处的山峰,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过来的一座小山,海拔高度1938米。因台怀镇海拔1700米,黛螺顶的垂直高度只有不到3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要想登顶,绝非易事,通往黛螺顶有三个方案可以选择,1、可以骑马或步行,2、坐索道,3、登1080级台阶的“大智路”。因为索道停止使用,登1080级台阶太费体力,我们选择沿着马道步行,攀登起来没有那么费劲,我们边走边拍照边休息,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黛螺顶。沿途一步一景,风光无限:阳光明媚,蓝蓝的天空、皑皑的台顶、金灿灿的树木、红墙金顶的寺庙。。。组成了一幅幅五台山初冬的美丽画卷,五台山真美呀!(门票8元,60岁以上免票)

徒步黛螺顶沿途风景
徒步黛螺顶放眼望去,菩萨顶等庙宇群历历在目。
徒步黛螺顶沿途经过金界寺。
我们选择沿着马道步行上黛螺顶。
徒步黛螺顶沿途风景美如画
徒步黛螺顶放眼望去,山岚飘拂,红墙掩映,恍若仙境。
徒步黛螺顶沿途风景美如画
徒步黛螺顶沿途风景美如画
徒步黛螺顶,登高望远,台怀镇尽收眼底。
徒步黛螺顶沿途风景美如画
从1080级台阶的大智路登上黛螺顶的山门了!
这些是选择登1080级台阶的“大智路”上黛螺顶的信众们,好虔诚啊!

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

终于登上黛螺顶了!

黛螺顶坐东向西,有殿堂房屋50余间,建筑结构华美雅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旗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黛螺顶的寺宇建筑处处可见其精雕细琢的匠心,反应出当时的繁盛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设计的东方古典美学。

黛螺顶里供奉的是五方文殊菩萨,可以免去登五个台朝拜的辛劳。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民间传说:智慧文殊菩萨求学业进步,福慧增长最灵验。每年4到5月临近高考,很多家长来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寺庙也会举行祈福法会,祈求孩子学业进步,智慧如海,金榜题名尘携。文殊菩萨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黛螺顶牌楼
黛螺顶牌楼广场
站在黛螺顶牌楼广场远望:清晰地将台怀镇和几大台顶尽收眼底,星罗棋布的寺庙坐落于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几多玄妙,几多神秘。四周山峰尽皆彩妆素裹,分外妖娆。
从这里进入黛螺顶山顶古刹,这里需要买门票8元,60岁以上免门票。
黛螺顶天王殿

天王殿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山门殿。该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正中供有弥勒佛。他笑得从容,笑得自然,好像在告诉人们:笑口常开,必定免灾。两侧为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

黛螺顶旗檀殿

旃檀殿是第二重大殿。该殿建筑很有特点,殿的基座为六角形,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这种样式在五台山寺院中可谓别具一格。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这也跟一般寺庙的佛陀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坛殿,但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名为旃檀殿。

黛螺顶旗檀殿
站旃檀殿旁看到这棵金灿灿的松树,好美呀!
黛螺顶五方文殊殿

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为第三重大殿。殿上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故也叫“朝台”。略不同的是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没去五座台顶朝拜,而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的,就称为“小朝台”。

民间传说:智慧文殊菩萨求学业进步,福慧增长最灵验。每年4到5月临近高考,很多家长来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寺庙也会举行祈福法会,祈求孩子学业进步,智慧如海,金榜题名尘携。文殊菩萨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五方文殊殿前的乾隆御碑

碑上所刻一首七言律诗,诗家一致认为,乾隆一生六次朝台,给五台山留下好多题词与诗文,但数这首诗令人难忘。碑文书丹为乾隆御笔,写作时间是乾隆丙午暮春月,诗题为《登黛螺顶作》。全诗如下:  峦回谷抱自重重,   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拥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 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 阇黎疑未识真宗。首联表明黛螺顶的地理形势,属实写。中间两联描景,运用对仗、比喻、形容、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黛螺顶华贵、幽雅的独特景象.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最后一联点题,说明作者写作的用意与感想。   这首诗中有两个佛教词语,一是“曼殊”,一是“阇黎”。曼殊,是文殊的梵语音译称谓。“阇(she)黎”,即“阇梨”,意为高僧,在这里泛指僧人。全诗意为:重重叠叠的峦岭沟谷环抱在周围,黛螺顶邻靠着连绵不断的山峰。弯弯曲曲、云笼雾罩的栈道(山路)一直向上伸去,就像通到了天庭(霄汉),华丽的殿宇如同是从天空独自涌现的一朵芙蓉(暗指菩萨脚底的莲花)。窗间含映着从东海刚刚升起的彤彤红日,殿前台阶下耸立着万古常青的苍松。这里供养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供人朝拜,就跟亲登台顶朝拜一样,可僧人们以前却始终没有参透其中意蕴。

黛螺顶大雄宝殿

第四重殿是大雄宝殿,也称后殿,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廓。殿内供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同时还有帝释天、大梵天、阿难和迦叶。塑像一律为铜质。殿内两侧供着泥塑十八罗汉。该殿及其塑像均系该寺原住持宽遂法师于1996年重新塑造的。

黛螺顶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前南侧有一棵双人合抱,高约30米的樟子松,北侧有一棵树冠奇大的古槐,樟子松的树龄在1000年以上,而古槐的树龄在500年左右。这两株古树将碑亭和文殊殿衬托得更加庄严肃穆,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黛螺顶香火鼎盛。
(5)菩萨顶

