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探访古建瑰宝,感受千年文脉—山西大同、太原暑假游(下)

编辑
天数:7 天 时间:7 月 人均:4000 元 和谁:亲子

书接上一回

第五天  太原

吃完一顿丰盛的早餐就坐高铁去太原!

高铁上,山西地貌和以前坐高铁很不一样。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里“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中间是平原!

到了太原,打的找酒店,事实上这条路上有这家公司开了两家悦华酒店,并且相隔不到500米。我对司机说什么路上的悦华酒店,而师傅也是路盲,直接问小度,小度是个二把刀,直接给我导航到另一家酒店,我看了一眼,的确名字是一样的,好像和图片不太一样,是不是摄影角度的问题。也没有多想就下车了。

到了前台,出示身份证,美女说没有预定哦,啊,这才发现不是这家酒店。最不靠谱的是我儿子,对我找错了酒店,一百个不耐烦。我心里暗暗地发誓我一个人再也不带他出来了!

 

匆匆吃了点东西,就打的去晋祠,怕晚了要关门。

这次打的,师傅居然问我在哪里下,我说一般游客在哪个门下。这太原师傅都是新手吗?我找了找,发现有个门离晋祠博物馆最近,谁知越走路上行人越少,开到门口,原来是封闭的。只好又绕到前面去。

晋祠是个大公园,里面历史建筑都围起来,称晋祠博物馆。

说它是大公园,梁先生和林先生第一次来就是这么说的:

“一进了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映的大花园,使我们惊喜愉悦,过于初时的期望。无以名之,只得叫它作花园。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个大花园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大花园是否是同一个。

晋祠,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一个祠堂,但是它地位比一般祠堂高很多,是一所古代皇家祠堂,祭祀圣母邑姜和唐叔虞的祠庙,这两位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距今3000年前了。这座祠堂本来是体现了颂扬周朝之德和叔虞开国泽民之功,而且历朝历代都有修复,唐太宗和宋太祖赵光义都主持过晋祠的修缮,里面包含了唐宋元明清的古物,现代人称为“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的三晋第一胜景—晋祠。

典故—李世民、赵光义和晋祠的故事

(公元617年夏天,隋朝的江山社稷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李渊来到晋祠。就在踏进晋祠大门的同时,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两个亲信也被绑赴刑场,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李渊将要造反的消息,并且设计以太原天旱需要到晋祠求雨为名,准备借机杀掉李渊,但他们的计划被李渊的心腹察觉,于是李渊抢先下手杀掉了两名监军。虽然识破了对方的计谋,但李渊最终还是来到了晋祠,不过他不是来求雨的,而是来为起兵祈祷,祈求神灵能够保佑他夺取天下。

同年7月,李渊在晋祠誓师起兵,仅用126天便攻占了长安。第二年5月,便在长安称帝,开创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班师回朝途中特意留在太原过年。当年跟着父亲在晋祠祈福,时隔近30年后,李世民再次来到晋祠,一时百感交集,他怀着感恩晋水,感念唐叔虞神恩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千古闻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并进行了一次扩建。

从汉文帝刘恒到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再到五代的各个政权,都是从晋阳起兵夺取天下的。因此古人便认为这个地方风水好,有龙脉,所以才出了这么多真龙天子。这事不只当地百姓知道,熟读史书的赵光义自然知道,他非常担心这个地方将来会再有造反的情况出现,所以为了毁掉晋阳城的王气,消除隐患,稳固自己的统治,赵光义才下令焚烧晋阳城。

等大火烧过之后,赵光义又下令水淹晋阳城,宋军从晋水、汾河两处水源,引来河水注入晋阳城中,当初大水曾被赵光义用来攻城,但却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现在晋阳城终于被大水彻底毁掉了。

前面也说过,晋阳这个地方战略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灭掉这里的“王气”之后,还要将它重建成为拱卫大宋江山的堡垒。后来就选定了一个地方,在阳曲县的唐明镇,也就是现在太原市的这个位置上,重建了晋阳城。因为它不在晋水之阳,所以晋阳这个名字也就不再使用,改叫并州了。

而在修建太原城的时候,遵照皇帝赵光义的旨意,很多重要街道都修成丁字街,意思是钉破龙脉,破除王气,以祈求大宋王朝皇基的稳固。太原城中的很多丁字街,一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