20241022,天气晴朗,中午来到菩萨顶,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海拔1797米,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又名大文殊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45亩,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43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现存建筑多建于清代,建筑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游客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进入菩萨顶要购门票,全票价10元,60岁以上免票)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 - 499),历经多次重修。清朝时期菩萨顶发展到极盛。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顺治十七年(1660年),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彻底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这反映其地位之崇高。康熙还敕命于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包括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至嘉庆时,五台山已有黄庙26所,黄衣僧千余人,菩萨顶成为黄庙的首府,统管其他黄庙事务。

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全寺建筑布局中心突出,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和气魄不逊于皇家宫室。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举目四望皆是风景。
去菩萨顶经过大圆照寺,此寺没有开放。
去菩萨顶经过广宗寺,因时间关系仅打卡而已。
108级石阶垂直高度为19.5米,宽5.1米,坡度为50度,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两旁是一米多高的砖砌花格栏墙,墙顶部呈波浪状。

寺前有108级石阶,佛家认为,人有108种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

108级石阶垂直高度为19.5米,宽5.1米,坡度为50度,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两旁是一米多高的砖砌花格栏墙,墙顶部呈波浪状。
登108级台阶时凭栏墙远望——看到美丽的风景
踏完108级石阶,到达一座雄伟多姿、绚丽多彩的木牌楼。

踏完108级石阶,到达高处有一座雄伟多姿、绚丽多彩的木牌楼,牌楼面宽15米,进深6米,柱高5米,四柱三间,七个楼头,中间高大凸起,四柱石条周匣,前后安设斜戗,立架稳固,前后镶嵌着清康熙皇帝御制牌匾,上书“灵峰胜境”,牌匾阳文凸起,蓝底金字,光彩夺目,牌匾正中上方有御印“康熙之宝”,落款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菩萨顶山门

菩萨顶山门:三开间,面宽13.6米,进深5米,五檩四椽。单檐歇山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正脊中间置铜制宝瓶一个,宝羊一对。上书“敇建真容院”五字,蓝底金字,引人注目。拱形山门位于高台之上,前面围以汉白玉栏杆,栏杆柱头雕寿桃绞龙中间留有供人上下的踏兰。踏兰三阶并到,两旁砌15级台阶,外加石栏杆,中间为斜坡兰,旧称“陛”,亦称御道,铺以汉白玉,上雕九龙戏水,龙体三弯九曲,比例适中,浪花玉溅,雕工精细,脉络清晰,富有动感。菩萨顶的山门,既有石栏杆,又有陛,表示菩萨顶的等级,高于其他寺庙。

菩萨顶天王殿

菩萨顶天王殿:三开间,面宽10米,进深6米,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盖顶。正脊中间置铜制的莲花宝瓶,两端置鸱吻,殿内两侧的平台上,彩塑着四大天王,高2.7米。

解脱门
菩萨顶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要殿堂,也是庙内喇嘛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基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前置重檐抱厦,黄琉璃瓦盖顶。殿门口有一副对联,曰“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殿内设置和塑像有着浓厚的藏传佛教风格。梁架上悬挂着乾隆御匾一块,上书“心印毗昙”。佛坛之上,后面横置三座须弥座,中间结跏趺坐着释迦牟尼佛,身穿袈裟,双臂自然弯曲。双手端放胸前,作说法印。左右分立着迦叶、阿难两位大弟子。右面结跏趺坐着阿弥陀佛,右面趺坐着药师佛。三佛被面皆有背光,桃形,上塑火焰、莲花、飞天、小佛等纹样。顶端造金翅鸟,施彩绘,异常华丽。前塑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和他弟子贾曹杰、克主杰。佛台之下,两侧立着威严的韦驮将军和密迹金刚。院内的两棵油松树龄均达到1000年。

大雄宝殿院子有古松两株浓荫敝日,还有三通绞龙石碑,一通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御制菩萨顶牌,高4.6米;一通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御制菩萨顶牌,高5米,一通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嘉庆皇帝到五台山时所立清凉山碑记,高4.7米。大殿为三开间,面宽13米,进深12.3米。
菩萨顶文殊殿

菩萨顶文殊殿殿内正面塑像三尊,均为喇嘛教的造像艺术风格。正中文殊菩萨,左观音,右普贤,合称“三大士”。均戴五佛冠,金色脸,高鼻棱角,头略左倾,含睇若美,肩膀插花,宽肩细腰,躯干稍长,呈S形,裸露胸腹,饰以璎珞,双手拢于胸前,持重安详。这三尊像,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圣祖敕掌仪司员外钟德送来。殿中还悬挂着乾隆皇帝的御匾一块,上书“人天尊胜”四个字。

文殊殿院内有汉白玉雕的石碑坊,两柱中间架额坊,上刻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个大字,落款为“康熙之宝”印。坊顶雕“二龙戏珠”,柱头饶龙。

文殊殿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建筑。院内有汉白玉雕的石碑坊,两柱中间架额坊,上刻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个大字,落款为“康熙之宝”印。坊顶雕“二龙戏珠”,柱头饶龙。殿建面宽三间,九檩八椽,单檐四阿顶,四出廊。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正脊中间置铜宝瓶,两端置鸱吻。四条戗脊,前有龙凤、狮子等饰物。这种规格,只有皇宫专用。菩萨顶文殊殿较皇宫略降一等,只用单数。檐下斗拱密设,檐角高翘。正面隔扇12块,一律雕刻着团龙图案。基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并围以1米高的汉白玉栏杆,前面留有供人上下的踏步,中间斜坡亦属御路,铺着汉白玉,雕着团龙,两旁为玉阶拾级。殿前面挂一副对联,上联为“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暮鼓,晚磬清澈,香烟缭绕,胜幡蹁跹”;下联为“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写出了五台山佛教的悠久历史和五座台顶的旖旎风光。