如此大费周章地毁城、筑城,自然会引起当地百姓的仇视,作为皇帝的赵光义也已经闻到了空气中的危险气息,所以在筑城之外,他还需要做些别的事情,来收买民心。

要做什么呢?把晋祠好好修缮一下吧,这样既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又能老百姓心理平衡一些。就这样,赵光义残暴地摧毁了晋阳城,同时又认真地修建了晋祠。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宏伟的晋祠正殿,正是当年赵光义下令重新修建的。)

花园很大,要逛一逛起码也要1个多小时,这时已经下午三点多了,直奔晋祠博物馆。后来等我们从博物馆出来,已经快5点了,还有人跑着进去,里面还是那么多人,而五点真的是只出不进了。

公园一景

看点:周柏;唐碑;宋代的金人台、圣母殿、鱼沼飞梁构架;金代的献殿;明代的水镜台、会仙桥、对越坊、钟鼓楼;匾额。

晋祠三绝:周柏、宋侍女像、难老泉;

晋祠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晋祠三匾:难老、对越、水镜台。

 

第一处:晋祠两大门

晋祠大门——是唐太宗李世民御笔。右边题“御制御书”,中间红章为“贞观之宝”,题于唐朝646年。牌匾是新的,但是不妨碍赏析一下唐朝皇帝的楷书造诣。

原晋祠大门为景清门,现大门为公元1964年建。景清门,移至十方奉圣禅寺做山门。

进了大门,晋祠博物馆还有一道门,这道门的牌匾同样也是“晋祠”两个字,为陈毅元帅题写的。

 “晋祠”二字报取自陈毅题诗《游晋祠》。公元 1979年由晋祠博物馆书法家郭永安先生摹钩、放大、设计,常太棻制作而成。

第二处:水镜台—建筑、匾额

进门后第一个建筑,古朴又不失精巧,前面的牌匾尤为醒目—“三晋名泉”,不是应该“水镜台”吗?这就是水镜台的特别之处,它是个戏台,正对面的是舞台的后台,绕过去才是戏台正面,书写了“水镜台”三个大字,好戏是要孝敬祖先的。

“三晋名泉”,其中“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典故,而“名泉”指的是晋水的三眼名泉——难老泉、善利泉和鱼沼泉。原为景清门(原晋祠山门)门额,后移挂于水镜台。

“三晋名泉”匾额为清康熙年武举人杨廷翰撰写,刘大鹏评此匾曰:“先生晚年所书,体势道劲,气象万千,俊逸之笔。”

 

“水镜台”为清乾隆年进士杨二酉题写,它是杨廷翰的侄子,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一前一后,各题名匾,景区把两匾额同悬于水镜台上,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侄子青出于蓝胜于蓝,在京城翰林院任过职,也当过御史,晚年回到山西,尊佛道,自称“居士”。匾额左边“又邨居士二酉书”,“又邨”是杨二酉初始用号。“邨”同“村”,有朴实之义。

两块匾额均出自清代同族,缘何“水镜台”为名匾,列为晋祠三匾之一?

一为,名字取得深远。“水镜”,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善恶尽人皆知。“水镜台”,是一座戏台,像一池清水,一面镜子,演员登台,忠、奸、善、恶立即可辨。

二为,水镜台建筑集大成。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戏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周围有疏朗的走廊,四种风格能和谐统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三为,书法了得。杨二酉为清代有名的书法家,此书法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

 

据介绍,水镜台前台隔板的板壁上方有民国时期补绘的四幅画: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弹琴、七月七长生殿、木兰从军、昭君出塞,都是古代著名的女性故事。民国时期,女性平权初始之地,也从宗祠开始。我没有看到,太难找了。

第三处:会仙桥—横跨于智伯渠上

这是一座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标上相会,故名。

桥是明代大的,也有故事有传说,但这里出名的是“智伯渠”。历史上著名的,被称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三家分晋”,就由这里的一场战役导致。智伯渠这条河因为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瑶所开而得名。

【典故】——三家分晋、晋阳之战

赵简子卒后,智伯瑶成为执掌国政的正卿,开始专擅晋国国政,智氏也逐渐发展成势力最强的家族,其“主骄臣奢”更是无以复加。智氏恃强先后向韩、魏索要土地,韩、魏实力较弱,无奈之下只好避其锋芒,将万家之邑送与智伯瑶。

智伯瑶贪心不足,又指名向赵国索要蔡和皋狼二地,被赵襄子拒绝。赵襄子继承父业后,首先设计灭掉北方的代国,实力与智氏不相上下,且皋狼乃赵氏祖先发祥地,赵襄子岂肯拱手相让。

公元前455年,智氏胁迫韩、魏两家共同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瑶围困晋阳而不能下,于是引水淹灌晋阳城。

“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百姓“易子而食”,然城依旧巍然屹立,“民无叛意”。

生死存亡之际,赵氏派家臣张孟谈趁夜出城密会韩、魏,一番“唇亡齿寒”的剖析,正中魏、韩要害。于是三家里应外合,共灭智氏,三家尽分智地,赵氏多得十城。赵襄子也接替智伯瑶成为晋国执政卿。

第四处:金人台—明代小阁楼,宋代金人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四尊金人像,其中一尊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其余几尊均为北宋时期所铸。

为何铸金人?"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古代先民们便集资铸造金神,祈求"风调雨顺",于是便有了现在的"金人"。

据介绍,三尊北宋金人,威武勇猛,经900年风雨,无锈明亮,而民国补铸的,呆板僵硬,头身比例失调,瑕疵较多。民国那尊比较容易辨认,明显不用,但不至于呆板僵硬。

 

我就问分得出来吗?

第五处:对越坊—致密斗拱、名匾

功德碑和祠堂很多时候都是一起修建的,此处也是这样。牌坊是明代时修建的,一看就被紧密繁复的斗拱吸引住,纵横交错,加上琉璃歇山顶让整个造型华丽典雅,这牌坊是真下功夫,可见对祖宗充满崇敬。

 

“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

“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端摩,被誉为“雄奇之笔”,同样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第六处:献殿—金代建筑,殿亭合一,名匾

献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献殿特别在外形似大殿,却犹如凉亭一般四面通透,斗拱结构疏朗(不像前面的对越坊),梁先生说,“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梁架结构合理耐用,不弱就是坚固,不费就是不浪费材料。

为何要做成殿亭的结合?

那要从献殿功能上看,它是专门摆放贡品的地方,敞开比较利于熟食通风保存,从外观看,主殿前面的建筑不宜太过,敞开的格局正好不挡主殿,通透具有美感。

在山西一路走来,其实很多主殿前面在清代加盖了抱夏,三面通透,也是为了摆放贡品用。可见献殿,在建造时不仅仅考虑功能性,同时还兼顾了实用性、艺术性,所以这座金代时留下的建筑是藏有很多的智慧在里面的。

 

献殿的牌匾是金代原物,书体端庄,气势严肃。

 

第七处:鱼沼飞梁

穿过国宝级建筑献殿,我们又见另外一件国宝级建筑,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立交桥”——鱼沼飞梁。鱼沼飞梁初建当在北魏之前;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1953年11月 、2003年4月进行了对鱼沼飞梁的修缮工程。

俯视图

梁思成先生对晋祠中的“鱼沼飞梁”有如下点评:“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所谓“孤例”自然就是独此一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八处:圣殿—宋代的建筑、彩塑

跨过鱼沼飞梁,来到了晋祠的中心、晋祠的正殿——圣殿,也称圣母殿,祭拜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以抬头便可见前廊正中悬挂的匾额“显灵昭济圣母”,是北宋原物。“显灵昭济”便是宋朝时加封给圣母的。

而圣殿最大的牌匾——“圣母殿”,这是现代临摹,以《颜真卿法帖》而加工放大。

 

大殿重檐歇山顶,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看起来非常气派的。

宋代出了一本建筑学百科全书——《营造式法》,而这座建筑就是营造式法的实例,气派感觉源自宋代的建筑审美和技术。

比如书里说的“副阶周匝”,就是主体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回廊;又比如书里的“柱升起”,大殿前檐八根廊柱由中间向两边逐渐升起(每柱升高六厘米),这样看起来整个屋顶有腾飞的感觉,飞檐是真的欲飞起来;又比如书里的“柱测角”,大殿四周共有26根廊柱,这些柱子全部向内倾斜,形成侧角,这样能抗震稳固。