文殊殿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正脊中间置铜宝瓶,两端置鸱吻。四条戗脊,前有龙凤、狮子等饰物。这种规格,只有皇宫专用。
站坐菩萨顶108级台阶上,面向塔院寺,个人认为在这里拍摄塔院寺内大白塔的最美。
经过顺治皇帝“归山词”碑亭就走出菩萨顶了。
(6)殊像寺、普化禅寺

殊像寺,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面,狮子沟北麓,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年)再次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修。现存文殊阁(大殿)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殿内有一尊文殊菩萨骑过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殊像寺内还有一幅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描绘五百罗汉渡江故事的彩色悬塑寺前泉水即为般若泉。“般若”是梵语,为“智慧”的意思。据说,饮此泉水能长智慧、去愚痴。素有我国名泉桂冠之誉,其泉水亦称"五台圣水",

殊像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因此得名。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因此殊像寺成为了求智慧、求学业的热门地点。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殊像寺祭拜文殊菩萨,希望能够获得智慧和学业上的成就。(免门票)

殊像寺 牌坊:“瑞相天然”是康熙二十九年(1619年)御制匾。
殊像寺天王殿

天王殿与山门合一,殿前蹲狮一对,通高1.9米。天王殿为三开间,面宽15米,进深6米,单檐歇山顶,殿内正面供弥勒佛、背后佛龛,龛中站着一尊手执金刚杵的护法韦驮,高1米,四大天王高3米,是近年新塑。

殊像寺文殊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的最大殿堂。

文殊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的最大殿堂。周雕高耸,巍峨壮观。殿面宽五间,56.4米,进深三间,19.63米。月台长21米,宽9.3米,高1米,连同殿基、踏垛和散水共占地989.5平方米。月台上下,有明弘治万历年间的殊像寺重修碑5通,有康熙、乾隆年间的御制碑2通。该大殿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乾隆年间有过一般性修葺。1983年,落架大修。重修后的大殿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殿内文殊像与大型悬塑只经过了一些补塑,基本保持了原貌。

文殊殿内悬挂着两块牌匾,一块是康熙二十九年(1619年)御制匾,上书“瑞相天然”,一块是乾隆御制匾,上书“大圆镜智”。佛台下,塑着闻名遐迩的文殊骑狻猊像,总高9.87米。其中,狻猊高3.05米,莲花座高1.6米,文殊菩萨像高5.1米。狻猊背披锦垫,上置莲花瓣宝座,花瓣分上下两层,共108个花瓣,每个上塑有一尊小佛像。文殊菩萨右腿盘屈,左脚踏着莲花半跏趺坐其中。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身后背光图案饰吉祥花卉、珍禽异兽,有三层火焰,身右为善财童子,左为修罗天王。身后还有四尊胁侍菩萨。文殊像两旁还塑有佛陀波利、圣老人、于阗王。供桌两边,列着两尊护法神,一为韦驮菩萨,一为多罗天王,这组雕塑创作于明代弘治年间,代表了明代雕塑的艺术风格。

殊像寺文殊殿

从殊像寺出来还不到16点,于是,我们座景区交通车到普化寺。

普化禅寺

五台山普化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南里许的东山脚下,背靠青山,面临清水河,环境清幽怡人。普化寺是五台山上建造较晚的一座寺院,创建于明代,原称帝释宫,清代改建为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为五台山唯一的道宫。从民国十一年(1922年)始,大兴土木,重建庙宇,改建成了儒、佛、道合一的寺院,并且名为普化寺。寺院占地1.89万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佛殿和卧佛殿四座大殿。中轴线左右各有两进跨院,整体呈凤凰展翅的格局。是一座以砖雕艺术为特色并具有园林风格的寺院。装饰精雕细刻,彩绘华贵艳丽,为民国年间的建筑风格,又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免门票)

普化寺的照壁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与砖砌成,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禄寿三星”图案,两边是“文五别子”和“番溪求贤”,背面雕有观音、善财和龙女,并有花草作陪衬。这些石雕十分出色,可与龙泉寺照壁相婢美,是五台山砖石建筑中的杰作之一。

普化寺的照壁中”福禄寿三星“图案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与砖砌成
普化寺天王殿

天王殿,殿门的门楣上悬着“普化寺”三个字。两侧挂着对联:“皈依三宝极乐地,遵守五戒未来天。”殿门两侧墙上除“法轮常转”四个大字外,砖石雕刻举目都是,仔细一看,有孙悟空大闹芭蕉洞、盘丝洞、无底洞、琵琶洞故事,还有石雕牧童吹笛、羊倌放羊、牧人赶像、老人骑驴过桥等,可以称得上是近代雕刻艺术佳作。这些砖石雕刻是民国年间南山寺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的,所以石雕内容与南山寺的一样,染上了儒教、道教的色彩。此外,殿内正面还坐着弥勒佛,在弥勒佛背后是韦驮天神。与其它寺院的天王殿设置略有不同之处是,此殿有“哼哈二将”和“降龙”、“伏虎”。

普化寺大雄宝殿

普化寺的主殿是矗立于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殿内主塑像为“华严三圣”,正面为释迦牟尼佛,两侧是文殊和普贤,全部坐在莲花上。这反映了五台山从来就是华严道场这一特色。释迦牟尼佛的背面,供着“西方三圣”: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殿内的塑像,包括护法金刚和善财、龙女,都具有生命感。这又说明该寺还是一座净土道场。此外,殿后檐明间设有一道板门,左角供骑狮子的老年文殊,右角供骑朝天吼的大悲观音,手抱小孩。这两尊塑像的神态和衣饰均大方自然。尤其特别之处是:文殊菩萨塑造为老者的形像,这在佛像塑造中是极为罕见的,突破了原来的框框,颇为不凡。