 

走到柱子旁,盘旋在柱子上的龙,侧目看向它,它竟然怒目而视,张牙舞爪,凶猛无比,叫人望而生畏。这快一千年了,怒气还这么大。

 

先看看介绍,非常简单,概括起来就一句话,这是宋代的泥塑,很值得赏析。

走进殿内,圣母端坐中间。晋祠,是为唐叔虞后裔祭祀先祖所建,近晋水而得名,也叫唐叔虞词,而他却不在正殿,正殿祭奠的是他的母亲,在西周以来的封建社会,很奇怪吧。更奇怪的是,这座正殿是宋代人建的,主持修筑的正是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宋仁宗和他的母亲刘娥。

刘娥出身低微,却有吕后之才,无吕后之恶,不仅在后宫中站稳脚跟,还扶持13岁的小皇帝坐稳江山。她作为晋阳人,为自己修个祠堂,也是合情合理。而这座正殿的修建颇为曲折,前前后后一共修了八十年,直到宋徽宗才主持了落成大礼。整个大殿,无论从建筑、到泥塑、到形制都是按照宋朝的礼制来的。

史学家从这段历史捕捉到了端倪,考证出泥塑的原型正是刘娥。但后世却一直沿用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也是这些士大夫们不愿意承认女人当朝的罢了。

 看到这么精美的宋代彩塑,就有冲动为他们扫一扫灰尘,那层灰是有保护作用吗?快一千年了,有人给他们弹过灰吗?

宋代彩塑共有43尊,其中有宦官像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女官很容易辨认,都是着宋代特别有没有帽翅的官帽,着女装。

 

女官
宦官

侍女像则多姿多彩,据说是根据宋代“六尚制”(六尚具体包括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与尚书)塑造的,但是尚书是女官,而这些端着化妆盒、毛巾、如意的侍女没有着官帽,却行使了尚书之责。

 

持如意侍女
持毛巾侍女

而这些侍女中有一位c位出道,人人赞誉,各个拍照,风头一时盖过圣母。

 

她就是这位“双面俏佳人”,具有一种摄人心魄之美。她的一面嘴角上扬,面露喜色,似乎刚刚歌舞一曲,受到圣母称赞。从另一面看,她却是眼角红肿,轻咬薄唇,眉眼中似有泪光,透着深深的哀怨忧伤。“一入宫门深似海”,少小离家之人,只剩下“绿珠垂泪滴罗巾”,宫中漫漫长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这两种绝妙的神情令人对她的身世和遭遇产生无限遐想,感叹不已。

梅兰芳先生曾在《晋祠颂》中谓之:“一颦一笑,似诉平生。”这座彩塑被称为晋祠宋代雕塑当中的代表作,实至名归。

其实我根本拍不到这么好的彩塑照片:

晋祠,走到这里,从圣母殿出来,恰恰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现代人为什么不从古人的眉宇中,撷取一点意象的话语,织入到现代的建筑中,是找不到这样的手艺人?还是步子太急,容不得精雕细琢?古法多美呀一座水泥垒砌的城市,看似繁华,不出百年就是垃圾一堆,而古法编织的繁华,三千多年了,还站在好山好水里。我们有什么资格谈论古人的迂腐,然后,用浅薄的认知,干着一些急功近利的活儿。”——《晋祠风月》

 第九处:周柏、唐槐

周柏,顾名思义,是西周初年所植的柏树,距今逾三千年,晋祠三绝之一。

看看介绍:

这棵倾斜的周柏确实是3600岁,据说是在清朝是发生倾倒,但是幸运的是,它旁边这棵1500岁的小老弟托住了它,而专家研究这两棵树的树形树貌,发现它们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圣母殿一侧,有一个棵周柏,身上呈现螺纹状,好像布满沧桑。树冠枯枝无叶,但是树下却繁殖了几棵小柏树。千百年间,它不断向周围播撒种子,落在自己脚下的也孕育出了新的生命。

 

在晋祠有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

在水镜台的周边是一组国槐古树群,因为他们种植于唐朝,所以也叫唐槐,在这里有1300多年的唐槐五株,均为特级珍稀古树。

 

水镜台旁的唐槐

祠内的隋槐唐槐还有很多,宋槐、元槐,或者明槐、清槐

槐树成材之后,一般情况下树冠直径达8米左右,大夏天游客都躲在下面乘凉,晋祠也因这些古树,变得苍翠幽雅。

第十处: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号称“晋阳第一泉”,晋祠三绝之一。这难老泉亭,初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到559年之间,历代进行过多次修建,现在我们看到的亭子是明代重建的,斗拱昂嘴的做法,突显明代特点,而间架依然保留着北齐风格。

亭内匾额很多,有傅山所书“难老”,有刘汇写的“晋阳第一泉”,有清代宁鹏年为泉亭作“昼夜不舍,天地同流”的楹联。其中傅山所写的“难老”立匾,笔力遒劲,引人注目,与“对越”、“水镜台”二匾合称晋祠三大名匾。

 

第十一处:唐叔虞祠/唐碑

唐叔虞祠本来应该是祠堂的主殿位置,这不是宋代人经过多次改建,把他移出了中轴线,如今的唐叔虞祠,祠门外台阶高耸,门上悬贴金篆书“唐叔祠”匾。

 

祠门外台阶

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在的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前面抱夏清代扩建。

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14尊塑像拿着14种不同的乐器,看着就想起了云冈石窟的音乐窟,也是14位天宫乐伎,从北魏到元朝,乐器改变了,服饰改变了,但是乐队的形制没有变,还是打击乐和管弦乐,还是14人小乐团。

 

正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

唐叔虞像

唐碑亭位于唐叔虞祠东侧,又名贞观宝翰亭。护碑亭一般都是后世为了保护碑文修建的,而唐太宗立碑同时修建了护碑亭,后来历代屡修。

 

亭内东西各置一巨碑,东面为唐太宗李世民于646年(贞观二十年)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碑。可模糊辨认出“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

 

另一座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依照旧拓片摹刻的复制碑。

唐太宗酷爱书法,他生平最得意并能珍贵传世的作品仅两件。一为《温泉铭》,原碑早佚,后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拓片。(在1907年被斯坦因、伯希和发现,现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 

另一件则是唯一存世的唐太宗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的原碑,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具有非常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晋祠唐碑全碑序文1003字,铭文200字,共计1203字。碑文内容除称颂唐叔虞功德、赞美晋祠美景外,主要是设祭酬谢起兵时唐叔虞的保佑。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渊在太原起兵前专程赴晋祠向唐叔虞祈祷,李渊作为唐叔虞后代,深信不疑,后被隋朝封为唐国公,起兵成功后,定朝代为“唐”。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

 

晋祠内李世民及群臣雕塑

细细赏析一下李世民的行书书法,众所周知,李世民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传说他命萧翼由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天天放在枕边,常常半夜秉烛临摹观赏。以至于死后把《兰亭序》殉葬在昭陵,但这殉葬一说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皇帝作为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贡献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精进,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经常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并能身体力行倡导书法,他以书取仕,使书法广为普及,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著名学者郑汝中在《唐代书法艺术与敦煌写卷》中写道“其书法骈俪流畅,雍容大度,有明显的二王书风,以行书刻碑,唐太宗为第一人。”

比如从“之”字看,笔势流逸洒脱,字字结体都从王羲之而来,却又有自身的变化。王羲之《兰亭序》全篇21个“之”字,字字不同,被视为神来之笔;《晋祠铭》中的“之”字多达39个,亦是各有姿态、绝无雷同,且多数与王《兰亭序》中“之”字如出一辙,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揣摩之细。

并且其他字体也有相似之处。

 

李世民自己对于《晋祠铭》也是满意到不行,《后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二年( 648),新罗(位于朝鲜半岛)派国相来朝,李世民就曾以《晋祠铭》拓本相赠。

唐以前,为表庄重威严,碑文书体一般是篆书、隶书或楷书为主。而这位唐太宗首创了行书入碑,留名书法史。

 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碑额书风与正文又有不同:碑额九字采用隶书写成,每字横竖笔画间丝丝露白,似用枯笔所写,其实这是李世民于行书外所擅长的另一书体——飞白书(相传为汉朝大书法家蔡邕所创,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在书写中产生力度,使枯笔产生飞白)。

第十二处 东岳祠/关帝庙

晋祠是叔虞后人为祭祀开国先祖所建,但除中轴线上外,其北部却是以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玉皇阁为核心的道教建筑群,出口那边还有奉圣寺—佛教建筑,明明是一个家族宗祠,为什么有这么多神仙捧场栖居?