大雄宝殿的彩绘华贵艳丽
大雄宝殿的彩绘华贵艳丽
大雄宝殿的彩绘
普化禅寺的石雕
普化寺三佛殿

大雄宝殿后面是三佛殿,佛坛的三座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着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释迦佛前为释叶、阿难,横三世佛两侧为帝释天和大梵天王,他们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在这一段的四根柱子上还彩塑着四只人头凤尾的迦陵频伽鸟,即妙音鸟。

普化寺卧佛殿,该殿没有开放。
(7)龙泉寺、明月池、镇海寺

20241023,天气晴朗,第一个景点是龙泉寺。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九龙岗山腰,故又俗名九龙岗。龙泉寺原为杨家龙泉寺将家庙,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龙泉寺之最:石雕建筑最多、最繁、最佳。寺中有三件艺术瑰宝:影壁、牌坊、墓塔。(免门票)

寺庙的东侧有一眼山泉,相传昔日有九龙在这里作恶,文殊菩萨施法把它们压在山下,所以将此寺叫做龙泉寺。

龙泉寺牌坊影壁中间镶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构图严谨,神情逼真。向北登108级台阶即达山门,门前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小拱桥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耸于两侧,雕工均佳。其中石牌坊最引人神往,从基石,抱柱,斜戗,额枋,斗拱到瓦顶,脊兽,无一不是精龙泉寺牌坊雕细刻,人兽,花卉,流云,山水等分布殿内,玲珑剔透,它共有三门四柱。这座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前后整整花了10年时间设计,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就是石雕巨匠胡明珠。在胡明珠的亲自组织、指挥下,龙泉寺石牌坊工从1926年秋破土动工,山西、河北等地的百名石雕艺人和石匠共同雕建,历时六年,终于在1931年秋天落成。

龙泉寺,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寺内三座院落横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门,自成风格。东院为殿院,依地势分前后两进,除山门外,中线上还有佛殿两座,围枝厢房配殿,塑像俱存,彩绘房和献亭,曲廊环绕,双塔高耸,其中普济禅师塔雕尤为精致。距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坡,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六角,三级,高约10米。传说杨业死后,五郎将其尸骨葬此,并建塔纪念。宋太宗后来追封杨业为杨令公,故后人称此塔为令公城。

龙泉寺全景图
龙泉寺108级台阶下为青砖影壁,影壁八字形,周边沿以雕刻图案为装饰,正中嵌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幅,为五台山主要寺庙写意图。

龙泉寺108级台阶下为青砖影壁,这座影壁是龙泉寺三宝之一。影壁八字形,周边沿以雕刻图案为装饰,正中嵌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幅,雕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它将五台山的文物、建筑、寺庙以及人物全部雕刻在上边,作为五台山佛教的缩影图。

影壁正中嵌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幅,为五台山主要寺庙写意图。

解读影壁正中嵌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幅:

这座照壁是按照空间布局所雕刻的,首先看到中间这个比较大的亭子是代表五台之中的中台演教寺,供奉的是儒童文殊,在每个角上各有一座小亭子代表其他四座台顶,五台山因五座台顶所组成,故叫五台山。那么,五台怀抱的中心点,就是台怀镇。上边的这座小塔,就是塔院寺的大白塔,代表台怀镇的寺庙群。在塔的上方有一凉亭,指的就是有1080级台阶的黛螺顶。以其供有五方文殊,故到此朝拜称小朝拜。在左下方有一小洞,这个洞代表佛母洞,也叫千佛洞,由于洞内墙壁跟人体的五脏六腑很相似,所以就称为佛母洞。钻一次洞就是重新投胎转世的艺术。再往左看,我们看到有一个人拉着一头驴,硬往前走,但是这头驴似乎已经感觉到什么,硬是不往前走,这就是告诉人们有时候动物和人是一样有灵性的,教导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劝人去恶从善的意思。在下面这座塔代表竹林寺的空心塔,竹林寺是一位日本高僧圆仁大师曾学习过的地方,故为中日友好的象征。塔的右边有一佛手,因为在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喊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佛手下方有一睡罗汉代表南山寺。罗汉下方有两尊人物代表的是康熙和顺治,康熙寻父的故事发生在镇海寺,此处所代表的就是镇海寺了。还有狮子落地之处,这里代表狮子窝。在中台的右方供奉弥勒佛的亭子,代表栖贤阁。再往右边看到的是供奉观音的观音洞。因此这一石雕就被誉为“五台山佛教缩影图”。

要上龙泉寺必须要登108级台阶。

五台山的108级台阶有三处其余两处在菩萨顶和南山寺。三处代表的意义如佛教的108颗念珠,据说拔一颗念珠、念一声阿弥陀佛,就会除一个烦恼。这里是走过一个台阶,就会去掉一个烦恼。走完108个台阶,人的烦恼就没有了,就会到了菩萨境界。

龙泉寺石牌楼

石牌坊是龙泉寺三宝之一。石牌坊高9米,宽14米。四柱三门,上盖三个楼头,分上下两层,居中的楼头既高且大,两个耳楼头下傍,四根方柱插入四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两根圆柱斜顶,结构紧凑而稳固。石牌楼形制刚健挺拔,通体精雕细刻,堪称石雕建筑艺术珍宝。中门的拱券上雕有二龙戏珠,两条龙飞腾在团团白云之中,张着大嘴,睁着圆目,很有气势。龙头、龙角、龙牙、龙舌、龙须、龙鳞、龙爪和云头等,雕得恰到好年,富有质感,雕工纷繁而脉络清晰。中门横伏间的嵌板上题有“佛光普照”。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条蛟龙,36只狮子,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龙泉寺石牌楼巧夺天工、雄伟壮观。