 

据说晋祠能有现在的规模,也是拜赵光义所赐,他当年重修晋祠,增修了不少宫殿,请了不少的神仙,既为了护佑自己的江山与当地的百姓。

 

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俗称阎王殿,供奉东岳大帝。创建年代不详,明隆庆元年重修。

 

2011年,在对东岳祠大殿进行修缮时,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了墙壁白灰层下的壁画,面积约80平方米。其中,东西山墙是壁画的主体部分,主要讲述的是阴间七十二司断案的故事。北面墙壁上对称绘有东岳大帝像,南门正门两侧对称绘有门神像。经专家考证,壁画创作年代可能为明代。

 

关帝庙,原名“昊天神祠”,坐落于晋祠景区内,由三清洞、关帝祠、玉皇阁三部分组成,位于唐叔虞祠东侧。关帝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太原县志》记载,唐代此地已有关帝庙,宋代文献中出现“昊天神祠”之名,后历经多次翻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和六十年(1795)两次大规模重建,现存建筑格局形成于嘉庆六年(1801)完工时。

 

大殿建筑年代不详,看起来就是明清建筑。

殿内的关老爷,也有一个非常精致的木作佛龛。

大殿内壁绘有壁画,绘制的是三国故事。连环画的形式,画旁用榜题注明画面的内容。

每一幅画的画师也不相同,在画面标题下方还留有此幅画面的画师的名字。这比较少有,古代工匠很少留名。

而且壁画的创作年代可以确切考证。东西两壁前端均有题记,为准确考定创作年代提供了可靠根据。东壁题记为“嘉庆四年(1799年)岁次乙未六月仲伏日太溪杨容写”,西壁题记为“嘉庆乙未秋七月吉日里人杨容敬写”。

第十三处 奉圣寺/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本是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的别墅,只因这位屡建战功的鄂国公,晚年感到自己的一生伤生太多,便将这座别墅献给佛门,以忏悔自己。

这座别墅原建筑早已无踪迹,现在的寺庙是组合文物,由原晋祠景清门(山门)、元代建筑汾阳二郎庙中殿(过殿)、明代建筑小店区郝庄乡马庄村芳林寺大殿(大雄宝殿)重新组建而成。

 

景清门

另外,寺里还留有一株“挂甲树”,据传当年尉迟敬德在别墅休息时,常把铠甲挂在树上,故名“挂甲树”。没有找到。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

 

从晋祠出来,广场一处凉亭,牌匾上写着“藕香榭”,顿时觉得这广场设计源自大观园。

晋祠游览总结: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主建筑大气磅礴;

北部从文昌阁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虞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分随地势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建筑物泉流潺绕,皇家园林风格凸现。

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府邸。祠北有舍利生生塔一座,晋祠胜景也就全了。

 晋祠结语:

震撼!在岁月沧桑变化中,漫游在晋祠,一眼千年

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故事,千年的柏树,千年的建筑,千年的石碑,千年的塑像......

在这里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文物带给人的穿越感,现代人触摸历史而感受的历史的沉淀厚重,如同宇宙带给你的深邃浩瀚一般,来不及感受,来不及感伤,来不及感动,一眨眼匆匆千年岁月如梦幻般消失殆尽。

中午太随便了,晚餐要扎扎实实好好吃一顿,但是游晋祠已经把剩余不多的体力消耗得所剩无几,于是在百度地图上搜索酒店附近美食,果然酒店前面就有一家太原菜——杏花堂,离酒店就两百米!

一上楼,就要等位,好在等的人不多,但是前台美女小姐姐说要半个小时,半个小时而已,就坐着休息一下。

杏花堂,如其名,杏花的装饰点缀让餐厅充满古韵古风的情调。

杏花引路,回廊一圈,黛色墙上装饰着件件热闹的京剧头饰,珍珠钗环,绒花摇曳,古风流转,浓艳繁华。

 

不虚此行,高分搜索操作。

从菜单上看,这太原菜和大同菜非常相似,都是山西菜,其他菜品觉得是广东味,所以依旧点了传统山西菜,依然美味,套餐里还赠送了酸奶、白菜汤、小番茄。

餐厅最精彩的部分是:

第六天 山西博物馆/煤矿博物馆

这个暑假,博物馆预约成了史上最难的一期,不要说省博,市博物馆都要提前两周抢。

青铜大鼎的外形,是不是像香港故宫博物院
这是侧门不用排队,看到是外国人的旅游团
博物馆一角

山西省博物馆,也是来之前我就开始练习抢票,到预约那天,调好闹钟,果断出手,才有机会进去。因为之前去过的福建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都是还没有到五点就开始赶人,五点准时关门,所以我们预约了早上9点的票,慢慢走,中间多休息一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9点的博物馆排了长长的队伍,目测那个队伍能绕足球场两周,而博物馆内能坐的地方特别少,五层楼,为何没有地方坐?唉,不是每个博物馆都像山东省博物馆那样,有一段宽大合适的楼梯可以安坐。当然山西省博物馆也有比其他博物馆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吃饭的地方在外广场,引入的是山西老字号——六味斋,卫生、干净、味道不错。

 

看到一楼挤得满满的,果断冲上五楼,从五楼开始看。最后走到一楼时,已经是下午2点,人少了很多。

山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都看到了,也记录了一下自己觉得特别有趣的文物,博物馆里面还有不少关于文物的常识介绍,非常到位,对于不懂的或者懂一点的或者不太记得的普通人特别友好。

 一、玉器

古代玉器纹路繁复精美,现在去首饰店,玉器真没有什么纹路的,而且没有什么设计,美其名曰“简约而不简单”。
十大镇馆之宝,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鞅同其他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遗物,约等于现代合同,因出土在山西侯马,所以称为“侯马盟书”。
网上找到其他侯马盟书译文对照,金文译成繁体字,还是非常难懂
这个纹饰也一样简洁,如意纹还吉祥,形状也很贴合现代审美,越早古的龙越抽象
这个鸟的形状是不是也很萌,如果有这样一款水果刀的文创产品,我肯定买!
这个玉器的纹路,是不是很简洁,是不是很精美?当然这么精美的玉器大部分都是陪葬玉器,有些是生前就很喜欢死后也带着,有些是专门做陪葬的,比如下面这张图
专用于祭祀的礼器,天圆地方的古人设计
用于祭祀、礼仪和军事符节
还给我们表上拼音,多周到
实际看到的红色更鲜亮一些
到了清代,玉器就写实了,工艺复杂了,技艺更高超了
这种镂空的雕花,我也很想拥有一件

二 青铜器

十大镇馆之宝,晋侯鸟尊,一样是西周,一样是青铜,一样的精美,为何这件能成为镇馆之宝?
有凤冠,背上还有一只小小鸟是盖子的拎手,纹路有鱼鳞和祥云,尾巴似大象鼻子,呈三足鼎立,可盛酒水,实用而精美发挥到了极致!

还有一条很重要,它上面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证明了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商代龙形觥,酒器,形状真的是特别,用起来应该不太顺手,但是很别致。据介绍说上有很少见的鳄鱼纹。
这件器物,也是多种动物的合成,下面有两个裸体人半蹲,呈负重的状态,这样的写实刻画出现在了商代,不简单啊。
十大镇馆之宝,铜牺立人擎盘,战国时期,功能还没有研究出来,可以肯定的是祭祀的礼器。是油灯?是瓜子水果盘?
十大镇馆之宝,汉代的雁鱼铜灯,据介绍说燃灯而没有油烟,可以进空气,但是又不会被风吹灭,儿子说考试出现过的知识点

三 佛像

云冈石窟应该先放一张这个图
做得很逼真,其实只是一幅画
东魏石雕释迦牟尼像,佛祖微笑与众生击掌
唐代白石大力士像,有点希腊雕塑的感觉,这一身肌肉,写实和夸张并举,唐朝人的审美总是超越时代的。
唐代菩萨立像,是不是很萌
唐代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贴金和彩绘虽然已经脱落,但这“s”型的站姿,感觉又见到了东方维纳斯。