龙泉寺石牌楼巧夺天工、雄伟壮观。牌楼中央写有“佛光普照”四个字,意思是佛法光芒照遍人间,普渡众生。左边写有“共登彼岸”,意为共同到达成佛的彼岸。右边写着“会赴龙华”四字,意为弥勒佛将在过五十六一七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接替释迦牟尼佛之班。竖匾上题“峻凌霄汉”,意思是形容这座牌楼巍峨高峻,直矗云天。牌楼背后还雕有“妙通玄机”、“同入玄门”、“人天同归”,是形容雕刻工艺精湛,相当于到达了美妙通玄、出神入化的佛国世界。

牌楼中央写有“佛光普照”四个字,意思是佛法光芒照遍人间,普渡众生。竖匾上题“峻凌霄汉”,意思是形容这座牌楼巍峨高峻,直矗云天。
牌坊右边写着“会赴龙华”四字,意为弥勒佛将在过五十六一七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接替释迦牟尼佛之班。
龙泉寺牌坊精美、生动的石雕。
龙泉寺牌坊精美、生动的石雕。
龙泉寺牌坊精美、生动的石雕。
龙泉寺山门前有勾栏小拱桥一座。叫“玉带桥”,是历代皇帝走的。据说现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此相会,所以也叫“鹊桥”
龙泉寺天王殿兼山门,山门两边是雄师和雌狮,上面雕有“三阳开泰”、“狮子滚绣球”。“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的意思。
龙泉寺观音殿:观音殿供奉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
龙泉寺大雄宝殿:正中供的是佛主释迦牟尼,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左边是东方净硫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明月池

五台山观海寺位于镇海寺东南1.5公里处,又称明月池。寺院始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月舟禅师重修。清康熙年间吻叶和尚重建。寺内后大殿檐下山墙,嵌有清同治八年石碑,上书:“遐想五台山为百神降临之区,群贤毕集之所,峰峦之形势曲折,古刹之殿宇整严,因天下之名地矣。而此观海寺相传自汉建立,厥后改为明月池。”

寺院占地2280平方米,坐北向南,现存有大雄宝殿、金刚菩萨殿两大殿,其中金刚菩萨殿正面3间,原殿额高悬康熙帝亲笔手书的“笑题明月池”木匾一块。在该寺有碗大的一口井——明月池,水色透明,清澈见底,有传闻,透过池里的水能看到佛、菩萨或者自己的前世,这也是游客纷纷前来游览的一个亮点。(免门票)

走进桥头牌坊就开始去往明月池的路了,牌坊上书“明月胜境”。
顺着这条山溪往山上走20分钟才能到达明月池(好运的话,遇到庙里上山的车,可乘车上山,单程10元/人)。
公元1984年新建“明月清风”牌楼
明月池大雄宝殿
金刚菩萨殿
明月池很小,只能容纳一个人观影。
明月池
康熙帝亲笔手书的“笑题明月池”木匾
有传闻:有缘人在水池中能看到佛、菩萨或者自己的前世,游客正在明月池观影。

镇海寺

离开明月池,我们顺路来到了镇海寺。

镇海寺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的寺庙,距台怀镇5公里。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环境优美,周围环绕着山峰,形成“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

镇海寺,始建于明代,占地1620平方米,平分为前院、后院、南院三部分,共有各种建筑100余间。现仅存有四座大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关公殿。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明成化年间,铁林果禅师隐修于此,镇海寺由此转盛,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代在康熙、乾隆、嘉庆诸帝护持下,成为举足轻重的皇家到场。康熙二十二年、二十八年,清圣祖玄烨分赐镇海寺 “金光轮藏”“香客慈云”两块牌匾;康熙四十九年,玄烨又敕提五台山番汉扎萨克大喇嘛鼎增坚错,重葺扩建殿宇房舍。清高宗弘历六次巡礼五台山,多次驻跸、礼佛于镇海寺。 传说镇海寺是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的地方,寺庙右侧的“龙门”,因当年康熙皇帝寻父走过而得名。平时这里大门紧闭,只有皇帝才可以进出,据说自清康熙帝以来,龙门只打开过四次。(免门票)

从这里登山到镇海寺
寺庙正中的空门也是这座寺庙的天王殿

寺庙正中的空门也是这座寺庙的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里面正中供的是笑哈哈的大肚弥勒佛。背面是精明强悍的石雕韦驮菩萨,殿的左右两侧是怒目凝视的四大天王。

镇海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又为转角殿,殿内正面佛堂上供“横三世佛”,中间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像高1.7米,都为木雕。三世佛背面是送子菩萨,两旁为善财和龙女。

镇海寺观音殿

观音殿: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外悬木匾一块,是乾隆皇帝书写的“性目净果”四个大字。殿内有“金光轮藏”木匾,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所书。殿的佛坛中间塑观音菩萨,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这三尊大士的塑像高1.9米,顶有螺髻,鼻下有浓厚的胡须,一副年高历深之态,好像是在山中修行多时,而终于得道的形象。这三尊塑像也表示了文殊、观音、普贤三位菩萨性格稳重刚毅。其特点是三尊男身像。

观音殿殿外悬木匾一块,是乾隆皇帝书写的“性目净果”四个大字
康熙二十二年清圣祖玄烨赐镇海寺“金光轮藏”牌匾
康熙二十八年清圣祖玄烨赐镇海寺“香客慈云”牌匾
东院伽蓝殿,殿中主供伽蓝菩萨关羽及周仓、关平、赤兔宝马、马童一组塑像。院中有送子观音松和长寿松两棵。

 

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墓塔

章嘉呼图克图是仅次于达赖、班禅的大活佛。三世章嘉若必多吉,于康熙五十六年诞生于甘肃凉州,康熙五十八年被认定为二世章嘉阿旺曲丹的转世灵童,次年迎至青海藏传佛教名刹佑宁寺成为三世章嘉呼图克图。乾隆十五年二月,乾隆皇帝朝礼五台山,命章嘉呼图克图随行,这是三世章嘉首次朝拜五台山,此后他每年夏季到五台山闭关静修。先住菩萨顶、金刚窟等寺。后固定于镇海寺。乾隆皇帝六次巡礼五台山,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四次陪同。乾隆五十一年四月二日,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在五台山圆寂,遗言不要保存遗体,火化后装入铜塔存放在五台山镇海寺。三世章嘉灵塔,结构严谨和谐,气魄庄严高洁,雕刻精美生动,是一融汉、蒙、藏和印度风格为一体的汉白玉的覆钵式灵塔,是乾隆皇帝特敕的品级很高的“金顶玉葬”,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

永乐院
我们入住的五台山台怀镇鸿苑宾馆的老板为我们提供了地道的美味的山西美食,非常感谢。

20241023下午,我们在五台山车站坐13.30的长途客车去浑源县,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傍晚顺利入住浑源县城一山一舍民宿。

五、大同浑源县:恒山、悬空寺、永安寺、圆觉寺

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大同的重要城市之一,岁月荏苒,唯留下的历史文化财富历久弥新。这个小小县内,有悬空寺、栗毓美墓、永安寺、圆觉寺砖塔等7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有恒山建筑群、麻庄汉墓群、古磁窑窑址等8处省级文保单位,不可移动的文物有400多处,是“地上文物看山西”的典型代表。

浑源的特色小吃是浑源凉粉,是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蚕豆为原料制作而成,浑源凉粉清亮、滑嫩、爽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风味独特,堪称北岳一绝。

浑源县的特产是恒山黄芪。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获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浑源古城
浑源古城夜景
浑源古城夜景
浑源古城夜景
浑源古城夜景
(1)大同浑源县:恒山

20241024,晴、19°/3°,天气很好的一天,一大早我们便打车来到了恒山脚下。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恒山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这座山脉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是旅游爱好者的天堂。恒山山脉横跨塞外,东接太行,西跨雁门,南屏三晋,北眺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约250公里),拥有108峰,呈东北走向。主峰天峰岭海拔高达2016.1米,叠嶂拔峙,横亘塞上,气势磅礴。林海松涛、古庙奇阁、道佛仙踪、怪石幽洞,构成了著名的恒山古十八景。现在的恒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面积147.51平方公里。建在主峰上的北岳大庙,气势恢弘、香火极盛,古碑题刻,比比皆是。

恒山是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基岩大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1000米以上。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与翠屏峰东西对峙,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门票45元,60岁以上免票)

恒山水库

恒山水库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4km,,北岳恒山脚下,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上游浑河支流唐峪河上。总库容为1330万立方米,设计防洪标准是100年一遇,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又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

在恒山脚下仰望恒山。
三元宫

三元宫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北岳恒山脚下岳门湾,始建于明弘治二年。由于1958年修建恒山水库,三元宫曾被淹没。现在的岳门湾庙群修缮工程是依据历史资料,重新恢复了以三元殿、白衣殿建筑群为主的综合性庙群

灵官殿

灵官殿是恒山脚下庙宇建筑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灵官殿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特点,建筑精巧,雕梁画栋。王灵官在道教中是地位最高的护法神,他三只眼睛耀天地,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法力无边。因此,灵官殿也是道教信徒进行祈福、驱邪等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坐索道上恒山。如果徒步,可选择登山步道。(索道票:单程70元/人,往返140元/人)
走出缆车,顺着台阶可到北岳庙,可当时围蔽了,不可攀登,我们只能走旁边的小道。
徒步到北岳庙,沿途风景很美。
徒步到北岳庙群,沿途风景很美。
徒步到北岳庙群,沿途风景很美。
恒山九天宫

九天宫是恒山上的道观之一,宫院呈正方形,正南开门。正面大殿内塑有九天玄女圣母的神像,殿两旁有耳殿,东西两厢建有配殿和钟鼓楼,结构严谨,布局对称。宫西有翠雪亭遗址,翠雪亭曾是历代名人留连之处。特别是在明代,九天宫与翠雪亭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天然灵境。九天宫的建筑年代已无从查考,但从志书的记载来看,明代以前就有了此庙。明神宗敕谕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亲笔圣旨也存放在九天宫内。

九天宫正面大殿
九天宫钟鼓楼
恒山北岳庙群
恒山北岳庙群
恒山北岳庙

北岳庙: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501-1502年),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门前有103级石阶通往前下方到达山门。北岳庙门有“贞元之殿”四个大字。门侧有长联,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庙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这些碑文,作为历史佐证,是研究恒山的宝贵资料。殿前有元代铁铸云牌一面,殿外有石碑数十通,为研究北岳道教历史之重要史料。殿内供奉北岳大帝金身像,头戴天平冠,身披朱绫袍,端然而坐。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神座上方高悬康熙御书匾额「化垂悠久」。正殿东西两侧有东西耳房、更衣室、藏经楼和钟鼓楼