四 瓷器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大气豪迈,颜色艳丽,应该是采用苏麻离青进口青料。
很喜欢这个葫芦瓶,乾隆年的豆青釉,不逊色于汝窑的天青色。

五 墓葬棺椁

十大镇馆之宝,北魏 司马金龙墓出土 木板漆画,内容是《列女传》,字体介乎隶书和楷书之间,画风相近于顾恺之
智家堡出土 棺木上的彩画,描绘的是盛大的出行场景,旁边还特别安排一张简笔画和文字介绍,非常贴心。

六 汇通天下——介绍钱币

大清时的银票
刚刚看了《天行健》,伊尔根觉罗穆青用的就是这样的官票
红色货币

煤炭博物馆不值得一提,10岁以下不建议去。

晚上在酒店附近吃了喜家德饺子,说是快餐也很好吃。

第七天 太原市区柳巷商圈

上午专门去坐地铁,太原地铁,很有山西的文化气息。

柱子上是梁先生的手稿
中英文结合
顺便又打了广告
这个我去过
站名,直接用书法挂画

路过晋商博物馆,发现长得不一般啊,好气派的建筑,一查,是山西督军府旧址,但可惜今天是周一,不开门,太可惜了,昨天就不应该去煤炭博物馆,打个车过来正好赶上。

 

督军府正门

上午逛柳巷,没几家开门的,那就破费一次,喝一杯30元的星巴克吧,我儿子说,和瑞幸差不多。

夜晚才精彩,白天纯打卡
也有排队的
正值奥运期间,这个可乐人形牌,我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哦
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宣传过这个点心
一大早,店里看进去都没有人,门口摆这么多钱!后面是簪花仕女图
这个拿破仑蛋糕,好想吃啊!
最后,只买了六味斋的卤肉、糕点。
穿过食品街,来到钟楼街
不二同学,快点
这时纪念品商店,里面太多纪念品了
这是一家上海餐厅
钟楼街,见钟楼
钟楼街走到尽头,就是文瀛公园
本来先看看彭真纪念馆,但是周一不开,早知不开,就不会绕进公园来。
公园里面有间非常大的酒店——山西饭店,彭真题的字
这家书店,也不开门,无法见证它是否是最美!

中午折回钟楼街,吃这家——南京大牌档

这里的建筑,太配合这家餐饮了,店里的小二都是民国时期的打扮。
点了两个汤,两个凉菜

吃完了,依依不舍打车到机场,七天行程怎么这么快啊!

山西机场
空中看日楼
太原夜景
飞机晚点了,正好能看到太原夜景
很美
回到大珠海了!

山西总结:

山西总结:

到太原第二天打车去博物馆,师傅问我,“感觉山西怎么样啊?”我当时马上赞叹,“太好了,夏天太舒服了,吃得又好,面食随便一家都好吃,人文风景多得不得了,眼花缭乱的!”师傅是本地人,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山西,夏天最好,就是太阳很晒的时候,一躲到阴凉地就不热了,现在冬天都有暖气了,冬天也舒服了,你都哪里了?”我掰着手指给他数,他马上跟过来,“五台山没去?啥?平遥也没有去?”我顿时觉得不想走了,这里还有这么多地方玩!

山西,真的,去了就不想走,每一处都很独特,从北魏到民国,走过了千年的岁月,每一步都留下一个重重的脚印,每一个脚印又深深的印在我心里,朝代更迭,多少英雄豪杰同样走过我现在走过的路,多少文人香客也同样在我拜过的菩萨面前许过愿,多少工匠画师在首创或在前人创作过的地方留下他们的艺术,多少刀光剑影也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恣意地而无视地挥舞......白驹过隙,千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古人走不到今天,我们也走不回过去,只有在时光两端的尽头通过这些千年的文物彼此眺望着对方,穿越无尽的时空......

我喜欢这里,它拉长了生命的长度,拓宽了生命的宽度。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探访古建瑰宝,感受千年文脉—山西大同、太原暑假游(下)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