北岳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神座上方高悬康熙御书匾额「化垂悠久」。
从北岳庙出来,继续沿石级而上就可到达会仙府了。
会仙府,为恒山最高庙观,置身府院,如临仙境,夜宿仙府,依栏望月,饮酒作诗,真有点起坐出世之感。传说是仙人聚会之地。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在恒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踪遗迹和神话传说。

会仙府,又称集仙洞,位于北岳庙西北高处会仙崖石壁之下,依岩就势,布局巧妙,会仙府海拔1820米,建于明代,是恒山最高的一组建筑。

会仙府原名集仙洞、神仙云集之处。故此庙神仙最多、最灵、香火旺盛,问卦求药者终年不绝。会仙府海拔1820米,建于明代,是全山最高的一组建筑,庙内供奉神仙三十多位系明代所塑。会仙府大殿正中供奉北岳大帝(五帝之一)(颛顼)及二位侍者。福星(天官)汉代杨成,湖南道州人;禄星(文昌)五代张远宵,四川梓潼人;寿星(南极星君)彭祖,江苏徐州人;上八仙为王禅、王敖、陈博、孙膑、和仙、合仙、白猿、骊山老母;中八仙为钟离权、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下八仙为刘伶、刘海、刘伯温、济小唐、韩庆云、姚广孝、苗庆、麻姑。

恒山玉皇阁:位于会仙府旁,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玉皇在道教神阶中修为不是最高,但神权最大。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管宇宙万物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恒山御碑亭,建于会仙府东,御碑亭是一座八面出廊,四面有门窗的八角单檐尖顶建筑,亭中竖高3米,宽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个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
离开会仙府,继续攀登,向恒山顶峰进发!
更上一层楼景色也越美。
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
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
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
1000年树龄的两棵松树矗立在山崖上,如两个守卫恒山的卫士。
马上要登顶了,风景绝美。
这是临门一脚呀!无限风光在险峰。
恒山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
登山北岳恒山的感觉真好啊!
中午12.30我们借助索道回到恒山景区游客中心,这里定时有景区大巴车送游客到悬空寺。
(2)大同浑源县:悬空寺

悬空寺景区,首道门票15元,游客到悬空寺内参观还需购买100元登临票,每天的登临票数量有限,于是20241024早上八点,我们准时上网成功预定了悬空寺的下午游览登临票,60岁以上免费,但也要预约的。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离恒山景区仅25分钟的车程。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悬空寺位於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十八景中最独特的一景,号称恒山第一胜景。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这座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其设计思想可谓真绝,其建筑艺术可谓真高。

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古人云:“蜃楼疑海上,鸟道没  云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巨观”。

远望悬空寺,只见神楼仙宫,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仿佛是玲珑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被这座悬在半空之中的悬空寺震撼了,叹其为“天下巨观”。
悬空寺一角
悬空寺所处之处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或者说像是粘贴的悬崖上似的,真有凌空欲飞之势,惊险奇特,别具一格。
在网上抢到登临票,现场排队35分钟,终于可以登临寺内参观了。
从这个小门进入悬空寺庙宇区。

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以西为正,寺门向南开。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仅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大小房屋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游客登临殿楼,必须遵循路标提示,单向有序通行。
悬空寺
在悬空寺的殿楼上看对面的巍峨耸立的群山。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
在悬空寺的殿楼上看对面的巍峨耸立的群山。
悬空寺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
悬空寺一角

悬空寺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悬空寺的殿楼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
悬空寺大雄宝殿

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

悬空寺的建筑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悬”是悬空寺的一个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  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在悬空寺的殿楼上看对面的巍峨耸立的群山。
在悬空寺的殿楼上看对面的巍峨耸立的群山。悬空寺殿楼参观需要一个小时。
(3)大同浑源县:圆觉寺、永安寺、文庙、州署

游览完悬空寺,我们抓紧时间打车回到浑源县城,首先参观了圆觉寺。

圆觉寺(俗称小寺)真正国宝是圆觉寺塔,全名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是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金代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原是圆觉寺内的塔,可是1937年日军占领浑源后,拆毁了寺院大部分建筑,现在看到的整个寺院建筑,除了圆觉寺塔,都是近年依据原样复建的,基本保持着明代建筑风格和结构。圆觉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明成化五年(1469)、万历四年(1576)、清咸丰九年(1859)都对塔进行过修葺,由于用料考究建筑合理,虽经800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历史上几次大地震,塔体仍完好无损。2013年整个圆觉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门票)

圆觉寺塔:位于县城北隅,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

塔身下直、上尖,呈圆锥形,第一层居塔座较高,以后各层,层层紧收,到第九层突然升高,作为同第一层上下对应。每层檐角皆悬挂风铃,共有风铃72个,风动铃响,夜深人静之时,铮铮响声,象一首交响乐曲。

圆觉寺塔正南门:是整个塔唯一的真门。

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第一层四面辟门,唯正南为真门,其他三门均为假门,这三个假门,有的半开,有的虚掩,有的紧闭,设计独具匠心,使你真假难分,以假乱真。

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园光、宝珠,铁刹尖端有一翔凤,翔凤亦能随风转动,千百年来旋转不息,是古代精巧的天然风向标。
圆觉寺塔塔座

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作长绳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真动人,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雕刻的花鸟禽兽,也各具形态,楚楚动人。

圆觉寺塔塔座

永安寺

浑源永安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创建于金代(1115年-1234年),元明清代曾多次重修。俗称大寺,现存寺院为元代建筑,坐北向南,总面积近6500平方米。是浑源县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建筑。中轴线南端是山门,琉璃盖顶,山门五楹。寺院分前、中、后三院,(后院铁佛寺已毁)前院正中为天王殿,中院是全寺是主要部分——传法正宗殿。传法正宗殿建于元延佑二年(1315年),殿内四壁绘有元代巨幅重彩壁画。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所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是全国元代寺观壁画的典范之作。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大气磅礴,气势壮观,线条饱含着生命感、流动感、质感和张力。用笔更是精确、传神、果断,色彩绚丽,画面逼真。可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门票20元,60岁以上免门票)

浑源县永安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浑源县永安寺
浑源县永安寺天王殿
浑源县传法正宗殿

传法正宗殿于元延二年(1315年)在金代大殿基础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梁架用材、斗拱制作都仿照金代规范,建筑表现了金代风格。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

传法正宗殿正脊饰游龙戏凤、团花浮雕,繁复华丽,光彩夺目。三根脊刹中为狮驮宝瓶,左右是白象驮宝珠,两侧屋脊置八仙、护法天王琉璃彩塑,造型准确生动,为琉璃艺术的精品,正脊两端的琉璃鸱吻龙首昂起,雍容华美,气宇轩昂。
传法正宗殿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
传法正宗殿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
传法正宗殿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

浑源县文庙

浑源文庙位于浑源县城内永安西街北侧。坐北向南,南北长140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15586平方米。据清乾隆版《州志》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浑源文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崇圣祠,两侧有东西廊庑等。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鸳鸯交手栱。为扩大殿内空间,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梁架为六架梁对单步梁。浑源文庙格局完整,规模宏大,大成殿保留有金元时期的构造特征。文庙不大,15分钟左右基本上就能游览完毕。(免票)

浑源县文庙
浑源县文庙
浑源县文庙大成殿
浑源县文庙明伦堂
浑源县文庙敬一亭
浑源县文庙文昌阁

浑源州署

浑源州衙位于浑源县城永安西大街,始建于金代,现存建筑是明朝太祖洪武七年州判张溥主持营造,距今已有645年的历史,占地49亩约32500平方米,有房舍310余间。浑源州衙历经各朝代修建扩建,到清朝乾隆时,逐步形成布局严谨、规制齐全、规模宏大、深邃森严的一处高品位、全功能的官署衙门。浑源州衙建筑群是目前我国北方现存的古官署衙门中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州衙建筑,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浑源州衙建筑群由五进院落组成,从南面往北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布,分别是州衙大门、一进院、二门仪门、二进院、衙门大堂、三进院、二堂、四进院、三堂(内署)、五进院、迎宾厅、“望云阁”等。五进院子外面的东、西两面,增补营建东西跨院。虽然看介绍这个州署已有645年历史,但是建筑物都是非常崭新的。门票30元,好像有点不值得。

六:朔州市应县:应县木塔、净土寺

20241025,晴,21°/3°

我们乘坐8.10从浑源客运站开往应县的长途客车,9.20就到达应县了,司机很贴心,把我们送到距离应县木塔景区最近的地方下车。这个景区的游客中心也非常暖心,提供免费保管行李的服务,使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应县三宝”——藏在应县木塔和净土寺中。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应县三宝之一。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木塔采用全木结构,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重达2600多吨。塔内各层均塑有佛像,其中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木塔以其精妙的榫卯结构闻名,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却能抵御千年的风雨侵蚀,木塔的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技术水平,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门票50元,60岁免票)

初见应县木塔
从这里进入应县木塔景区 。
应县木塔——应县三宝之一。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省应县老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钟鼓楼位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 。

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应县木塔从外观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 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塔内每层都供奉佛像,除首层供奉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高达11米外,其上四层佛像尺度相对较小。

一层内槽南北门额上绘有六个供养人,南为三女像,北为三男像。据专家考证为建塔时的原作。

应县木塔后面,从这里进入大雄宝殿。
佛宫寺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早100余年,是典型皇家建筑。后,两次毁于大火,现为清同治五年所建,比原规模小。
站在大雄宝殿前仰望应县木塔。
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
走出应县木塔景区,穿过这条美食街就到净土寺了。

净土寺

净土寺,又名北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距离应县木塔仅100米左右。该寺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 净土寺中藏有“应县三宝”除木塔外的两宝 :石狮、天宫楼阁藻井。

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 (门票15元,60岁以上免票)

净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狮——应县三宝之一

梁思成先生对上图的石狮称赞不已:“应县三宝”之一。一对“披头散发”的石狮,造型独特,雕工精美,毛发向后顺梳,反映了当时多元化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全国罕见。石狮体高0.96米,为辽代遗物,原来立在净土寺山门前,后期遭到毁坏。

净土寺大雄宝殿:深广各三间,长15米,宽12米,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项,上覆筒、板瓦,檐头镶绿色琉璃瓦,坡度较平缓。

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始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等多次修葺,整个大殿外观轮廓稳健、端庄、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中的上品。

净土寺大雄宝殿是山西金代建筑中的上品。
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应县三宝之一。

净土寺大雄宝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宫楼阁为金代原物,以梁枋划为九格,分为九眼藻井,雕刻精细,极尽华美,尤其是明间正中的“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被梁思成先生称赞为“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

在净土寺中看应县木塔。
换个角度看应县木塔
应县客运站

下午到应县客运站座2.20的大巴到大同古城,票价出乎意料的便宜——10元/人,应县至大同的交通很方便,一天有很多班次,不用提前购票。

大同之后的见闻分享在《山西自由行(中篇)》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山西自由行(上篇)太原、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